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83.0.3 课程名称:中医学术史 History of Academic TCM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限选课 学分:2学分 学时:28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 授课对象:基(七)医(七)医药(七)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占80%,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共占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教学分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按各学术派别介绍了中医学历史上出现的几个有代表性 的学派,各论则按照时间顺序,从晋唐开始,直至清代。详细介绍了这期间,中国历史上 出现的著名医家,按照:生平著作、学术理论、医论选读、学术评议的板块介绍。阐明历 代医家的学术特点,指明他们的学说、见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This course consists of the two sections of the general and the specific introductions.The former section introduces some typical schools that appeare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CM.The latter section introduces famous TCM doctors ranging from the Dynasties of Jin and Tang to the Qing Dynasty,focusing on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works,academic theories,selected medical readings,and academic reviews. 本课程以线性方式,将历史朝代与当时的医家及其学术思想贯穿起来,使中医历史的 纵向与各家学术特点的横向加以结合,有益于融会贯通的理解中医发展的源流和学术思想。 它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先秦迄于晚清的我国医学发展概况、医学重要成就和特点、著名医 家的学术贡献等,使大家能系统地了解中医学衍革的源、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 识中医学形成的大体始末。 This course relates in a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ancient Chinese dynast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dicinal scholars along with their academic ideas.By combining the history of TCM with the academic features of various schools,the teaching program is sure to be beneficial ·273·
·273· 《中医学术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83.0.3 课程名称:中医学术史 History of Academic TCM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 限选课 学分:2 学分 学时:28 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 授课对象:基(七) 医(七) 医药(七)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占 80%,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共占 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教学分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按各学术派别介绍了中医学历史上出现的几个有代表性 的学派,各论则按照时间顺序,从晋唐开始,直至清代。详细介绍了这期间,中国历史上 出现的著名医家,按照:生平著作、学术理论、医论选读、学术评议的板块介绍。阐明历 代医家的学术特点,指明他们的学说、见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This course consists of the two sections of the general and the specific introductions. The former section introduces some typical schools that appeare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CM. The latter section introduces famous TCM doctors ranging from the Dynasties of Jin and Tang to the Qing Dynasty, focusing on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works, academic theories, selected medical readings, and academic reviews. 本课程以线性方式,将历史朝代与当时的医家及其学术思想贯穿起来,使中医历史的 纵向与各家学术特点的横向加以结合,有益于融会贯通的理解中医发展的源流和学术思想。 它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先秦迄于晚清的我国医学发展概况、医学重要成就和特点、著名医 家的学术贡献等,使大家能系统地了解中医学衍革的源、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 识中医学形成的大体始末。 This course relates in a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ancient Chinese dynast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dicinal scholars along with their academic ideas. By combining the history of TCM with the academic features of various schools, the teaching program is sure to be beneficial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and origin of TCM,its history of evolution,and its academic thoughts.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中医学术史是专题研究中医学术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系统的掌握与了解中医学沿革的源与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中医学形成的大体始末。 中医学术史的主要内容是论述自先秦至晚请我国医学发展的概况,医学的重要成就和 特点,以及著名医家的学术贡献。虽然《中医学术史》属于医史范畴,但其内容以历史演 绎为经,重点讨论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医学内容,以学术成就为纬,把两者有机的结 合起来,较之医史则增加了学术的深度与广度,较之各家学说更增加了学术发展的脉络与 内在联系。 《中医学术史》的教学以课堂讲授及课堂讨论为主,应当结合自学,以加强学生对中 医理论发展的系统性及规律性的认识。 【教学要求】 1,掌握历代中医学发展的关系和学术流派形成因素及特点。 2.熟悉各医学流派的形成、特点和代表医家。 3.了解学习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内容】 1.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主要医学流派的形成和研究方向。 3.《中医各家学说》研究的范围、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本课程总学时为2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8学时。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先秦、两汉医学—一中医学术思想的起源与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 2.掌握中医与哲学、自然科学鉴的联系。 3.了解春秋时期诸家养生学的特点。 4.了解《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特点。 5.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6.了解淳于意、华佗的有关情况。 7.掌握藏象学说学术内容。 ·274
·274·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and origin of TCM, its history of evolution, and its academic thoughts.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中医学术史是专题研究中医学术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系统的掌握与了解中医学沿革的源与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中医学形成的大体始末。 中医学术史的主要内容是论述自先秦至晚请我国医学发展的概况,医学的重要成就和 特点,以及著名医家的学术贡献。虽然《中医学术史》属于医史范畴,但其内容以历史演 绎为经,重点讨论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医学内容,以学术成就为纬,把两者有机的结 合起来,较之医史则增加了学术的深度与广度,较之各家学说更增加了学术发展的脉络与 内在联系。 《中医学术史》的教学以课堂讲授及课堂讨论为主,应当结合自学,以加强学生对中 医理论发展的系统性及规律性的认识。 【教学要求】 1.掌握历代中医学发展的关系和学术流派形成因素及特点。 2.熟悉各医学流派的形成、特点和代表医家。 3.了解学习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内容】 1.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主要医学流派的形成和研究方向。 3.《中医各家学说》研究的范围、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本课程总学时为 28 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 28 学时。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先秦、两汉医学——中医学术思想的起源与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 2.掌握中医与哲学、自然科学鉴的联系。 3.了解春秋时期诸家养生学的特点。 4.了解《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特点。 5.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6.了解淳于意、华佗的有关情况。 7.掌握藏象学说学术内容
8.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9.了解淳于意华佗的有关情况。 10.掌握运气对气候的影响,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 11.了解两汉律历成就与运气学说的关系:两汉及以前有关运气学说的概况:运气 的推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 要求: 1.了解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 2.掌握中医与哲学、自然科学鉴的联系。 内容: 1.哲学与医学的结合 (1)阴阳学说对医学的渗透。 (2)五行学说与医学相结合。 (3)气、精、神生命观的确立。 (4)形神论与中医基本理论。 2.自然科学技术对医学的影响 (1)先素时期的天文、历法和物候学。 (2)天文、历法、物候学对医学的影响。 (3)治金技术与“九针”之制。 第二节养生学的形成 要求:了解春秋时期诸家养生学的特点。 内容: 1.养生术的起源与导引吐纳、养神服食。 2.春秋战国诸子的养生理论。 (1)老子“清净无为”说。 (2)庄子“养生”、“全形”说。 (3)子华子“贵生”说。 (4)孔子“安适自养”说。 (5)荀子“修身礼治”说。 (6)韩非子“啬神”、“少欲”说。 (7)管子“节欲存精”说。 (8)《吕氏春秋》集先秦养生学大成 (9)《淮南子》中的养生思想。 (10)《黄帝内经》论养生。 .275·
·275· 8.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9.了解淳于意 华佗的有关情况。 10.掌握运气对气候的影响,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 11.了解两汉律历成就与运气学说的关系;两汉及以前有关运气学说的概况;运气 的推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 要求: 1.了解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 2.掌握中医与哲学、自然科学鉴的联系。 内容: 1.哲学与医学的结合 (1)阴阳学说对医学的渗透。 (2)五行学说与医学相结合。 (3)气、精、神生命观的确立。 (4)形神论与中医基本理论。 2.自然科学技术对医学的影响 (1)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和物候学。 (2)天文、历法、物候学对医学的影响。 (3)冶金技术与“九针”之制。 第二节 养生学的形成 要求:了解春秋时期诸家养生学的特点。 内容: 1.养生术的起源与导引吐纳、养神服食。 2.春秋战国诸子的养生理论。 (1)老子“清净无为”说。 (2)庄子“养生”、“全形”说。 (3)子华子“贵生”说。 (4)孔子“安适自养”说。 (5)荀子“修身礼治”说。 (6)韩非子“啬神”、“少欲”说。 (7)管子“节欲存精”说。 (8)《吕氏春秋》集先秦养生学大成。 (9)《淮南子》中的养生思想。 (10)《黄帝内经》论养生
第三节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要求: 1.了解《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特点。 2.掌握藏象学说学术内容。 内容: 1.《内》、《难》医学理论一一中医学基础理论确立的标志。 2.藏象学说的建立。 (1)解剖与度量。 (2)“司外揣内”的藏象学说。 3.经络学说的形成。 4.病因研究。 5.病证和病机理论 (1)病证记载概括。 (2)病机理论研究。 6.诊断学成就 (1)色诊。 (2)脉诊。 7.治法及治则的制定 第四节《伤寒杂病论》一一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要求: 1.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2.了解淳于意华佗的有关情况。 内容: 1.《伤寒杂病论》的问世 2.伤寒外感辨证论治 (1)六经辨证论治。 (2)“辨证评脉”。 3.杂病辨证论治 第五节中药理论的萌芽一第一部本草专著的问世 要求: 1.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2.了解淳于意华佗的有关情况。 内容: 1.本草学的雏形。 2.《神农本草经》成书。 ·276·
·276· 第三节 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要求: 1.了解《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特点。 2.掌握藏象学说学术内容。 内容: 1.《内》、《难》医学理论——中医学基础理论确立的标志。 2.藏象学说的建立。 (1)解剖与度量。 (2)“司外揣内”的藏象学说。 3.经络学说的形成。 4.病因研究。 5.病证和病机理论 (1)病证记载概括。 (2)病机理论研究。 6.诊断学成就 (1)色诊。 (2)脉诊。 7.治法及治则的制定 第四节 《伤寒杂病论》——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要求: 1.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2.了解淳于意 华佗的有关情况。 内容: 1.《伤寒杂病论》的问世 2.伤寒外感辨证论治 (1)六经辨证论治。 (2)“辨证评脉”。 3.杂病辨证论治 第五节 中药理论的萌芽——第一部本草专著的问世 要求: 1.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2.了解淳于意 华佗的有关情况。 内容: 1.本草学的雏形。 2.《神农本草经》成书
第六节古代医学气象学一运气学说的产生 要求: 1.掌握运气对气候的影响,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 2.了解两汉律历成就与运气学说的关系:两汉及以前有关运气学说的概况:运气的推算。 内容: 1.运气学说的发展概况。 (1)两汉律历与运气学说。 (2)运气学说的逐渐形成。 (3)运气推衍与气象规律。 2.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隋唐医学一医学理论的继承和临床方治的革新 【目的要求】 1.了解晋唐时期养生学发展概况。 2.了解葛洪、孙思邈等医家的养生经验。 3.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对医经的研究状况。 4.熟悉对《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以及本草学的研究。 5.了解对病机学研究状况。 6.熟悉巢元方、王冰病机说 7.了解经方与经验方各自发展的特点。 8.了解晋唐时期对本草学研究的状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晋唐时期养生学的发展 要求: (1)了解晋唐时期养生学发展概况。 (2)了解葛洪、孙思邈等医家的养生经验。 内容: 1.葛洪与陶弘景的养生思想。 (1)葛洪的的养生思想 (2)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 2.《诸病源候论》养生宣导术。 (1)对养生导引法的阐述发挥。 (2)孕妇及小儿养生。 ·277·
·277· 第六节 古代医学气象学——运气学说的产生 要求: 1.掌握运气对气候的影响,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 2.了解两汉律历成就与运气学说的关系;两汉及以前有关运气学说的概况;运气的推算。 内容: 1.运气学说的发展概况。 (1)两汉律历与运气学说。 (2)运气学说的逐渐形成。 (3)运气推衍与气象规律。 2.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医学——医学理论的继承和临床方治的革新 【目的要求】 1.了解晋唐时期养生学发展概况。 2.了解葛洪、孙思邈等医家的养生经验。 3.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对医经的研究状况。 4.熟悉对《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以及本草学的研究。 5.了解对病机学研究状况。 6.熟悉巢元方、王冰病机说。 7.了解经方与经验方各自发展的特点。 8.了解晋唐时期对本草学研究的状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晋唐时期养生学的发展 要求: (1)了解晋唐时期养生学发展概况。 (2)了解葛洪、孙思邈等医家的养生经验。 内容: 1.葛洪与陶弘景的养生思想。 (1)葛洪的的养生思想 (2)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 2.《诸病源候论》养生宣导术。 (1)对养生导引法的阐述发挥。 (2)孕妇及小儿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