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5高三语文一模大阅读汇编 穷人树 密林深处,阳光从树梢上筛落下来,投下一地斑驳。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已经脱 离了同伴,进入一个无人之境。我希望在这与世隔绝的瞬间,听到他的声音,我 甚至希望看到他穿着白色长衫的身影、飘着白色胡须的脸庞。 这是什么?土路一侧,杂乱无章的林间空地里出现了一排整齐的青草,大约有三 四米长吧,高不过30公分。难道,他就在这里? 我停住脚步,四下打量,没有墓碑,没有墓室,只有几束野花,那是刚刚和我擦 肩而过的外国人从附近采来的 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 我走近那一排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弯下腰,我把我的手掌按在青草附近的泥 土里。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想感受一下历史中某个时刻的温度?应该 是 同行们陆续赶到。大家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鞠躬。 青草下面,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列夫·尼古 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东翼楼是托尔斯泰最后的住所。我们看到了追求“平民化”的托尔斯泰当年种地 的农具、做鞋的工具,还有一些简朴的生活用品。 东翼楼的门前,有一棵小树,单薄瘦弱。据说,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 常常在这棵树下聚集,托尔斯泰写作之暇便在树下的长椅上同农奴们交谈,帮助 他们寻求自由之路。所以,这棵树被人命名为“穷人树”一一当然,此树已非彼 树,这棵树是那棵树的后代,不变的只是位置,它的名字仍然是“穷人树”。 晚年的托尔斯泰为了摆脱荣誉和财富,曾经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一我不知 道这个名字的含意,而此时,我突发奇想,也许,这个名字的含意就是“穷人树” 在东翼楼里,我们幸运地听到了托尔斯泰讲课。那是从一个半世纪以前留下的 台留声机里复制下来的。翻译告诉我们,内容都是托尔斯泰晚年勉励孩子的话 快乐生活,学习知识,做有用的人 1910年10月28日清晨,托尔斯泰庄园仍然沉浸在睡梦之中。托尔斯泰蹑手蹑 脚下楼,拎上简单的行装,和他的私人医生一起,消失在夜空之中。在火车站, 他潦草地给妻子写了 封信:“我做了我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做的,我离开了这种世俗的生活,为了 在孤独和平静中度过我的有生之日 但世界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属于他本身的、省察的意志。普通百 姓也不能容忍托尔斯泰离开他们,抛弃他们。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阻止,可以说 是全民皆兵,声势浩大。 茨威格说,是上帝及时地派来了增援部队一一死神将托尔斯泰从人间的包围中解 脱出来,让他回到他想达到的理想境地一一在逃亡途中他罹患感冒,在11月4 日夜里,这棵苍老的“穷人树”又一次振作起来并呻吟道:“农民,农民究竟怎 样生活?” 11月7日,比所有人都更明白地看过这个世界的眼睛熄灭了。托尔斯泰最后说 的话是,人类所有的哲学只有一句话—爱与和平
北京 2015 高三语文一模大阅读汇编 穷 人 树 一 密林深处,阳光从树梢上筛落下来,投下一地斑驳。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已经脱 离了同伴,进入一个无人之境。我希望在这与世隔绝的瞬间,听到他的声音,我 甚至希望看到他穿着白色长衫的身影、飘着白色胡须的脸庞。 这是什么?土路一侧,杂乱无章的林间空地里出现了一排整齐的青草,大约有三 四米长吧,高不过 30 公分。难道,他就在这里? 我停住脚步,四下打量,没有墓碑,没有墓室,只有几束野花,那是刚刚和我擦 肩而过的外国人从附近采来的。 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 我走近那一排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弯下腰,我把我的手掌按在青草附近的泥 土里。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想感受一下历史中某个时刻的温度?应该 是。 同行们陆续赶到。大家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鞠躬。 青草下面,是 19 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列夫·尼古 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二 东翼楼是托尔斯泰最后的住所。我们看到了追求“平民化”的托尔斯泰当年种地 的农具、做鞋的工具,还有一些简朴的生活用品。 东翼楼的门前,有一棵小树,单薄瘦弱。据说,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 常常在这棵树下聚集,托尔斯泰写作之暇便在树下的长椅上同农奴们交谈,帮助 他们寻求自由之路。所以,这棵树被人命名为“穷人树”——当然,此树已非彼 树,这棵树是那棵树的后代,不变的只是位置,它的名字仍然是“穷人树”。 晚年的托尔斯泰为了摆脱荣誉和财富,曾经称自己为 T·尼古拉耶夫──我不知 道这个名字的含意,而此时,我突发奇想,也许,这个名字的含意就是“穷人树”。 在东翼楼里,我们幸运地听到了托尔斯泰讲课。那是从一个半世纪以前留下的一 台留声机里复制下来的。翻译告诉我们,内容都是托尔斯泰晚年勉励孩子的话: 快乐生活,学习知识,做有用的人。 三 1910 年 10 月 28 日清晨,托尔斯泰庄园仍然沉浸在睡梦之中。托尔斯泰蹑手蹑 脚下楼,拎上简单的行装,和他的私人医生一起,消失在夜空之中。在火车站, 他潦草地给妻子写了 一封信:“我做了我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做的,我离开了这种世俗的生活,为了 在孤独和平静中度过我的有生之日。” 但世界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属于他本身的、省察的意志。普通百 姓也不能容忍托尔斯泰离开他们,抛弃他们。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阻止,可以说 是全民皆兵,声势浩大。 茨威格说,是上帝及时地派来了增援部队——死神将托尔斯泰从人间的包围中解 脱出来,让他回到他想达到的理想境地——在逃亡途中他罹患感冒,在 11 月 4 日夜里,这棵苍老的“穷人树”又一次振作起来并呻吟道:“农民,农民究竟怎 样生活?” 11 月 7 日,比所有人都更明白地看过这个世界的眼睛熄灭了。托尔斯泰最后说 的话是,人类所有的哲学只有一句话──爱与和平
从东翼楼到墓地,直线距离应该有一公里以上。托尔斯泰下葬那天,他生前的同 盟者、受惠者、崇拜者、反对者、政府的工作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以东翼楼 门口的“穷人树”为起点,托尔斯泰的遗体由几千人用双手托着,接力传递,送 到了墓地。今天我们已无从看到那种朝圣般的场景,但我们的内心依然能够感受 到在那一段时空里凝聚的情感。 四 张似乎是托尔斯泰留在人间最完整形象的画像:白须如瀑、身着白色长衫的矮 个子老人,赤裸双脚,立在土地上,他的双手插在腹前的腰带里,长衫的口袋里 沉甸甸地装着一本红色封面的书本,露出一角一一应该是《圣经》,晚年的托尔 斯泰主张让灵魂主宰肉体,使自己走向道德完善。 茨威格在描绘托尔斯泰外貌时说:“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 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因为脸的平庸,就突显出眼睛,高尔基的描写最为 经典:“托尔斯泰这双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一一凡是从这双眼睛面前经过的 切、哪怕极其微小的事物,还有假象,无不为其洞悉。它们像Ⅹ光一样透视着 社会和人间的奧秘,就是这双眼睛日积月累的观察,建筑了《复活》《战争与和 平》《安娜·卡列尼娜》。 正因为拥有这双眼睛,所以托尔斯泰能够拥有常人不能拥有的东西,那就是对于 人的意义、人的生活、人的尊严的理解,还有社会的诸多问题,关于等级的形成, 亲情、爱情、伦理道德等等—一正是因为他拥有深邃的思想,所以他肯定缺少 样东西,那就是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五 站在托尔斯泰庄园门口不足百米的“小街”上,打量庄园内外,我突然想,俄罗 斯人真是太缺乏商业头脑了,像托尔斯泰这样重量级大作家的故居,是几近天赐 的旅游资源。如果一一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推论一一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为 个旅游重镇,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他们居然就让它荒废着,依然只是一个古老 破旧的村庄。 听了我的想法,翻译沉思了一会儿对我们说,俄罗斯人的理念是尽可能地保持名 胜古迹的生态。如果不是政府严格控制,各国人,尤其是中国人,早就在这里投 资了。 哦,我说。我只说了一个字,就不再说话了。因为,我所想到的,正是托尔斯泰 当年极力逃离的。我为我一刹那的念头感到惭愧。 傍晚,我们离开了托尔斯泰庄园。夕阳西下,冈峦起伏,奥卡河碧波荡漾,在我 们的视野里蜿蜒延伸,直到汇入落日余晖,水天一色。我的心中涌动着那首淳朴 的歌谣,那杂树丛生的墓地和那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在眼前挥之不去 (取材于徐贵祥《穷人树》,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部分中先后用“难道,他就在这里”和“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 表明自己由惊疑到不得不相信的心理过程。 B.第三部分中写人们对托尔斯泰出走的阻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不应该属于自 ,不应该为自己的平静而抛弃他的人民。 C.第四部分中引用茨威格和髙尔基对托尔斯泰的描述,从不同侧面突显出托尔 斯泰善于观察并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特点 D.全文通过对作者在托尔斯泰庄园所见、所思、所感的叙写,表达了对托尔斯 泰的敬慕,其中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从东翼楼到墓地,直线距离应该有一公里以上。托尔斯泰下葬那天,他生前的同 盟者、受惠者、崇拜者、反对者、政府的工作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以东翼楼 门口的“穷人树”为起点,托尔斯泰的遗体由几千人用双手托着,接力传递,送 到了墓地。今天我们已无从看到那种朝圣般的场景,但我们的内心依然能够感受 到在那一段时空里凝聚的情感。 四 一张似乎是托尔斯泰留在人间最完整形象的画像:白须如瀑、身着白色长衫的矮 个子老人,赤裸双脚,立在土地上,他的双手插在腹前的腰带里,长衫的口袋里 沉甸甸地装着一本红色封面的书本,露出一角——应该是《圣经》,晚年的托尔 斯泰主张让灵魂主宰肉体,使自己走向道德完善。 茨威格在描绘托尔斯泰外貌时说:“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 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因为脸的平庸,就突显出眼睛,高尔基的描写最为 经典:“托尔斯泰这双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凡是从这双眼睛面前经过的 一切、哪怕极其微小的事物,还有假象,无不为其洞悉。它们像 X 光一样透视着 社会和人间的奥秘,就是这双眼睛日积月累的观察,建筑了《复活》《战争与和 平》《安娜·卡列尼娜》。 正因为拥有这双眼睛,所以托尔斯泰能够拥有常人不能拥有的东西,那就是对于 人的意义、人的生活、人的尊严的理解,还有社会的诸多问题,关于等级的形成, 亲情、爱情、伦理道德等等——正是因为他拥有深邃的思想,所以他肯定缺少一 样东西,那就是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五 站在托尔斯泰庄园门口不足百米的“小街”上,打量庄园内外,我突然想,俄罗 斯人真是太缺乏商业头脑了,像托尔斯泰这样重量级大作家的故居,是几近天赐 的旅游资源。如果——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推论——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为一 个旅游重镇,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他们居然就让它荒废着,依然只是一个古老 破旧的村庄。 听了我的想法,翻译沉思了一会儿对我们说,俄罗斯人的理念是尽可能地保持名 胜古迹的生态。如果不是政府严格控制,各国人,尤其是中国人,早就在这里投 资了。 哦,我说。我只说了一个字,就不再说话了。因为,我所想到的,正是托尔斯泰 当年极力逃离的。我为我一刹那的念头感到惭愧。 傍晚,我们离开了托尔斯泰庄园。夕阳西下,冈峦起伏,奥卡河碧波荡漾,在我 们的视野里蜿蜒延伸,直到汇入落日余晖,水天一色。我的心中涌动着那首淳朴 的歌谣,那杂树丛生的墓地和那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在眼前挥之不去。 (取材于徐贵祥《穷人树》,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部分中先后用“难道,他就在这里”和“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 表明自己由惊疑到不得不相信的心理过程。 B.第三部分中写人们对托尔斯泰出走的阻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不应该属于自 己,不应该为自己的平静而抛弃他的人民。 C.第四部分中引用茨威格和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描述,从不同侧面突显出托尔 斯泰善于观察并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特点。 D.全文通过对作者在托尔斯泰庄园所见、所思、所感的叙写,表达了对托尔斯 泰的敬慕,其中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19.文章第五部分中说:“我为我一刹那的念头感到惭愧。”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含意?(6分) 20.文中两次提到“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这有什么作用?(6分) 21.对托尔斯泰来说,“穷人树”具有特殊意义。作者认为“T·尼古拉耶夫” 的含意也许就是“穷人树”。根据文意分条概括作者如此猜想的原因。(6分) 海淀 纸上思量 ①把一张六尺宣纸徐徐展开,铺在宽大的案上。两边用厚重的镇纸压住,纸面 下子就平整起来。我的心情也随之渐渐平静,眼前宛若出现一片素淡的旷野、 片晴朗的天幕、一片水波不兴的宽阔河面 ②真的要下笔,我反而谨慎了。对如此精良的雪一般的宣纸我一直心存郑重。有 好几次,柔软的羊毫在砚边濡染了润泽的墨汁,我提了起来,踌躇再三,还是把 笔搁下了,那个时刻似乎还未到来 ③通常我不是这样。平时用廉价的宣纸练字,废纸千万,每一张都在线条的纵横 交错中默契淋漓,写到密不容针方才放弃。无数的廉价宣纸训练出了一个人的胆 量,还有手上准确精到的技巧。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 眼神,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上乘( cheng)的宣纸,遭逢了没有技巧储备、 没有性情濡养的拙(zhu6)劣书手。他们不管不顾,一笔下去,肯定不行,揉搓 丢弃;再来一张,还是不行。结局是可望而知的。这种人永远都无法成为严格意 义上的书法家,他们不惜纸,更不善用纸,只是以蹂躏糟蹋纸为快意 ④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我经常把 自己关在书房内,把玩古帖,独自书写。书法给予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 以避免受人牵绊(pan),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 圆融无痕。琴师抚琴与书法家动笔极为相似。白居易在《夜琴》中说:“自弄还 自罢,亦不要人听。”正是在自弄自罢中,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忘怀俗事,不 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抚琴和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他们甚至【相辅相成】 秋风黄叶,林壑清肃,这边琴师弹的是《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清逸的琴声 汨汨而出,冲和疏淡。那边的书家静听中凝神绝虑,墨香氤氲,填词抒怀,笔底 清旷飘逸。秋色点染,琴音笔调都附着了萧疏淡远的韵味。琴声随风而逝,而形 于纸上的晕化之痕,却可以留存下来,成为一次雅集的印迹 ⑤少年时我曾想改学绘画,色泽斑斓的画面,那么富贵、冶艳,整个世界就像浸 在缤纷的春光里。人进中年,浮艳心思己渐消遁,对于色调的喜爱也重新规划分 野。一个人不可能长期面对喧闹的视觉对象,就像我们不敢长久仰望炽热的骄阳 而皎洁的月光,它的澹泊之色,让人可以长久注目,感受到它的亲和与抚慰。相 比于泥金、泥银、大红镶嵌龙凤纹路的宣纸,我更喜欢素洁如雪的玉版宣,它驱 逐了富贵、妖娆的气息,显得孤寂、清寒。 ⑥一个喜好在白宣纸上驰骋的人,他的目光是平静安详的。素净洁白的纸,冰冷 细腻的砚,竹木与毛羽制成的笔,汲日月精华的松枝烧制成的墨,都是纯朴之物 书法家以此为己所用,天长日久,也如这些自然之物,质朴浑成 ⑦西晋时期人们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以致纸价上涨,留下了“洛阳纸贵” 的佳话。那是一个欢欣鼓舞令人感动的场面,人人以笔墨相见,在宣纸上寄寓情 怀。那是一个生活节奏徐缓的时代,是一个在纸面上刻画性灵的时代。宣纸的使 用率达到极致的时候,城市安静下来,人人行止优雅,他们在一点一划的讲究中 心性被磨洗得从容安闲。而在物品包装越来越华丽、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
19.文章第五部分中说:“我为我一刹那的念头感到惭愧。”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含意?(6 分) 20.文中两次提到“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这有什么作用?(6 分) 21.对托尔斯泰来说,“穷人树”具有特殊意义。作者认为“T·尼古拉耶夫” 的含意也许就是“穷人树”。根据文意分条概括作者如此猜想的原因。(6 分) 海淀 纸上思量 ①把一张六尺宣纸徐徐展开,铺在宽大的案上。两边用厚重的镇纸压住,纸面一 下子就平整起来。我的心情也随之渐渐平静,眼前宛若出现一片素淡的旷野、一 片晴朗的天幕、一片水波不兴的宽阔河面。 ②真的要下笔,我反而谨慎了。对如此精良的雪一般的宣纸我一直心存郑重。有 好几次,柔软的羊毫在砚边濡染了润泽的墨汁,我提了起来,踌躇再三,还是把 笔搁下了,那个时刻似乎还未到来。 ③通常我不是这样。平时用廉价的宣纸练字,废纸千万,每一张都在线条的纵横 交错中默契淋漓,写到密不容针方才放弃。无数的廉价宣纸训练出了一个人的胆 量,还有手上准确精到的技巧。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 眼神,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上乘(chéng)的宣纸,遭逢了没有技巧储备、 没有性情濡养的拙(zhuó)劣书手。他们不管不顾,一笔下去,肯定不行,揉搓 丢弃;再来一张,还是不行。结局是可望而知的。这种人永远都无法成为严格意 义上的书法家,他们不惜纸,更不善用纸,只是以蹂躏糟蹋纸为快意。 ④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我经常把 自己关在书房内,把玩古帖,独自书写。书法给予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 以避免受人牵绊(pàn),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 圆融无痕。琴师抚琴与书法家动笔极为相似。白居易在《夜琴》中说:“自弄还 自罢,亦不要人听。”正是在自弄自罢中,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忘怀俗事,不 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抚琴和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他们甚至【相辅相成】。 秋风黄叶,林壑清肃,这边琴师弹的是《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清逸的琴声 汨汨而出,冲和疏淡。那边的书家静听中凝神绝虑,墨香氤氲,填词抒怀,笔底 清旷飘逸。秋色点染,琴音笔调都附着了萧疏淡远的韵味。琴声随风而逝,而形 于纸上的晕化之痕,却可以留存下来,成为一次雅集的印迹。 ⑤少年时我曾想改学绘画,色泽斑斓的画面,那么富贵、冶艳,整个世界就像浸 在缤纷的春光里。人进中年,浮艳心思已渐消遁,对于色调的喜爱也重新规划分 野。一个人不可能长期面对喧闹的视觉对象,就像我们不敢长久仰望炽热的骄阳。 而皎洁的月光,它的澹泊之色,让人可以长久注目,感受到它的亲和与抚慰。相 比于泥金、泥银、大红镶嵌龙凤纹路的宣纸,我更喜欢素洁如雪的玉版宣,它驱 逐了富贵、妖娆的气息,显得孤寂、清寒。 ⑥一个喜好在白宣纸上驰骋的人,他的目光是平静安详的。素净洁白的纸,冰冷 细腻的砚,竹木与毛羽制成的笔,汲日月精华的松枝烧制成的墨,都是纯朴之物。 书法家以此为己所用,天长日久,也如这些自然之物,质朴浑成。 ⑦西晋时期人们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以致纸价上涨,留下了“洛阳纸贵” 的佳话。那是一个欢欣鼓舞令人感动的场面,人人以笔墨相见,在宣纸上寄寓情 怀。那是一个生活节奏徐缓的时代,是一个在纸面上刻画性灵的时代。宣纸的使 用率达到极致的时候,城市安静下来,人人行止优雅,他们在一点一划的讲究中, 心性被磨洗得从容安闲。而在物品包装越来越华丽、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
的现在,古雅素净的宣纸日渐陌生,朴实无华的笔墨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又该 以怎样的方式来逼近心灵的深处。 ⑧爱纸惜纸,算起来也是我四十岁以后的事。“惜墨如金”,也就是惜纸如金, 每一次下笔都像是举办一个庄重的仪式。书写之前,研墨以使心静,焚香以使室 清,沐浴更衣以使神清气爽。此时,下笔的氛围形成,自然笔随心动。那些“书 法表演”,是今人恶作。应景而表演,笔在手中,动作很大,口中有声,这是很 不敬畏的。书法本是寂寞之道,运用在人声鼎沸的娱乐场景里,博人一粲,“表 演者”毫无矜持,随便而轻率,内心不复清静。现如今,还有多少人在效古人之 行,恪守笔墨之道呢? ⑨提按快慢,纵敛卷舒,纸上的动作都是一些怀旧的影子,我的内心还停留在对 古雅的喜好上。我喜欢收藏各式各样淡雅的信笺(jian)。白色的笺上,浅浅地 浮动着异兽、云水、钟鼎、瓦当的纹路,逗引我书写。在各类书写中,写信札最 没有负担,笔提起来,文思涌出,于是疾疾向前。文词错了,就圈起来,或者涂 抹一下,只求一个随意。若把信写得笔笔不爽,在我看来已失天趣。今天,人们 爱发电子邮件,用笔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许多精美的宣纸信笺,搁在柜台上【无 声无臭】,渐渐蒙上了尘泥。 ⑩又是一个夜晚来临,春日将过,初夏将至,空气中弥漫着滋润清新的气息。我 照例在案上铺开一张白宣,书房似乎一下子亮堂许多,四周岑寂了下去。我等待 着即将到来的心动时刻。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9.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濡染上乘( cheng)B.凝滞拙(zhu6)劣 C.斑斓牵绊(pan)D.安详信笺(jian) 20.下列词语中的“爽”与第⑨段“笔笔不爽”之“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爽约B.直爽C.神清气爽D.屡试不爽 21.文中【】内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耿耿于怀B.相辅相成C.层出不穷D.无声无臭 22.下列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所写作者的想象,既折射岀他的心境,又暗示了他追求的精神境界 B.作者认为笔墨纸砚自然纯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书法家的心性、气质 C.作者的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所以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 满 D.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营造了宁静的氛围,表现出作者对书法创作的庄重的态 度 23.在文中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琴师抚琴?请简要作答。(4分) 24.作者的“纸上思量”包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人士思考和情感态度,请结合文 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 东城 朝阳 燕台何处 自从迁居北京朝阳门外的金台路,脑际常常浮起一个疑问:这金台路的名字因何 而起?难道这一带果真是两千多年前燕台的遗址吗?一位同住在此处的同志写 文章,每每在稿末注上“×年×月于京郊黄金台”字样。我曾问他是否考证过
的现在,古雅素净的宣纸日渐陌生,朴实无华的笔墨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又该 以怎样的方式来逼近心灵的深处。 ⑧爱纸惜纸,算起来也是我四十岁以后的事。“惜墨如金”,也就是惜纸如金, 每一次下笔都像是举办一个庄重的仪式。书写之前,研墨以使心静,焚香以使室 清,沐浴更衣以使神清气爽。此时,下笔的氛围形成,自然笔随心动。那些“书 法表演”,是今人恶作。应景而表演,笔在手中,动作很大,口中有声,这是很 不敬畏的。书法本是寂寞之道,运用在人声鼎沸的娱乐场景里,博人一粲,“表 演者”毫无矜持,随便而轻率,内心不复清静。现如今,还有多少人在效古人之 行,恪守笔墨之道呢? ⑨提按快慢,纵敛卷舒,纸上的动作都是一些怀旧的影子,我的内心还停留在对 古雅的喜好上。我喜欢收藏各式各样淡雅的信笺(jiān)。白色的笺上,浅浅地 浮动着异兽、云水、钟鼎、瓦当的纹路,逗引我书写。在各类书写中,写信札最 没有负担,笔提起来,文思涌出,于是疾疾向前。文词错了,就圈起来,或者涂 抹一下,只求一个随意。若把信写得笔笔不爽,在我看来已失天趣。今天,人们 爱发电子邮件,用笔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许多精美的宣纸信笺,搁在柜台上【无 声无臭】,渐渐蒙上了尘泥。 ⑩又是一个夜晚来临,春日将过,初夏将至,空气中弥漫着滋润清新的气息。我 照例在案上铺开一张白宣,书房似乎一下子亮堂许多,四周岑寂了下去。我等待 着即将到来的心动时刻。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9.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濡染 上乘(chéng) B.凝滞 拙(zhuó)劣 C.斑斓 牵绊(pàn) D.安详 信笺(jiān) 20.下列词语中的“爽”与第⑨段“笔笔不爽”之“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爽约 B.直爽 C.神清气爽 D.屡试不爽 21.文中【 】内的成语,运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3 分) A.耿耿于怀 B.相辅相成 C.层出不穷 D.无声无臭 22.下列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所写作者的想象,既折射出他的心境,又暗示了他追求的精神境界。 B.作者认为笔墨纸砚自然纯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书法家的心性、气质。 C.作者的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所以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 满。 D.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营造了宁静的氛围,表现出作者对书法创作的庄重的态 度。 23.在文中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琴师抚琴?请简要作答。(4 分) 24.作者的“纸上思量”包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人士思考和情感态度,请结合文 章内容加以分析。(6 分) 东城 朝阳 燕台何处 自从迁居北京朝阳门外的金台路,脑际常常浮起一个疑问:这金台路的名字因何 而起?难道这一带果真是两千多年前燕台的遗址吗?一位同住在此处的同志写 文章,每每在稿末注上“×年×月于京郊黄金台”字样。我曾问他是否考证过
他笑而不答。恐怕他亦未必掌握确凿证据,“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 无”,大约也是寄托一点向往之意吧。 想那燕台两千余年前初起时,至多不过是一座黄土垒成的土丘,上面有点砖木结 构的简单亭台而已。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接待当时的一位高级知识分子郭隗, 这件事连同郭隗以讽喻形式讲的那个用重金收买骏马尸骨的传说,甲了两千余 年,燕台也被后世诗人美称为“黄金台”了 黄金台的政治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使用价值。在漫长的旧时代,它曾使多少 读书人艳羡过,咏叹过,做过无数回美梦;也曾使多少不得志的文人墨客感慨过, 哀伤过,发泄过满腹牢骚。唐初陈子昂登幽州古台,是否就是这座燕台呢?诗人 没有留下说明,不得而知。但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 确是表达了多少苍凉沉郁的情怀。 以“燕台”或“黄金台”入诗,从唐宋直到明清,俯拾皆是,不可胜计,大都乙 了怀千里马之才而不遇、渴望有燕昭王式的明君而不得的心境。元代贡师泰曾愤 愤地写道:“黄金买贵满长安,惆怅英雄布衣老。”明代袁中郎在诗中质问:“十 载筑台亲礼士,如何止得一人贤?”张明弼更是愁苦地低吟:“于今最贱纵横士, 莫倚荒台发浩歌。”数来数去,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茫茫青史上,筑 黄金台以延国士、置重金以收骏骨的事例,似乎的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怀念燕台的故事,期望在盛明之世常能出现招揽人 才的黄金台,自然成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愿望。“人以国士待我,我必 以国士报之”,有没有千金,是在其次的。 然而从古至今,谁也不曾确切地指明燕台的准确位置。《史记》《资治通鉴》上 都只说燕昭王“置宫”,未言“筑台”,后汉孔融才开始提出“筑台以延郭隗” 南朝任昉的《述异记》说燕台在易县东南,《水经注》却有“固安县有黄金台遗 址”一说。元代以后,许多志书都认定燕台在北京郊区。元末熊自得所著《析津 志》,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述北京地区历史的专门志书。熊自得曾经当过大都路 儒学提举和崇文监丞,在北京作过实地丙,他的记载自然可靠得多。《析津志》 中说燕台“在南城奉先坊元福寺内”,但接着又说此台乃后人设置,“以惑于刚 者,不过慕名而已。”明代刘侗、于奕正编著的《帝京景物略》跟他的看法相同 虽然列黄金台的地点比较详细,说“今易州、易水边二黄金台,都城朝阳门外东 南又一黄金台,三黄金台,岿然皆土阜”,但也以为“黄金台,后人拟名也;其 地,后人拟地也”。本来,史书上只简略地记载燕昭王筑台置金,后人无从详加 考证,慕名附会,以讹传讹,也是在情理之中。诗人文士们托物起兴,抒发点感 慨,都当不得真的。 到明代以后,北京城规模日渐①口口( hui hong),“京师八景”中才有了“金 台夕照”这一景,乾隆皇帝还题了碑。据说解放初期,朝阳门外某工厂施工时, 曾经挖到这块碑石,似乎可以坐实了黄金台的下落。然而,各地的“八景”“十 景”之中,大抵总有“××夕照”“××落日”之类的名目充数。京东自来是迤 逦平原,一马平川,并无崇山峻岭,登上一座土丘看落日,未必就比其它地方更 美,恐怕还不及另一景“蓟门烟树”来得有诗意。想当日土阜之上,无非也是供 人吊古感今、借酒浇愁罢了。 有些名胜古迹,是无须去认真寻根究底加以考证的。我们何必去寻查燕台究竟在 何处呢?让它伴随着美好的传说,长留在人们的想象和向往中,岂不更好?在北 京朝阳门外也好,在南城某一座废寺也好,在固安县也好,在易水东南十八里也 好,都无伤大雅。反正历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为了招聘能够安
他笑而不答。恐怕他亦未必掌握确凿证据,“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 无”,大约也是寄托一点向往之意吧。 想那燕台两千余年前初起时,至多不过是一座黄土垒成的土丘,上面有点砖木结 构的简单亭台而已。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接待当时的一位高级知识分子郭隗, 这件事连同郭隗以讽喻形式讲的那个用重金收买骏马尸骨的传说,甲 了两千余 年,燕台也被后世诗人美称为“黄金台”了。 黄金台的政治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使用价值。在漫长的旧时代,它曾使多少 读书人艳羡过,咏叹过,做过无数回美梦;也曾使多少不得志的文人墨客感慨过, 哀伤过,发泄过满腹牢骚。唐初陈子昂登幽州古台,是否就是这座燕台呢?诗人 没有留下说明,不得而知。但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 确是表达了多少苍凉沉郁的情怀。 以“燕台”或“黄金台”入诗,从唐宋直到明清,俯拾皆是,不可胜计,大都 乙 了怀千里马之才而不遇、渴望有燕昭王式的明君而不得的心境。元代贡师泰曾愤 愤地写道:“黄金买贵满长安,惆怅英雄布衣老。”明代袁中郎在诗中质问:“十 载筑台亲礼士,如何止得一人贤?”张明弼更是愁苦地低吟:“于今最贱纵横士, 莫倚荒台发浩歌。”数来数去,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茫茫青史上,筑 黄金台以延国士、置重金以收骏骨的事例,似乎的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怀念燕台的故事,期望在盛明之世常能出现招揽人 才的黄金台,自然成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愿望。“人以国士待我,我必 以国士报之”,有没有千金,是在其次的。 然而从古至今,谁也不曾确切地指明燕台的准确位置。《史记》《资治通鉴》上 都只说燕昭王“置宫”,未言“筑台”,后汉孔融才开始提出“筑台以延郭隗”。 南朝任昉的《述异记》说燕台在易县东南,《水经注》却有“固安县有黄金台遗 址”一说。元代以后,许多志书都认定燕台在北京郊区。元末熊自得所著《析津 志》,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述北京地区历史的专门志书。熊自得曾经当过大都路 儒学提举和崇文监丞,在北京作过实地 丙 ,他的记载自然可靠得多。《析津志》 中说燕台“在南城奉先坊元福寺内”,但接着又说此台乃后人设置,“以惑于刚 者,不过慕名而已。”明代刘侗、于奕正编著的《帝京景物略》跟他的看法相同, 虽然列黄金台的地点比较详细,说“今易州、易水边二黄金台,都城朝阳门外东 南又一黄金台,三黄金台,岿然皆土阜”,但也以为“黄金台,后人拟名也;其 地,后人拟地也”。本来,史书上只简略地记载燕昭王筑台置金,后人无从详加 考证,慕名附会,以讹传讹,也是在情理之中。诗人文士们托物起兴,抒发点感 慨,都当不得真的。 到明代以后,北京城规模日渐①□□(huī hónɡ),“京师八景”中才有了“金 台夕照”这一景,乾隆皇帝还题了碑。据说解放初期,朝阳门外某工厂施工时, 曾经挖到这块碑石,似乎可以坐实了黄金台的下落。然而,各地的“八景”“十 景”之中,大抵总有“××夕照”“××落日”之类的名目充数。京东自来是迤 逦平原,一马平川,并无崇山峻岭,登上一座土丘看落日,未必就比其它地方更 美,恐怕还不及另一景“蓟门烟树”来得有诗意。想当日土阜之上,无非也是供 人吊古感今、借酒浇愁罢了。 有些名胜古迹,是无须去认真寻根究底加以考证的。我们何必去寻查燕台究竟在 何处呢?让它伴随着美好的传说,长留在人们的想象和向往中,岂不更好?在北 京朝阳门外也好,在南城某一座废寺也好,在固安县也好,在易水东南十八里也 好,都无伤大雅。反正历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为了招聘能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