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中国美术欣赏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 第三讲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在中国出现 于距今约三千八百多年前的夏代。至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 世纪的商代和西周初期,青铜工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以品类繁多、 器形丰富、技艺精湛、纹饰精美而称著于世。当时的青铜器分礼器、 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具建筑饰件等种类。其中的鼎、鬲、尊、 憫、觚、卣、盘、壶等,大多数是祭祀祖先的礼器,同时也是区别 尊卑等级的标志,所以在它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早期奴隶制社会统治 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以及那特定的时代精神。故先秦三代有“青 铜时代”的称谓。 商代前期的青铜器,造型规整,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饕 ▲饕餮纹鼎 餮纹鼎》(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出土于湖北黄陂盘龙城,高48厘米。造 型浑圆、简洁、粗放。只在口沿下饰带状饕餮纹,其浮出的线条婉 转流动。当为商代前期较典型的器具。 铜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 的金属之一。我国古代先民通 过“炼火流金”,创造了灿烂的 V龙虎尊 青铜文化。 为什么说青铜器是区别尊 卑等级、体现统治者王权意识 的标志呢?在我国周代,统治者 为了“明尊卑,别上下”,规定 天子用九鼎,以下自诸侯、卿 大夫至士,用鼎数依次减少, 形成了严格的列鼎制度,不得 僭越,普通人更没有资格使 用。从鼎的使用权上,透射出 统治者的王权意识。故此,古 时争战夺取统治权,称为“问 鼎”,而夺取了天下,则称为 “定鼎天下”。 综上可知,在当时,青铜 器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等 级的象征
三讲青钢器15 1.采矿 率2.化铜 3.铸鼎 这底图是西周一位族基地的大型车马狗葬坑,代 谢小 表着墓的高贵身份。通过此图,可以遥想那个时代严格 的社会级制度。而青铜器上纹样的神、狞厉感,正是 这种社会等级制度和王权意识的反映。 商代晚期,青铜器的制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形凝重、结实,纹 饰华丽、繁缛,表现出庄严、神秘、狞厉、沉重的艺术风格。出土V兽头陶母范,是铸造青铜器的模具。 于安徽早阳朱寨的《龙虎尊》(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可视为这种风 格的代表。此尊高50.5厘米,为盛酒器。造型規整,口颈、肩腹、 圈足三段,转折优美流畅,有鲜明的节奏感。最令人称道的是那些 精细、繁丽的纹饰。肩部带状云纹底上饰三条降起的游龙,龙头伸 出肩沿,探向腹部,张口鼓目,双角直立,形态极为生动;腹部以 夔纹为底,上饰双身隆起的虎纹,虎头离底呈圆雕状,口衔弯曲着 腿、臂,赤裸文身的人,样子神秘可怖。铸造工艺的繁复、精湛又 是前所未有的,它已变早期带状纹饰为通体满花,在图案上又重叠 加花,形成三层花纹。其工艺过程,至今都难以准确描述。张口龙、 食人虎与缠绕的夔纹凝结在坚实沉稳的器物上其繁复性强化了它 的神秘性,让人想起那“有虔秉铖如火烈烈”的遥远年代
161中国美术欣赏|中因古代丁艺美木欣赏 《妇好觚X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 也是商代晚期的盛酒器,高256厘米。妇好是商代名王武丁之妃, 其墓中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仅青铜礼器便有二百多件。此觚遣型秀 丽端庄,腹及高圈足上各有四道扉棱,圈足棱间饰以镂空的饕餮纹, 显得华贵富丽,表现出较高的造技艺。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直接沿袭晚商传统,总体风格凝重、繁复, 也发现过一些形制奇特,纹饰更加华丽的器具,如出土于陕西宝鸡 戴家湾的《鸟纹卣》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卣是一种带提梁的盛 酒器。此卣高357厘米,通身饰有浅浮雕般的夔纹和鸟纹。高高的 钮盖、宽厚的提梁和突出的扉棱,都有龙首、牛头雕刻装饰,层次 繁多,变化丰富。尤其是大大小小伸出很高的扉棱,交错凌历,使 此直显得更加雄奇不凡。 测腰 妇好觚 j器H ▲饕餮纹 ▲夔纹 鸟纹卣 西周中期以后,王朝统治由盛而衰,青铜器中的卣、彝等酒器逐 渐减少,食器增多,纹饰也渐趋简朴,饕餮纹已少见,带状花纹增多 至春秋中期,青铜礼器逐渐变为生活用具.在形制风格上发生了更为 明显的变化,其标志是大量使用新的铸造工艺,流行蟠螭纹。蛹螭纹 虽然也由神话动物演化而成,但这时它已变成单纯的图案纹样,与商 代晚期的饕餮纹、夔纹相比,已不再有神秘的意味。器形也由庄严、 凝重,变得奇巧、富丽。最典型的作品便是出土于河南新郑的《莲鹤 方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壶通高118厘米,通体饰有蝠螭纹, 壺身攀附着姿态生动的诿空龙虎,一派升腾之势。壺为莲花造型 中立展翅欲飞的鹤。用咋舌小兽为壶座,使器身显得轻盈秀丽,给人 以活泼、舒展的感觉,似乎预示着社会的大变革
第三讲青锔「17 战国时的青铜器,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鎏金、镶嵌、金银错 等制作工艺已广泛流行,并产生了不同的地方特色,使青铜器愈加 绚丽灿烂,形成我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二高峰。如出土于湖北隋 州擂妓墩一号墓的《曾侯乙尊、盘》(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构思巧妙, 尊盘可分。盘高24厘米,尊高3.1厘米,盘中注热水,可温热尊 中的冷酒。通身饰们极为纤细的立体蟠螭和缕空的夔龙、蟠龙,层 次繁复,穷极缛丽。据说用失蜡法技术铸成,制作之精细,令人叹 为观止。 《镶嵌图像纹壶》(现藏四川省博物馆也是战国早期之作。出土 于四川成都百花潭,高40.6厘米。此壺造型简洁稳重,形体圆润流 畅。尤为独特的是,颈腹上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中人物的画面,分 ▲曾侯乙尊、盘 别是宴乐、采桑、竟射、弋猎、水陆攻战等。各种姿态生动的人物 均以阴刻而成,纹饰中皆嵌铅类物质。 镶嵌图像纹 ▲鸟盖瓠形壶 陕西绥德出土的《鸟盖形壶》(现藏陕西省搏物馆高375厘米。造型 奇特,极为罕见。整体呈欹斜之态,盖为一卧鸟形,尾部环链系于双头龙 形器,似乎是这条链将壶颈拉歪,有随时可反弹立直之感,显得生动有趣。 腹部装饰花纹用五条无饰环带相间,既纤细华美又疏密得当,可谓匠心独 具的佳作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至东汉渐趋式微,逐步被盛行的漆器和新兴的瓷器 所代替。不过,商、周时期的辉煌已足以使它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复习题: 《龙虎尊》、《莲鹤方壶》、《曾侯乙尊、盘》在装饰风格上有哪些变化? 思考题 中国的青铜器反映着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18中国美术欣赏中古代T艺美术欣赏 第四讲织绣玉器漆器 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七千多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开始利用 植物的纤维和蚕的丝织成布、帛,以遮蔽身体,使人类摆脱蒙昧走 向文明。从公元前4世纪起,中国历代的纺织品、印染品、剌绣品, 便源源不断地通过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传播到亚、欧、非 各国,为世界文明和织绣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据文献记载,夏、商、周时期,麻、丝、毛等原料的生产已有 较大規模,缫、纺、织、绣、染等技术逐步提高。至战国时期,丝 织物的种类繁多,多色织锦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彩绘、染色、刺绣 ▲丝路上的旅(选自敦煌壁画)。技艺已发展成熟。 该画表现在丝绸之路上,商队休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物上 息、行进的情景。 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制作。1982年,湖北江 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各种纹样的绣品21件。这批绣品保有完好 色泽艳丽,可使我们一睹两千多年前楚绣的丰采。 《蟠龙飞风纹浅黄绢面衾》(现藏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长宽各 90厘米,由25块绣组拼成。纹样构图自由奔放,蟠龙飞风已图案 化。蜷曲、腾跃、张嘴欲鸣等情态服从整体饱满、华丽的装饰效果。 线条流畅,反复穿插、交叠,显出飞动、飘逸的韵致。绣法多样,或 间绣,或满绣。针法精细,匀齐工整。色泽鲜明,一派华贤富丽 秦汉至隋唐,纺织品的生产已有官营手工作坊、城镇手工业 乡村副业三种形式。麻、丝、毛、榴原料已得到充分利用,并开始 广泛使用缫车、纺车、络丝、整经等手工机械工具 V蚕与丝 ▲拼织图。古代中国是一个“男耕 女织”的农业国家,纺织是农业文 明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此图,可 以遥想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 派人问田园风光 龙 风 纹 浅 面 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