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铭、说、表、书、序类考点训练 十二)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2)谈笑有鸿儒(大) (3)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不加装饰的) 2·下列各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斯是陋室 是谓大同 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能以径寸之木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4·文章对陋室进行描写时,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形容“陋室不 陋”’其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 出了交往之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出了情趣之雅。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 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十三)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淸’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两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考文言文铭、说、表、书、序类考点训练 (十二)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2)谈笑有鸿.儒 (大) (3)往来无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 (不加装饰的) 2.下列各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斯是.陋室 是.谓大同 B.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能以.径寸之木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4.文章对陋室进行描写时,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形容“陋室不 陋”,其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 出了交往之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出了情趣之雅。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 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十三)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两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多) (2)不蔓不枝(生枝蔓) (3)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予谓菊(认为)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 (6)宜乎众矣(应当)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2014安徽)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2014·安徽)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喜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单单爱莲花’(因为)它从淤积的污泥里生岀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 4·用原文填空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3)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5·(2014安徽闖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6·(2014安徽)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_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 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7·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结尾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把莲与牡丹进行对比,突出莲的高洁。 B·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花喻人,表达自己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 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多) (2)不蔓.不枝 (生枝蔓) (3)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4)予谓.菊 (认为)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玩弄) (6)宜.乎众矣 (应当)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2014·安徽)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2014·安徽)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喜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单单爱莲花,(因为)它从淤积的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 媚。 4.用原文填空。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3)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5.(2014·安徽)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6.(2014·安徽)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 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7.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结尾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把莲与牡丹进行对比,突出莲的高洁。 B.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花喻人,表达自己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 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 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示例: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9·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 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十四)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1·说说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它写出了“鸣”的状态·描绘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它写出“跃”的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儿竞相跳跃、嬉戏的情态·静中有动,突出 了热闹的气氛。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激发人的想象,充满生命气息,“鳞” 字用借代,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2·翻译语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长啸·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 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示例: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9.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 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十四)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1.说说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它写出了“鸣”的状态,描绘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它写出“跃”的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儿竞相跳跃﹑嬉戏的情态,静中有动,突出 了热闹的气氛。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激发人的想象,充满生命气息。“鳞” 字用借代,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2.翻译语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长啸,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了。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 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十五)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 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嚶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天下独绝 群响毕绝 B·蝉则千转不穷转视积薪后 C·好鸟相鸣好为《梁父吟》 D·横柯上蔽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点拨:D项:均为“遮蔽”:A项:前者为“少有的,独一无二的”,后者为“消失、 停止”;B项:前者通“啭”,鸟叫声,后者为“转身”;C项:前者为“美丽的”,后者 为“喜欢 2·(2013百色)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A·猿则百叫无绝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从流飘荡隶而从者 C·鸢飞戾天者念无与为乐者 D·与朱元思书借旁近与之 点拨:A项:前者为连词,可译为“就”“便”,也可不译,后者为表示转折的连词 却”;B项:均为动词“跟随”C项:均为代词“……的人”;D项:均为动词“给” 3·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些山)凭依(高峻的)地势竞相向上,(好像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延伸
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了。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__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__③有静有动,有声有 色。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 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十五)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 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天下独绝. 群响毕绝. B.蝉则千转.不穷 转.视积薪后 C.好.鸟相鸣 好.为《梁父吟》 D.横柯上蔽.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点拨:D 项:均为“遮蔽”;A 项:前者为“少有的,独一无二的”,后者为“消失、 停止”;B 项:前者通“啭”,鸟叫声,后者为“转身”;C 项:前者为“美丽的”,后者 为“喜欢”。 2.(2013·百色)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A.猿则.百叫无绝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从.流飘荡 隶而从.者 C.鸢飞戾天者. 念无与为乐者. D.与.朱元思书 借旁近与.之 点拨:A 项:前者为连词,可译为“就”“便”,也可不译,后者为表示转折的连词 “却”;B 项:均为动词“跟随”;C 项:均为代词“……的人”;D 项:均为动词“给”。 3.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些山)凭依(高峻的)地势竞相向上,(好像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延伸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4·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 山“奇”高、险(峻);水“异”清、急 5·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视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6·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 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岀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 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生动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和 避世退隐的情怀 B·第①段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 文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第②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 D·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 闹的景象。 点拨:“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有误为“以动写静反衬出山林之寂静” 十六)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B·其真无马邪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马者食之不能尽其材 D·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和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4.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 山“奇”高、险(峻);水“异”清、急 5.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视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6.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 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 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生动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和 避世退隐的情怀。 B.第①段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 文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第②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 D.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 闹的景象。 点拨:“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有误,应为“以动写静,反衬出山林之寂静”。 (十六)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B.其.真无马邪 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马者 食.之不能尽其材 D.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和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