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 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 器列 不称内在稳定器, 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 民收入的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 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自动稳定器的制度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税收制度而言,在经济繁荣时期,随着收入的增多,边际税率越 上缴的税收就越 多, 收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导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小于国民收入的 加,进而对消费起到抑制作用,再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增速下降,税收能够在经济繁菜 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随着收入的下降,纳税时按照相对低的税率缴税, 导致税收减少幅度大于收入下降幅度,造成个人可支配收入比国民收入下降的慢,可以看做 相对地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进而增加消费和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所以在经济衰退时期 税收自动减轻经济萧条 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两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 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就越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三部 门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就越大。这一点可以从三部门 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一B-中得出。边际税率越大,支出乘数就越小,从而边际税 率变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就越大。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边际税率为0.1时 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1X-0,8X1-0,D3.57美元,当边际税率增至0.25 时,增加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看求增加1×-08×-0.2525美元,可见,边际税率 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 ,说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解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主要分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三 种。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 用的政策原则。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 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 ,用繁荣时的盈余 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这种思想在理论 似乎非常完美,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 退的时间和程度,两者更不会完全相等,因此连预算都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平衡也 就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 收水平 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 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 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根 据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 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 民收入的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 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自动稳定器的制度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就税收制度而言,在经济繁荣时期,随着收入的增多,边际税率越高,上缴的税收就越 多,税收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导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 加,进而对消费起到抑制作用,再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增速下降,税收能够在经济繁荣 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随着收入的下降,纳税时按照相对低的税率缴税, 导致税收减少幅度大于收入下降幅度,造成个人可支配收入比国民收入下降的慢,可以看做 相对地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进而增加消费和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所以在经济衰退时期 税收自动减轻经济萧条。 三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两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 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就越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三部 门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就越大。这一点可以从三部门 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 1 1-β(1-t) 中得出。边际税率 t 越大,支出乘数就越小,从而边际税 率变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就越大。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 0.8,当边际税率为 0.1 时, 增加 1 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 1× 1 1-0.8×(1-0.1) =3.57 美元,当边际税率增至 0.25 时,增加 1 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 1× 1 1-0.8×(1-0.25) =2.5 美元,可见,边际税率 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说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解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主要分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三 种。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这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 用的政策原则。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 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用繁荣时的盈余 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这种思想在理论上 似乎非常完美,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 退的时间和程度,两者更不会完全相等,因此连预算都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平衡也 就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 收水平。 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 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 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根 据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
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威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 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性政策。反之亦然。 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 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来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显然,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强调的是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标或者说政策的目的, 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标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 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3.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私人机构对货币供给量变动会产生什 么样不同的影响? 解答: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中央银行,这实际上就是让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增加基础货 币,货币供给量会按照货币乘数数倍地增加,这是政府的货币筹资,其结果往往是形成通货 膨,这是国家征收的通货膨胀税而 府发行的公债实给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私人机构,不 过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不会增加基础货币,不会直接引起通货膨胀,这是政府的债务 筹资。 4.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解答:一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即货币创造乘数,也就是货币供给 的扩张倍数。如果用H、C、RR和ER分别代表高能货币、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 各金和超额准备金 用M和D分别代表货 供给量和》 期存款,则 货币乘数= 1+r CJDFRRID+ERID 其中Cu/D即rC是现金一存款比率,RRD即rd是法定准备率,ER/D即re是超额准备率 从上式可见,现金一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乘数就越小。 5.在要不要干预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两种不同意见? 解答:(1)不要干预思想。 在要不要采用政策来稳定经济的问题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外生 因素的干扰,社会经济本身会适应这些干扰,市场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提供良好的解决办 法。比方说,外生的冲击(如技术变革、战争、自然灾害等)造成了失业,只要想工作的 人皆隆低工资和非货而报要求,总会找到工作,因而失业不会成为问颗。政府不用为 此干预,干预也无能为力。另 经济学家(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 也相信市场会对经 济变动作出迅速反应,政府干预政策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效,反而能带来一些坏处。理由主 要有: 一是政府预测能力有限。政府预测经济,要运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这些模型由一些方程组 成。然而这些方程的变量和参数并不会像模型中假设的那样准确,它们是多变的、难以捉摸 的,建立在这些模型基础上的经济政策是香能正确调控经济就成问恩。再说,政策实施后费 经过一段时间(即时滞)才会影响经济,但政策制定者很难预测几个月后经济会怎样变化, 可能是原以为要衰退,结果不仅不衰退反而走热起来,原以为要升温,结果反而衰退。总之, 经济变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人们的预测能力很有限,这给制定政策带来了难度。 一是政策的时滞。这是指政策从认识到决策,再到实施和产生效果,要有·个时间讨程。这 种时滞分为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内在时滞指经济中发生了不稳定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政第
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 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性政策。反之亦然。总 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 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来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显然,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强调的是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标或者说政策的目的, 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标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 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3.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私人机构对货币供给量变动会产生什 么样不同的影响? 解答: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中央银行,这实际上就是让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增加基础货 币,货币供给量会按照货币乘数数倍地增加,这是政府的货币筹资,其结果往往是形成通货 膨胀,这是国家征收的通货膨胀税;而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私人机构,不 过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不会增加基础货币,不会直接引起通货膨胀,这是政府的债务 筹资。 4.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解答:一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即货币创造乘数,也就是货币供给 的扩张倍数。如果用 H、Cu、RR 和 ER 分别代表高能货币、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 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用 M 和 D 分别代表货币供给量和活期存款,则 H=Cu+RR+ER M=Cu+D 即有M H = Cu+D Cu+RR+ER ,再把该式分子分母都除以 D,则得: 货币乘数= M H = Cu/D+1 Cu/D+RR/D+ER/D = c d e c 1 r r r r + + + , 其中 Cu/D 即 rc 是现金—存款比率,RR/D 即 rd 是法定准备率,ER/D 即 re 是超额准备率。 从上式可见,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乘数就越小。 5.在要不要干预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两种不同意见? 解答:(1)不要干预思想。 在要不要采用政策来稳定经济的问题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外生 因素的干扰,社会经济本身会适应这些干扰,市场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提供良好的解决办 法。比方说,外生的冲击(如技术变革、战争、自然灾害等)造成了失业,只要想工作的 人肯降低工资和非货币报酬要求,就总会找到工作,因而失业不会成为问题。政府不用为 此干预,干预也无能为力。另一些经济学家(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也相信市场会对经 济变动作出迅速反应,政府干预政策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效,反而能带来一些坏处。理由主 要有: 一是政府预测能力有限。政府预测经济,要运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这些模型由一些方程组 成。然而这些方程的变量和参数并不会像模型中假设的那样准确,它们是多变的、难以捉摸 的,建立在这些模型基础上的经济政策是否能正确调控经济就成问题。再说,政策实施后要 经过一段时间(即时滞)才会影响经济,但政策制定者很难预测几个月后经济会怎样变化, 可能是原以为要衰退,结果不仅不衰退反而走热起来,原以为要升温,结果反而衰退。总之, 经济变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人们的预测能力很有限,这给制定政策带来了难度。 二是政策的时滞。这是指政策从认识到决策,再到实施和产生效果,要有一个时间过程。这 种时滞分为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内在时滞指经济中发生了不稳定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政策
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句括认识时滞、决箭时滞和实施时滞。外在时滞指经济政箭实 施到对经济发生作用并达到预期目标所需要的时间过程。由于政策实施后首先要影响中间变 量,再由 到目标变量,因 时间过程 。例 ,诚税政策实施后 影响到可支配收) (中间变量) 然后才能影响到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到国民收入(目标 量)。通常说财政政策内在时滞较长,尤其是决策时滞较长,而货币决策内在时滞较短,但 其外在时带较长,因为从变动货币供应量到影响利率,再到影响投资和国民收入,需要较长 时间。不管加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笛都有时滞。在此讨程中,经济可能发生了与预期目标 不同的变化, 这就会影响经济政策效果 二是公众 对政策的反应。例如,政府制定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时, 并没有考虑到理性预期的 当事人能够利用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的知识很快形成关于未来价格和其他经济变量的正确预 期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事先就要求提高工资、利率等)。如果公众(经济当事人)作出这 种理性预期的对策,那么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就会变得无效。对于财政政策,根据巴罗李嘉 委字财弱政政府借使只是公民纳税被推迟而已,故不会制激消费。因此政将用发行公造 基于以上种种理由,这些经济学家不主张对经济波动作人为干预,相信市场本身会对经济的 变动作出自动调整 (2)需要干而的经济更粗」 凯恩斯主义者则坚持稳定经济的政策是必要的、有效的。他们认为,经济在遭受来自需求或 供给方的冲击后会衰退,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状态。如果衰退引起了大规 模失业,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工资合同未到期)企业并不能立刻降低工资,因而工人并不会 很快重新就业。工资和价格即使会调整,这种调整也只能缓慢进行。要让经济调整到实际 量等于正常产量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其至可能要几年的时间。在汝个过时程中,经济处 于非均衡状态,会出现经济普条和失业局面,给社会带来长期的痛苦政府采取稳定的政簧」 即南激需求的财政政笛或货币政笛 ,就会较快恢复经济。 可见,这样的政笛是必要的和有效 的。这种要不要采取稳定经济的政策的讨论还会长期进行下去,但实际上各国政府在经济发 生较大的被动时都是采取政策来调节的。 6.在按什么规则调节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些不同意见?(中国人民大学考研) 解答:如果认为政府还是应该对经济运行作一定的政策干预或调节,那么要按什么样的规则 进行干预?就货币政策而言,经济学家提出过如下几种不同的政策规则 种是稳定比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规则。这就是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的所谓 单一规则”。他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人口增长率 来规定并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最好的选择,此外就不要再作其 他政策调节。据说这样的货币政策能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可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 波动的根源。 第一种是名义GDp为目标恋量的政箭趣。根据出想则中行言有 一个名义GDp的年增卡 率目标,若名义GDP上升到此目标以上,就降低货币增长率以抑制总需求:若低于此目材 就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据称这种规则会比上述单一规则的政策史能维持产出的稳 第三种是以一定的名义通货膨胀率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根据此规则,央行公开宣布一个 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然后根据实际通货膨胀率与此目标通货膨胀率的偏离程度调整货币供给 即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通货膨胀率时就降低货币增长率以抑制 求,反之则提高货司 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据称这一规则具有容易操作且容易公布于众的优点。 第四种是以一定的真实利率(“真实”的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变量的政策规则,这就是 泰勒规则。泰勒认为,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
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实施时滞。外在时滞指经济政策实 施到对经济发生作用并达到预期目标所需要的时间过程。由于政策实施后首先要影响中间变 量,再由中间变量影响到目标变量,因而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例如,减税政策实施后首先要 影响到可支配收入(中间变量),然后才能影响到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到国民收入(目标变 量)。通常说财政政策内在时滞较长,尤其是决策时滞较长,而货币决策内在时滞较短,但 其外在时滞较长,因为从变动货币供应量到影响利率,再到影响投资和国民收入,需要较长 时间。不管如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时滞。在此过程中,经济可能发生了与预期目标 不同的变化,这就会影响经济政策效果。 三是公众对政策的反应。例如,政府制定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时,并没有考虑到理性预期的 当事人能够利用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的知识很快形成关于未来价格和其他经济变量的正确预 期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事先就要求提高工资、利率等)。如果公众(经济当事人)作出这 种理性预期的对策,那么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就会变得无效。对于财政政策,根据巴罗李嘉 图等价定理,政府借债只是公民纳税被推迟而已,故不会刺激消费。因此政府用发行公债搞 赤字财政的政策是无效的。 基于以上种种理由,这些经济学家不主张对经济波动作人为干预,相信市场本身会对经济的 变动作出自动调整。 (2)需要干预的经济思想。 凯恩斯主义者则坚持稳定经济的政策是必要的、有效的。他们认为,经济在遭受来自需求或 供给方的冲击后会衰退,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状态。如果衰退引起了大规 模失业,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工资合同未到期)企业并不能立刻降低工资,因而工人并不会 很快重新就业。工资和价格即使会调整,这种调整也只能缓慢进行。要让经济调整到实际产 量等于正常产量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甚至可能要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处 于非均衡状态,会出现经济萧条和失业局面,给社会带来长期的痛苦。政府采取稳定的政策, 即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就会较快恢复经济。可见,这样的政策是必要的和有效 的。这种要不要采取稳定经济的政策的讨论还会长期进行下去,但实际上各国政府在经济发 生较大的波动时都是采取政策来调节的。 6.在按什么规则调节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些不同意见?(中国人民大学考研) 解答:如果认为政府还是应该对经济运行作一定的政策干预或调节,那么要按什么样的规则 进行干预?就货币政策而言,经济学家提出过如下几种不同的政策规则: 第一种是稳定比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规则。这就是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的所谓 “单一规则”。他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人口增长率 来规定并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最好的选择,此外就不要再作其 他政策调节。据说这样的货币政策能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可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 波动的根源。 第二种是以名义 GDP 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根据此规则,央行宣布一个名义 GDP 的年增长 率目标,若名义 GDP 上升到此目标以上,就降低货币增长率以抑制总需求;若低于此目标, 就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据称这种规则会比上述单一规则的政策更能维持产出的稳 定。 第三种是以一定的名义通货膨胀率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根据此规则,央行公开宣布一个 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然后根据实际通货膨胀率与此目标通货膨胀率的偏离程度调整货币供给, 即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通货膨胀率时就降低货币增长率以抑制总需求,反之则提高货币 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据称这一规则具有容易操作且容易公布于众的优点。 第四种是以一定的真实利率(“真实”的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变量的政策规则,这就是 泰勒规则。泰勒认为,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
价(从而通货膨胀率)和增长(从而失业率)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因此,货币政策要 能调节物价和经济增长,货币当局就应把调节真实的名义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方式。若实际通 货膨胀 和失业率偏离目标值,就应当调整名义利率 以抑 通货膨胀或降低失业车 对比上述四种规则不难发现,第一种规则即“单 一规则”实际属于不主张政府干预的经济自 由主义,因为按此规则,政府除按一定比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外,其余都不用调节,市场本身 会对经济波动作出调整。其余三种规则都属于主张国家对经济波动作干预的思潮,且本质上 也都是“相机抉择”的权衡性政策思想。它们都主张在经济波动时要用货币政策对经济作干 第二 和刻 种 则的目标变量分别 和通货 操作变量都是货币供 第四种规则的目标变量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实际也是GDP增长率),操作变量是利率。 可见,这三种政策规则的区别只是在政策目标变量和操作变量的选择上。 ?,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家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主张,同供给学派的供给政策主张的出发点 和侧重点有何区别? 解答:凯 斯经济学家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是在推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年 的同时 合实行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 收入政策提出的出发点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用来限制垄断企业和工会对物价和工资 纵的一种重要政簧,即实行以管制工资一物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簧,侧重点是工资和物价,核 心是收入,所以称收入政策。一般说来,收入政策包括如下不同措施:(1)工资一物价“指 导”线,即由致府当局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要求金 业和工会通过双方协商 工资和物价的增长率限制在全社 生 率平均增长幅度 以内。(②)对某种具体的较快上的工资或者物价形势,由政府进行“权威性”劝说或者施 加压力来扭转局势。(3)实行工资一物价的硬性管制,即由政府顶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施 管制,甚至暂时加以冻结。(4)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或者奖同 的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如果工资增长率保持在政府规定的界限以下,则以减少个人和公司 所得税作为奖励 如果工资增长率超过政府规定的界限 则以增加所得税作为惩 人力政策提出的出发点是克服失业和通货膨胀进退两难的困境这种政策通常包括以下措施 发展多吸收劳动力的服务部门:由政府直接雇用私人企业不愿招雇的工人和非熟练工人,让 他们从事社会有益事业,并使这些处境不利的工人通过有用经验的传授和劳动习惯的养成而 能够干那些正规的永久性的工作:加强劳动力的重新训练:指导和协助失业人员寻找工作 以增加或业机会 增大劳在地区或著职业方面的流动性 供给管理政策提出的出发点是 主张的侧重点是强调激励的作用, 认为激励意味着对」 作、储蓄、投资和企业家才能给予足够的报酬,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使政府支出日 益增加,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只能依靠增加税收和发行货币,结果严重挫伤工作、储蓄和投 资的积极性,造成供给不足从而使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 为了增强激励,供给学派提出了 一在供绘给管理的政箭思想,其核心是减税,特别是要隆低高 边际税率(增加的税收在增加的收入中的比例 因为高边际税率是妨碍工作、储蓄 投资 和创新积极性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罪魁祸首。降低了税收,就会提高资产报酬率,鼓励 和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绥和通货膨胀,并导致消费、产出和就业增加。 在供给改策方面,除了减税政策这·主要思想以外,供给学派还提出以下主张: ()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福利支出。这不但可平衡财政收支,还可提高私人投资能力,增 加供给。供给学派认为,创造就业主要靠私人投资, 不能靠公共部门扩张和增加财政支 财政扩张只会挤出私人部门增长带来的就业。(2)货币供给的稳定、适度和可测,使 货币供应量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相适应。(3)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充分发挥企 业家的积极性,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调节经济
价(从而通货膨胀率)和增长(从而失业率)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因此,货币政策要 能调节物价和经济增长,货币当局就应把调节真实的名义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方式。若实际通 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偏离目标值,就应当调整名义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或降低失业率。 对比上述四种规则不难发现,第一种规则即“单一规则”实际属于不主张政府干预的经济自 由主义,因为按此规则,政府除按一定比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外,其余都不用调节,市场本身 会对经济波动作出调整。其余三种规则都属于主张国家对经济波动作干预的思潮,且本质上 也都是“相机抉择”的权衡性政策思想。它们都主张在经济波动时要用货币政策对经济作干 预。第二种和第三种规则的目标变量分别是 GDP 和通货膨胀率,操作变量都是货币供应量。 第四种规则的目标变量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实际也是 GDP 增长率),操作变量是利率。 可见,这三种政策规则的区别只是在政策目标变量和操作变量的选择上。 7.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家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主张,同供给学派的供给政策主张的出发点 和侧重点有何区别? 解答:凯恩斯经济学家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是在推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 的同时,配合实行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 收入政策提出的出发点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用来限制垄断企业和工会对物价和工资操 纵的一种重要政策,即实行以管制工资—物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侧重点是工资和物价,核 心是收入,所以称收入政策。一般说来,收入政策包括如下不同措施:(1)工资—物价“指 导”线,即由政府当局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要求企 业和工会通过双方协商,自愿把工资和物价的增长率限制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 以内。(2)对某种具体的较快上涨的工资或者物价形势,由政府进行“权威性”劝说或者施 加压力来扭转局势。(3)实行工资—物价的硬性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施 管制,甚至暂时加以冻结。(4)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或者奖励 的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如果工资增长率保持在政府规定的界限以下,则以减少个人和公司 所得税作为奖励;如果工资增长率超过政府规定的界限,则以增加所得税作为惩罚。 人力政策提出的出发点是克服失业和通货膨胀进退两难的困境。这种政策通常包括以下措施: 发展多吸收劳动力的服务部门;由政府直接雇用私人企业不愿招雇的工人和非熟练工人,让 他们从事社会有益事业,并使这些处境不利的工人通过有用经验的传授和劳动习惯的养成而 能够干那些正规的永久性的工作;加强劳动力的重新训练;指导和协助失业人员寻找工作, 以增加就业机会;增大劳工在地区或者职业方面的流动性等。 供给管理政策提出的出发点是滞胀,主张的侧重点是强调激励的作用,认为激励意味着对工 作、储蓄、投资和企业家才能给予足够的报酬,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使政府支出日 益增加,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只能依靠增加税收和发行货币,结果严重挫伤工作、储蓄和投 资的积极性,造成供给不足从而使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 为了增强激励,供给学派提出了一套供给管理的政策思想,其核心是减税,特别是要降低高 边际税率(增加的税收在增加的收入中的比例),因为高边际税率是妨碍工作、储蓄、投资 和创新积极性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罪魁祸首。降低了税收,就会提高资产报酬率,鼓励储蓄 和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缓和通货膨胀,并导致消费、产出和就业增加。 在供给政策方面,除了减税政策这一主要思想以外,供给学派还提出以下主张: (1)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福利支出。这不但可平衡财政收支,还可提高私人投资能力,增 加供给。供给学派认为,创造就业主要靠私人投资,不能靠公共部门扩张和增加财政支 出,财政扩张只会挤出私人部门增长带来的就业。(2)货币供给的稳定、适度和可测,使 货币供应量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相适应。(3)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充分发挥企 业家的积极性,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调节经济
8.假定现金一存款比率。-)=38,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8,试问货币 创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变动多少?(东南大学考研 解答:货币乘数为k=1十= 1.38 +r0.38+0.18=2.46. 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M=100×2.46=246亿美元。 9.图定法定准各密是0.12,沿有招领准名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假定总准备金是40 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是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答:()在本题中,没有考虑现金一存款比率问题,因此,货币乘数是准备率的倒数。于 是,货币供给M=1000+400/0.12=4333.33亿美元 若法定准备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400/0.2=2000 无,现金仍是1000亿美元 因此货币供给为 1000+2000 1333.33亿美元 (③)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M=10 012 =83.33亿美元。 10.什么是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它与实际的预算盈余有何区别?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 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解答: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S=yGR y指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实际预算盈余 BS=y-G-TR,y指实际国民收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实际预算盈余二者差额为 BS*-BS=tW-y。 当实际国民收入大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小于实际预算盈余:若实 际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若实际国民收 入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等于实际预算盈余。 1.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解答:实际预算盈余BS=y-G-TR。从公式可以看出,实际预算盈余不仅与财政政策(税 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有关,还受国民收入的影响。为了剔除国民收入对实际预算盈余 的影响,提出了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y-G-TR)这个概念。提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有以下 意义, 第一,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 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并为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 是紧缩性的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就是 紧缩的,反之,则政策是扩张的。 第二,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 财政政策。因此。这一概念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
8.假定现金—存款比率 rc= Cu D =0.38,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8,试问货币 创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 100 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变动多少?(东南大学考研) 解答:货币乘数为 km= 1+rc rc+r = 1.38 0.38+0.18=2.46。 若增加基础货币 100 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ΔM=100×2.46=246 亿美元。 9.假定法定准备率是 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 1000 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 400 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 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 400 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 10 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是 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答:(1)在本题中,没有考虑现金—存款比率问题,因此,货币乘数是准备率的倒数。于 是,货币供给 M=1000+400/0.12=4333.33 亿美元。 (2)若法定准备率提高到 0.2,则存款变为 400/0.2=2000 亿美元,现金仍是 1000 亿美元, 因此货币供给为 1000+2000=3000 亿美元,货币供给减少了 1333.33 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 10 亿美元政府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 10 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ΔM=10 × 1 0.12 =83.33 亿美元。 10. 什么是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它与实际的预算盈余有何区别?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 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解答: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 BS* =ty* -G-TR,y *指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实际预算盈余 BS=ty-G-TR,y 指实际国民收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实际预算盈余二者差额为 BS*-BS=t(y* -y)。 当实际国民收入大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小于实际预算盈余;若实 际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若实际国民收 入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等于实际预算盈余。 11.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解答:实际预算盈余 BS=ty-G-TR。从公式可以看出,实际预算盈余不仅与财政政策(税 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有关,还受国民收入的影响。为了剔除国民收入对实际预算盈余 的影响,提出了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 =ty* -G-TR)这个概念。提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有以下 意义: 第一,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 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并为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 是紧缩性的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就是 紧缩的,反之,则政策是扩张的。 第二,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 财政政策。因此,这一概念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