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全国卷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 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 C.東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 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 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 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 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 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到了那次聚会) 会谈(多人商谈)心神领会(不用明说就己经领会 .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 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 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 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 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 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 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
2002 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全国卷 一、(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盐碱 箴言 呼喊 减员增效 感激涕零 B.阐述 弹药 禅让 肆无忌惮 殚精竭虑 C.束缚 薄荷 簿册 赤膊上阵 博大精深 D.滇池 嗔怒 缜密 精卫填海 谨小慎微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过错(过失、错误) 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过瘾(满足癖好) 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 B.道义(道德、正义) 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 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C.工会(职工团体) 适逢其会(恰巧碰到了那次聚会) 会谈(多人商谈) 心神领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会) D.张望(向远处看) 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 张榜(贴出文告) 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 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 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 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 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美关系___________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___________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___________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
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 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C.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 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D.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 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 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 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 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 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吹移到附近就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 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 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 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 “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3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 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 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 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 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 因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己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 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 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 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 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 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 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 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有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 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C.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 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D.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 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 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 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 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 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吹移到附近就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 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 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 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 “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 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 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 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 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 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 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 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 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 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 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 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 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有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 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 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 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 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 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 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 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 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 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 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 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 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竞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三、(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5 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 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 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 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 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 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 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 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 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 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 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 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 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是 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 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 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 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 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白居易 《琵琶行》) (2)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荀子《劝学》)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话说知音林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 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 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 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是 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 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 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 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四(15 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 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 分) (1)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 《琵琶行》) (2)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________ _______。(荀子《劝学》) 五(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话 说 知 音 林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 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 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 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
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 丝亳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 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困此当钟子期死 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 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 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陈陈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 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 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 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 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 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 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 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 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 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 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 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洌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 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 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 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 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 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 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9.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21.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 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己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 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愈伯牙遇知音和艰苦学琴的经历为主要 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 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 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 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 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 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困此当钟子期死 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 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 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陈陈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 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 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 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 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 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 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 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 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 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 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 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洌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 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 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 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 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 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 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9.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21.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 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 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愈伯牙遇知音和艰苦学琴的经历为主要 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 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 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 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