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兰亭集序》,完成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 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 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 全部 B.列坐其次 旁边 C.信可乐也 信:任凭 D.人之相与 与:交往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B.亦足以畅叙幽情 足以极视听之娱 C.仰观宇宙之大 及其所之既倦 D.引以为流觞曲水 齐彭殇为妄作 3.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充的省略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映带(在兰亭的)左右
2019 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16 分) 阅读《兰亭集序》,完成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 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 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群贤毕.至 毕:全部 B. 列坐其次. 次:旁边 C. 信.可乐也 信:任凭 D. 人之相与. 与:交往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B. 亦足以.畅叙幽情 足以.极视听之娱 C. 仰观宇宙之.大 及其所之.既倦 D. 引以为.流觞曲水 齐彭殇为.妄作 3. 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充的省略内容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 映带(在兰亭的)左右
C.引(清缓溪流)以为流觞曲水 D.每览昔人(对生死)兴感之由 4.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A.①何况寿命长短随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②本来知道无论是生还是死其实都是不可信的。 B.①何况寿命长短是自然早就安排的,最后一切都会一同消失 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C.①何况寿命长短随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D.①何况寿命长短是自然早就安排的,最后一切都会一同消失 ②本来知道无论是生还是死其实都是不可信的 5.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 本文第一、二段描述了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这里的乐趣,既有“① 的同道相逢,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的快乐;也有在幽雅环境和“③ ”的宜 人气候中,领悟美好自然的快乐。 【答案】1.C2.B3.C 5.(1).①群贤毕至(2).②少长咸集(3).③天朗气清(4)④惠风和畅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另解:山北水南谓之阴, 可以认为在会嵇山的北边)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 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 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 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 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 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 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 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 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
C. 引(清缓溪流)以为流觞曲水 D. 每览昔人(对生死)兴感之由 4. 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都不正确 ...的一项是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A. ①何况寿命长短随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②本来知道无论是生还是死其实都是不可信的。 B. ①何况寿命长短是自然早就安排的,最后一切都会一同消失。 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C. ①何况寿命长短随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D. ①何况寿命长短是自然早就安排的,最后一切都会一同消失。 ②本来知道无论是生还是死其实都是不可信的。 5. 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 本文第一、二段描述了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这里的乐趣,既有“①_____ ,②_____” 的同道相逢,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的快乐;也有在幽雅环境和“③_____ ,④_____”的宜 人气候中,领悟美好自然的快乐。 【答案】1. C 2. B 3. C 4. D 5. (1). ①群贤毕至 (2). ②少长咸集 (3). ③天朗气清 (4). ④惠风和畅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另解:山北水南谓之阴, 可以认为在会嵇山的北边)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 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 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 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 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 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 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 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 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
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 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 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竞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 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 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 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 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二、文学常识与背诵默写(13分)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不少诗篇脍炙人口。其中《氓》因塑造了一个勤劳温 柔却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B.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旅夜书怀》描写了平野、星月的辽阔幽远之景,抒 写了诗人身世的辛酸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C.《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品,它讲述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揭露并 控诉了野蛮而残酷的包身工制度,有强烈的感染力 D.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他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了别里科夫 这个封闭保守、扼杀一切新思想的“套中人”形象 【答案】B 7.下列对《呐喊》相关故事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中的华老栓用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花掉了不少血汗钱 最终却没有治好小栓的病,只落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局 B.《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为得病的宝儿四处求医,期盼着到了“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 但是“明天”到来时,病魔却仍然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 C.《社戏》叙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去南京看社戏的经历。结伴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 航等情节,是作者美好自然、意趣盎然的童年记忆。 D.《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总觉得身边的人们想吃掉他。实际上“狂人”是觉醒的知 识分子形象,他周围有一群被封建思想侵蚀了灵魂的人 【答案】C
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 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 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 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 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 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 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二、文学常识与背诵默写(13 分)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不少诗篇脍炙人口。其中《氓》因塑造了一个勤劳温 柔却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B. 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旅夜书怀》描写了平野、星月的辽阔幽远之景,抒 写了诗人身世的辛酸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C. 《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品,它讲述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揭露并 控诉了野蛮而残酷的包身工制度,有强烈的感染力。 D. 契诃夫是俄国 19 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他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了别里科夫 这个封闭保守、扼杀一切新思想的“套中人”形象。 【答案】B 7.下列对《呐喊》相关故事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药》中的华老栓用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花掉了不少血汗钱。 最终却没有治好小栓的病,只落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局。 B.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为得病的宝儿四处求医,期盼着到了“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 但是“明天”到来时,病魔却仍然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 C. 《社戏》叙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去南京看社戏的经历。结伴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 航等情节,是作者美好自然、意趣盎然的童年记忆。 D.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总觉得身边的人们想吃掉他。实际上“狂人”是觉醒的知 识分子形象,他周围有一群被封建思想侵蚀了灵魂的人。 【答案】C
8.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用谐音,使人物的名字具有隐喻性。下列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位贾府小姐,端庄善良,富有才华,却命运坎坷。她们的 名字深寓着作者“原应叹息”的叹惋 B.香菱原名英莲,生就眉心一点胭脂,后被卖入薛家,她不仅与人为善,而且灵巧好学, 然而却历经劫难,命途多舛,真是“应怜” C.开篇出场的甄士隐与冷子兴,有“真事隐,假语存”之义,也就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留, 但是读者透过表象依旧能解其中味 D.小人物的命名也别具匠心,例如:冯渊被薛蟠打死,有“逢冤”之意,娇杏“侥幸”嫁 与贾雨村。人物命运一目了然 【答案】C 9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游学活动中,同学们来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看到了积水消尽,寒潭清澈,天空凝 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这样的美景使人想起《滕王阁序》中 ”一句。看到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 上,相映增辉,几个同学情不自禁吟诵起“③ ”的千古名句。此情此 境让大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意蕴优美,博大精深。 【答案】(1).①潦水尽而寒潭清(2).②烟光凝而暮山紫(3).③落霞与孤鹜齐飞 (4).④秋水共长天一色 、文学类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两回的节选,完成各题。 (一)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拋父进京都”(节选) (黛玉母亲去世后,父亲把她送到贾府,黛玉初次来到贾府,正与贾母等闲谈。)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 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meng)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 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 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
8.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用谐音,使人物的名字具有隐喻性。下列相关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 是 A.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位贾府小姐,端庄善良,富有才华,却命运坎坷。她们的 名字深寓着作者“原应叹息”的叹惋。 B. 香菱原名英莲,生就眉心一点胭脂,后被卖入薛家,她不仅与人为善,而且灵巧好学, 然而却历经劫难,命途多舛,真是“应怜”。 C. 开篇出场的甄士隐与冷子兴,有“真事隐,假语存”之义,也就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留, 但是读者透过表象依旧能解其中味。 D. 小人物的命名也别具匠心,例如:冯渊被薛蟠打死,有“逢冤”之意,娇杏“侥幸”嫁 与贾雨村。人物命运一目了然。 【答案】C 9.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游学活动中,同学们来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看到了积水消尽,寒潭清澈,天空凝 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这样的美景使人想起《滕王阁序》中 “①_______ ,②_______”一句。看到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 上,相映增辉,几个同学情不自禁吟诵起 “③_______ ,④_______”的千古名句。此情此 境让大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意蕴优美,博大精深。 【答案】 (1).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 (2). ②烟光凝而暮山紫 (3).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 (4). ④秋水共长天一色 三、文学类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两回的节选,完成各题。 (一)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节选) (黛玉母亲去世后,父亲把她送到贾府,黛玉初次来到贾府,正与贾母等闲谈。)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 “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měnɡ) 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 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 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
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 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 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 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宝玉看罢,因 笑道:“这个妹妺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 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五又道:“姝妺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 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 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 泣道:“家里姐姐妺妺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妺妺也没有, 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 得你妹妺,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妺妺之孝心;二则你姑妈 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 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 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二)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节选) (宝玉被迫跟随父亲为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好不容易脱身,众小厮又围住讨赏钱,说笑 间小厮们把宝玉身上的佩物抢走。宝玉回到了自己的房中。) 时袭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无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 解了去了。”林黛玉听说,走来瞧瞧,果然一件无存,因向宝玉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 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毕,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 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宝玉见他生气,便知不妥,忙赶过来,早剪 破了
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 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 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 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宝玉看罢,因 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 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 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 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 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 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 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 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 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 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二)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节选) (宝玉被迫跟随父亲为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好不容易脱身,众小厮又围住讨赏钱,说笑 间小厮们把宝玉身上的佩物抢走。宝玉回到了自己的房中。) 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无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 解了去了。”林黛玉听说,走来瞧瞧,果然一件无存,因向宝玉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 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毕,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 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宝玉见他生气,便知不妥,忙赶过来,早剪 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