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备抵法 备抵法是期末在检査应收款项收回的可能性的前提下,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并计提坏账 准备。 1、首期计提坏账准备及坏账发生时的核算 估计坏账损失时:借:管理费用 贷:坏账准备 坏账发生时: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2、以后各期计提坏账准备的核 当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账款计算应提坏账准备数额-”坏账准备”账户贷方余额 例:(课本P63) 三、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 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 (二)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 (三)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 常用的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有3种:(1)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2)账龄分析法(3)销货百 分比法。 【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的确认、计量、记账问题。 重点是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的核算业务的会计处理。难点有应收票据到期日、到期值的确定,贴 值的计算及处理、应收账款的计价,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而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则重点说明了 确认和计量上的特点。 第四章存货 【教学内容】存货的种类以及存货的收、发、存的计价与核算方法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存货的概念、特点和范围:存货的分类:原材料、低值易耗品 包装物、委托加工材料和产成品等存货的概念:存货确认的标准。熟悉存货数量的确定方法:存货 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存货发出的各种计价方法及特点;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方法:存货的清查方 法。掌握原材料收发的账务处理;包装物收发的账务处理:低值易耗品收发的账务处理:委托加工 材料收发的账务处理:;自制半成品收发的账务处理: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具体运用及账务处 理:存货清查的账务处理。 【学习重点】存货计价(存货价值的确定)、存货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与存货按计划成本计价的 核算、存货的期末(再)计价。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8学时 第一节存货概述 、存货的概念和特点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 供劳务过程中将要消耗的材料或物资等,包括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包装物、 低值易耗品等 特点 (1)存货是有形资产 (2)存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3)存货具有时效性和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二、存货的确认 存货的确认,应以企业对存货是否具有法定所有权为依据 三、存货的分类 (一)按经济用途分类,存货可分为待消耗的存货、处于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存货和待销售的存 货3类。 (二)按来源分类,存货主要分为外购存货、自制存货和委托外单位加工存货3类 四、存货会计的重要性 存货会计的主要目的是:(1)正确确定期末存货数量,以便计算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价 值:(2)合理计算确定销货成本,以便与当期营业收入相配比,从而正确地确定本期损益。 第二节存货的计价
(二)备抵法 备抵法是期末在检查应收款项收回的可能性的前提下,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并计提坏账 准备。 1、首期计提坏账准备及坏账发生时的核算 估计坏账损失时:借:管理费用 贷:坏账准备 坏账发生时: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2、以后各期计提坏账准备的核算 当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账款计算应提坏账准备数额-”坏账准备”账户贷方余额 例:(课本 P63) 三、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 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 (二)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 (三)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 常用的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有 3 种:(1)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2)账龄分析法(3)销货百 分比法。 【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的确认、计量、记账问题。 重点是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的核算业务的会计处理。难点有应收票据到期日、到期值的确定,贴现 值的计算及处理、应收账款的计价,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而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则重点说明了 确认和计量上的特点。 第四章 存货 【教学内容】存货的种类以及存货的收、发、存的计价与核算方法。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存货的概念、特点和范围;存货的分类;原材料、低值易耗品、 包装物、委托加工材料和产成品等存货的概念;存货确认的标准。熟悉存货数量的确定方法;存货 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存货发出的各种计价方法及特点;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方法;存货的清查方 法。掌握原材料收发的账务处理;包装物收发的账务处理;低值易耗品收发的账务处理;委托加工 材料收发的账务处理;自制半成品收发的账务处理;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具体运用及账务处 理;存货清查的账务处理。 【学习重点】存货计价(存货价值的确定)、存货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与存货按计划成本计价的 核算、存货的期末(再)计价。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8 学时 第一节 存货概述 一、存货的概念和特点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 供劳务过程中将要消耗的材料或物资等,包括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包装物、 低值易耗品等。 特点: (1)存货是有形资产。 (2)存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3)存货具有时效性和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二、存货的确认 存货的确认,应以企业对存货是否具有法定所有权为依据。 三、存货的分类 (一)按经济用途分类,存货可分为待消耗的存货、处于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存货和待销售的存 货 3 类。 (二)按来源分类,存货主要分为外购存货、自制存货和委托外单位加工存货 3 类。 四、存货会计的重要性 存货会计的主要目的是:(1)正确确定期末存货数量,以便计算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价 值;(2)合理计算确定销货成本,以便与当期营业收入相配比,从而正确地确定本期损益。 第二节 存货的计价
存货的计价原则 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存货入账价值的基础应采用历史成本原则 以实际成本为基础的存货计价 (一)取得存货的计价 存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入账,存货的历史成本一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附带 成本 1、外购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外购存货的入账价值包括购货价格和附带成本以及税金和其他费用 2、自制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自制的存货,以制造过程中的各项实际支出作为实际成本。自制存货的实际成本包括在自制过 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工资费用和制造费用3个项目。 3、委托外单位加工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以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以及加工费、运输费、装卸费和保险费等费用,以及按规定应 计入成本的税金,不包括企业垫付的应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 4、投资者投入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 5、接受捐赠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1)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如发票、报关单、有关协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 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 (2)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如下顺序确定其实际成本:(1)同类或类似存货存在活 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2)同类或类似存 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存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实际成本。 6、盘盈存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 按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作为实际成本。 (二)发出存货的计价 1、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又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是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 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照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 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计算公式: 每次(批)存货发出成本=该次(批)存货发出数量×该次(批)存货实际收入的单位成本 优点:反映的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最为准确,而且可以随时结转成本。 缺点: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具备两个必要的条件:(1)存货项目必须是可以辨别认定的(2)必 须要有详细的记录,据以了解每一个别存货或每批存货项目的具体情况。 适用于:容易识别品种、存货品种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计价,如房产、船舶、珠宝等贵 重物品。 2、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货最先发出,或先收到的存货先被耗用,并根据这种假定的成本 流转次序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优点:期末存货的账面价值能反映最后购进存货的实际成本,使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 调整当期利润 缺点:核算工作量比较繁琐 3、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假定后收到的存货先发出,或后收到的存货先被耗用,并根据这一假定的成本流 转顺序,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优点: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本期发出存货按照最近收货的单位成本计算,从而使当期成本升 高,利润降低,可以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缺点:计算过程比较繁琐。 4、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也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根据期初存货结存和本期收入存货的数量和进价成本 期末一次计算存货的本期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计算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的单 价,以求得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和结存存货价值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 收入存货数量) 优点: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而且在市场价格上涨或上跌时所计算出来 的单位成本平均化,对存货成本的分摊较为折中。 缺点:平时从账上无法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对存货的管理。 5、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也叫移动平均法,是指每次收货以后,立即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 算出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
一、存货的计价原则 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存货入账价值的基础应采用历史成本原则。 二、以实际成本为基础的存货计价 (一)取得存货的计价 存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入账,存货的历史成本一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附带 成本。 1、外购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外购存货的入账价值包括购货价格和附带成本以及税金和其他费用。 2、自制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自制的存货,以制造过程中的各项实际支出作为实际成本。自制存货的实际成本包括在自制过 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工资费用和制造费用 3 个项目。 3、委托外单位加工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以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以及加工费、运输费、装卸费和保险费等费用,以及按规定应 计入成本的税金,不包括企业垫付的应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 4、投资者投入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 5、接受捐赠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1)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如发票、报关单、有关协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 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 (2)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如下顺序确定其实际成本:(1)同类或类似存货存在活 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2)同类或类似存 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存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实际成本。 6、盘盈存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 按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作为实际成本。 (二)发出存货的计价 1、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又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是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 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照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 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计算公式: 每次(批)存货发出成本=该次(批)存货发出数量×该次(批)存货实际收入的单位成本 优点:反映的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最为准确,而且可以随时结转成本。 缺点: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具备两个必要的条件:(1)存货项目必须是可以辨别认定的(2)必 须要有详细的记录,据以了解每一个别存货或每批存货项目的具体情况。 适用于:容易识别品种、存货品种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计价,如房产、船舶、珠宝等贵 重物品。 2、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货最先发出,或先收到的存货先被耗用,并根据这种假定的成本 流转次序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优点:期末存货的账面价值能反映最后购进存货的实际成本,使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 调整当期利润。 缺点:核算工作量比较繁琐。 3、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假定后收到的存货先发出,或后收到的存货先被耗用,并根据这一假定的成本流 转顺序,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优点: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本期发出存货按照最近收货的单位成本计算,从而使当期成本升 高,利润降低,可以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缺点:计算过程比较繁琐。 4、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也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根据期初存货结存和本期收入存货的数量和进价成本, 期末一次计算存货的本期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计算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的单 价,以求得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和结存存货价值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 收入存货数量) 优点: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而且在市场价格上涨或上跌时所计算出来 的单位成本平均化,对存货成本的分摊较为折中。 缺点:平时从账上无法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对存货的管理。 5、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也叫移动平均法,是指每次收货以后,立即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 算出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以前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以前结存存货数量 +本期收入存货数量) 优点:存货发出时,可直接以新确定的加权平均单价乘以发出数量确定发出成本,并可以随时 转账,核算的工作量可以分散在平时进行 点:由于每收进一批存货就要重新计算一次单价,每发出一次存货也要按当时的平均单价计 算其发出成本,因而计价的工作量比较大 以非实际成本为基础的存货计价 (一)计划成本法 是指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均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同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 额另行设置”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反映。 计算公式 存货成本差异=(月初结存存货成本差异+本月收入存货成本差异)/(月初结存存货计划成本+ 本月收入存货计划成本)×100% 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存货成本差异率 结存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存货成本差异率 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结存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例:(课本P77) (二)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根据本期实际销售额乘以上期实际(或本期计划)毛利率法匡算本期销售毛利,据 以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结余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折扣与折让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一本期销售成本 例:(课本P77) (三)零售价法 零售价法是指利用成本与零售价的百分比计算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 成本率=(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初存货售价+本期购货售价)×100% 期末存货成本=期末存货售价×成本率 本期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例:(课本P78) 第三节原材料 原材料的涵义、特点及分类 原材料是物资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物资要素。 制造业的原材料按其经济内容可分为 (一)原料及主要材料 是指经过加工后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和材料 (二)辅助材料 是指直接用于生产、有助于产品形成或便于生产进行,但不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材料 三)修理用备件 是指本企业机器设备和运输设备所专用的各种零件和部件。 (四)外购半成品 是指企业从外部购入的需要进行加工或装配于本企业产品,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半成品及零配 件 (五)燃料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用于燃烧发热,或者创造正常劳动条件用的各种燃料,包括固体燃料、气体 燃料和液体燃料。 二、材料的收发凭证 (一)材料收入的凭证 1、外购材料:”收料单” 式三联 2、自制材料和回收废料:”材料交库单” 式三联;”退料单” 3、盘盈材料:”材料盘点报告表”。 二)材料发出的凭证 1、领料单,一式三联 2、领料登记表 3、限额领料单 4、材料内部转移凭证 5、增值税专用发票,一式四联。 三、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材料收发核算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以前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以前结存存货数量 +本期收入存货数量) 优点:存货发出时,可直接以新确定的加权平均单价乘以发出数量确定发出成本,并可以随时 转账,核算的工作量可以分散在平时进行。 缺点:由于每收进一批存货就要重新计算一次单价,每发出一次存货也要按当时的平均单价计 算其发出成本,因而计价的工作量比较大。 三、以非实际成本为基础的存货计价 (一)计划成本法 是指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均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同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 额另行设置”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反映。 计算公式: 存货成本差异=(月初结存存货成本差异+本月收入存货成本差异)/(月初结存存货计划成本+ 本月收入存货计划成本)×100% 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存货成本差异率 结存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存货成本差异率 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结存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例:(课本 P77) (二)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根据本期实际销售额乘以上期实际(或本期计划)毛利率法匡算本期销售毛利,据 以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结余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折扣与折让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例:(课本 P77) (三)零售价法 零售价法是指利用成本与零售价的百分比计算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 成本率=(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初存货售价+本期购货售价)×100% 期末存货成本=期末存货售价×成本率 本期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例:(课本 P78) 第三节 原材料 一、原材料的涵义、特点及分类 原材料是物资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物资要素。 制造业的原材料按其经济内容可分为: (一)原料及主要材料 是指经过加工后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和材料。 (二)辅助材料 是指直接用于生产、有助于产品形成或便于生产进行,但不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材料。 (三)修理用备件 是指本企业机器设备和运输设备所专用的各种零件和部件。 (四)外购半成品 是指企业从外部购入的需要进行加工或装配于本企业产品,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半成品及零配 件。 (五)燃料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用于燃烧发热,或者创造正常劳动条件用的各种燃料,包括固体燃料、气体 燃料和液体燃料。 二、材料的收发凭证 (一)材料收入的凭证 1、外购材料:”收料单”,一式三联。 2、自制材料和回收废料:”材料交库单”,一式三联;”退料单”。 3、盘盈材料:”材料盘点报告表”。 (二)材料发出的凭证 1、领料单,一式三联。 2、领料登记表 3、限额领料单 4、材料内部转移凭证 5、增值税专用发票,一式四联。 三、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材料收发核算
(一)材料的明细分类核算(了解) (二)材料的总分类核算 设置”原材料”、”物资采购”账户 1、材料收入的总分类核算 (1)收料与付款同时 借:物资采购(原材料) 应交税金一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2)付款在先,收料在后 借:物资采购 应交税金一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入库时:借:原材料 贷:物资采购 (3)收料在先,付款在后 月底暂估入账: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一一暂估应付账款 下月初:借:原材料(红数) 贷:应付账款一—暂估应付账款(红数) 收到结算凭证时: 借:原材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4)预付货款 注意:运输途中短缺的处理 预付材料款时: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材料到达并验收入库时:借:物资采购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预付账款 借:原材 :物资采购 补付余款时: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5)企业自制、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的材料,按实际成本: 借:原材料 贷:生产成本 (6)从生产中回收废料 借:原材料 贷:生产成本 (7)投资者投入的原材料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一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实收资本(或股本) (8)接受捐赠 借:原材料 贷:递延税款 资本公积 银行存款等(相关税费) (9)小规模纳税人借:原材料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 2、材料发出的总分类核算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其他业务支出) 贷:原材料 借:在建工程(应付福利费) 贷:原材料 应交税金一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出售时: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一)材料的明细分类核算(了解) (二)材料的总分类核算 设置”原材料”、”物资采购”账户。 1、材料收入的总分类核算 (1)收料与付款同时 借:物资采购(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2)付款在先,收料在后 借:物资采购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入库时:借:原材料 贷:物资采购 (3)收料在先,付款在后 月底暂估入账: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下月初: 借:原材料(红数)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红数) 收到结算凭证时: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4)预付货款 注意:运输途中短缺的处理 预付材料款时: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材料到达并验收入库时:借:物资采购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预付账款 借:原材料 贷:物资采购 补付余款时: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5)企业自制、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的材料,按实际成本: 借:原材料 贷:生产成本 (6)从生产中回收废料 借:原材料 贷:生产成本 (7)投资者投入的原材料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实收资本(或股本) (8)接受捐赠 借:原材料 贷:递延税款 资本公积 银行存款等(相关税费) (9)小规模纳税人 借:原材料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 2、材料发出的总分类核算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其他业务支出) 贷:原材料 借:在建工程(应付福利费) 贷: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出售时: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小、材料品种简单、采购业务不多的企业。 四、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材料收发核算 设置”材料成本差异”账户进行核算 (一)原材料的明细分类核算 1、”原材料”明细分 三栏式,数量金额式明细账 2、”物资采购”明细分类账 采用横线登记法 3、”材料成本差异”明细分类账 例:(课本P91) )原材料的总分类核算 设置”原材料”、”物资采购”、”材料成本差异”账户 “原材料”账户,借方、贷方及余额均按计划成本入账 物资采购”用于核算企业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 方登记材料成本差异”用于核算企业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超支额,贷 额以及已分配的差异 1、材料收入的总分类核算 例:(课本P92—-93) 2、材料发出的总分类核算 例:(课本P94) 第四节库存商品 库存商品的涵义、特点及分类 库存商品是指企业库存的各种商品。它包括库存的外购商品、自制商品产品、存放在门市部准 备出售的商品、发出展览的商品以及寄存在外库或存放在仓库的商品 、库存商品的核算 账户设置 设置”库存商品”、”在途物资”、”商品进销差价”账户。 (二)工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生产时:借:生产成本 贷:料、工、费等 入库时: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分期收款发出时:借: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贷:库存商品 委托代销:借:委托代销商品 贷:库存商品 其他销售方式,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三)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1、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 采购时:借:物资采购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营业费用 贷:银行存款 入库时:借:库存商品 贷:物资采购 销售时: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结转成本时: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售价金额核算法 设置”库存商品”、”物资采购”、”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核算。 采购时:借:物资采购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入库时:借:库存商品(售价) 贷:物资采购(实际) 商品进销差价(金额) 销售时:借:银行存款
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小、材料品种简单、采购业务不多的企业。 四、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材料收发核算 设置”材料成本差异”账户进行核算。 (一)原材料的明细分类核算 1、”原材料”明细分类账 三栏式,数量金额式明细账。 2、”物资采购”明细分类账 采用横线登记法。 3、”材料成本差异”明细分类账 例:(课本 P91) (二)原材料的总分类核算 设置”原材料”、”物资采购”、”材料成本差异”账户。 “原材料”账户,借方、贷方及余额均按计划成本入账; “物资采购”用于核算企业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用于核算企业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超支额,贷 方登记节约额以及已分配的差异。 1、材料收入的总分类核算 例:(课本 P92——93) 2、材料发出的总分类核算 例:(课本 P94) 第四节 库存商品 一、库存商品的涵义、特点及分类 库存商品是指企业库存的各种商品。它包括库存的外购商品、自制商品产品、存放在门市部准 备出售的商品、发出展览的商品以及寄存在外库或存放在仓库的商品。 二、库存商品的核算 (一)账户设置 设置”库存商品”、”在途物资”、”商品进销差价”账户。 (二)工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生产时:借:生产成本 贷:料、工、费等 入库时: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分期收款发出时:借: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贷:库存商品 委托代销:借:委托代销商品 贷:库存商品 其他销售方式,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三)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1、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 采购时:借:物资采购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营业费用 贷:银行存款 入库时:借:库存商品 贷:物资采购 销售时: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结转成本时: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售价金额核算法 设置”库存商品”、”物资采购”、”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核算。 采购时:借:物资采购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入库时:借:库存商品(售价) 贷:物资采购(实际) 商品进销差价(金额) 销售时:借:银行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