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磺酰脲类(1)发展史:1955年发现具有抗菌活性的氨苯磺丁脲(carbutamide)具有更强的降血糖作用,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磺酰脲类降血糖药,但由于副作用多,尤其对骨髓的毒性大,后被停用
1.磺酰脲类 • (1)发展史:1955年发现具有抗菌活性 的氨苯磺丁脲(carbutamide)具有更强 的降血糖作用,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磺 酰脲类降血糖药,但由于副作用多,尤其 对骨髓的毒性大,后被停用
第一代磺酰脲类药物有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乙酸己脲(acetohexamide)等。70年代研制出第二代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如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格列齐特(gliclazide)、格列吡嗪(glipizide)等,降糖作用较第一代更强、副作用更小,口服吸收更快。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口服降糖药,如格列美脲(glimepiride)等,特别适用于对其他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糖尿病患者,用量更小,更安全
70年代研制出第二代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如格列 本脲(glibenclamide)、格列齐特 (gliclazide)、格列吡嗪(glipizide)等,降糖 作用较第一代更强、副作用更小,口服吸收更快。 第一代磺酰脲类药物有甲苯磺丁脲 (tolbutamide)、氯磺丙脲 (chlorpropamide)、乙酸己脲 (acetohexamide)等。 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口服降糖药,如格列美脲 (glimepiride)等,特别适用于对其他磺酰脲类 药物失效的糖尿病患者,用量更小,更安全
(2)构效关系·上的氮原子周围的空间应该合理,脉基上的取代基(R1应具有一定的体积和亲脂性。·取代基的碳原子数在3~6时,则具有显著的降而糖活性;但当碳原子数超过12时,活性消失。·磺酰基芳环上取代基R,通常在对位。R为简单的取代基时如甲基、氨基、乙酰基、卤素和三氯甲基等都具有活性。该取代基能影响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磺酰脲类药物和其他弱酸性药物一样能与蛋白质牢固结合因此,该类药物会和其他弱酸性药物一起竞争蛋白受体结合位点,如果同服,可能会使游离药物浓度水平上升。在临床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这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2)构效关系 •取代基的碳原子数在3~6时,则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活性; 但当碳原子数超过12时,活性消失。 •磺酰基芳环上取代基R,通常在对位。R为简单的取代基时, 如甲基、氨基、乙酰基、卤素和三氯甲基等都具有活性。该 取代基能影响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 •脲上的氮原子周围的空间应该合理,脲基上的取代基(R1) 应具有一定的体积和亲脂性。 •磺酰脲类药物和其他弱酸性药物一样能与蛋白质牢固结合。 因此,该类药物会和其他弱酸性药物一起竞争蛋白受体结合 位点,如果同服,可能会使游离药物浓度水平上升。在临床 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这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3)作用机制·该类药物均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胰腺β细胞,促进insulin的分泌。·磺酰脲类化合物与胰腺β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会阻断ATP敏感的钾通道;钾通道的阻断会使电压敏感的钙通道开放,而出现钙离子内流;钙离子的流入会导致β细胞分泌insulin。·药物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与降血糖作用直接相关不同磺酰脲类化合物介导的insulin分泌模式都是相似的,但与葡萄糖介导的insulin分泌并不相同
(3)作用机制 •该类药物均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胰腺β细胞,促进 insulin的分泌。 •磺酰脲类化合物与胰腺β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会 阻断ATP敏感的钾通道;钾通道的阻断会使电压敏 感的钙通道开放,而出现钙离子内流;钙离子的流 入会导致β细胞分泌insulin。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与降血糖作用直接相关。 不同磺酰脲类化合物介导的insulin分泌模式都是相 似的,但与葡萄糖介导的insulin分泌并不相同
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0O?CH3NNHHH3化学名:1-丁基-3-(对甲苯基磺酰基)脲素(1-butyl-3-(p-tolylsulfonyl)urea)tolbutamide
甲苯磺丁脲 tolbutamide • 化学名:1-丁基-3-(对甲苯基磺酰基)脲素 • (1-butyl-3-(p-tolylsulfonyl)urea) tolbutam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