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49号 现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 2014年2月21日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 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三条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务院民政、 卫生计生、教有、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 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卫生计生、教有、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 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前两款所列行政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 第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 调查审核,具体工作由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经办人员承担。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 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政府安排的社会救助 资金和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 649 号 现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 2014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总理 李克强 2014 年 2 月 21 日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 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三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务院民政、 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 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 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前两款所列行政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 第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 调查审核,具体工作由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经办人员承担。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 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政府安排的社会救助 资金和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社会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 不得挤占挪用。社会救助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建立社会救助管理 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第七条国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第八条对在社会救助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按照国家 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最低生活保障 第九条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 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条最低生活保障标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 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的认定办法,由省、自治区、直 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第十一条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 处提出书面申请: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 为提出申请。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 索证、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调 查核实,提出初审意见,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审批。 (三)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 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 明理由 第十二条对批准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按照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按月发给 最低生活保障金。 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 和重病患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
社会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 不得挤占挪用。社会救助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建立社会救助管理 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第七条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第八条 对在社会救助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按照国家 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最低生活保障 第九条 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 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条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 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的认定办法,由省、自治区、直 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第十一条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 处提出书面申请;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 为提出申请。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 索证、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调 查核实,提出初审意见,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审批。 (三)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 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 明理由。 第十二条 对批准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按照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按月发给 最低生活保障金。 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 和重病患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
第十三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 变化的,应当及时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获得最低 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定期核查。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县级 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决定增发、减发或者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决定停发 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章特困人员供养 第十四条因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 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 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 第十五条特困人员供养的内容包括: (一)提供基本生活条件: (二)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三)提供疾病治疗: (四)办理丧葬事宜。 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确 定、公布。 特困人员供养应当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 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 第十六条申请特困人员供养,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 会代为提出申请。 特困人员供养的审批程序适用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 第十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了解学握居民的生活 情况,发现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人员,应当主动为其依法办理供养。 第十八条特困供养人员不再符合供养条件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 员会或者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终止供养并予以公示。 第十九条特困供养人员可以在当地的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也可 以在家分散供养。特困供养人员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
第十三条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 变化的,应当及时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获得最低 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定期核查。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县级 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决定增发、减发或者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决定停发 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章 特困人员供养 第十四条 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 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 人、残疾人以及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 第十五条 特困人员供养的内容包括: (一)提供基本生活条件; (二)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三)提供疾病治疗; (四)办理丧葬事宜。 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确 定、公布。 特困人员供养应当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 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 第十六条 申请特困人员供养,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 会代为提出申请。 特困人员供养的审批程序适用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 第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了解掌握居民的生活 情况,发现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人员,应当主动为其依法办理供养。 第十八条 特困供养人员不再符合供养条件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 员会或者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终止供养并予以公示。 第十九条 特困供养人员可以在当地的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也可 以在家分散供养。特困供养人员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
第四章受灾人员救助 第二十条国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对基本生活受到自然灾 害严重影响的人员,提供生活救助。 自然灾害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第二十一条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设立自然灾 害救助物资储备库,保障自然灾害发生后救助物资的紧急供应。 第二十二条自然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 然灾害教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根据情况紧急疏散、转移、安置受灾人员,及 时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应 急救助。 第二十三条灾情稳定后,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评估、核 定并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第二十四条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住房损 毁严重的受灾人员进行过渡性安置。 第二十五条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应 当及时核实本行政区域内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并给予资金、物资等救助。 第二十六条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为因当年冬寒 或者次年春荒遇到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第五章医疗救助 第二十七条国家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医疗救助对象获得基 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二十八条下列人员可以申请相关医疗救助: (一)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 (二)特困供养人员: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第二十九条医疗救助采取下列方式: (一)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 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 (二)对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
第四章 受灾人员救助 第二十条 国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对基本生活受到自然灾 害严重影响的人员,提供生活救助。 自然灾害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第二十一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设立自然灾 害救助物资储备库,保障自然灾害发生后救助物资的紧急供应。 第二十二条 自然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 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根据情况紧急疏散、转移、安置受灾人员,及 时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应 急救助。 第二十三条 灾情稳定后,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评估、核 定并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第二十四条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住房损 毁严重的受灾人员进行过渡性安置。 第二十五条 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应 当及时核实本行政区域内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并给予资金、物资等救助。 第二十六条 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为因当年冬寒 或者次年春荒遇到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第五章 医疗救助 第二十七条 国家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医疗救助对象获得基 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二十八条 下列人员可以申请相关医疗救助: (一)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 (二)特困供养人员;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第二十九条 医疗救助采取下列方式: (一)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 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 (二)对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
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给予补助。 医疗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救助 资金情况确定、公布。 第三十条申请医疗救助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 经审核、公示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 供养人员的医疗救助,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直接办理。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 险、大病保险相衔接的医疗费用结算机制,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便捷服务。 第三十二条国家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对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 者无力支付急救费用的急重危伤病患者给予救助。符合规定的急救费用由疾病应 急救助基金支付。 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应当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 第六章教育救助 第三十三条国家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 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救助。 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有)、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 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以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 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 第三十四条教育救助根据不同教育阶段需求,采取减免相关费用、 发放助学金、给予生活补助、安排勤工助学等方式实施,保障教育救助对象基本 学习、生活需求。 第三十五条教育救助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救助对象的基本学习、生活需求确定、公布。 第三十六条申请教育救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就读学校提出, 按规定程序审核、确认后,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 第七章住房救助 第三十七条国家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给予住房救助。 第三十八条 住房救助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
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给予补助。 医疗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救助 资金情况确定、公布。 第三十条 申请医疗救助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 经审核、公示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 供养人员的医疗救助,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直接办理。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 险、大病保险相衔接的医疗费用结算机制,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便捷服务。 第三十二条 国家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对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 者无力支付急救费用的急重危伤病患者给予救助。符合规定的急救费用由疾病应 急救助基金支付。 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应当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 第六章 教育救助 第三十三条 国家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 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救助。 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 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以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 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 第三十四条 教育救助根据不同教育阶段需求,采取减免相关费用、 发放助学金、给予生活补助、安排勤工助学等方式实施,保障教育救助对象基本 学习、生活需求。 第三十五条 教育救助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救助对象的基本学习、生活需求确定、公布。 第三十六条 申请教育救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就读学校提出, 按规定程序审核、确认后,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 第七章 住房救助 第三十七条 国家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给予住房救助。 第三十八条 住房救助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