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孙思邈集养生学说之精要。 (1)抑情节欲。 (2)“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 (3)依时摄养。 (4)内视、调气。 (5)食宜、食养和食疗。 (6)服食、服水。 (7)养老。 第二节医学经典著作的整理和研究 要求: 1.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对医经的研究状况。 2.熟悉对《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以及本草学的研究。 内容: 1.全元起与《内经训解》一一注疏《素问》的开山。 2.王冰与《素问注》。 (1)整理编次。 (2)补遗七篇。 (3)注释阐发。 3.皇甫谧与《甲乙经》一一针灸学专题研究之肇兴。 4.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 。 5.王叔和注《脉经》和编次张仲景方论。 6.孙思邈对《伤寒论》研究。 第三节病机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 要求: 1.了解对病机学研究状况。 2.熟悉巢元方、王冰病机说。 内容: 1.巢元方的病因病机学说。 2.脏腑病机学说的演进。 3.王冰阐发“气动”病机学说。 第四节本草学的形成 要求:了解晋唐时期对本草学研究的状况。 内容: 1.陶弘景编撰《本草经集注》。 2.《新修本草》的颁行。 278·
·278· 3.孙思邈集养生学说之精要。 (1)抑情节欲。 (2)“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 (3)依时摄养。 (4)内视、调气。 (5)食宜、食养和食疗。 (6)服食、服水。 (7)养老。 第二节 医学经典著作的整理和研究 要求: 1.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对医经的研究状况。 2.熟悉对《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以及本草学的研究。 内容: 1.全元起与《内经训解》——注疏《素问》的开山。 2.王冰与《素问注》。 (1)整理编次。 (2)补遗七篇。 (3)注释阐发。 3.皇甫谧与《甲乙经》——针灸学专题研究之肇兴。 4.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 5.王叔和注《脉经》和编次张仲景方论。 6.孙思邈对《伤寒论》研究。 第三节 病机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 要求: 1.了解对病机学研究状况。 2.熟悉巢元方、王冰病机说。 内容: 1.巢元方的病因病机学说。 2.脏腑病机学说的演进。 3.王冰阐发“气动”病机学说。 第四节 本草学的形成 要求:了解晋唐时期对本草学研究的状况。 内容: 1.陶弘景编撰《本草经集注》。 2.《新修本草》的颁行
第五节经方的衍变与经验方的兴起 要求:了解经方与经验方各自发展的特点。 内容: 1.经方的衍变。 2.经验方的兴起。 (1)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2)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3)王焘的《外台秘要》 第六节医家学术思想和医学实践 1.陈延之 2.孙思邈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四章明代医学一金元医学的继续和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目的要求】 1.了解明代医家医学理论的研究概况。 2.了解寒温之争的原由与影响。 3,掌握先天水火不足论。 4.掌握“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5,掌握薛己、李中梓的脾胃关系的观点。 6.掌握脾阴学说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7.掌握命门学说的发展及明代医家的命门学说的内容及观点。 8.了解三焦形质论及奇经八脉的主要内容及乙癸同源的学术观点。 9.了解四诊内容的发展概况。 10.掌握望诊、问诊及切脉的主要成就。 11.了解明代诸家本草学著作。 12.掌握《本草纲目》及《神农本草经疏》的学术成就及在本草学发展中的地位。 13.了解明代医学与金元医家,如河间、丹溪、洁古、东垣等学术思想及师承、私淑 联系。 14.掌握戴思恭、汪机、王纶、龚博等明代医家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明代前期医学思想 要求: 1.了解明代医学与金元医家,如河间、丹溪、洁古、车垣等学术思想及师承、私塾 联系。 ·279·
·279· 第五节 经方的衍变与经验方的兴起 要求:了解经方与经验方各自发展的特点。 内容: 1.经方的衍变。 2.经验方的兴起。 (1)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2)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3)王焘的《外台秘要》 第六节 医家学术思想和医学实践 1.陈延之 2.孙思邈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四章 明代医学——金元医学的继续和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目的要求】 1.了解明代医家医学理论的研究概况。 2.了解寒温之争的原由与影响。 3.掌握先天水火不足论。 4.掌握“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5.掌握薛己、李中梓的脾胃关系的观点。 6.掌握脾阴学说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7.掌握命门学说的发展及明代医家的命门学说的内容及观点。 8.了解三焦形质论及奇经八脉的主要内容及乙癸同源的学术观点。 9.了解四诊内容的发展概况。 10.掌握望诊、问诊及切脉的主要成就。 11.了解明代诸家本草学著作。 12.掌握《本草纲目》及《神农本草经疏》的学术成就及在本草学发展中的地位。 13.了解明代医学与金元医家,如河间、丹溪、洁古、东垣等学术思想及师承、私淑 联系。 14.掌握戴思恭、汪机、王纶、龚博等明代医家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代前期医学思想 要求: 1.了解明代医学与金元医家,如河间、丹溪、洁古、车垣等学术思想及师承、私塾 联系
2.掌握戴思恭、汪机、王纶、龚博等明代医家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内容: 1.赵道震、赵良仁、戴思恭、刘纯私淑丹溪的学术影响。 2.汪机、王纶、龚博私淑丹溪、车垣的学术影响及学术内容。 第二节寒温之辨 要求: 1.了解寒温之争的原由于影响。 2.掌握先天水火不足论。 3.掌握“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内容: 1.寒温之辨。 2.先天水火不足论及对血证、痰证、消渴、小便不通、中风等证的论治。 3.“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第三节脏腑经络理论的深入探索 要求: 1.掌握薛己、李中梓的脾胃关系的观点。 2.掌握脾阴学说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3.掌握命门学说的发展及明代医家的命门学说的内容及观点。 4.了解三焦形质论及奇经八脉的主要内容及乙癸同源的学术观点。 内容: 1.脾肾、肝肾和脾阴的研究。 (1)脾肾关系认识的日趋完善。 (2)阐述乙癸同源、肝肾同治。 (3)脾阴学说的确立。 2.命门学说的发展与完善。 (1)左肾右命门与肾间命门说。 (2)命门有形说。 (3)肾间动气说。 (4)命门君火说。 (5)命门为真阴之脏说。 3.三焦形质论的形成。 4.对奇经八脉的研究。 第四节四诊及辩证纲领的逐步完普 要求: 1.了解四诊内容的发展概况。 2.掌握望诊、问诊及切脉的主要成就。 ·280·
·280· 2.掌握戴思恭、汪机、王纶、龚博等明代医家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内容: 1.赵道震、赵良仁、戴思恭、刘纯私淑丹溪的学术影响。 2.汪机、王纶、龚博私淑丹溪、车垣的学术影响及学术内容。 第二节 寒温之辨 要求: 1.了解寒温之争的原由于影响。 2.掌握先天水火不足论。 3.掌握“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内容: 1.寒温之辨。 2.先天水火不足论及对血证、痰证、消渴、小便不通、中风等证的论治。 3.“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第三节 脏腑经络理论的深入探索 要求: 1.掌握薛己、李中梓的脾胃关系的观点。 2.掌握脾阴学说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3.掌握命门学说的发展及明代医家的命门学说的内容及观点。 4.了解三焦形质论及奇经八脉的主要内容及乙癸同源的学术观点。 内容: 1.脾肾、肝肾和脾阴的研究。 (1)脾肾关系认识的日趋完善。 (2)阐述乙癸同源、肝肾同治。 (3)脾阴学说的确立。 2.命门学说的发展与完善。 (1)左肾右命门与肾间命门说。 (2)命门有形说。 (3)肾间动气说。 (4)命门君火说。 (5)命门为真阴之脏说。 3.三焦形质论的形成。 4.对奇经八脉的研究。 第四节 四诊及辩证纲领的逐步完善 要求: 1.了解四诊内容的发展概况。 2.掌握望诊、问诊及切脉的主要成就
内容: 1.四诊内容的不断充实。 (1)对望诊的重视就研究。 (2)问诊内容的归纳与总结。 (3)脉学发展的新阶段。 2.辨证纲领的完善及确立 第五节本草学的成熟时期 要求: 1.了解明代诸家本草学著作。 2.掌握《本草纲目》及《神农本草经疏》的学术成就及在本草学发展中的地位。 内容: 1.药物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2.疏义以致用的《神农本草经》。 3.诸家本草著作的相继出现。 第六节医家学术思想与医学实践 要求:了解明代医家医学理论的研究概况。 内容: 1.薛己 2.李时珍以及《本草纲目》 3.周慎斋 4.缪希雍 5.张介宾 6.吴有性 7.喻昌 8.李中梓 9.绮石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五章清代医学 【目的要求】 1.了解温补时弊产生及其批判。 2.掌握对温补时弊的批判的学术内容。 3.掌握对《伤寒论》的研究进展与内容。 4.掌握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与内容。 ·281·
·281· 内容: 1.四诊内容的不断充实。 (1)对望诊的重视就研究。 (2)问诊内容的归纳与总结。 (3)脉学发展的新阶段。 2.辨证纲领的完善及确立 第五节 本草学的成熟时期 要求: 1.了解明代诸家本草学著作。 2.掌握《本草纲目》及《神农本草经疏》的学术成就及在本草学发展中的地位。 内容: 1.药物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2.疏义以致用的《神农本草经》。 3.诸家本草著作的相继出现。 第六节 医家学术思想与医学实践 要求:了解明代医家医学理论的研究概况。 内容: 1.薛己 2.李时珍以及《本草纲目》 3.周慎斋 4.缪希雍 5.张介宾 6.吴有性 7.喻昌 8.李中梓 9.绮石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五章 清代医学 【目的要求】 1.了解温补时弊产生及其批判。 2.掌握对温补时弊的批判的学术内容。 3.掌握对《伤寒论》的研究进展与内容。 4.掌握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与内容
5.了解瘟疫学说的发展及内容。 6.了解对《金匮要略》近代研究的概况。 7.掌握清代医家研究《金匮要略》的不同观点。 8.了解专病专科发展状况。 9.了解西医传入中国的历史。 10.掌握清代医家中西医会通思想发展特点。 11.了解清代医家主要学术思想。 12.熟悉清代学术研究对历代医家的总结以及汇通西医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对温补时弊的批判 要求: 1.了解温补时弊产生及其批判。 2.掌握对温补时弊的批判的学术内容。 内容: 1.温补时弊的产生及其批判。 2.有关学术争议。 第二节伤寒学的深入研究与温病辩证体系的确立 要求: 1.掌握对《伤寒论》的研究进展与内容。 2.掌握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与内容。 3.了解瘟疫学说的发展及内容 内容: 1.《伤寒论》的深入研究 (1)柯琴的六经地面说 (2)张志聪的六经气化为病论 (3)尤在泾的以法类证研究 (4)徐灵胎的以方类证研究 (5)俞根初详论四时感证 2.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1)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2)吴瑭论三焦辨证 (3)薛雪对湿热病的辨证论治 (4)王士雄的《温热经纬》 3.温疫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1)戴天章发挥温疫辨治 ·282·
·282· 5.了解瘟疫学说的发展及内容。 6.了解对《金匮要略》近代研究的概况。 7.掌握清代医家研究《金匮要略》的不同观点。 8.了解专病专科发展状况。 9.了解西医传入中国的历史。 10.掌握清代医家中西医会通思想发展特点。 11.了解清代医家主要学术思想。 12.熟悉清代学术研究对历代医家的总结以及汇通西医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温补时弊的批判 要求: 1.了解温补时弊产生及其批判。 2.掌握对温补时弊的批判的学术内容。 内容: 1.温补时弊的产生及其批判。 2.有关学术争议。 第二节 伤寒学的深入研究与温病辩证体系的确立 要求: 1.掌握对《伤寒论》的研究进展与内容。 2.掌握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与内容。 3.了解瘟疫学说的发展及内容 内容: 1.《伤寒论》的深入研究 (1)柯琴的六经地面说 (2)张志聪的六经气化为病论 (3)尤在泾的以法类证研究 (4)徐灵胎的以方类证研究 (5)俞根初详论四时感证 2.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1)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2)吴瑭论三焦辨证 (3)薛雪对湿热病的辨证论治 (4)王士雄的《温热经纬》 3.温疫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1)戴天章发挥温疫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