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70702 课程名称:城市建设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urban construc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以布置课外作业来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考勤占10% 作业占30%,期末考试占60%。无故旷课累计超过16个学时的学生,取消评定成绩资格。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介绍中外古代和近现代重要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使学生 掌握城市建设史,城市改造史的基本知识。中国城市建设历史理论包括早期奴隶制城市、 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近代资本主义城市;西方城市建设历史理论包括西方古代、中世 纪和近现代资本主义三个时期的主要城市简介及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掌 握中国城市发展的一般历史,了解国外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以及影响因素。 1、了解城市起源的过程、发展的推动力量及发展的一般规律 2、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城市案例 3、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物质形态的基本特征: 4、了解国内外历史上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思想, 5、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 6、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四、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建设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要 求;掌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不同历 史时期都市布局、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70702 课程名称:城市建设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urban construc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以布置课外作业来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考勤占 10%, 作业占 30%,期末考试占 60%。无故旷课累计超过 16 个学时的学生,取消评定成绩资格。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介绍中外古代和近现代重要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使学生 掌握城市建设史,城市改造史的基本知识。中国城市建设历史理论包括早期奴隶制城市、 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近代资本主义城市; 西方城市建设历史理论包括西方古代、中世 纪和近现代资本主义三个时期的主要城市简介及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掌 握中国城市发展的一般历史,了解国外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以及影响因素。 1、了解城市起源的过程、发展的推动力量及发展的一般规律; 2、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城市案例; 3、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物质形态的基本特征; 4、了解国内外历史上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思想。 5、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 6、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四、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建设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要 求;掌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不同历 史时期都市布局、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城市的产生、夏商周时代的城市(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的产生过程,城市产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通 过早期城市及其演变的介绍. 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布局特点和功能分区,掌握商周时 期邑、都、市、城、廓、国等概念,掌握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2.教学重点与难点: 原始的居民点、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过程;商代早、中、后期国都的规模、特 点;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第一节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 第二节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居民点 第三节城市的产生 第四节殷周时代的城市及周代的都城 第五节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第六节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4.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中国和世界城市文明产生时间、方式的对比 授课目标:1、促使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了解中国城市建设文化的源远流长。 第二章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城市规模、布局特点、道路等级等方面了解当时的建成制度,了解百家争鸣中的 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管子《乘马篇》。了解不同朝代在长安和洛阳城址的变迁, 并从城 市发展背景、规划思想、布局特点、等方面理解秦都减阳、西汉长安和东汉洛阳。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都城。百家争鸣中的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 概况、秦朝都城咸阳、西汉都城长安、东汉都城洛阳、不同朝代在长安和洛阳的城址变 迁。 第一节城市建设及其发展概况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第三节秦汉时代城市概况及秦朝都城咸阳 第四节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 3.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城市的产生、夏商周时代的城市(2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的产生过程, 城市产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通 过早期城市及其演变的介绍, 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布局特点和功能分区,掌握商周时 期邑、都、市、城、廓、国等概念,掌握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原始的居民点、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过程;商代早、中、后期国都的规模、特 点;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第一节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 第二节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居民点 第三节城市的产生 第四节殷周时代的城市及周代的都城 第五节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第六节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4. 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中国和世界城市文明产生时间、方式的对比 授课目标:1、促使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了解中国城市建设文化的源远流长。 第二章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2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城市规模、布局特点、道路等级等方面了解当时的建成制度,了解百家争鸣中的 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管子《乘马篇》。了解不同朝代在长安和洛阳城址的变迁, 并从城 市发展背景、规划思想、布局特点、等方面理解秦都咸阳、西汉长安和东汉洛阳。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都城。百家争鸣中的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 概况、秦朝都城咸阳、西汉都城长安、东汉都城洛阳、不同朝代在长安和洛阳的城址变 迁。 第一节城市建设及其发展概况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第三节秦汉时代城市概况及秦朝都城咸阳 第四节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4.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中国的统一与欧洲分裂的对比 授课目标:1、促使学生建立祖国统一的家国情怀。 第三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三国至隋唐近千年的城市发展背景、建成体制。掌握这时期不同都城的规划思 想、布局特点、规模形制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曹魏邺城、汉魏洛阳、隋唐长安、洛阳等都成的规划思想、布局特点。 第一节三国至南北朝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城市概况 第二节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 第三节汉魏洛阳城的规划 第四节六朝都城健康 第五节隋唐都城长安 第六节隋唐东都洛阳 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商业城市扬州 3.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4.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隋唐的城市规模、形制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城市对比 授课目标:1、促使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强大。 第四章宋元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背景、发展特点。掌握重要都成的规划思想、规划布局、 规划结构、功能分区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城市平面布局、道路、水系、市肆等方面理解北宋东京、宋代平江府和元大都的 规划与建设。隋唐时期的都城和宋朝的都城变化。 第一节宋元时期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第二节北宋东京的改变与变化 第三节南宋临安 第四节宋代平江府 第五节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第六节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4. 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中国的统一与欧洲分裂的对比 授课目标:1、促使学生建立祖国统一的家国情怀。 第三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2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三国至隋唐近千年的城市发展背景、建成体制。掌握这时期不同都城的规划思 想、布局特点、规模形制等。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曹魏邺城、汉魏洛阳、隋唐长安、洛阳等都成的规划思想、布局特点。 第一节三国至南北朝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城市概况 第二节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 第三节汉魏洛阳城的规划 第四节六朝都城健康 第五节隋唐都城长安 第六节隋唐东都洛阳 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商业城市扬州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4. 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隋唐的城市规模、形制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城市对比 授课目标:1、促使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强大。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2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背景、发展特点。掌握重要都成的规划思想、规划布局、 规划结构、功能分区。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城市平面布局、道路、水系、市肆等方面理解北宋东京、宋代平江府和元大都的 规划与建设。隋唐时期的都城和宋朝的都城变化。 第一节宋元时期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第二节北宋东京的改变与变化 第三节南宋临安 第四节宋代平江府 第五节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第六节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
3.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4.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南宋、北宋的城市防御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 授课目标:1、通过讲解中国古代城防与战争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古人的革命精神 和家国情怀。 第五章明清时期的城市(3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明清时代的城市发展背景、城市发展特点、明清北京城的规划思想、规划布局、 规划特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明清时代北京城的变化、明清时期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 城市。 第一节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城市概况 第二节清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 第三节明清时期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 第四节明清时期一般的府州县城沽 第五节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 3.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4.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北京古代城市建设 授课目标:1、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城市建设传统文化来增加爱国情怀。 第六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不能朝代都成特点的分析,从城市类型、城市选址、道路、市肆、居住区、城 市防御、城市布局思想与艺术等方面了解城市发展的总特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道路、市肆特点。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 想、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的特点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 第三节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第四节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 第五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4. 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南宋、北宋的城市防御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 授课目标:1、通过讲解中国古代城防与战争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古人的革命精神 和家国情怀。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城市(3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明清时代的城市发展背景、城市发展特点、明清北京城的规划思想、规划布局、 规划特点。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 明清时代北京城的变化、明清时期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 城市。 第一节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城市概况 第二节清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 第三节明清时期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 第四节明清时期一般的府州县城市 第五节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4. 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北京古代城市建设 授课目标:1、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城市建设传统文化来增加爱国情怀。 第六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2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不能朝代都成特点的分析,从城市类型、城市选址、道路、市肆、居住区、城 市防御、城市布局思想与艺术等方面了解城市发展的总特点。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道路、市肆特点。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 想、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的特点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 第三节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第四节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 第五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
第六节中国古代城市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 第七节我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第八节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 第九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总的特点 3.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语与课堂过论 4.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都城变迁的影响因素 授课目标:1、通过讲解古代都城变迁的历史,了解我国的传统城市风水文化 第七章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3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的社会背景及城市状况、了解近代城市发展的阶段和类 型。了解20世纪初到1949年的城市发展与变化特点,并掌握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青 岛、大连、哈尔滨的规划概况。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殖民化过程中上海、天津、汉口的城市规划。青岛、大连、哈尔滨的规划概况。 第一节由租界发展起来的城市上海 第二节由租界发展起来的城市天津、汉口 第三节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吉岛 第四节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大连、香港、哈尔滨 3.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4课程更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帝国主义占领下的城市 授课目标:1、讲述帝国主义占领下的城市为侵略者而建设的设施,对比当时普通 居民的城市生活。激发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对中国革命的感激。 第八章古埃及、古巴比伦的城市(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埃及社会背景和城市概况、掌握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影响。了解古代 西亚文明及其概况。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乌尔城、新巴比伦城、孟菲斯古城、伊套伊城、卡洪城、底比斯城、阿玛纳城、古 埃及古巴比伦城市的建设成就及其影响。 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
第六节中国古代城市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 第七节我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第八节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 第九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总的特点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4. 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都城变迁的影响因素 授课目标:1、通过讲解古代都城变迁的历史,了解我国的传统城市风水文化。 第七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3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的社会背景及城市状况、了解近代城市发展的阶段和类 型。了解 20 世纪初到 1949 年的城市发展与变化特点,并掌握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青 岛、大连、哈尔滨的规划概况。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殖民化过程中上海、天津、汉口的城市规划。青岛、大连、哈尔滨的规划概况。 第一节由租界发展起来的城市上海 第二节由租界发展起来的城市天津、汉口 第三节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青岛 第四节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大连、香港、哈尔滨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4. 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帝国主义占领下的城市 授课目标:1、讲述帝国主义占领下的城市为侵略者而建设的设施,对比当时普通 居民的城市生活,激发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对中国革命的感激。 第八章 古埃及、古巴比伦的城市(2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埃及社会背景和城市概况、掌握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影响。了解古代 西亚文明及其概况。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乌尔城、新巴比伦城、孟菲斯古城、伊套伊城、卡洪城、底比斯城、阿玛纳城、古 埃及古巴比伦城市的建设成就及其影响。 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