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天津市滨海七所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请把Ⅰ、Ⅱ卷的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请按题号位置,在 规定区域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诗》云“如切如蹉,如琢如磨。”切蹉,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人生于世, 无法干很多事,故切忌① 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比如作画,你必须坚持 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才能让你的作品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展露欲滴, 兰蕙飘香,清芬可挹。一部《红棧梦》,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云河,传唱不衰?其中奧秘,全 在于曹雪芹于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感 动自己,震撼世人。创作的过程,有蜕变的痛苦,也有追求完美的幸福。精益求精,何止曹 雪芹一人而已。一部《诗经》由远古的一滴繁露,淌成世滥殇;一部《论语》煲为心灵鸡汤, 温暖一代又一代人:还有那唐诗宋词,繁花满树,蓊郁了一个王朝的后花园。“盖文章者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文人家,怀着对文字的 还着崇高的文学使 命感,怀着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到“为人性僻眈佳句,语 不惊人死不休”,从烧画三千到毁诗八百,都可见文人在文学创作上的精益求精。惟其如此, 他们才有了丰盈的人生,才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然而,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投 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③。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因此企业更需要 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切蹉(cuo) 卓越(zhu 切忌(qie) B.竹影扶疏(shu)兰蕙飘香(hui)清芬可挹(yi) C.蜕变(tui)滥觞( shang)蓊郁(weng) D.拈断(nian) 茎须(jng)眈佳句(dan)
2019 年天津市滨海七所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把Ⅰ、Ⅱ卷的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请按题号位置,在 规定区域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36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诗》云“如切如蹉,如琢如磨。” 切蹉.,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人生于世, 无法干很多事,故切.忌 ① ,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比如作画,你必须坚持 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才能让你的作品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展露欲滴, 兰蕙.飘香,清芬可挹.。一部《红楼梦》,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云河,传唱不衰?其中奥秘,全 在于曹雪芹于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感 动自己,震撼世人。创作的过程,有蜕.变的痛苦,也有追求完美的幸福。精益求精,何止曹 雪芹一人而已。一部《诗经》由远古的一滴繁露,淌成世滥殇.;一部《论语》煲为心灵鸡汤, 温暖一代又一代人;还有那唐诗宋词,繁花满树,蓊.郁了一个王朝的后花园。“盖文章者,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文人家,怀着对文字的 ② , 还着崇高的文学使 命感,怀着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到“为人性僻眈.佳句,语 不惊人死不休”,从烧画三千到毁诗八百,都可见文人在文学创作上的精益求精。惟其如此, 他们才有了丰盈的人生,才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然而,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投 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_ ③ 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因此企业更需要 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1.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切蹉.(cuō) 卓.越(zhuó) 切.忌(qiè) B. 竹影扶疏.(shū) 兰蕙.飘香(huì) 清芬可挹.(yì) C. 蜕.变(tuì) 滥觞.(shāng) 蓊.郁(wěng) D. 拈.断(niān) 茎.须(jīng) 眈.佳句(dān)
2.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浮于事尊重即时 B.人浮于事敬畏及时 C.心浮气躁敬畏即时 D.心浮气躁尊重及时 【答案】1.B2.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字形和字 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A项,应为“切磋”,卓zhuo越:C项,应为滥觞,蓊weng郁 D项,应为“耽 【2题详解】 本题考査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人 浮于事:强调事少人多,心浮气躁:强调浮躁不路实,前文是“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 应用“心浮气躁”:敬畏比尊重程度更重,更适合语境:及时更强调适时地,即时强调当时立 即,此处形容“利益”,应用“即时”。故选C。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公益广告想关爱孤儿、帮扶贫弱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已广泛发挥作用,艺 术的力量已日益增强 B.网络运用的自如开放,使得网络小说在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 因此,网络小说越来越多地起了年轻一代的兴趣与共鸣 C.作品没变,读者还是你自己,但你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境界和审美品位都发生 了变化,这些因素也可能会改变你对作品的理解 D.村庄改造在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传统民俗、民居得到了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得 以传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接受熏陶 【答案】C 【解析】
2. 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浮于事 尊重 即时 B. 人浮于事 敬畏 及时 C. 心浮气躁 敬畏 即时 D. 心浮气躁 尊重 及时 【答案】1. B 2.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字形和字 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A 项,应为“切磋”,卓 zhuó 越;C 项,应为滥觞,蓊 wěng 郁; D 项,应为“耽”。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人 浮于事:强调事少人多,心浮气躁:强调浮躁不路实,前文是“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 应用“心浮气躁”;敬畏比尊重程度更重,更适合语境;及时更强调适时地,即时强调当时立 即,此处形容“利益”,应用“即时”。故选 C。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公益广告想关爱孤儿、帮扶贫弱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已广泛发挥作用,艺 术的力量已日益增强。 B. 网络运用的自如开放,使得网络小说在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 因此,网络小说越来越多地起了年轻一代的兴趣与共鸣。 C. 作品没变,读者还是你自己,但你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境界和审美品位都发生 了变化,这些因素也可能会改变你对作品的理解。 D. 村庄改造在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传统民俗、民居得到了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得 以传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接受熏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 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 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成分残缺,应在“关爱孤儿、帮扶贫弱到热爱自 然、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前加介词“在”:B项,“语言、风格和结构”不合逻辑,并列 不当,“风格”包含“语言”:语序也不当,应把“越来越多地”放在“年轻一代”前:D 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可以把介词“在”提前,在村庄改造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 上,……。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 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4.下面所列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三国演义》 罗贯中 章回体 拥刘反曹望梅止渴 B 《荆轲剌秦王》历史散文 纪传体 重义轻生图穷匕见 C 《寡人之于国也》诸子散文语录体 无为而治五十步笑百步 生存还是会毁 D 《哈姆雷特》 英国小说丹麦王子文艺复兴 B. B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 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 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 项,成分残缺,应在“关爱孤儿、帮扶贫弱到热爱自 然、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前加介词“在”;B 项,“语言、风格和结构”不合逻辑,并列 不当,“风格”包含“语言”;语序也不当,应把“越来越多地”放在“年轻一代”前;D 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可以把介词“在”提前,在村庄改造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 上,……。故选 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 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4.下面所列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国演义》 罗贯中 章回体 拥刘反曹 望梅止渴 B 《荆轲刺秦王》 历史散文 纪传体 重义轻生 图穷匕见 C 《寡人之于国也》 诸子散文 语录体 无为而治 五十步笑百步 D 《哈姆雷特》 英国小说 丹麦王子 文艺复兴 生存还是会毁 灭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下面所列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 B项,应为“国别体”:C项,提出“无为而治”的不是孟子,是老子;D项,应为“英国 戏剧”。故选A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顾中国近现代以来近两百年的历史,由于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以及西方国家在 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国人面对外来的强势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对自己5000多年的 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检讨和反思,在这种检讨与反思中往往对中国文化的否定与批判比较 多,而且常常是以西方某些文化尺度和价值标准来对中国文化进行片面的评判。久而久 使得中国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本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许多国人失去了对民族文化 的自信心。今天,我们很有必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从新时代全新的视角,对我们5000多 年的文化传统重新进行认识,以找回并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其实,如果把中国文化传统放在整个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中华民族在 5000多年历史中创造的辉煌文明及其延续不断的文化传统,都不能不说是个令人惊叹的奇 迹。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从根本上被全面征服、被全面西化的国家,事实上在近现代 以前的大部分时期,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 民更是进发出极大的能量和创造力,在短短三四十年间就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等许多方面追 上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方面虽然得益于我们敞开胸怀,虚心向先进发达国家学习 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文化传统中那种自强不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稳健笃实、中和包容的 文化精神有很大关系。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目光不应仅仅局限于四大发明、衣食住行、诗书礼乐、琴棋 书画这些表层的、直观的方面,更应当关注在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包括国家管理、社会治 理、伦理价值观、晢学方法论等方面所表现岀来的成就及其所蘊含的中国文化精神。 例如在国家治理层面,中国古代儒家早就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的政治实 践中总结出许多非常深刻的政治原理,例如敬夭保民、民为邦本、徳主刑辅、允执厥中等等。 战国诸子百家更是从不同角度对安邦治国、社会管理问题提供了各不相同却又互相补充的丰 富思想与学说。秦朝统一后,中国就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广大疆域的强大而有效的国家行政管 理体制。这在当时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点连西方政治学家也不否认。弗朗西 斯·福山就认为秦朝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此后汉承秦制,历朝历代行 政管理和文官制度不断完善,不少王朝都能在长达三、四百年间维持政权的延续和社会的基
题“下面所列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 B 项,应为“国别体”;C 项,提出“无为而治”的不是孟子,是老子;D 项,应为“英国 戏剧”。故选 A。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顾中国近现代以来近两百年的历史,由于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以及西方国家在 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国人面对外来的强势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对自己 5000 多年的 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检讨和反思,在这种检讨与反思中往往对中国文化的否定与批判比较 多,而且常常是以西方某些文化尺度和价值标准来对中国文化进行片面的评判。久而久之, 使得中国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本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许多国人失去了对民族文化 的自信心。今天,我们很有必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从新时代全新的视角,对我们 5000 多 年的文化传统重新进行认识,以找回并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其实,如果把中国文化传统放在整个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中华民族在 5000 多年历史中创造的辉煌文明及其延续不断的文化传统,都不能不说是个令人惊叹的奇 迹。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从根本上被全面征服、被全面西化的国家,事实上在近现代 以前的大部分时期,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 民更是进发出极大的能量和创造力,在短短三四十年间就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等许多方面追 上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方面虽然得益于我们敞开胸怀,虚心向先进发达国家学习, 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文化传统中那种自强不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稳健笃实、中和包容的 文化精神有很大关系。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目光不应仅仅局限于四大发明、衣食住行、诗书礼乐、琴棋 书画这些表层的、直观的方面,更应当关注在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包括国家管理、社会治 理、伦理价值观、哲学方法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 例如在国家治理层面,中国古代儒家早就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的政治实 践中总结出许多非常深刻的政治原理,例如敬天保民、民为邦本、德主刑辅、允执厥中等等。 战国诸子百家更是从不同角度对安邦治国、社会管理问题提供了各不相同却又互相补充的丰 富思想与学说。秦朝统一后,中国就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广大疆域的强大而有效的国家行政管 理体制。这在当时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点连西方政治学家也不否认。弗朗西 斯·福山就认为秦朝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此后汉承秦制,历朝历代行 政管理和文官制度不断完善,不少王朝都能在长达三、四百年间维持政权的延续和社会的基
本稳定。中国从汉代开始就有从民间和社会底层考察和选举官员的制度,很早就有了一定程 度上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比较罕见的。 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已将长寿、富强、康宁、好德、善终等“五福 作为人生幸福的价值追求,以“礼义廉耻”作为衡量个人行为的道德尺度,以个人、家庭、 国家变通相连的整体利益为共同福祉,以天下为公天下太平、天下大同为社会理想。这样 种价值观体系,既不同于西方现代以来那种以个人权利为根基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 也不同于些把终极价值和希望寄托于神灵、天堂和来世的宗教价值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 人合一、个体与群体统一、现实与未来统一的辩证思维,也表现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尊重 生命、理性务实自实践理性精神。 在哲学思想方法方面,中国文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中道”哲学思维,这是一种与西 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很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中道”思维认为哲学的银本任务和 最高智慧就在于求“中”,也就是在不同事物、不同要素之间求其共同点,在矛盾对立面之 间把握恰到妤处的“度”,在主现和客观之间寻求互相契合的“节”,在历史进程中抓住推 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时”。这种“中道”思维包含有深刻的辩证逻辑和实践理性精神,是原 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赋予了中国文化一种既能延续传统又能与 时俱进,既能保持自身特质又能吸取外来精华的特性,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吸 纳性和自我更新能力,不管遇到怎样的新情况,不管碰到多大的挑战,都能及时作出调整, 吸收整合各种资源,找到最适合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恰到好处的正确路径。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宝库,其中有许多曾经一度被我们所忽 视,所误解的精华,值得我们去重新加以认识,并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以便为我们当代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资源。今天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也更加全面客观的态度重新认识 我们的传统,同时也以更加辩证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以中国传统 文化的丰厚土壤为根基,以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为主体,“不 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建设当代中国的新文化,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作者徐克谦,选自《新华日报》,有删节) 5.下列对文中要找回我们文化自信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西方文化相对东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有优势 B.国人不断对自己5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检讨和反思。 C.以西方某些文化尺度和价值标准对中国文化进行片面的评判与否定,使许多国人失去了 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本稳定。中国从汉代开始就有从民间和社会底层考察和选举官员的制度,很早就有了一定程 度上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比较罕见的。 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已将长寿、富强、康宁、好德、善终等“五福” 作为人生幸福的价值追求,以“礼义廉耻”作为衡量个人行为的道德尺度,以个人、家庭、 国家变通相连的整体利益为共同福祉,以天下为公天下太平、天下大同为社会理想。这样一 种价值观体系,既不同于西方现代以来那种以个人权利为根基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 也不同于些把终极价值和希望寄托于神灵、天堂和来世的宗教价值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 人合一、个体与群体统一、现实与未来统一的辩证思维,也表现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尊重 生命、理性务实自实践理性精神。 在哲学思想方法方面,中国文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中道”哲学思维,这是一种与西 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很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中道”思维认为哲学的银本任务和 最高智慧就在于求“中”,也就是在不同事物、不同要素之间求其共同点,在矛盾对立面之 间把握恰到好处的“度”,在主现和客观之间寻求互相契合的“节”,在历史进程中抓住推 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时”。这种“中道”思维包含有深刻的辩证逻辑和实践理性精神,是原 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赋予了中国文化一种既能延续传统又能与 时俱进,既能保持自身特质又能吸取外来精华的特性,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吸 纳性和自我更新能力,不管遇到怎样的新情况,不管碰到多大的挑战,都能及时作出调整, 吸收整合各种资源,找到最适合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恰到好处的正确路径。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宝库,其中有许多曾经一度被我们所忽 视,所误解的精华,值得我们去重新加以认识,并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以便为我们当代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资源。今天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也更加全面客观的态度重新认识 我们的传统,同时也以更加辩证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以中国传统 文化的丰厚土壤为根基,以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为主体,“不 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建设当代中国的新文化,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作者徐克谦,选自《新华日报》,有删节) 5. 下列对文中要找回我们文化自信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西方文化相对东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有优势。 B. 国人不断对自己 5000 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检讨和反思。 C. 以西方某些文化尺度和价值标准对中国文化进行片面的评判与否定,使许多国人失去了 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