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13031105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 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它们分别是现代诗《黄河颂》、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杂文 《龈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古代诗歌《木兰诗》。 教学《黄河颂》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 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本课教学 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设计仿作诗歌练习,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加 深体会与吸收。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 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篇类似散文诗的抒情散文,教学时如果不从“诗意”这一角度处理,将会使课堂枯涩 沉闷、生气全无。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 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之前,务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 八之后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或者播放音乐《松花江上》,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 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 了。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品析文中 的关键意象和抒情描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本文众多的意象如列锦般排列在一起,纷至沓来,加上排比 句式的大量运用,从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不断冲击着读者。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 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想像体味这些意象,力求将它们还原为真切的感受和 活生生的形象,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再造出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引导学 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这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此外,本课生字生词较多,教学时应扎 扎实实地教学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写作于1923年,作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了解这 篇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是理解课文内容十分必要的环节,教师应在课上作简明扼要的交待, 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作者提倡的 雄健的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抓住这两个问题就能使学生很快地接触文章主 旨。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运用比喻说理的好处,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段话,用纯议论的笔法阐发课 文所讲的道理,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通篇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使读者由大自然生 生不息的力量受到启迪与感染。文中比喻较多,教学时应避免将一些名词、修辞概念生硬地教给学生,最 好举几个有助于把握文章、了解比喻用法的例子,多让学生自己阐发,造句。此外,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 缺乏坚强意志力的状况,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李大钊所提倡的“雄健的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现 实意义?自己应该怎样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成为“雄健的国民”?以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 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作品由于其表现主题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简练、生动,被 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过去教学这篇课文时,因为是 当作记叙文处理,比较注重课文结构分析,新教材建议教师可以尝试直接从母语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 重要性讲起,点出这篇课文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意义,为学生初读课文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打基础。最后 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孩 子们被迫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教育。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 者在这里由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显出了 庄严的意义。这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来教读。第一课时应使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 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重点晶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 通过对一些重要细节、人物形象的分析,领会小说主题思想。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篇课文 的故事情节学生较为熟悉,语言也相对平易,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不宜采用句句串讲的方法
1 7301303110004252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 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它们分别是现代诗《黄河颂》、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杂文 《龈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古代诗歌《木兰诗》。 教学《黄河颂》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 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本课教学 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设计仿作诗歌练习,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加 深体会与吸收。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 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篇类似散文诗的抒情散文,教学时如果不从“诗意”这一角度处理,将会使课堂枯涩 沉闷、生气全无。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 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之前,务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 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或者播放音乐《松花江上》,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 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 了。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品析文中 的关键意象和抒情描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本文众多的意象如列锦般排列在一起,纷至沓来,加上排比 句式的大量运用,从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不断冲击着读者。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 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想像体味这些意象,力求将它们还原为真切的感受和 活生生的形象,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再造出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引导学 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这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此外,本课生字生词较多,教学时应扎 扎实实地教学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写作于 1923 年,作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了解这 篇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是理解课文内容十分必要的环节,教师应在课上作简明扼要的交待, 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作者提倡的 雄健的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抓住这两个问题就能使学生很快地接触文章主 旨。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运用比喻说理的好处,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段话,用纯议论的笔法阐发课 文所讲的道理,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通篇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使读者由大自然生 生不息的力量受到启迪与感染。文中比喻较多,教学时应避免将一些名词、修辞概念生硬地教给学生,最 好举几个有助于把握文章、了解比喻用法的例子,多让学生自己阐发,造句。此外,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 缺乏坚强意志力的状况,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李大钊所提倡的“雄健的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现 实意义?自己应该怎样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成为“雄健的国民”?以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 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作品由于其表现主题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简练、生动,被 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过去教学这篇课文时,因为是 当作记叙文处理,比较注重课文结构分析,新教材建议教师可以尝试直接从母语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 重要性讲起,点出这篇课文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意义,为学生初读课文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打基础。最后 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孩 子们被迫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教育。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 者在这里由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显出了 庄严的意义。这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来教读。第一课时应使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 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重点晶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 通过对一些重要细节、人物形象的分析,领会小说主题思想。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篇课文 的故事情节学生较为熟悉,语言也相对平易,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不宜采用句句串讲的方法
在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故事的基本脉络,并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以填补诗歌 留下的空白,比如结合“奔赴边关”一节文字,体会木兰的心理。结合“十年征战”一段,想像木兰征战 沙场的经历和英姿等等,最终达到能够背诵课文。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诵读品析背诵”方式,也可采 用“复述背诵想像”方式。作为扩展,还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像,改写《木兰诗》。或者播放美国动画片 《花木兰》要求学生将影片与原作做一对比,评价二者之间的异同,在课上发言、商讨广也可写成文章与 同学进行交流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以阅读《黄河颂》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进行“探寻黄河文章,了解 黄河忧患”的专题活动。每项活动有意引用一句诗(“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汹涌澎湃在梦里”是歌词)作为 小标题,不仅是为了增加教材语言的可读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是含蓄地点出这项活动的宗旨。活动设 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合理。大多数活动都需要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与合作 者进行口头交流,向全班做出汇报与书面展示。教师在执教前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设计者意图,根据教学实 际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也可以结合当地及本校条件适当增删调整部分内容。 【单元目标】 1.结合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采用不同方法朗读 3.发现并揣摩课文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词句 4.学习并揣摩语言运用的技巧 【单元课时安排】 《黄河颂》 课时 《最后一课》 两课时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土地的誓言》 《木兰诗》 两课时 综合性学习 课时 作文指导: 一课时 作文讲评: 一课时 单元检测: 课时 单元检测讲评 课时 合计 十二课时 2
2 在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故事的基本脉络,并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以填补诗歌 留下的空白,比如结合“奔赴边关”一节文字,体会木兰的心理。结合“十年征战”一段,想像木兰征战 沙场的经历和英姿等等,最终达到能够背诵课文。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诵读品析背诵”方式,也可采 用“复述背诵想像”方式。作为扩展,还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像,改写《木兰诗》。或者播放美国动画片 《花木兰》要求学生将影片与原作做一对比,评价二者之间的异同,在课上发言、商讨广也可写成文章与 同学进行交流。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以阅读《黄河颂》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进行“探寻黄河文章,了解 黄河忧患”的专题活动。每项活动有意引用一句诗(“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汹涌澎湃在梦里”是歌词)作为 小标题,不仅是为了增加教材语言的可读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是含蓄地点出这项活动的宗旨。活动设 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合理。大多数活动都需要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与合作 者进行口头交流,向全班做出汇报与书面展示。教师在执教前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设计者意图,根据教学实 际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也可以结合当地及本校条件适当增删调整部分内容。 【单元目标】 1.结合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采用不同方法朗读 3.发现并揣摩课文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词句 4.学习并揣摩语言运用的技巧 【单元课时安排】 《黄河颂》 一课时 《最后一课》 两课时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课时 《土地的誓言》 一课时 《木兰诗》 两课时 综合性学习 一课时 作文指导: 一课时 作文讲评: 一课时 单元检测: 一课时 单元检测讲评: 一课时 合计: 十二课时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 学期总第课时 6、黄河颂 【学习目标】 1.朗诵课文,从不同方面感受黄河的英雄气概,体会诗人的情感 2.感受诗歌语言的气势 【学习重点】 朗诵课文,从不同方面感受黄河的英雄气概,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语言的气势 【课时】第1课时(共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U盘、评价手册 【学习环节】 自学交流 课前预习 《评价手册》第16页【课前预习】1-4 预习检查(或自学交流) 《评价手册》第16页【课前预习】1-4 动学习 【导入新课】 1.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 同时黄河景色图片联播 (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二、【话说黄河】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 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说说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黄河的相关资料,3 分钟后每组推选1人小结你组搜集到的资料。 三、【多角度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初步感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3.学生齐读再进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感情 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四、【欣赏质疑】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诗的 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 五、【课堂小结】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 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 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 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 6.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3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3 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课时 6、黄河颂 【学习目标】 1.朗诵课文,从不同方面感受黄河的英雄气概,体会诗人的情感; 2.感受诗歌语言的气势。 【学习重点】 朗诵课文,从不同方面感受黄河的英雄气概,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语言的气势 【课时】第 1 课时(共 1 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U 盘、评价手册 【学习环节】 自学交流 一、课前预习 《评价手册》第 16 页【课前预习】1-4 二、预习检查(或自学交流) 《评价手册》第 16 页【课前预习】1-4 互动学习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 2.同时黄河景色图片联播 (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二、【话说黄河】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 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在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说说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黄河的相关资料,3 分钟后每组推选 1 人小结你组搜集到的资料。 三、【多角度朗读 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初步感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3.学生齐读再进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感情 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四、【欣赏质疑】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 五、【课堂小结】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 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 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 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 6.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一—中华民族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的语言 7.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 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配乐朗诵、理解性欣赏朗诵,既可以增进了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有感情 地朗诵诗文的语言智能。) 小贴士: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 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 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 味的余地。 反馈小结 、达标检测 《评价手册》第17页【课堂学习】1-4 二、反馈小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所以,我们仍然 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 己的力量。 【作业布置】 1.《补充习题》本课练习。 2.收集有关黄河文化和治理黄河的资料,写成专题文章,计划开一次以“黄河”为专题的主题班会。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一一中华民族 【教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3年2月日 学期总第课时
4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 :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的语言 智能。) 7.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 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配乐朗诵、理解性欣赏朗诵,既可以增进了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有感情 地朗诵诗文的语言智能。) 小贴士: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 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 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 味的余地。 反馈小结 一、达标检测 《评价手册》第 17 页【课堂学习】1-4 二、反馈小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所以,我们仍然 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 己的力量。 【作业布置】 1.《补充习题》本课练习。 2.收集有关黄河文化和治理黄河的资料,写成专题文章,计划开一次以“黄河”为专题的主题班会。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 :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教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3 年 2 月 日 学期总第 课时
7、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2通过朗读,分析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分析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分析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U盘、评价手册 【学习环节】 自学交 课前预习 《评价手册》第19-20页【课前预习】1-4 二、预习检查(或自学交流 《评价手册》第19-20页【课前预习】1-4 互动学习 激趣导入 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 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 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 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 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 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 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 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 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 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 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品读体味语言】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 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5 7、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2.通过朗读,分析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分析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分析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第 1 课时(共 2 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U 盘、评价手册 【学习环节】 自学交流 一、课前预习 《评价手册》第 19-20 页【课前预习】1-4 二、预习检查(或自学交流) 《评价手册》第 19-20 页【课前预习】1-4 互动学习 一、激趣导入: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 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 11 段中。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 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 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 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 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 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 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 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 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 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品读 体味语言】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 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