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人,朴素的文,朴素的课 《我的老师》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我的老师》,这是你们小学已经学过的 课文,不过,别担心这节课会因此失去意义,好的作品,总是常读常 新的,用《论语》里的话来说,就是 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作者巍巍,是著名作家,既然文章内容我们已经知道,那我 们今天就以他的《我的老师》为例,向他学习如何写作。请同学们大 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记叙的几件小 事 学生朗读课文完毕。 向巍巍学习布局谋篇 师:注意使用概括性的语言。 生:第一件事是假发怒 生:不对,应该是老师假发怒 师:我们概括一件事,应该使用完整的句子,以“什么人做了什 么事情结果怎么样的形式”说话,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句子,缺少了主 生:老师教我们跳舞, 生:老师领我们观察蜜蜂。 师:这话听着怎么有点别扭啊。 生:他用了“领”,而我们习惯说“带”。 师:领是书面语言,带是口语,而且,我们刚才读了课文,发现 巍巍通篇使用的都是朴素的语言。所以,这节课,我们就用最朴素的 语言表达对老师最朴素的感情吧。 生:老师教我们读诗。 生:我们看老师写字 生:老师批评我的反对派们 生:我觉得应该说“老师为我排解纠纷”。 师:那么,这两句的表达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为我排解纠纷是事情的结果,批评我的反对派们是事情的经 过,我们刚才说了概括一件事,应该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师:活学活用,好! 生:梦里寻师。 生:应该说“我梦里寻师”。 学生说完,形成如下板书 1.老师假装发怒
朴素的人,朴素的文,朴素的课 ——《我的老师》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我的老师》,这是你们小学已经学过的 课文,不过,别担心这节课会因此失去意义,好的作品,总是常读常 新的,用《论语》里的话来说,就是—— 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作者巍巍,是著名作家,既然文章内容我们已经知道,那我 们今天就以他的《我的老师》为例,向他学习如何写作。请同学们大 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记叙的几件小 事。 学生朗读课文完毕。 二、向巍巍学习布局谋篇 师:注意使用概括性的语言。 生:第一件事是假发怒。 生:不对,应该是老师假发怒。 师:我们概括一件事,应该使用完整的句子,以“什么人做了什 么事情结果怎么样的形式”说话,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句子,缺少了主 语。 生:老师教我们跳舞。 生:老师领我们观察蜜蜂。 师:这话听着怎么有点别扭啊。 生:他用了“领”,而我们习惯说“带”。 师:领是书面语言,带是口语,而且,我们刚才读了课文,发现 巍巍通篇使用的都是朴素的语言。所以,这节课,我们就用最朴素的 语言表达对老师最朴素的感情吧。 生:老师教我们读诗。 生:我们看老师写字。 生:老师批评我的反对派们。 生:我觉得应该说“老师为我排解纠纷”。 师:那么,这两句的表达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为我排解纠纷是事情的结果,批评我的反对派们是事情的经 过,我们刚才说了概括一件事,应该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师:活学活用,好! 生:梦里寻师。 生:应该说“我梦里寻师”。 学生说完,形成如下板书: 1.老师假装发怒
2.老师教我们跳舞 3.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我的老师4老师教我们读诗 5我们看老师写字 6.老师为我排解小纠纷 7.我梦里寻师 师:语文的表达,要准备而优美,大家看看这个板书,我们应该为其 中的某些文字加上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 生 师:我提示一下。(标出“我们”“我”这两个词语。) 生:我知道,要给“我们”和“我”加上引号,表示这是作品中 的人物,而不是坐在教室里的我和我们 师:只有作品是使用第一人称的时候,而我们又要使用“我”或 者“我们”表示作品中的人物的时候,才需要使用引号,以示区别。 生:哦 师:巍巍是著名作家,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篇文章《谁是最可爱 的人》,作为战地记者的巍巍,深入抗美援朝的前线三个多月,采写 了二十多个生动的故事,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时候只选择了五个, 后来斟酌再三,又删掉了两个,终于写成了这篇传诵广泛影响数代中 国人的著名作品。由此可见,巍巍是布局谋篇的高手,我们仔细斟酌 下这七件小事的排列,看看其中有什么内在的逻辑,事件与事件之 间可不可以调换顺序。 生:我觉得不可以,正因为蔡老师对我很好,所以我才会有梦里 寻师这样感人的事件发生 师:这是因果逻辑 生:我觉得可以啊,我觉得梦里寻师放在最前面,可以引起悬念: 蔡老师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呢,能够让我如此依恋和挂念 师:你的看法很有道理,按你的思路,这篇文章就类似于倒叙的 写作手法了。但是,巍巍采取了最朴素的顺叙,来表达最朴素的感情。 或者,我们这样讨论,巍巍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什么原则。小组讨论 下 生:我们小组觉得1至5件事情是略写,6、7件事情是详写, 这里体现了详略得当的原则。 生:我们小组觉得1至5件事情体现了蔡老师爱我们,6、7件 事情体现了我爱蔡老师 生:我们小组觉得第六件事情既体现了蔡老师爱我们,也体现了 我爱蔡老师
2.老师教我们跳舞 3.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我的老师 4.老师教我们读诗 5.我们看老师写字 6.老师为我排解小纠纷 7.我梦里寻师 师:语文的表达,要准备而优美,大家看看这个板书,我们应该为其 中的某些文字加上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 生:...... 师:我提示一下。(标出“我们”“我”这两个词语。) 生:我知道,要给“我们”和“我”加上引号,表示这是作品中 的人物,而不是坐在教室里的我和我们。 师:只有作品是使用第一人称的时候,而我们又要使用“我”或 者“我们”表示作品中的人物的时候,才需要使用引号,以示区别。 生:哦。 师:巍巍是著名作家,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篇文章《谁是最可爱 的人》,作为战地记者的巍巍,深入抗美援朝的前线三个多月,采写 了二十多个生动的故事,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时候只选择了五个, 后来斟酌再三,又删掉了两个,终于写成了这篇传诵广泛影响数代中 国人的著名作品。由此可见,巍巍是布局谋篇的高手,我们仔细斟酌 一下这七件小事的排列,看看其中有什么内在的逻辑,事件与事件之 间可不可以调换顺序。 生:我觉得不可以,正因为蔡老师对我很好,所以我才会有梦里 寻师这样感人的事件发生。 师:这是因果逻辑。 生:我觉得可以啊,我觉得梦里寻师放在最前面,可以引起悬念: 蔡老师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呢,能够让我如此依恋和挂念。 师:你的看法很有道理,按你的思路,这篇文章就类似于倒叙的 写作手法了。但是,巍巍采取了最朴素的顺叙,来表达最朴素的感情。 或者,我们这样讨论,巍巍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什么原则。小组讨论 一下。 ...... 生:我们小组觉得 1 至 5 件事情是略写,6、7 件事情是详写, 这里体现了详略得当的原则。 生:我们小组觉得 1 至 5 件事情体现了蔡老师爱我们,6、7 件 事情体现了我爱蔡老师。 生:我们小组觉得第六件事情既体现了蔡老师爱我们,也体现了 我爱蔡老师
师:或者说,老师爱我们,我们也爱老师,水乳交融,难以绝对 分割。 生:师生互爱! 生:我们小组觉得1到5件事情写的是蔡老师对我们大家的爱, 而6、7件事情写的是蔡老师对我一个人的爱 师:这在语文里,用一个专业的词语来说,就叫点面结合! 生:我们小组觉得,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作者感情由浅入深的变化 前面先写了我们爱戴蔡老师,接着写了我们依恋蔡老师,然后写我思 念蔡老师。 师:你的意思是说,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一条线索? 生:是的。 师:在写作的时候,一个个事件就像一粒粒的冰糖葫芦,而线索, 就是那根竹签,因为有了这根竹签,所以,文章才成为一个整体的冰 糖葫芦,味美香甜甜。那么,能够充当文章线索的有哪些呢,请同学 们联系你们的学习经验,说说 生: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一个物品为线索,以一个 人物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一句话反复出现为线索 师:请同学们把我们这些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收集在一个 固定的地方,这样,我们的学习就会慢慢地变得系统。选择一个合适 的线索来组织材料,就会使文章显得— 生:条理清楚。 生:脉络分明。 师:就不会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就不会像我们这儿方言说 的那样——一东扯葫芦西扯叶,扯起扯起脱了节。 生笑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蔡老师和孩子们之间浓 浓的师生情,也感受到了巍巍对蔡老师的无限感激之情,但是巍巍并 没有像我们一般同学写老师那样,大声呼喊“啊,老师,我爱您” 而是把这些极其珍贵的感情蕴藏在一些极其朴素的文字里,接下来, 我们要向著名作家巍巍学习遣词造句的技巧 向巍巍学习遣词造句 师:默读课文,选择课文中你认为最能表现老师和学生之间深情 的句子或者词语,说说你的赏析或者感想。请在小纸条上写出你想说 的话,注意,写,是一种比说更严谨的思维活动,所以,我们的赏析, 最好都先写了,再说 生自主默读赏析 师:请小组内部先交流一下,确保你听到了每个人的赏析,然后 小组推荐一个最有价值的赏析,讨论完善,全班交流
师:或者说,老师爱我们,我们也爱老师,水乳交融,难以绝对 分割。 生:师生互爱! 生:我们小组觉得 1 到 5 件事情写的是蔡老师对我们大家的爱, 而 6、7 件事情写的是蔡老师对我一个人的爱。 师:这在语文里,用一个专业的词语来说,就叫点面结合! 生:我们小组觉得,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作者感情由浅入深的变化, 前面先写了我们爱戴蔡老师,接着写了我们依恋蔡老师,然后写我思 念蔡老师。 师:你的意思是说,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一条线索? 生:是的。 师:在写作的时候,一个个事件就像一粒粒的冰糖葫芦,而线索, 就是那根竹签,因为有了这根竹签,所以,文章才成为一个整体的冰 糖葫芦,味美香甜甜。那么,能够充当文章线索的有哪些呢,请同学 们联系你们的学习经验,说说。 生: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一个物品为线索,以一个 人物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一句话反复出现为线索...... 师:请同学们把我们这些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收集在一个 固定的地方,这样,我们的学习就会慢慢地变得系统。选择一个合适 的线索来组织材料,就会使文章显得—— 生:条理清楚。 生:脉络分明。 师:就不会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就不会像我们这儿方言说 的那样——东扯葫芦西扯叶,扯起扯起脱了节。 生笑。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蔡老师和孩子们之间浓 浓的师生情,也感受到了巍巍对蔡老师的无限感激之情,但是巍巍并 没有像我们一般同学写老师那样,大声呼喊“啊,老师,我爱您”, 而是把这些极其珍贵的感情蕴藏在一些极其朴素的文字里,接下来, 我们要向著名作家巍巍学习遣词造句的技巧。 三、向巍巍学习遣词造句 师:默读课文,选择课文中你认为最能表现老师和学生之间深情 的句子或者词语,说说你的赏析或者感想。请在小纸条上写出你想说 的话,注意,写,是一种比说更严谨的思维活动,所以,我们的赏析, 最好都先写了,再说。 生自主默读赏析。 师:请小组内部先交流一下,确保你听到了每个人的赏析,然后 小组推荐一个最有价值的赏析,讨论完善,全班交流
生:我们小组从“狡猾”二字,看出了孩子们很聪明,他们的聪 明在于清清楚楚地理解老师的心理,知道老师不是真心要打。事实上 也是如此,“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 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 师:我们玩一下换词游戏,把“落”换成“抽”,把“敲”换成 “砸”,有什么感觉? 生:那就变成真打了,蔡老师就不是我们所知道的温柔的人了 师:“我”正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用石板一迎,这个时候“我” 的眼光是狡猾的,那么“我”的神态是怎样的呢? 生:顽皮的,得意的 师:我对于这个“儿童狡猾的眼光”深有体会,我的儿子两岁多 时候,拿着我的手机,站在水桶边望着我狡猾地笑,我情知不妙,果 然接着就听到了“扑通”手机落水的声音,我儿子得意地说:“妈妈, 我给你的手机洗澡!”他不是不知道手机不能洗澡,他也知道爸爸妈 妈会因此生气,但是,他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他通过观察还知道,他 自己不会因为这小小的顽皮而受到任何责罚,所以,他狡猾地得意地 笑了。“狡猾”一词,实在是比“聪明”更贴切地写出了孩子的可爱 和蔡老师的温柔啊。 生:我觉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 们的诗”表现了蔡老师的爱,过了这么久,我还记得老师读诗的音调 说明他对老师教他的情景记忆犹新,侧面表现了他对老师的爱 师:今天,我们第一次开始读背诵《繁星》,不知道你们以后还 会不会记得这一首诗呢。 生:记得。 生:“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 势都急于模仿”这一句中的“急于”一词很有表现力。如果我们不爱 蔡老师的话,又何必模仿蔡老师的姿势,而且更不必急于啊!说明我 们对老师真是爱得深。 生:我们也认为“急于”两个字用得好,因为这里写出了我对老 师的依恋和爱戴,连她握笔的姿势都要很着急地模仿,侧面地写出了 蔡老师在我们心中的崇高地位,看来,身教何必言传。 师:你真聪明,知道用名言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生:我们小组也是赏析这句,我们来补充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 老师呢?让作者记忆如此深刻,连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会铭记。“默 默地”更是表现了孩子们对老师的依恋和爱戴,不愿离开,只是静静 地看着,此地无声胜有声,孩子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处处都透露出老 师的慈爱,这虽然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可是我却分明体会到了很多。 师:不愿离开,不愿打扰,好一个默默,好一个此地无声胜有声!
生:我们小组从“狡猾”二字,看出了孩子们很聪明,他们的聪 明在于清清楚楚地理解老师的心理,知道老师不是真心要打。事实上 也是如此,“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 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 师:我们玩一下换词游戏,把“落”换成“抽”,把“敲”换成 “砸”,有什么感觉? 生:那就变成真打了,蔡老师就不是我们所知道的温柔的人了。 师:“我”正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用石板一迎,这个时候“我” 的眼光是狡猾的,那么“我”的神态是怎样的呢? 生:顽皮的,得意的。 师:我对于这个“儿童狡猾的眼光”深有体会,我的儿子两岁多 时候,拿着我的手机,站在水桶边望着我狡猾地笑,我情知不妙,果 然接着就听到了“扑通”手机落水的声音,我儿子得意地说:“妈妈, 我给你的手机洗澡!”他不是不知道手机不能洗澡,他也知道爸爸妈 妈会因此生气,但是,他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他通过观察还知道,他 自己不会因为这小小的顽皮而受到任何责罚,所以,他狡猾地得意地 笑了。“狡猾”一词,实在是比“聪明”更贴切地写出了孩子的可爱 和蔡老师的温柔啊。 生:我觉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 们的诗”表现了蔡老师的爱,过了这么久,我还记得老师读诗的音调, 说明他对老师教他的情景记忆犹新,侧面表现了他对老师的爱。 师:今天,我们第一次开始读背诵《繁星》,不知道你们以后还 会不会记得这一首诗呢。 生:记得。 生:“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 势都急于模仿”这一句中的“急于”一词很有表现力。如果我们不爱 蔡老师的话,又何必模仿蔡老师的姿势,而且更不必急于啊!说明我 们对老师真是爱得深。 生:我们也认为“急于”两个字用得好,因为这里写出了我对老 师的依恋和爱戴,连她握笔的姿势都要很着急地模仿,侧面地写出了 蔡老师在我们心中的崇高地位,看来,身教何必言传。 师:你真聪明,知道用名言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生:我们小组也是赏析这句,我们来补充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 老师呢?让作者记忆如此深刻,连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会铭记。“默 默地”更是表现了孩子们对老师的依恋和爱戴,不愿离开,只是静静 地看着,此地无声胜有声,孩子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处处都透露出老 师的慈爱,这虽然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可是我却分明体会到了很多。 师:不愿离开,不愿打扰,好一个默默,好一个此地无声胜有声!
生:我们从“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 和她接近呢?”这个句子体会出了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 师:这个句子还可以换一种说法。谁来? 生:这是反问句,还可以这样说“像这样的老师,我们都会喜欢 她,都会愿意和她接近”。但是,我觉得用反问句感情更强烈。 师:男生读原句,女生读陈述句,我们来感受一下 生:我们从“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 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一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爱戴,也感觉到了他 和老师在一起的日子是多么快乐,伟大一般是用来是描写伟人的,但 是魏巍用来形容老师,说明老师在他的心里“胜过一切” 师:大家听我读这个句子:“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 多么伟大,多么公平,多么慈爱的人啊。”这样行吗? 生:不行,因为这三个词语,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伟大的 程度最重,所以放在最后。 师:我们前面说了,写一篇文章,要注意逻辑,现在,我们再次 强调,写一个句子也要注意内在的逻辑。 生:我认为第二自然段,对老师外貌描写的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 爱。因为隔了这么久,作者还能记得老师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 黑痣,这是多么深多么清楚的记忆啊,只有感情深才能记得这么清。 师:说起这块黑痣,老师想起一件事:《我的老师》全文最早发 表在1956年10月1日的《教师报》上。那时有位姓韩的老师,和蔡 老师住在一个村子里,看到了这篇文章,酌度再三,最后他从文中‘右 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疙’中,认为确实是他熟悉的蔡芸芝老师 于是,他就把这篇文章给蔡老师看,蔡老师默认了。后来,蔡老师设 法问到了魏巍同志的地址,从此,阔别了30年的师生又重新恢复了 联系,以后他们就经常书信拄来。巍巍不断把自己新创作的作品和自 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告诉蔡老师;每出一本书,总要亲笔签上名字送给 蔡老师,并且一直亲切地称她“芸芝师”。每次收到魏巍的来信,蔡 芸芝老师一家和她的学生“都象过节一样高兴”,蔡老师不仅把来信 读给儿女听,也读给自己的学生听,让他们和自己一样分享这份快乐 勉励学生象魏巍那样立志成材。后来,蔡老师的儿女甚至女婿,很多 都当了老师。蔡老师用自己的精神和行动,哺育了一个教师家族 生:啊! 师:这些美丽的故事,都多亏了那句“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 黑痣”啊,这也启示我们,在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的时候,不必面面 俱到,一定要抓住特点来写
生:我们从“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 和她接近呢?”这个句子体会出了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 师:这个句子还可以换一种说法。谁来? 生:这是反问句,还可以这样说“像这样的老师,我们都会喜欢 她,都会愿意和她接近”。但是,我觉得用反问句感情更强烈。 师:男生读原句,女生读陈述句,我们来感受一下。 生:我们从“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 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一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爱戴,也感觉到了他 和老师在一起的日子是多么快乐,伟大一般是用来是描写伟人的,但 是魏巍用来形容老师,说明老师在他的心里“胜过一切”。 师:大家听我读这个句子:“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 多么伟大,多么公平,多么慈爱的人啊。”这样行吗? 生:不行,因为这三个词语,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伟大的 程度最重,所以放在最后。 师:我们前面说了,写一篇文章,要注意逻辑,现在,我们再次 强调,写一个句子也要注意内在的逻辑。 生:我认为第二自然段,对老师外貌描写的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 爱。因为隔了这么久,作者还能记得老师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 黑痣,这是多么深多么清楚的记忆啊,只有感情深才能记得这么清。 师:说起这块黑痣,老师想起一件事:《我的老师》全文最早发 表在 1956 年 10 月 1 日的《教师报》上。那时有位姓韩的老师,和蔡 老师住在一个村子里,看到了这篇文章,酌度再三,最后他从文中‘右 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疙’中,认为确实是他熟悉的蔡芸芝老师。 于是,他就把这篇文章给蔡老师看,蔡老师默认了。后来,蔡老师设 法问到了魏巍同志的地址,从此,阔别了 30 年的师生又重新恢复了 联系,以后他们就经常书信拄来。巍巍不断把自己新创作的作品和自 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告诉蔡老师;每出一本书,总要亲笔签上名字送给 蔡老师,并且一直亲切地称她“芸芝师”。每次收到魏巍的来信,蔡 芸芝老师一家和她的学生“都象过节一样高兴”,蔡老师不仅把来信 读给儿女听,也读给自己的学生听,让他们和自己一样分享这份快乐, 勉励学生象魏巍那样立志成材。后来,蔡老师的儿女甚至女婿,很多 都当了老师。蔡老师用自己的精神和行动,哺育了一个教师家族。 生:啊! 师:这些美丽的故事,都多亏了那句“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 黑痣”啊,这也启示我们,在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的时候,不必面面 俱到,一定要抓住特点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