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写作(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赏析。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 征、夸张、拟人、衬托、铺垫、伏笔、设置悬念、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借景抒情、融情于 景、动静结合、反讽手法等。 答题格式:手法+效果+内容+感情 徐州市的赏析类题目,多从词语的准确生动性、修醉的生动形象性、手法的对比衬托性 等角度出题。 、考点示例 1、散文作品描写景物时,常通过精当的用词或恰切的修辞,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化的描 写。下面是《紫藤萝瀑布》中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请你对此句作出自己的赏析,并从本文 中再找出一个相似写法的句子作赏析。(徐州市2014中考原题) “丛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窄中垂下,不 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答案:对原句的赏析:作者将一株静静盛开着的紫藤萝比作一条不停流淌着人的瀑布, 栩栩如生地表现其辉煌灿烂、气势非凡,而“欢笑”等词语又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紫藤萝 以人的情感、性格,表现其勃勃生机,表达出由衷的喜爱之情。(“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 终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紫藤萝花的繁盛,“瀑布”的气势,以及生 生不息的蓬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对选句的赏析:如“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 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一句,运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以“迫不及待”表现金银花花期较早、生机盎然,“你不让我,我不 让你”形象地、动态化地表现了花儿争先恐后、竞相绽放的情态,这些拟人化了的词句赋予 金银花以人的情感、性格,深化了景物描写的内涵,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也表达了作者的 惊喜、欣赏之情。 解析:首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三问:原句赏析、选句、选句赏析。我们只说赏析。可 以从修辞的角度(比喻、拟人、夸张)赏析,在赏析时,要写出修辞的具体内容、效果、作 用和作者的情感 答题角度:修辞运用的角度:修辞+效果+作用+情感 2、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徐州市2013年中考原题) (1)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 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赏析) 答案 (1)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把她和我们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明媚和饱满的
6 (四)、从写作(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赏析。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 征、夸张、拟人、衬托、铺垫、伏笔、设置悬念、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借景抒情、融情于 景、动静结合、反讽手法等。 答题格式:手法+效果+内容+感情 徐州市的赏析类题目,多从词语的准确生动性、修辞的生动形象性、手法的对比衬托性 等角度出题。 二、考点示例: 1、散文作品描写景物时,常通过精当的用词或恰切的修辞,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化的描 写。下面是《紫藤萝瀑布》中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请你对此句作出自己的赏析,并从本文 中再找出一个相似写法的句子作赏析。(徐州市 2014 中考原题)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 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答案:对原句的赏析:作者将一株静静盛开着的紫藤萝比作一条不停流淌着人的瀑布, 栩栩如生地表现其辉煌灿烂、气势非凡,而“欢笑”等词语又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紫藤萝 以人的情感、性格,表现其勃勃生机,表达出由衷的喜爱之情。(“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 终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紫藤萝花的繁盛,“瀑布”的气势,以及生 生不息的蓬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对选句的赏析:如“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 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一句,运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以“迫不及待”表现金银花花期较早、生机盎然,“你不让我,我不 让你”形象地、动态化地表现了花儿争先恐后、竞相绽放的情态,这些拟人化了的词句赋予 金银花以人的情感、性格,深化了景物描写的内涵,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也表达了作者的 惊喜、欣赏之情。 解析:首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三问:原句赏析、选句、选句赏析。我们只说赏析。可 以从修辞的角度(比喻、拟人、夸张)赏析,在赏析时,要写出修辞的具体内容、效果、作 用和作者的情感。 答题角度:修辞运用的角度:修辞+效果+作用+情感 2、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徐州市 2013 年中考原题) (1)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 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 上去灰头土脸 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赏析) 答案: (1)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把她和我们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明媚和饱满的
精神。 (2)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的热情、活泼比喻为“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 生动形象,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答题角度:这两道题目规定了答题的角度:第1题是写作手法的角度,第2题是修辞手 段的角度。 3、请你从散文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一串串的花朵上浅下暗,像盛淸香料的杯子,清漬的花香在春风里一次次掠过纯净, 宽广的天空,让一个没有风景的村庄香飘四方。 答案:“像盛满香料的杯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浓郁(1分), 掠过”一词突出了花香随风飘散的情态,“一次次”则突出了香气之浓,花期之长(1分), 全句表达了作者对开花的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解析:在这句话的赏析中,综合运用了修辞和用词两个角度。有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 其中的一种角度。在没有角度限制的题目中,要尽量从多个角度加以赏析,这样才能得到较 高的分值。 答题角度:多角度一一修辞、用词、句式等。 小试牛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徐州市2010中考原题 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 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链接中考: 《仰望母亲》第1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第3题 《没有发芽的种子》第3题 《生命之芯》第1题 像一棵树鞠躬》第2题 蜜蜂》第2题 《月光启蒙》第4题
7 精神。 (2)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的热情、活泼比喻为“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 生动形象,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答题角度:这两道题目规定了答题的角度:第 1 题是写作手法的角度,第 2 题是修辞手 段的角度。 3、请你从散文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一串串的花朵上浅下暗,像盛满香料的杯子,清清的花香在春风里一次次掠过纯净, 宽广的天空,让一个没有风景的村庄香飘四方。 答案:“像盛满香料的杯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浓郁(1 分), “掠过”一词突出了花香随风飘散的情态,“一次次”则突出了香气之浓,花期之长(1 分), 全句表达了作者对开花的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 分) 解析:在这句话的赏析中,综合运用了修辞和用词两个角度。有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 其中的一种角度。在没有角度限制的题目中,要尽量从多个角度加以赏析,这样才能得到较 高的分值。 答题角度:多角度——修辞、用词、句式等。 小试牛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3 分)(徐州市 2010 中考原题) “ 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 也跟着 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三、链接中考: 《仰望母亲》第 1 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第 3 题 《没有发芽的种子》第 3 题 《 生命之芯》第 1 题 《像一棵树鞠躬》第 2 题 《蜜蜂》第 2 题 《月光启蒙》第 4 题
中考散文阅读4——段落(语句)作用 、考点解密: 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把握两点: 是在内容上作用,所谓内容上的作用,就是上文所说的所表现的事物本身的特征和作 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和看法。 (1)、描写人物的语句,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解答: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回答方式:运用了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描写环境的语句,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角度解答: 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 示社会环境等。回答方式: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 人物……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3)、叙述的语句,从表现手法(叙述的内容与文章内容、主题的关系)的角度解答 如;对比、衬托、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设置悬念 二是在结构上的作用。由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总 领下文、引起下文、铺垫、伏笔、过渡(承上启下)、照应、点题、总结 (1)、文首句作用: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 下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总领全文 (2)、文中句作用: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启示下文 (3)、文末句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考点示例: 1、作者还写了“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的用意是什么?(徐州市2014 中考原题) 答案:作者此处运用了对比(衬托、反衬)的写法,(1分)有意把院中的金银花和室 内花盆里的金银花这两个寓意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着写(或:以室内花盆里的金银 花衬托院中的金银花),(1分)以突出“自由的空间对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这一主旨,(1 分)给人以极鲜明的感受和极深刻的启示,增强了艺术效果和感染力。(1分) 答题思路:表现手法。 注意:要先表明是什么手法,然后具体阐释,最后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2、第⑥节中“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看”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 这一细节?(徐州市2013中考原题) 答案:她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1分)为下文情节的发 展埋下了伏笔,突出了她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2分) 答题思路:第2问的解答要注意从内容(外貌描写的作用—一突出了她对生命的热爱与 珍惜)和结构(情节结构上的作用一一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两个方面作答
8 中考散文阅读 4——段落(语句)作用 一、考点解密: 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把握两点: 一是在内容上作用,所谓内容上的作用,就是上文所说的所表现的事物本身的特征和作 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和看法。 (1)、描写人物的语句,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解答: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回答方式:运用了 描写,突出了人物 的性格特点。 (2)、描写环境的语句,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角度解答: 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 示社会环境等。回答方式: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 人物……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3)、叙述的语句,从表现手法(叙述的内容与文章内容、主题的关系)的角度解答 如;对比、衬托、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设置悬念 二是在结构上的作用。由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总 领下文、引起下文、铺垫、伏笔、过渡(承上启下)、照应、点题、总结。 (1)、文首句作用: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 下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总领全文)。 (2)、文中句作用: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启示下文。 (3)、文末句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二、考点示例: 1、作者还写了“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的用意是什么?(徐州市 2014 中考原题) 答案:作者此处运用了对比(衬托、反衬)的写法,(1 分)有意把院中的金银花和室 内花盆里的金银花这两个寓意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着写(或:以室内花盆里的金银 花衬托院中的金银花),(1 分)以突出“自由的空间对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这一主旨,(1 分)给人以极鲜明的感受和极深刻的启示,增强了艺术效果和感染力。(1 分) 答题思路:表现手法。 注意:要先表明是什么手法,然后具体阐释,最后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2、第⑥节中“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看”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 这一细节?(徐州市 2013 中考原题) 答案:她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1 分)为下文情节的发 展埋下了伏笔,突出了她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2 分) 答题思路:第 2 问的解答要注意从内容(外貌描写的作用——突出了她对生命的热爱与 珍惜)和结构(情节结构上的作用——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两个方面作答
3、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 作用?(徐州市2013中考原题 答案:结构上首尾呼应,与文题相照应。(1分)内容上:开头交代了“惊讶”的原因 (1分)结尾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1分)表达了对主人 公的钦佩与赞美之情。(1分) 答题思路:内容(主旨也是內容之一)和结构 特别提醒:不要只写对比或突出主题等概念,要把对比的具体内容和主题的内容交代清 楚 小试牛刀: 、文章开关写杭州西湖的春天有什么作用?(徐州市2010中考原题) 2、“四周的故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文章开篇的一段 文字) 三、链接中考 《幸福铃声》第1、2题 《月光启蒙》第6题 《没有发芽的种子》第2题 《生命之芯》第2题 昙花终于怒放》第4题 《像一棵树鞠躬》第3题 《蜜蜂》第3题
9 3、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 作用?(徐州市 2013 中考原题) 答案:结构上首尾呼应,与文题相照应。(1 分)内容上:开头交代了“惊讶”的原因; (1 分)结尾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1 分)表达了对主人 公的钦佩与赞美之情。(1 分) 答题思路:内容(主旨也是内容之一)和结构 特别提醒:不要只写对比或突出主题等概念,要把对比的具体内容和主题的内容交代清 楚。 小试牛刀: 1、文章开关写杭州西湖的春天有什么作用?(徐州市 2010 中考原题) 2、 “四周的故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文章开篇的一段 文字) 三、链接中考 《幸福铃声》第 1、2 题 《月光启蒙》第 6 题 《没有发芽的种子》第 2 题 《 生命之芯》第 2 题 《昙花终于怒放》第 4 题 《像一棵树鞠躬》第 3 题 《蜜蜂》第 3 题
中考散文阅读5—概括要点 、考点解密: 1、整体感知作品是指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情感态度作整体的把握,不仅要了 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情感态度,还要了解它们相互间的联系 2、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着眼于全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核心,通观上下,观豹 窥斑;切不可肢解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答题要点: 1、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 式进行概括。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 当作结果的情况。 3、概括情节的变化: 这类题大致有三种情况:(1)有提示性填空(2)只给几个空,不做其他提示(3)空也 不给,不做任何的提示 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 来填空。 注意:解答此类问题,要注意全面性、完整性、准确性。要根据分值寻找要点。 、考点示例: 、“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两棵金银花》(2014徐州中考试题) 答案:(1)花期早(2)开得多(盛)(3)花朵美(4)花味香(5)叶子绿(6)生长快 (4分,意思对即可,至少答出四点) 2.第②段中“我心里有些后悔”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答案:(1)一开始并未重视,随意栽在院子一角,毫不关心。(1分)(2)经常忽略具 有超强生命力却显得不起眼的平凡的花和平凡的花香。(2分) 3、文章第(2)段中作者说“我惊奇一棵会开花的树”,“惊奇”的原因是什么?《凝 望一棵会开花的树》(徐州市2012中考原题) 答案:(2分,意思对即给分)使其貌不扬的树变得美丽起来,让杂乱无章的村庄也因此 而变得诗意葱茏。 4、文中“我”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由 到 。(徐州市 2011中考原题《上品生活不着痕迹》) 答案:不理解(反感、嫌烦等)赞赏(推崇、赞美、赞同、认同等) 5、父亲的哪些行为让“我”觉得“他是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徐州市2011中
10 中考散文阅读 5——概括要点 一、考点解密: 1、整体感知作品是指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情感态度作整体的把握,不仅要了 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情感态度,还要了解它们相互间的联系。 2、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着眼于全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核心,通观上下,观豹 窥斑;切不可肢解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答题要点: 1、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 式进行概括。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 当作结果的情况。 3、概括情节的变化: 这类题大致有三种情况:(1)有提示性填空(2)只给几个空,不做其他提示(3)空也 不给,不做任何的提示 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 来填空。 注意:解答此类问题,要注意全面性、完整性、准确性。要根据分值寻找要点。 二、考点示例: 1、“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两棵金银花》(2014 徐州中考试题) 答案:(1)花期早(2)开得多(盛)(3)花朵美(4)花味香(5)叶子绿(6)生长快 (4 分,意思对即可,至少答出四点) 2.第②段中“我心里有些后悔”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 分) 答案:(1)一开始并未重视,随意栽在院子一角,毫不关心。(1 分)(2)经常忽略具 有超强生命力却显得不起眼的平凡的花和平凡的花香。(2 分) 3、文章第(2)段中作者说“我惊奇一棵会开花的树”,“惊奇”的原因是什么?《凝 望一棵会开花的树》(徐州市 2012 中考原题) 答案:(2 分,意思对即给分)使其貌不扬的树变得美丽起来,让杂乱无章的村庄也因此 而变得诗意葱茏。 4、文中“我”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由 到 。(徐州市 2011 中考原题《上品生活不着痕迹》) 答案:不理解(反感、嫌烦等) 赞赏(推崇、赞美、赞同、认同等) 5、父亲的哪些行为让“我”觉得“他是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徐州市 2011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