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全国卷,甘肃、青海等地区) 第Ⅰ卷(共42分) (18分,每小题3分) 1.下面依次给出的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着想 暂时和稀泥同仇敌忾 A. zhuo zhan B. zhao zhan huo ka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蹂躏深邃急流勇退各行其事 B.联袂赝品 翻云复雨 世外桃园 C.璀灿蛰伏 明火执仗 出奇制胜 盘桓羸弱如法炮制 别出心裁 依次填人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先后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②如果没有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 ③父亲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 A.起用体味侧目 B.起用体验刮目 C.启用体味刮目 D.启用体验侧目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不的一句是 A.这些年每听到亲友去世的消息,总令我无比伤感,尤其是这回相濡以沫的老伴远行, 对于我这个年已九十且神经衰弱的老人,真像天塌了一样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 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薪”不一定能收到“养廉”的效果,因为贪官污吏本 来就是欲壑难填,并不是因为收入维持不了生计才搞腐败的
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全国卷,甘肃、青海等地区) 第Ⅰ卷(共 42 分) 一、(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面依次给出的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着.想 暂.时 和.稀泥 同仇敌忾. A. zhuó zhàn hé qì B. zháo zhàn huò qì C. zháo zàn hé kāi D. zhuó zàn huò kā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蹂躏 深邃 急流勇退 各行其事 B.联袂 赝品 翻云复雨 世外桃园 C.璀灿 蛰伏 明火执仗 出奇制胜 D.盘桓 羸弱 如法炮制 别出心裁 3.依次填人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 2004 年开始将先后_________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②如果没有_____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 ③父亲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______。 A.起用 体味侧目 B.起用 体验 刮目 C.启用 体味刮目 D.启用 体验 侧目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不的一句是 A.这些年每听到亲友去世的消息,总令我无比伤感,尤其是这回相濡以沫 ....的老伴远行, 对于我这个年已九十且神经衰弱的老人,真像天塌了一样。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 ....,从普 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薪”不一定能收到“养廉”的效果,因为贪官污吏本 来就是欲壑难填 ....,并不是因为收入维持不了生计才搞腐败的
D.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烧锅炉 的、打扫厕所的和食堂打饭的工人师傅,却都不屑一顾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 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B.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C.据了解,2008年奥运会缺少大量专业体育节目主持人,因此最近中央电视台与维汉传 播公司联手推出了《谁将解说北京奥运?一一北京2008奥运主持人选拔计划》。 D.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如何? 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自身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 展的重要保证。 B.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 人民币4万元 C.铭文中记载有关西周王朝单氏族内容的铜器,在这27件眉县青铜器发现之前已先后 出土了40多件。 D.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 了很大的提高。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一10题。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 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 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 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 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 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
D.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烧锅炉 的、打扫厕所的和食堂打饭的工人师傅,却都不屑一顾 ....。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 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B.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C.据了解,2008 年奥运会缺少大量专业体育节目主持人,因此最近中央电视台与维汉传 播公司联手推出了《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北京 2008 奥运主持人选拔计划》。 D.目前,我国 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 3.7 亿。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如何? 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自身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 展的重要保证。 B.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 人民币 4 万元。 C.铭文中记载有关西周王朝单氏族内容的铜器,在这 27 件眉县青铜器发现之前已先后 出土了 40 多件。 D.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 了很大的提高。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 7 一 10 题。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 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 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 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 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 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
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 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 一口浓荼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 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 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 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 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 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 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 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 古道”治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 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是容低估。 7.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8.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 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 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 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 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 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 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 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 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 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 古道”治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 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是容低估。 7. 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 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 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 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8. 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9.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 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 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 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 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 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 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 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 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 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 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 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 恆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煕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 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为鄱阳太守。延之弟及子为 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 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举:推荐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10.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 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 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 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 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 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 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 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 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 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 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 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 恆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 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为鄱阳太守。延之弟及子为 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 传 》)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迁:升职 D.一箧之宝 数世 资:积蓄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B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饮者怀无厌之欲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 使吏部尚书韩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 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 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 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第Ⅱ卷(共108分)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A. B.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饮者怀无厌之.欲 C. D.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① 禄赐皆班亲族 ② 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 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 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 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 使吏部尚书韩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 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 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 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第Ⅱ卷(共 10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