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诗两首(二课时) 第二课时(学习《未选择的路》) 【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2.对于象征的理解。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 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 弗()涉()足伫()立萋萋( )绵() 2.理解诗意 (1)请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3)全诗共5小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4)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 更美丽”?
四 诗两首(二课时) 第二课时(学习《未选择的路》) 【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2.对于象征的理解。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 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 弗.( ) 涉.( )足 伫.( )立 萋萋..( ) 幽寂.( ) 绵.( ) 2. 理解诗意 (1)请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3)全诗共 5 小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4)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 更美丽”?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6)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按要求默写 1.写出《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勇于面对现 实、拥抱苦难的诗句 2.写出《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表现了“我”对已选择的路的无怨无悔的诗句 【迁移拓展】 三、课外阅读:阅读现代诗《希望井》,回答问题。(6分) 梓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 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 我总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1.这首诗中“黯然低头”属于人物描写的描写和 形象逼真地体现了我 的心理状态。(3分) 2.“掉落深井”、“闪烁的星光”除了在诗中看作是真实的情况外,还可以使你联想到什么?(2 3.诗的结尾两句饱含怎样的人生哲理?(1分) 【总结反思】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6)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二、按要求默写。 1.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勇于面对现 实、拥抱苦难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表现了“我”对已选择的路的无怨无悔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拓展】 三、课外阅读:阅读现代诗《希望井》,回答问题。(6 分) 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 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 我总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1.这首诗中“黯然低头”属于人物描写的 描写和 ,形象逼真地体现了我 的心理状态。(3 分) 2.“掉落深井”、“闪烁的星光”除了在诗中看作是真实的情况外,还可以使你联想到什么?(2 分) 3.诗的结尾两句饱含怎样的人生哲理?(1 分) 【总结反思】
五伤仲永(二课时)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知识链接】 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 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 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音 隶()扳( 称()卒()焉()耶 2.掌握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 3.识记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 ②未尝识书具尝: ③并自为其名为: ④指物作诗立就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 ⑥或以钱币求之或: ⑦环谒于邑人环谒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⑨泯然众人矣泯然: ⑩受之于天受: ①D贤于材人远矣贤 02得为众人而已耶得
五 伤仲永(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知识链接】 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 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 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音 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2.掌握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奇: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父利.其然也 利: 3.识记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 隶: ②未尝.识书具 尝: ③并自为其名. 为: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 ⑩受.之于天 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 贤 :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①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 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卒之为众人 ①环谒于邑人: 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 ④受于人者不至: 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总结反思】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 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 ③ 余闻之也久: 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 卒之为众人: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② 于舅家见之: ③ 贤于材人远矣: ④ 受于人者不至: 其: 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总结反思】
五伤仲永(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导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自主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6.填空
五 伤仲永(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导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自主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6.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