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86303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英文名称:Hum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性质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一门基础性和导论性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 课程之一。在人文地理课程群体中处于总括地位,主要向学生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 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地理技能,为 进一步学习其它课程及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掌握部分分支学科的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未来面临的重要问题,让 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分析问题的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及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有文化与人文地理、人口地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工业的出现及发展、种 族民族民俗、聚落地理、宗教地理、语言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及人文地理学所 面临的问题等。部分章节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86303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英文名称:Hum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对象: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性质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一门基础性和导论性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 课程之一。在人文地理课程群体中处于总括地位,主要向学生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 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地理技能,为 进一步学习其它课程及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掌握部分分支学科的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未来面临的重要问题,让 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分析问题的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及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有文化与人文地理、人口地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工业的出现及发展、种 族民族民俗、聚落地理、宗教地理、语言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及人文地理学所 面临的问题等。部分章节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第二节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重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人文地理学发展。 课程思政点: 1.讲授我国人文地理学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与意义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形成,文化的基本特点 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文化适应、生物适应,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史层说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等 课程思政点: 1.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可持续思想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论,人文地理学传统方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难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及方法 课程思政点: 1.历史唯物主义观察方法的应用 2.人文地理学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体现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新水平 前三章的教学基本要求是:掌握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特点,了解人文地 理的发展历史,能掌握并运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理解和识记文化的概念、生物适
第三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四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重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人文地理学发展。 课程思政点: 1.讲授我国人文地理学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与意义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形成,文化的基本特点 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文化适应、生物适应,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史层说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等 课程思政点: 1.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可持续思想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论,人文地理学传统方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难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及方法 课程思政点: 1.历史唯物主义观察方法的应用 2.人文地理学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体现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新水平 前三章的教学基本要求是:掌握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特点,了解人文地 理的发展历史,能掌握并运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理解和识记文化的概念、生物适
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理解和掌握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整合以及人地 关系的概念和理论。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构成、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等概念及其 影响因素,并达到综合应用:识记世界人口分布格局及特点、迁移历史:掌握人口迁 移的理论和模式,能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人口与发展 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出生,人口的死亡,人口的自然变动类型,世界人口的发展 过程,人口增长与发展的关系。人口构成,人口的性别构成,人口年龄构成。 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世界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世界人口的迁移概况,人口迁移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 影响,人口迁移的理论模式与模式主要有拉文斯坦迁移法则,“推一拉”理论,成本 一一效益理论,人口迁移的选择性 重点:人口出生、死亡的指标,影响人口出生死亡的因素,人口构成,人口分布,世 界及中国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 难点: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容量,人口迁移理论,人口转变模式。 第三节种族与地理人种 种族的起源,种族的划分,地理人种种族 第四节民族 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世界民族的分布 第五节民俗与流行文化 民俗的内涵、形成与特点,主要民俗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流行文化 重点:种族,种族的起源理论,地理人种。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世界民族的分布,民 俗的内涵、形成与特点
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理解和掌握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整合以及人地 关系的概念和理论。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构成、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等概念及其 影响因素,并达到综合应用;识记世界人口分布格局及特点、迁移历史;掌握人口迁 移的理论和模式,能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出生,人口的死亡,人口的自然变动类型,世界人口的发展 过程,人口增长与发展的关系。人口构成,人口的性别构成,人口年龄构成。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世界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世界人口的迁移概况,人口迁移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 影响,人口迁移的理论模式与模式主要有拉文斯坦迁移法则,“推—拉”理论,成本 ——效益理论,人口迁移的选择性 重点:人口出生、死亡的指标,影响人口出生死亡的因素,人口构成,人口分布,世 界及中国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 难点: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容量,人口迁移理论,人口转变模式。 第三节 种族与地理人种 种族的起源,种族的划分,地理人种种族 第四节 民族 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世界民族的分布 第五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 民俗的内涵、形成与特点,主要民俗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流行文化 重点:种族,种族的起源理论,地理人种。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世界民族的分布,民 俗的内涵、形成与特点
难点:种族与环境,种族划分的标志,民俗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思政点: 1、前的出国热到现在大量外国人来中国的人口空间变化规律,解释经济发展等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的思考 3、二孩政策,老龄化问题,我国人口政策的思考 4、民族差异来探讨种族融合问题,体现和谐思想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农业起源的理论和过程,识记各类农业的概念、特征,并能综合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农业的起源 主要介绍农业起源的理论、农业起源的地点、农业的形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产生的背景条件、主要类型的概念及其特征。 重点:农业起源的理论(人口压力说、宴享说),农业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原始农 业。 难点: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特点及其类型。 第三节世界农业的生产布局 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课程思政点: 1、18亿亩耕地红线—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2、2020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一袁隆平—粮食作物,建好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3、农业的精准扶贫思路
难点:种族与环境,种族划分的标志,民俗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思政点: 1、前的出国热到现在大量外国人来中国的人口空间变化规律,解释经济发展等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的思考 3、二孩政策,老龄化问题,我国人口政策的思考 4、民族差异来探讨种族融合问题,体现和谐思想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农业起源的理论和过程,识记各类农业的概念、特征,并能综合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主要介绍农业起源的理论、农业起源的地点、农业的形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产生的背景条件、主要类型的概念及其特征。 重点:农业起源的理论(人口压力说、宴享说),农业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原始农 业。 难点: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特点及其类型。 第三节 世界农业的生产布局 第四节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课程思政点: 1、18 亿亩耕地红线——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2、2020 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袁隆平——粮食作物,建好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3、农业的精准扶贫思路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做到综合分析和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工业出现的科学前提与基础,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工业生产的扩散,工 业生产的继续发展,主要产业类型及工业区 第二节产业类型及其分布 第三节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工业分布的新变化,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扩散及继续发展,工业分 布的新变化,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难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课程思政点: 1、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现象看工业对国家之间竞争力的意义与作用 2、工业的转型升级理解区域之间不平衡发展 3、“未来工厂”,产业升级新思路 第七章聚落地理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达到分析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聚落起源与发展 聚落与聚落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城市化及动力机制 城市概念及特点: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化过程及类型:城市体系及模式 第三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做到综合分析和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工业出现的科学前提与基础,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工业生产的扩散,工 业生产的继续发展,主要产业类型及工业区 第二节 产业类型及其分布 第三节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工业分布的新变化,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扩散及继续发展,工业分 布的新变化,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难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课程思政点: 1、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现象看工业对国家之间竞争力的意义与作用 2、工业的转型升级理解区域之间不平衡发展 3、“未来工厂”,产业升级新思路 第七章 聚落地理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达到分析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聚落起源与发展 聚落与聚落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化及动力机制 城市概念及特点;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化过程及类型;城市体系及模式 第三节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