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材料探究题专题复习教案 济南六十八中学吕洁 [教学目标] 1、了解探究题的特点及题型。 2、掌握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并灵活运用方法解答实际题目 、新课导入: 近年来,材料探究题,成为中考语文开放性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题型考査了学 生整理和筛选、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的强劲动力。很多同学对这类题目有畏难心理,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答题规律,加以适 当的训练,就一定能作好探究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认清我们的对手: 二、初探敌营:什么是探究试题 所谓探究题,实际上就是材料比较题。命题者给出一段或几段文字(或者图片、表格) 材料,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写出发现、探究的 结果。学生解题的过程,也就是硏读材料、分析处理材料、归纳整合得出信息、作出判断 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 主要考点 ①阅读相关材料,筛选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②结合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提炼观点,得出结论。 ③阅读几则材料,结合个人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 三、深入虎穴:题型概说 探究题的考査方式比较灵活,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放在阅读或综合性学习中出题。 按照题干情况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单项探究题与多项探究题。 (一)单项探究题 如:下图是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它是从1985件全球应征的有效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在 众多专家的帮助下进行了多次修改而最终产生的。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当世界另一端的人 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是中国的,能传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沉淀之上的现代
1 中考材料探究题专题复习教案 济南六十八中学 吕洁 [教学目标] 1、了解探究题的特点及题型。 2、掌握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并灵活运用方法解答实际题目。 一、新课导入: 近年来,材料探究题,成为中考语文开放性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题型考查了学 生整理和筛选、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的强劲动力。很多同学对这类题目有畏难心理,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答题规律,加以适 当的训练,就一定能作好探究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认清我们的对手: 二、初探敌营:什么是探究试题 所谓探究题,实际上就是材料比较题。命题者给出一段或几段文字(或者图片、表格) 材料,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写出发现、探究的 结果。学生解题的过程,也就是研读材料、分析处理材料、归纳整合得出信息、作出判断、 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 主要考点: ①阅读相关材料,筛选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②结合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提炼观点,得出结论。 ③阅读几则材料,结合个人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 三、深入虎穴:题型概说 探究题的考查方式比较灵活,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放在阅读或综合性学习中出题。 按照题干情况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单项探究题与多项探究题。 (一)单项探究题 如:下图是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它是从 1985 件全球应征的有效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在 众多专家的帮助下进行了多次修改而最终产生的。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当世界另一端的人 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是中国的,能传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沉淀之上的现代
感"。请你探究一下该会徽是如何传达出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 yn200 这是一道单项探究题,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分析题图,并且认真把握题干的内容,来确定 答题的角度。此题的要点在于“如何传达出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解答此题应 该到图中找到与“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组织语言明白表述 参考答案:①北京奥运会会徽融入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书法和篆刻印章等艺术形式; ②作品主体部分又似汉字篆书“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 ③传递着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礼仪之邦的友好、真诚与热情 (二)多项探究题 这类探究题由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几则材料或者相近(似),或者相关、或者相反(对) 如:请根据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你的发现。①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这样写道:“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朱熹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两则相 反的材料构成的探究题。 多项探究题虽是几则材料放在一起,实际上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去表述的。如上例探究题 的中心话题就是:客观环境与人的关系。 你能发现下面几则材料的中心话题吗? 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的结果。 材料(1)好些年前在西藏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 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已成风毛麟角了。 材料(2)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 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岀没在人迹罕见的地方。(《中学生知识画报》) 材料(3)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
2 感”。请你探究一下该会徽是如何传达出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 这是一道单项探究题,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分析题图,并且认真把握题干的内容,来确定 答题的角度。此题的要点在于“如何传达出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解答此题应 该到图中找到与“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组织语言明白表述。 参考答案:①北京奥运会会徽融入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书法和篆刻印章等艺术形式; ②作品主体部分又似汉字篆书“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 ③传递着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礼仪之邦的友好、真诚与热情。 (二)多项探究题 这类探究题由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几则材料或者相近(似),或者相关、或者相反(对)。 如:请根据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你的发现。①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这样写道:“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朱熹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两则相 反的材料构成的探究题。 多项探究题虽是几则材料放在一起,实际上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去表述的。如上例探究题 的中心话题就是:客观环境与人的关系。 你能发现下面几则材料的中心话题吗? 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的结果。 材料(1)好些年前在西藏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 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已成风毛麟角了。 材料(2)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 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见的地方。(《中学生知识画报》) 材料(3)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
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 挥蹄致意。(《中国国防报》) 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是的:(1)藏羚羊原来没有受保护,所剩不多了。(2)藏羚羊生活 习性。(3)政府已开始加大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力度。 仔细阅读提供的三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提供的材料可以引起一些思考:材料(1)中的 风毛麟角”与材料(3)中的“成群结队”、(2)中“性怯懦机警”与材料(3)“鸣叫相 迎,挥蹄致意”之间前后存在矛盾。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习性会有变化?通过比较、分析, 不难发现这道题是要我们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找到藏羚羊发生这巨大变 化的原因。这原因也肯定在材料中。材料中哪些词句给我们启发呢?很显然“国家一级保护 动物”、“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是造成这 变化的主要原因。 归纳提升一下,答案就应该是:政府加大的保护力度,群众提高了觉悟,使藏羚羊的数 量增加了,藏羚羊的生活习性也有了改变。 这种多项探究题,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 材料之间的关系大致存在两种情形:另一种情况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事物有关,探究材 料之间的共性或个性。如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阅读后的发现。 (1)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 可怕的巨大风浪,这时,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随着货舱里 的水位越升越高,船寸-寸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减小,货轮 渐渐平稳了 (2)在某一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 坡陡,两边万长深渊,每当导游们带队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旅客们挑点或扛点什么东西。据 说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都是迷路的旅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 人,每天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从来没人出事 阅读这两则材料,首先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研读原材料,材料1中的老船长让 船负重后船反而行的更稳了,材料2中的导游也是让旅客负重后,旅客反而安全了。这就是
3 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 挥蹄致意。(《中国国防报》) 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是的:(1)藏羚羊原来没有受保护,所剩不多了。(2)藏羚羊生活 习性。(3)政府已开始加大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力度。 仔细阅读提供的三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提供的材料可以引起一些思考:材料(1)中的 “凤毛麟角”与材料(3)中的“成群结队”、(2)中“性怯懦机警”与材料(3)“鸣叫相 迎,挥蹄致意”之间前后存在矛盾。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习性会有变化?通过比较、分析, 不难发现这道题是要我们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找到藏羚羊发生这巨大变 化的原因。这原因也肯定在材料中。材料中哪些词句给我们启发呢?很显然“国家一级保护 动物”、“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是造成这一 变化的主要原因。 归纳提升一下,答案就应该是:政府加大的保护力度,群众提高了觉悟,使藏羚羊的数 量增加了,藏羚羊的生活习性也有了改变。 这种多项探究题,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 材料之间的关系大致存在两种情形:另一种情况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事物有关,探究材 料之间的共性或个性。如: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阅读后的发现。 (1)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 可怕的巨大风浪,这时,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随着货舱里 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减小,货轮 渐渐平稳了。 (2)在某一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 坡陡,两边万长深渊,每当导游们带队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旅客们挑点或扛点什么东西。据 说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都是迷路的旅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 人,每天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从来没人出事。 阅读这两则材料,首先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研读原材料,材料 1 中的老船长让 船负重后船反而行的更稳了,材料 2 中的导游也是让旅客负重后,旅客反而安全了。这就是
它们的相似点。在发现了相似点之后,我们还要将它上升到一定的哲理高度。所以这道题目 的答案是:人生的很多时候,只有背负沉甸甸的重任,才能稳步前进。 四、手到擒来:探究题解题示范 1.学生尝试归纳答题思路: 通过上面三道题的解答,联系你过去的解题经验,请试着归纳一下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和 步骤 2.结合例题明确答题思路 例题:综合下面有关资料,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达 材料①1994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2000年则增长为1295亿。我国人口约占 世界人口的20% 材料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是严重 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材料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 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 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材料④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材料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去居住。如今黄土高 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水秃林。 第一步,审清题目,概括材料大意。 探究题的题干,文字量一般比较大,只有在众多的文字中摄取有效信息,才能掌握答题 的主动权。首先应仔细阅读材料,明确答题要求,从题干中捕捉有效信息,概括岀每则材料 的大意。 以上四则材料,可概括为: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②我国人均资源少,③人们滥开发 资源,④由于滥开发资源,已造成严重的后果。 第二步,理清关系,确定中心话题。 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和整合,理清各材料之间的关系,同中求异,异中寻同 进而提炼出中心话题。在这过程中,便能明白这些材料为什么组合在一起。答题时,材料间 是因果关系的,要先写主要原因,再写其他原因:材料间是同类事物的,要先写共性的,再 写不同点的。可以从题干中寻找一些有丰富内涵的关键词或疑问点进行探究,或许会收到意
4 它们的相似点。在发现了相似点之后,我们还要将它上升到一定的哲理高度。所以这道题目 的答案是:人生的很多时候,只有背负沉甸甸的重任,才能稳步前进。 四、手到擒来:探究题解题示范 1.学生尝试归纳答题思路: 通过上面三道题的解答,联系你过去的解题经验,请试着归纳一下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和 步骤。 2.结合例题明确答题思路: 例题:综合下面有关资料,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达。 材料①1994 年,我国人口为 5.4 亿,到 2000 年则增长为 12.95 亿。我国人口约占 世界人口的 20%。 材料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是严重 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材料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 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 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材料④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材料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去居住。如今黄土高 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水秃林。 第一步,审清题目,概括材料大意。 探究题的题干,文字量一般比较大,只有在众多的文字中摄取有效信息,才能掌握答题 的主动权。首先应仔细阅读材料,明确答题要求,从题干中捕捉有效信息,概括出每则材料 的大意。 以上四则材料,可概括为: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②我国人均资源少,③人们滥开发 资源,④由于滥开发资源,已造成严重的后果。 第二步,理清关系,确定中心话题。 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和整合,理清各材料之间的关系,同中求异,异中寻同, 进而提炼出中心话题。在这过程中,便能明白这些材料为什么组合在一起。答题时,材料间 是因果关系的,要先写主要原因,再写其他原因;材料间是同类事物的,要先写共性的,再 写不同点的。可以从题干中寻找一些有丰富内涵的关键词或疑问点进行探究,或许会收到意
想不到的效果。 例题中,材料①与②是人与资源的关系;材料②与③是资源与利用的关系;材料③与④ 是无节制的开发与造成的后果的因果关系。理清了各材料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这四则材 料其实就是提出了“人与资源的关系”这个中心话题。 第三步,围绕话题,进行总结归纳。 根据题目要求(包括字数)进行总结归纳,需要替换地进行替换,需要综合地进行综合。 在总结中,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在归纳中,寻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把探究出的结果、 提炼出的观点,用恰当完整的表达出来,语言要简明连贯。 从例题所举的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人的生存必须要消耗各种各样的资源 我国的人口己越来越多;人们为了生存滥开发资源,无节制使用资源;由于滥采滥伐资源, 人类已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由此,我们便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控 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资源。 五、实战演习 精选典型题目,学生运用答题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完成后交流明确答案。 、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浙江绍兴市)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 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 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 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2、阅读以下材料,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华罗庚教授堪称数学权威,但也难免弄错一些问题。1955年,厦门大学的年轻毕业生陈景润,在精读 华罗庚《堆垒素数论》的过程中,发现华罗庚的“它利问题”存在错误。陈景润经过反复验算,确信自己 的判断准确无误。于是他写了一篇有关论文,并附上一封信寄给华罗庚,信中说:“明星上落下的微尘, 我愿帮你拭去。”华罗庚在全国第一次数学学术讨论会上,亲自宣读了陈景润的论文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桂林市) 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 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据调査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客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 不达意的情况 ①两则材料反映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 ②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4、阅读文章,完成探究:历史题该怎么考 我儿子正在读高二,考了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第 二问儿子答不出来,我帮他查找资料,所以到现在我都记得,是打到现在的匈牙利附近。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发现美国世界史这道题目不是这样考的。它的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 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总是同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 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了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 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我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
5 想不到的效果。 例题中,材料①与②是人与资源的关系;材料②与③是资源与利用的关系;材料③与④ 是无节制的开发与造成的后果的因果关系。理清了各材料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这四则材 料其实就是提出了“人与资源的关系”这个中心话题。 第三步,围绕话题,进行总结归纳。 根据题目要求(包括字数)进行总结归纳,需要替换地进行替换,需要综合地进行综合。 在总结中,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在归纳中,寻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把探究出的结果、 提炼出的观点,用恰当完整的表达出来,语言要简明连贯。 从例题所举的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人的生存必须要消耗各种各样的资源; 我国的人口已越来越多;人们为了生存滥开发资源,无节制使用资源;由于滥采滥伐资源, 人类已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由此,我们便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控 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资源。 五、实战演习 精选典型题目,学生运用答题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完成后交流明确答案。 1、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浙江绍兴市)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 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 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 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2、阅读以下材料,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华罗庚教授堪称数学权威,但也难免弄错一些问题。1955 年,厦门大学的年轻毕业生陈景润,在精读 华罗庚《堆垒素数论》的过程中,发现华罗庚的“它利问题”存在错误。陈景润经过反复验算,确信自己 的判断准确无误。于是他写了一篇有关论文,并附上一封信寄给华罗庚,信中说:“明星上落下的微尘, 我愿帮你拭去。”华罗庚在全国第一次数学学术讨论会上,亲自宣读了陈景润的论文。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桂林市) 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 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客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 不达意的情况。 ①两则材料反映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 ②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4、阅读文章,完成探究:历史题该怎么考 我儿子正在读高二,考了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第 二问儿子答不出来,我帮他查找资料,所以到现在我都记得,是打到现在的匈牙利附近。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发现美国世界史这道题目不是这样考的。它的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 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总是同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 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 100 年打了一次仗,19 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 叫甲午战争),20 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 世纪如果我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