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联测促改”活动2015年高三第二轮测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1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ⅠI卷(非单项选择题)。第1卷1至3 页,第II卷4至6页,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 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 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2.本部分共3大题,9小题。每小题3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摇曳(ye)弹劾(he)九寨沟(zhai)博闻强识(shi) B.慑服(she)菁华(jing)临界点(lin)叱咤风云(zha) C.笨拙(zhuo)船舷(xuan)鄱阳湖(po)噤若寒蝉(i D.啜泣(chuo)抹布(ma)和稀泥(huo)踽踽独行(y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帐篷昏馈久负盛名立竿见影 B.伉俪羸弱不谙世事永保青春 C.诨名嫁接要言不烦元气大伤 D.罹难涨幅盘根错结班师回朝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有关中华美食的纪录片,片中精当的食物、婉转的配 乐、人文的剧情、诗意的解说都让观众陶醉 B.随着世界各国海洋经济投入的不断增加,海洋产业门类的不断扩大,海洋科 技的迅速进步,海洋经济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 C.历史悠久的古民居建筑群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 以致蕴藏着巨大的旅游开发等经济价值 D.蜀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色调明艳,图案生动,特殊的浮雕镶嵌式立体效 果使它显示别具匠心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针对当前问题,我们应切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构建大城市发展定 位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体系,努力营造更优人居环境。 B.专家指出,母亲能否扮演好在儿童教育中的角色,能否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 素养、发挥正面而有效的作用,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C.中央电视台打造的首个纯搞笑节目主要是以观众拍摄的视频为内容,采用全 媒体互动形式,注重挖掘观众身边事,很接地气 D.基础自然科学硏究是探究自然界的各种基本规律、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智 力活动,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但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 内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 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
四川省“联测促改”活动 2015 年高三第二轮测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 1 卷(单项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单项选择题)。第 1 卷 1 至 3 页,第 II 卷 4 至 6 页,共 6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生作答时, 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 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 共 27 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2.本部分共 3 大题,9 小题。每小题 3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摇曳(yè) 弹劾 (hé) 九寨沟 (zhài) 博闻强识 (shí) B.慑服(shè) 菁华 (jīng) 临界点 (lín) 叱咤风云 (zhà) C.笨拙 ( zhuō) 船舷 (xuán) 鄱阳湖 (pó) 噤若寒蝉 (jìn) D. 啜泣 (chuò) 抹布 (mā) 和稀泥 (huò) 踽踽独行 (y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帐篷 昏馈 久负盛名 立竿见影 B.伉俪 羸弱 不谙世事 永保青春 C.诨名 嫁接 要言不烦 元气大伤 D. 罹难 涨幅 盘根错结 班师回朝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有关中华美食的纪录片,片中精当的食物、婉转的配 乐、人文的剧情、诗意的解说都让观众陶醉。 B.随着世界各国海洋经济投入的不断增加,海洋产业门类的不断扩大,海洋科 技的迅速进步,海洋经济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 C.历史悠久的古民居建筑群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 以致蕴藏着巨大的旅游开发等经济价值。 D.蜀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色调明艳,图案生动,特殊的浮雕镶嵌式立体效 果使它显示别具匠心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针对当前问题,我们应切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构建大城市发展定 位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体系,努力营造更优人居环境。 B.专家指出,母亲能否扮演好在儿童教育中的角色,能否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 素养、发挥正面而有效的作用,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C.中央电视台打造的首个纯搞笑节目主要是以观众拍摄的视频为内容,采用全 媒体互动形式,注重挖掘观众身边事,很接地气。 D. 基础自然科学研究是探究自然界的各种基本规律、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智 力活动,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但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 内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 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
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 了文学的多样性。 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 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 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 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 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 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 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 有利 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 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托会发生相 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 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 化当地的人文养料,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 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 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 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 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 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浙 东作家都会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会有这样的气质与风 格,如果是那样,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 家,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扫兴的事情!实际上,一个文学家会接受哪种类型的地 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 这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是有密切关系的 5.下面有关文学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理环堍会影响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使文学家的创作表现为文学的地 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 B.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就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 地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C.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会使作品本籍文化色彩有所减弱,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 材、体裁、语言等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D.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 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6.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文化的差异人手,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 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 B.第二段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创作,产 生地域的文学或文学的地域性,文学也会影响人文地理环境 C.第三段从作家流徙的动态角度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学家 的迁徙可能会使作品发生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会反哺于当地文化。 D.第四段进一步论述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强调由于文学家个人气质、 生活经验等不同,其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具体情况也会有差异
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 了文学的多样性。 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 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 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 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 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 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 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 有利。 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 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托会发生相 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 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 化当地的人文养料,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 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 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 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 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 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浙 东作家都会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会有这样的气质与风 格,如果是那样,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 家,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扫兴的事情!实际上,一个文学家会接受哪种类型的地 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 这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是有密切关系的。 5.下面有关文学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理环堍会影响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使文学家的创作表现为文学的地 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 B.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就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 地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C. 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会使作品本籍文化色彩有所减弱,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 材、体裁、语言等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D.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 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6.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从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文化的差异人手,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 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 B.第二段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创作,产 生地域的文学或文学的地域性,文学也会影响人文地理环境。 C. 第三段从作家流徙的动态角度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学家 的迁徙可能会使作品发生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会反哺于当地文化。 D.第四段进一步论述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强调由于文学家个人气质、 生活经验等不同,其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具体情况也会有差异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地域的文学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反过来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 产生影响,进一步强化文学的地域性。 B.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也 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 C.鲁迅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民间文艺形态与 浙东独特的精神文化因素的显在影响。 D.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会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否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 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裴延儁,字平子,河东闻喜人。延儁少偏孤,事后母以孝闻。涉猎坟史,颇有才 笔。举秀才,射策髙第,除著作佐郎,迁尚书仪曹郎,转殿中郎、太子洗马,又 领本邑中正及太子友。太子恂废,以宫官例免。顷之,除太尉掾,兼太子中舍人。 世宗初,为散骑侍郎,寻除雍州平西府长史,加建威将军,入为中书侍郎。 时世宗专心释典,不事坟籍,延儁上疏谏日:“臣闻有尧文思,钦明稽古:妫舜 体道,慎典作圣。汉光神叡,军中读书;魏武英规,马上玩籍。先帝天纵多能, 克文克武,营迁谋伐,手不释卷。良以经史义深,补益处广,虽则劬劳,不叮暂 辍。斯乃前王之美实,后王之水镜,善足以遵,恶足以诫也。陛下道悟自深,渊 鉴独得,升法座于宸闱,释觉善于日宇,凡在听瞩,尘蔽俱开。然《五经》治世 之模,六籍轨俗之本,盖以训物有渐,应时匪妙,必须先粗后精,乘近即远。伏 愿经书玄览,孔、释兼存,则内外俱周,真俗斯畅。” 及诏立明堂,群官博议,延儁独著一堂之论。太傅、清河王怿时典众议,读而笑 曰:“子故欲远符仆射也。” 范阳郡有旧督亢渠,径五十里:渔阳燕郡有故戾陵诸堰,广袤三十里。皆废毁多 时,莫能修复。时水旱不调,民多饥馁,延儁谓疏通旧迹,势必可成,乃表求营 造。遂躬自履行,相度水形,随力分督,未几而就,溉田百万余亩,为利十倍, 百姓至今赖之。又命主簿郦恽修起学校,礼教大行,民歌谣之。在州五年,考绩 为天下最。 延儁继母随延儁在蓟,时遇重患,延儁启求侍母还京疗治。至都未几,拜太常卿 时汾州山胡恃险寇窃,正平、平阳二郡尤被其害,以延儁兼尚书,为西北道行台, 节度讨胡诸军。寻遇疾,敕还。三鸦群蛮寇掠不已,车驾欲亲征之,延儁乃于病 中上疏谏诤。寻除七兵尚书、安南将军,徙殿中尚书,加中军将军,转散骑常侍、 中书令、御史中尉。又以本官兼侍中、吏部尚书。延儁在台阁,守职而已,木能 有所裁断直绳也 (节选自《魏书·裴延侑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暂辍辍:停止 B.六籍轨俗之本轨:规范。 C.随力分督督:督促。 D.时遇重患患:灾难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事后母以孝闻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读而笑曰风飘飘而吹衣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地域的文学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反过来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 产生影响,进一步强化文学的地域性。 B.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也 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 C.鲁迅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民间文艺形态与 浙东独特的精神文化因素的显在影响。 D.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会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否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 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 三、(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裴延儁,字平子,河东闻喜人。延儁少偏孤,事后母以孝闻。涉猎坟史,颇有才 笔。举秀才,射策高第,除著作佐郎,迁尚书仪曹郎,转殿中郎、太子洗马,又 领本邑中正及太子友。太子恂废,以宫官例免。顷之,除太尉掾,兼太子中舍人。 世宗初,为散骑侍郎,寻除雍州平西府长史,加建威将军,入为中书侍郎。 时世宗专心释典,不事坟籍,延儁上疏谏日:“臣闻有尧文思,钦明稽古;妫舜 体道,慎典作圣。汉光神叡,军中读书;魏武英规,马上玩籍。先帝天纵多能, 克文克武,营迁谋伐,手不释卷。良以经史义深,补益处广,虽则劬劳,不叮暂 辍。斯乃前王之美实,后王之水镜,善足以遵,恶足以诫也。陛下道悟自深,渊 鉴独得,升法座于宸闱,释觉善于日宇,凡在听瞩,尘蔽俱开。然《五经》治世 之模,六籍轨俗之本,盖以训物有渐,应时匪妙,必须先粗后精,乘近即远。伏 愿经书玄览,孔、释兼存,则内外俱周,真俗斯畅。” 及诏立明堂,群官博议,延儁独著一堂之论。太傅、清河王怿时典众议,读而笑 曰:“子故欲远符仆射也。” 范阳郡有旧督亢渠,径五十里;渔阳燕郡有故戾陵诸堰,广袤三十里。皆废毁多 时,莫能修复。时水旱不调,民多饥馁,延儁谓疏通旧迹,势必可成,乃表求营 造。遂躬自履行,相度水形,随力分督,未几而就,溉田百万余亩,为利十倍, 百姓至今赖之。又命主簿郦恽修起学校,礼教大行,民歌谣之。在州五年,考绩 为天下最。 延儁继母随延儁在蓟,时遇重患,延儁启求侍母还京疗治。至都未几,拜太常卿。 时汾州山胡恃险寇窃,正平、平阳二郡尤被其害,以延儁兼尚书,为西北道行台, 节度讨胡诸军。寻遇疾,敕还。三鸦群蛮寇掠不已,车驾欲亲征之,延儁乃于病 中上疏谏诤。寻除七兵尚书、安南将军,徙殿中尚书,加中军将军,转散骑常侍、 中书令、御史中尉。又以本官兼侍中、吏部尚书。延儁在台阁,守职而已,木能 有所裁断直绳也。 (节选自《魏书•裴延侑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可暂辍 辍:停止。 B.六籍轨俗之本 轨:规范。 C. 随力分督 督:督促。 D. 时遇重患 患:灾难。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事后母以孝闻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读而笑曰 风飘飘而吹衣
C.百姓至今赖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考绩为天下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且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部分共4大题,12小题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o(8分 (1)斯乃前王之美实,后王之水镜,善足以遵,恶足以诫也。(4分) (2)时水旱不调,民多饥馁,延儁谓疏通旧迹,势必可成,乃表求营造。(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裴延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4分) 古者帝王右史记言左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记并采六家 杂说以成一史备论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序天地山川国邑名号殊俗物类之品也 (选自《史记正义·论史例》) 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o(8分) 度大庾岭① 朱彝尊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注】①大庾岭:在江西大庾县境内,南接广东南雄县。唐丞相张九龄曾派人在 此开道路植梅花,岭上设关卡,后人在岭上设祠堂纪念。②越王:指汉南越王赵 佗,其都城在广州府城西二十七里。 (1)颔联中写“越王城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4分) (2)简要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o(限选6个小题)(6分) (1),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 (5)丛菊两开他日泪,_。(杜甫《秋兴八首》) (6)凄神寒骨,。(柳宗元《小石潭记》) (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与海明威相见 马尔克斯 ①1957年春天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他偕同妻子漫步走过巴黎圣米歇尔大街时, 我一下子便认出了他。他在街对面,正朝着卢森堡公园那个方向走去。当时他显 得那样生气勃勃,富有活力。瞬间,我觉得自己被分割在自我的两个对立的角色
C. 百姓至今赖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考绩为天下最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第Ⅱ卷 (非单项选择题 共 123 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且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部分共 4 大题,12 小题。 四、(31 分) 10.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o(8 分) (1) 斯乃前王之美实,后王之水镜,善足以遵,恶足以诫也。(4 分) (2) 时水旱不调,民多饥馁,延儁谓疏通旧迹,势必可成,乃表求营造。(4 分) 11. 第Ⅰ卷文言文中,裴延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5 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 8 处)(4 分) 古者帝王右史记言左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记并采六家 杂说以成一史备论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序天地山川国邑名号殊俗物类之品也 (选自《史记正义•论史例》) 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o(8 分) 度大庾岭① 朱彝尊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②。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注】①大庾岭:在江西大庾县境内,南接广东南雄县。唐丞相张九龄曾派人在 此开道路植梅花,岭上设关卡,后人在岭上设祠堂纪念。②越王:指汉南越王赵 佗,其都城在广州府城西二十七里。 (1)颔联中写“越王城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4 分) (2)简要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4 分) 1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o(限选 6 个小题)(6 分) (1)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5) 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 (6) 凄神寒骨, 。(柳宗元《小石潭记》) (7)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与海明威相见 马尔克斯 ①1957 年春天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他偕同妻子漫步走过巴黎圣米歇尔大街时, 我一下子便认出了他。他在街对面,正朝着卢森堡公园那个方向走去。当时他显 得那样生气勃勃,富有活力。瞬间,我觉得自己被分割在自我的两个对立的角色
之间。我不知道是否应该上前请求谒见,还是穿过林荫大道,向他表达我谦卑的 钦慕之心。我只是把两手握成杯形放在嘴边,朝对面大声喊道:“艺一一术 大一一师!”海明威转过身来,举起手,亮着孩子般的嗓音,对我高声叫道:“再 见了,朋友!”这就是我见到他的唯一时刻 ②那时,我是个28岁的哥伦比亚记者,游荡在巴黎街头,毫无目的和方向。我 的文学大师是两位各具特色的北美小说家。一位是威廉·福克纳,我从未有过眼 福见到他。另一位就是从街对面向我道别的那个生命短暂的人,他留给我的深刻 印象是:我生活中仿佛发生过某件事,而且这件事总是萦绕我的一生。 ③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小说家读别人的小说只是想领会这些小说是怎样写 出来的。我相信这话千真万确。我对浮现在纸页表面的那些秘诀并不满足:我们 翻过书来就会发现隐于其间的缝口。我们以某种不可言喻的方法把书分解到它的 实质部分,在弄清楚了作者的发条装置奥秘后,再把它回复原样。但把气力花在 分解福克纳的书上,则是令人沮丧的,因为他似乎没有一个写作的有机体。人们 力图剥去他纸页表面的东西,但随即映入眼帘的便是弹簧和螺丝钉,不可能再回 复原样了。相比之下,海明威的灵感要少些,激情和狂热也少些。他极其严肃, 把那些螺丝钉完全暴露在外.就像装在货车上那样。也许鉴于那个原因,福克纳 便成为一位与我的心灵有着许多共感的作家,而海明威则是一位与我的写作技巧 最为密切相关的作家。 ④他阐明了这样一点一一言简意赅对写作颇为有益:一个主要的困难就是如何把 词句组织好。难以写下去时,重新读一读自己的作品还是颇为值得的。这样可以 使自己时刻记住:写作始终是艰苦的劳动。“一旦写作变成你的主要癖好和极大 的快乐”,他说,“那么只有死亡才能止住它” ⑤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他那闪闪发光、但却瞬间即逝的精神。他的短篇小 说的精华在于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即作品中省去了一些东西,确切地说来,这 正是使作品富于神秘优雅之感的东西。它揭示出这一观点:写作如同冰山,如果 要想得到下面的八分之七部分的支撑,就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 ⑥注重技巧无疑是海明威始终未能在长篇小说领域里博得声望的原因所在。但 是,在我看来,《过河入林》这部最不受青睐的小说却是最有魅力和最富于人性 的。正如他自己披露的,这本书开始是当做短篇来处理的,后来误入了长篇小说 的松树林中。它1950年问世时,招来的批评是猛烈的,但也是不正确的。这本 书不仅是他的最佳之作,而且还是他最富于个人感情的作品。当时他对已经逝去 的那些不可弥补的岁月怀有思念之情,对生命之余的最后那几年有着令人心碎的 预感。他从没有在任何一本书中把自己放在这样一种与世无争的地位。他的主人 公死得那么平静、那么自然,但却蕴育着他本人后来自杀的不祥之兆 ⑦意大利、西班牙、古巴一一半个世界都留下了海明威的足迹。在古巴一个庄园 的住所里,他一直居住到逝世的前夕。那座房屋在树荫中仍保持着完整无缺,里 面仍旧陈列着他的各类藏书、猎物和写字台,以及他生前从世界各地弄来的许许 多多的小玩意。现在他虽然离开了人间,但这些东西却仍然存在着,他曾经以占 有它们的魔法赋予它们灵魂,而现在它们则同这颗灵魂共存。(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主要谈论海明威的创作技巧、文学成就,“与海明威相见”不仅指作者 曾见其本人,更指海明威的创作对作者有萦绕一生的影响。 B.第⑧段以“螺丝钉”为喻对福克纳和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进行了对比,形象地 表明前者更注重灵感和激情,而后者更看重写作技法本身
之间。我不知道是否应该上前请求谒见,还是穿过林荫大道,向他表达我谦卑的 钦慕之心。我只是把两手握成杯形放在嘴边,朝对面大声喊道:“艺——术—— 大——师!”海明威转过身来,举起手,亮着孩子般的嗓音,对我高声叫道:“再 见了,朋友!”这就是我见到他的唯一时刻。 ②那时,我是个 28 岁的哥伦比亚记者,游荡在巴黎街头,毫无目的和方向。我 的文学大师是两位各具特色的北美小说家。一位是威廉•福克纳,我从未有过眼 福见到他。另一位就是从街对面向我道别的那个生命短暂的人,他留给我的深刻 印象是:我生活中仿佛发生过某件事,而且这件事总是萦绕我的一生。 ③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小说家读别人的小说只是想领会这些小说是怎样写 出来的。我相信这话千真万确。我对浮现在纸页表面的那些秘诀并不满足:我们 翻过书来就会发现隐于其间的缝口。我们以某种不可言喻的方法把书分解到它的 实质部分,在弄清楚了作者的发条装置奥秘后,再把它回复原样。但把气力花在 分解福克纳的书上,则是令人沮丧的,因为他似乎没有一个写作的有机体。人们 力图剥去他纸页表面的东西,但随即映入眼帘的便是弹簧和螺丝钉,不可能再回 复原样了。相比之下,海明威的灵感要少些,激情和狂热也少些。他极其严肃, 把那些螺丝钉完全暴露在外.就像装在货车上那样。也许鉴于那个原因,福克纳 便成为一位与我的心灵有着许多共感的作家,而海明威则是一位与我的写作技巧 最为密切相关的作家。 ④他阐明了这样一点——言简意赅对写作颇为有益:一个主要的困难就是如何把 词句组织好。难以写下去时,重新读一读自己的作品还是颇为值得的。这样可以 使自己时刻记住:写作始终是艰苦的劳动。“一旦写作变成你的主要癖好和极大 的快乐”,他说,“那么只有死亡才能止住它”。 ⑤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他那闪闪发光、但却瞬间即逝的精神。他的短篇小 说的精华在于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即作品中省去了一些东西,确切地说来,这 正是使作品富于神秘优雅之感的东西。它揭示出这一观点:写作如同冰山,如果 要想得到下面的八分之七部分的支撑,就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 ⑥注重技巧无疑是海明威始终未能在长篇小说领域里博得声望的原因所在。但 是,在我看来,《过河入林》这部最不受青睐的小说却是最有魅力和最富于人性 的。正如他自己披露的,这本书开始是当做短篇来处理的,后来误入了长篇小说 的松树林中。它 1950 年问世时,招来的批评是猛烈的,但也是不正确的。这本 书不仅是他的最佳之作,而且还是他最富于个人感情的作品。当时他对已经逝去 的那些不可弥补的岁月怀有思念之情,对生命之余的最后那几年有着令人心碎的 预感。他从没有在任何一本书中把自己放在这样一种与世无争的地位。他的主人 公死得那么平静、那么自然,但却蕴育着他本人后来自杀的不祥之兆。 ⑦意大利、西班牙、古巴——半个世界都留下了海明威的足迹。在古巴一个庄园 的住所里,他一直居住到逝世的前夕。那座房屋在树荫中仍保持着完整无缺,里 面仍旧陈列着他的各类藏书、猎物和写字台,以及他生前从世界各地弄来的许许 多多的小玩意。现在他虽然离开了人间,但这些东西却仍然存在着,他曾经以占 有它们的魔法赋予它们灵魂,而现在它们则同这颗灵魂共存。 (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 文章主要谈论海明威的创作技巧、文学成就,“与海明威相见”不仅指作者 曾见其本人,更指海明威的创作对作者有萦绕一生的影响。 B. 第⑧段以“螺丝钉”为喻对福克纳和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进行了对比,形象地 表明前者更注重灵感和激情,而后者更看重写作技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