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思路 借助实物损示 出圆: 再借助实物、 不足: ,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将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会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通过画圆经历认识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乐趣 4、逐渐养成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初步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教学流程 讨论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感受圆的神奇魅力 一探究结束,介绍中国古代圆的记载 最后,借助“解释自然中的圆“欣 赏人文中的圆”散发圆的文化特性。 导八 1、从生活中引出 (1)1 例生活史些物体上有圆 一从中发现圆 的园 今天,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奥妙 二新课教学 &shw画圆 ­:圆的特征教学 ­,游戏 ­,练习 &shw:回归生活 1、阶段 为枪用到 4、穿插情感教学 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题引起思考 (一)圆的特征数学 数学是一种过程, 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由此: 将诸多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 分享为主旋律,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得以自然建构 组自学研究 圆的概念 小组交流 成壁 的表格 四、介绍中国古代圆的记载 板书 古代圆的记载 第6顶共35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第 6 页 共 35 页 常见的平面图形。! F, O# `& ~) m3 {8 M! |5 n 二、教材思路% _& M) w' }, {' w8 i3 a 借助实物揭示出圆;再借助实物、圆规画圆;折画量等活动,帮助认识直(半)径、圆心及特征。$ d" O9 h6 u$ G2 l 不足:学生的理解处于教师的调控和指引下,独立空间不够,对圆的文化及圆与人类的不解之缘受深。! U/ B/ l+ s& K$ F-d, q' \ 三、创新利用' H$ X1 u) k, f* ?9 g 1、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4 \. b! s- o5 ?% I4 a 2、借助多媒体,将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通过画圆经历认识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乐趣 4、逐渐养成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初步空间观念。 五、教学重点:理解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难点: 画圆 8 A9 p% m5 d% {+ s% {6 _ 教学准备 8 q: _7 e' W0 N/ h3 t!R6 Y 教学方法 3 [& U8 i7 Z3 G. Y! E0 k1 @: S9 R 教法:分组教学;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法 学法:合作学习;自学;分组实验;讨论; _) s4 J# [6 b( S! @. @: \ 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介绍中国古代圆的记载——最后,借助“解释自然中的圆”“欣 赏人文中的圆”散发圆的文化特性。 一、 导入 3 An: `, _0 S7 Z 1、从生活中引出圆 (1)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圆 (2)播放动画:石子入水后荡起的水纹——从中发现圆( ua0 ?$ Y' c$ G) Y (3)播放动画:向日葵、鲜花、光环、波——感受美丽的圆 8 Y. i3 @- e' o3 s 2、导入语: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奥妙。4 o: J$ x6 C# C6 S) K! N+ x3 L 二、新课教学 ­ 画圆 ­ 圆的特征教学 ­ 游戏 ­ 练习 ­ 回归生活 1 X0 Y0 N: R& n0 ] (一) 画圆阶段 1、圆规画圆——交流——明确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2 P, [3 P* M5 A* | T! _ 2、以小组为单位用其他材料画圆 9 D% E" z$ ~$ v+ l1 ? 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提出挑战 3、分享交流学生的创造 4、穿插情感教学 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题引起思考 (二)圆的特征教学 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由此:& N. q9 v9 t- Q2 ?5 t 将诸多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 分享为主旋律,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得以自然建构 9 F-W5 r( Q. n2 M3 f& o-} 一、剪圆——摸圆——圆的概念* F, y' e- m! K, x B2 c4 U1 ~5 | 二、小组自学研究,完成学习卡——小组交流 6 U4 p5 j3 ^+ _1 r/S [ 三、全班交流,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四、介绍中国古代圆的记载! m, Y8 o5 g/ Q1 f" p/ h 板书(略)( ~* X* b0 v$ K 古代圆的记载: I! J2 g2 y' C j, K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一轻尘之树 &sy:墨子“圆,一中同长也”解释一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 告知正方形的长 游戏,四)练习 公售经微:判断理由归纳点 、找直 ,找圆心 1、解释自然中的圆 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 2、欣赏人文中的圆,给学生想象空间 圆形拱桥,圆形建筑,圆形中国节,园形剪纸、圆形标志设计 3、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结束本课 1)学生谈感受 2)结束语:在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这其中的原因就留等同学们 它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具体目标是:在熟器的 负数的 用负数表 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 注的问题 、教材分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 熟悉的情境, 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适时加入初 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创造 性的使用教 ”,而不是“教教材”。为此,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 说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捉会判断 示相反意义的 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 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子与读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说 字虫点和难 本课的教学 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牧学环节,分别是:1、巧设情境 成知尼引入 引出负数:2、 体验内化、探求新 石展应用」 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 拓展负数」 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 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 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 一开始,让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相反的信总:“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 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 跟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 学生的转进转出、 生意的盈利损: ,其目的有两 情境 子 比较熟恶 隐含了本节课的重 ,用正负效来表示相反 反子 现的套 有的字生用义与 有的学生用 的 也有学 然 法更简及时 啊这样的引火 第7页共35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第 7 页 共 35 页 ­墨子“圆,一中同长也” 解释-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 《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 Od# x' T2 K* T! k/ v 告知正方形的长i' S% g" |' |+ Y8 x* k, s% i (三)游戏,四)练习! |) e7 @$ I% q% C2 o 1、做一做:判断,理由,归纳要点 4 D# g4 P-B9 G2 C 2、直径最长 3 ] `" |4 ~- T8 V5 D) C, U 3、找直径,找圆心 (五)回归生活" L! M/ t6 k8 t3 U& Y. OA 1、解释自然中的圆 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 2、欣赏人文中的圆,给学生想象空间 圆形拱桥,圆形建筑,圆形中国节,圆形剪纸、圆形标志设计 6 f% ]& H0 Q( J: _/ j9 ? 3、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结束本课 1)学生谈感受 2)结束语:在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这其中的原因就留等同学们 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了。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6! z# w) O( |6 ~; [! a 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 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 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 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 注的问题。 一、教材分析 6 R, N* H5 i' n5 v6 x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 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适时加入初一学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创造 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为此,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 目标。. G$ z" Q( A; b1 i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 示相反意义的量。 4 d8 E9 P4 {-t3 k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 T-\" ?: l8 o2 |8 x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 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0 f. M+ x7 W* K) G# Z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7 G$ {# d! M) a. P3 J9 Q) x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8 l" v7 k5 \. W* V4 I$ u) B* W3 f 教学难点:理解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3 X% e& ~5 @& v' M- }3 {, [ 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 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 k' w/ p5 I; a" G% Q3 y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 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相反的信息:“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 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 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 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预设学生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学生用箭头,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 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评价性的问题:你们觉得谁的表示方法更简单易懂一些呢?于是动态生 成里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己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 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 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 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话说得好 不要认为学生是 侯不找民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我来刺 学生的思维 既能话跃和负数无限 跃课堂气氛 能 生就结的起口 练习 当生 应数学用相】 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木数学思想。我想在此 这此数学相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 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 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 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内容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顺利引入四个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 学生读出上述信总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米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 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 指名让字 三动手拔田5C和北京-5C,也就是零下4C。学生在没有0C的温度计上 轻易的小活学生 接者我又让 0 。加深他们对分界点的 化为动我们 材是直 无 城 他学生明感 温度的 要在温 要确 0℃ 是区分零上温度和 比0C低则用负数表示 兴趣 有机地整合到 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 突破了0哥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黑龙江40℃,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 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用 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 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 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 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 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 数老 教师向北走几步 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 练我信高文相反的量小学生会美会关,经全界人会关注的人物骑老成销的 研究 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 为BB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 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 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 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仲 拓展负数。 这个 课的议 计的垫 ,学习数轴也觉得轻松很多 节课的 由于教 子 开放、宽松 ”,学生就能 句号, 为了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 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 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 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老师在语言总结上,应该更为简洁:正数在日常生活中,正号省略不写,有个别学生还未掌 教所能热造和作收板八年数学第二学期第十九第一节内客,它是在学生多提了平行我,三角彩 第8顶共35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第 8 页 共 35 页 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 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 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 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 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 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 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 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 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 g. H. j Y8 S-]/ M; M 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内容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顺利引入四个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 学生读出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 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指名让学生动手拨出 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 4℃。学生在没有 0℃的温度计上, 轻易的拨出了 5℃,接着我又让她再-5℃,生在“水银”无法往下拨时,发现应该先确定 0℃。加深他们对分界点 0 的认 识。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 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 定 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 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 比 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 实现了对 0 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 R5 z# F2 M0 d* ?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黑龙江-40℃,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 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 y/ r! Q! T! y. G; l6 B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 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6 D- e: `$ h" g 1、基础性练习: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 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 n. |7 h: q+ t8 p' t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 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L! e; }$ y6 _& |# e8 O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 研究,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 米,为 BB 么说要说-0.4 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 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 风速是每秒+0.4 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 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 i7 \$ b7 u5 s0 W2 I: h 引入数轴评价本课的收获:学生有前面温度计的辅垫,学习数轴也觉得轻松很多。: V7 U8 k, B8 \& {& S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 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的知识的兴趣,提高:你还想了解哪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给 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五、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 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 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 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老师在语言总结上,应该更为简洁;正数在日常生活中,正号省略不写,有个别学生还未掌 握。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7+ q" i2 e( w$ x. v5 k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应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十九章第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一轻尘之树 简单图形的平移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本节的重 点,又是全章的重点。学习它不仅是对已学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 正方形及梯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理平行 际向 边形的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归纳、证明,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主 动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 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认识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米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教学 的 为三角形月来解的与应用:点是平行西边形性质的深, 农村的 生基础知识演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题“因材施教,当堂达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引导_辅导 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我校课 指导进评二归钠”有目的的辅助学生学习 1、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模型,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可能性。 2、注重学生参与,合作交流,让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二、学法指导 1、观察猜想。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主动探素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合作交流 采取积极 、互相交 成为教 产的王 云成易 的停院 学生的抽象更 括。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培养 总结归纳。通过例题探素、练习反镜、收获园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及注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 动性 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温故思新,情境导入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定义及四边形的有关性质。然后课件显示章前图和一些图片。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出我们 熟悉的几何图形吗: 这个问题是以农田鸟瞰图作为本章的章前图, 发求知 形的子。适过,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然后自学课本83 求实例上面的内边形前定头 ,教师出示问题 通讨观寥图片 找出图形的共同特征 2、你会用符号表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想一想用符号表示时要注意什么问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口ABCD(路) 3、通过观察测量自做的平行四边形你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吗? 边:对边平行且相等 角:对角相等,都角互利 4、你能证明 现的结论吗 比环节的设计意图: 从实例图片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 体理解、发现同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动手测量,猜想的乐趣,培养精想的高 第9页共35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第 9 页 共 35 页 简单图形的平移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本节的重 点,又是全章的重点。学习它不仅是对已学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 正方形及梯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H1 f!e! N-Q8 _ (1)知识目标 7 j) G* z6 H( G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归纳、证明,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主 动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 K0 E2 n9 p* T( g2 d 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认识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与应用;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即 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及教法分析 农村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我校课 题“因材施教,当堂达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引导—辅导—指导—讲评—归纳”有目的的辅助学生学习。 1、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模型,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可能性。, 2、注重学生参与,合作交流,让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1、观察猜想。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N& H ' ?+ A9 I/ e 2、 合作交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互相交流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 3、抽象概括。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培养 学生的抽象思维。3 t6 O; S& {6 J8 _ 4、总结归纳。通过例题探索、练习反馈、收获园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及注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1 q6 H6 D( J: R1 ?- ? (一)温故思新,情境导入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定义及四边形的有关性质。然后课件显示章前图和一些图片。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出我们 熟悉的几何图形吗?# F& @: b) u& t5 a& f' S 这个问题是以农田鸟瞰图作为本章的章前图,学生可以见识各种四边形的形状。通过查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 四边形、梯形等起到复习的作用,为进一步比较系统地学习这些图形做准备,并明确本章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举出身边存在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通过举例,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然后自学课本 83 页—84 页例 1 上面的内容,教师出示问题:+ v; m6 g1 E7 y9 h1 O-M& G8 P 1、通过观察图片,找出图形的共同特征,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5 t/ q f3 r3 S; ~5 ~* b2 2、你会用符号表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想一想用符号表示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G) y* n7 v4 M" e& \( s4 ? 如图 平行四边形 ABCD 记作:□ABCD(略)1 D8 K( qw+ m" z 3、通过观察测量自做的平行四边形你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吗? 边:对边平行且相等 6 b, {) c8 l7 l 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X0 ?6 m% M8 M! o 4、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从实例图片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学加深理解,发现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动手测量,猜想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 识。教师巡视引导,帮助学生自学。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 Y( t# S' X( H& q+ U! F9 X9 Xe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证明的方法。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巡视辅导:我价 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 的万法是什么?(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而图中 二角形该怎么办?引与 字生得出河 转化 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角相 角互补。 导学 出性 质的几何 想的正确相 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 突出教学的重台 (四)小组展示 动田 1、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通过实物投影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 能力。 2、探究例1: 小明用一根36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米,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 学生弃清题意后教帅示范群塑过程,开重点强陶群答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何表述 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 个平行四边形的外角是38 (3)剪两张对边平行的纸条,随意叉叠放在 有什么关系? 练习(2)(3)需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有条理的写出解题过程。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还有什么困惑? 、配之、起高分析不结是号学生概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知识进行窝理,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毫 ,通 选择题: (1)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角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为() A、锐角B、 有角C、铺角D.不能确 (2)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24cm,相邻两边的差为2cm,则平行四边形的各边长为() A、4cm.4cm.8cm 8cm B.5cm.5cm.7cm.7cm C.5.5cm,5.5cm,6.5cm,6.5cm D,3cm,3cm,9cm,9cm (3)下面的性质中 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公对塑愿补B、邻角互补、对角相等D、对边相等 DE∥AC.图中 3、解答题 如图,在GABCD中,∠A+∠C=I60°,求∠A、∠B,∠C,∠D的度数。 (七)板书设计 19.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例1:(略) 记作:ABCD 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邻角互 本者激发兴趣, 地位 到 学说课 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第10页共35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第 10 页 共 35 页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证明的方法。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巡视辅导:我们 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方法是什么?(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而图中没有三角形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需构造 辅助线,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学生完成证明,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并引导学生写出性质的几何语言。. Y$ Q( M( R4 ]! }3 Y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引导,明确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证明三角形全等。学生完成证明,验证猜 想的正确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归纳,培养了学 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小组展示,学以致用 1、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通过实物投影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 能力。. L1 `4 E- B0 l5 n-J 2、探究例 1 : 小明用一根 36 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 AB 长为 8 米,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2 i& z$ V' F5 Z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并重点强调解答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表述。, |" B8 H6 g3 X4 f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 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9 ^; |8 ^9 T% {! E' X, EC 3、跟踪反馈:4 _2 Y! T' J! W7 @+ ], y4 }2 @ (1)在□ABCD 中,AB=5,BC=3。求它的周长。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外角是 38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3)剪两张对边平行的纸条,随意叉叠放在一起,转动其中一张,重合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四边形。线段 AB 和 DC 有什么关系?8 B7 z)\! B4 ]7 ~4 D 练习(2)(3)需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有条理的写出解题过程。! @6 | G w# \8 `" b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0 G7 i" E6 a' o& s. d. J 2、还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的能力。+ Q& W7 x2 X' F" R (六)达标检测: 1、选择题:, d; y, L& c, I" _' x/ q-pX* Z6 ?% a J6 T (1)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角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为( )) e+ bw5 M. X& c1 H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D、不能确定( L2 `; O; _$ uz" _ (2)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 24cm,相邻两边的差为 2cm,则平行四边形的各边长为( ); A、4cm,4cm,8cm, 8cm B、5cm,5cm ,7cm,7cm: Y: S! F2 o8 [ H, `6 y% ] C、5.5cm,5.5cm,6.5cm,6.5cm D、3cm,3cm,9cm,9cm (3)下面的性质中,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 A、对角互补 B、邻角互补 C\、对角相等 D、对边相等% m0 Q' k) N& E; {- } 2、填空题:5 h% o2 \! n1 X& [$ J* x (1)如图所示,DE∥AB, EF∥BC,DF∥AC, 图中有_个平行四边形。 ) (2)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度数之和为 200°,则平行四边形中较大的角为_% 3、解答题:- H$ L1 `$ p1 S) O4 S 如图,在□ABCD 中,∠A+∠C=160°,求∠A、∠B,∠C,∠D 的度数。6 I X' T7 }! r" O (七)板书设计 2 w6 C6 l$ x4 A, e! o2 }) r 19.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例 1 :(略)5 U" S% C' z2 _* M: o) p9 H 记作:□ABCD 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6 G* ]9 n$ L7 w# h( n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 b1 dV+ k$ v$ r% d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着激发兴趣,积极投入,由易到难,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地位,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这一主体思路下设计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想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8( V5 ~. D/ j D% Y 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4 d9 A# `+ d3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