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教练语文写作培优手册:中心明确 【层级解读】 所谓“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始终贯穿、统帅 所有的材料。我们写作时,不论是平时写作文,还是写考场作文,心中始终都要为所写文章 拟定一个明确的中心,做到中心明确。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 穿全篇。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都要以中心为依据。“明确”即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 因此中心的确立要鲜明、集中,这个中心要贯穿始终。“中心”的表述上不能模棱两可、含 糊其辞,应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中心”所在的位置也要尽可能显著,最好让读者一目了 然。另一方面,“中心明确”还包括中心正确、准确。“正确”就是作为中心所表达的思想 观点要健康、积极。“准确”就是对题目、材料的把握要不偏不倚,重点准确、突出。对于 “中心明确”的写作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章中心要单一集中。即文章必须有一个中心。作文时,如果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 一棒子,就会使人感觉不知所云。一篇文章,内容应该丰富,但中心必须明确。文章中的每 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受中心的约束和统帅,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 2.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鲜明。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 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别人一目了然,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观 点或主旨,这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写作时,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 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 3特定文体应有特定的中心表现形式。不同的文体中心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议论文中表 现为某种思想认识,具有明显的逻辑成分,中心论点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在记叙性的文 章中表现为某种感受或意象,明确的理论概括很少或比较含蓄,有时也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 方式,揭示或点化写人记事的意义或自己的感悟 总之,无论写何种文体的作文,都要做到紧扣命题,中心明确,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作 文来 【失误提醒】 平时作文或考场作文,在“中心明确”要求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失误: 审题失误,中心偏失。不管是何种形式的作文,第一步都要审题,命题作文也要审题。 审题是写好作文关键的一步,只有审好题才能写出中心明确的好文章。审题时应该尽量看清 楚作文题所给的材料或提示性的话语,不要过于匆忙地下笔,在审清楚要求的前提下再确立 文章的中心,这样文章才能在符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围绕中心展开,否则,审题失误必然会 造成文章中心的偏失 2.中心思想不明确。在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上考生常出现的失误有:无中心,写了 些事情,但不知所云:不管与上文是否衔接,在文章结束前写上几句闪光的与文章中心无关 但有思想意义的话点明中心;多中心,文中几件事没围绕一个中心写。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 要注意避免这些毛病 3所写过于笼统,过于抽象。这是很多考生写作文的通病,也是中心不明确的重要表现 不管写什么体裁的作文,都要尽量写得具体、生动,尽量描细节、写细节以通过具体描写突 出中心,这样,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旨鲜明,中心明确。 【升格前】 那也是一道风景 黄晗卿 当你仰望夜空中那轮明月时,你心中是怎么想的呢?倘若此时的你正快乐无比或遭受不 幸,也许你会见月乐怀或见月伤怀。高兴也罢,不高兴也罢,你何必苦苦追求生活的完美呢? 当生活完美时,我们当然高兴。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完完美美,一帆风
中考教练语文写作培优手册:中心明确 【层级解读】 所谓“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始终贯穿、统帅 所有的材料。我们写作时,不论是平时写作文,还是写考场作文,心中始终都要为所写文章 拟定一个明确的中心,做到中心明确。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 穿全篇。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都要以中心为依据。“明确”即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 因此中心的确立要鲜明、集中,这个中心要贯穿始终。“中心”的表述上不能模棱两可、含 糊其辞,应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中心”所在的位置也要尽可能显著,最好让读者一目了 然。另一方面,“中心明确”还包括中心正确、准确。“正确”就是作为中心所表达的思想 观点要健康、积极。“准确”就是对题目、材料的把握要不偏不倚,重点准确、突出。对于 “中心明确”的写作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章中心要单一集中。即文章必须有一个中心。作文时,如果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 一棒子,就会使人感觉不知所云。一篇文章,内容应该丰富,但中心必须明确。文章中的每 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受中心的约束和统帅,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 2.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鲜明。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 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别人一目了然,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观 点或主旨,这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写作时,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 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 3.特定文体应有特定的中心表现形式。不同的文体中心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议论文中表 现为某种思想认识,具有明显的逻辑成分,中心论点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在记叙性的文 章中表现为某种感受或意象,明确的理论概括很少或比较含蓄,有时也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 方式,揭示或点化写人记事的意义或自己的感悟。 总之,无论写何种文体的作文,都要做到紧扣命题,中心明确,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作 文来。 【失误提醒】 平时作文或考场作文,在“中心明确”要求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失误: 1.审题失误,中心偏失。不管是何种形式的作文,第一步都要审题,命题作文也要审题。 审题是写好作文关键的一步,只有审好题才能写出中心明确的好文章。审题时应该尽量看清 楚作文题所给的材料或提示性的话语,不要过于匆忙地下笔,在审清楚要求的前提下再确立 文章的中心,这样文章才能在符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围绕中心展开,否则,审题失误必然会 造成文章中心的偏失。 2.中心思想不明确。在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上考生常出现的失误有:无中心,写了一 些事情,但不知所云;不管与上文是否衔接,在文章结束前写上几句闪光的与文章中心无关, 但有思想意义的话点明中心;多中心,文中几件事没围绕一个中心写。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 要注意避免这些毛病。 3.所写过于笼统,过于抽象。这是很多考生写作文的通病,也是中心不明确的重要表现。 不管写什么体裁的作文,都要尽量写得具体、生动,尽量描细节、写细节以通过具体描写突 出中心,这样,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旨鲜明,中心明确。 【升格前】 那也是一道风景 黄晗卿 当你仰望夜空中那轮明月时,你心中是怎么想的呢?倘若此时的你正快乐无比或遭受不 幸,也许你会见月乐怀或见月伤怀。高兴也罢,不高兴也罢,你何必苦苦追求生活的完美呢? 当生活完美时,我们当然高兴。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完完美美,一帆风
顺呢?为了追求完美,我们这群莘莘学子可谓是极其努力:很是听父母的话,努力学习,力 求上进。十五的月亮,万般皆美,十五月圆之时,万家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是生活有时又是不完美的,不圆满的,残缺的。但我们也要反过来看,不圆满,不完 美,残缺也不是一无是处。你瞧,那满天闪烁的星星,都围绕在残月的周围,这何尝又不是 一幅“众星捧月”的美景呢?当你面对生活中的残缺时,何尝又没有朋友们的关怀呢?你再用 心观赏一下这朦胧月色下的景物,这难道不是一道优美的风景吗? 当生活夺去了史铁生的双腿时,年轻的史铁生面对这份残缺,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他 在那里默想、思索,于是那古老的地坛上,又多了一道风景。再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我 与地坛》,于是文坛上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当我读起《我与地坛》,我感觉着这份残 缺给史铁生带来的痛苦,内心充满了同情。然而,更令我感动的是那份母爱的真挚与伟大, 我很清楚地记得,文章中的这句话“凡是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当史铁生 与母亲共同面对生命中的这份残缺时,一种震撼人心的母爱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一道风 景,多么的让人刻骨铭心 但是,人是不希望残缺的,是要求完美的。我们班的班长,就是完美的,他几乎什么都 行,样样在行,真是把我们大家羡慕死了。他的物理成绩第一,化学、英语、数学、语文成 绩均为第一,连体育也第一。他人又长得帅气,多少女孩子围着他转,把全班的男生嫉妒得 要命。所以,追求完美是一道风景,是一道更别致的风景。 完美当然是一种美,但残缺也是一道风景,甚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升格后】 那也是一道风景 黄晗卿 当你仰望夜空中那轮残月时,你心中是怎么想的呢?倘若此时的你正遭受不幸,也许你 会见月伤怀,慨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可是朋友,你也知道“此事古难全” 何必苦苦追求生活的完美呢?我们何不用一颗博大的心去接受生活给予我们的风风雨雨呢? 你瞧,那满天闪烁的星星,都围绕在残月的周围,这又何尝不是一幅“众星捧月”的美景呢? 当你面对生活中的残缺时,想想朋友们的关怀,友谊岂不也是一道真情之景吗?你再用心观 赏一下这朦胧月色下的景物,这难道不是一道优美的风景吗? 当生活夺去了史铁生的双腿时,年轻的史铁生面对这份残缺,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他 在那里默想,思索,于是那古老的地坛上,又多了一道风景。再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我 与地坛》,于是文坛上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当我读起《我与地坛》,我感觉着这份残 缺给史铁生带来的痛苦,内心便充满了同情。然而,更令我感动的是文中的那份母爱的真挚 与伟大。我很清楚地记得,文章中的这句话“凡是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 当史铁生与母亲共同面对生命中的这份残缺时,一种震撼人心的母爱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这一道风景,多么地让人刻骨铭心 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坎坷需要去跨越,残缺几乎是一种常态。我们每一个 人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些缺陷和不足,当面对这些缺陷时,我们努力地奋斗,不 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完善自我,于是人生的舞台上,又多了一道用激情与进取交织而成 的风景 有了战胜一切磨难、不幸的信念,当你面对残缺时,你还会感伤哀叹吗?那么,再看看 残运会的选手们吧,他们为了祖国的荣誉顽强拼搏,付出努力,不论成败,不论得失,他们 都是胜利者!正如海明威的一句话: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 不败他!残奥会的选手们,他们已经战胜了自我,已经用自己的顽强精神向世人昭示,已经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他们是打不败的,虽然上帝给他们带来了不公平!他们的肢 体残缺了,但他们却拥有完整的人生!
顺呢?为了追求完美,我们这群莘莘学子可谓是极其努力:很是听父母的话,努力学习,力 求上进。十五的月亮,万般皆美,十五月圆之时,万家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是生活有时又是不完美的,不圆满的,残缺的。但我们也要反过来看,不圆满,不完 美,残缺也不是一无是处。你瞧,那满天闪烁的星星,都围绕在残月的周围,这何尝又不是 一幅“众星捧月”的美景呢?当你面对生活中的残缺时,何尝又没有朋友们的关怀呢?你再用 心观赏一下这朦胧月色下的景物,这难道不是一道优美的风景吗? 当生活夺去了史铁生的双腿时,年轻的史铁生面对这份残缺,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他 在那里默想、思索,于是那古老的地坛上,又多了一道风景。再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我 与地坛》,于是文坛上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当我读起《我与地坛》,我感觉着这份残 缺给史铁生带来的痛苦,内心充满了同情。然而,更令我感动的是那份母爱的真挚与伟大, 我很清楚地记得,文章中的这句话“凡是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当史铁生 与母亲共同面对生命中的这份残缺时,一种震撼人心的母爱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一道风 景,多么的让人刻骨铭心。 但是,人是不希望残缺的,是要求完美的。我们班的班长,就是完美的,他几乎什么都 行,样样在行,真是把我们大家羡慕死了。他的物理成绩第一,化学、英语、数学、语文成 绩均为第一,连体育也第一。他人又长得帅气,多少女孩子围着他转,把全班的男生嫉妒得 要命。所以,追求完美是一道风景,是一道更别致的风景。 完美当然是一种美,但残缺也是一道风景,甚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升格后】 那也是一道风景 黄晗卿 当你仰望夜空中那轮残月时,你心中是怎么想的呢?倘若此时的你正遭受不幸,也许你 会见月伤怀,慨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可是朋友,你也知道“此事古难全”, 何必苦苦追求生活的完美呢?我们何不用一颗博大的心去接受生活给予我们的风风雨雨呢? 你瞧,那满天闪烁的星星,都围绕在残月的周围,这又何尝不是一幅“众星捧月”的美景呢? 当你面对生活中的残缺时,想想朋友们的关怀,友谊岂不也是一道真情之景吗?你再用心观 赏一下这朦胧月色下的景物,这难道不是一道优美的风景吗? 当生活夺去了史铁生的双腿时,年轻的史铁生面对这份残缺,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他 在那里默想,思索,于是那古老的地坛上,又多了一道风景。再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我 与地坛》,于是文坛上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当我读起《我与地坛》,我感觉着这份残 缺给史铁生带来的痛苦,内心便充满了同情。然而,更令我感动的是文中的那份母爱的真挚 与伟大。我很清楚地记得,文章中的这句话“凡是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 当史铁生与母亲共同面对生命中的这份残缺时,一种震撼人心的母爱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这一道风景,多么地让人刻骨铭心。 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坎坷需要去跨越,残缺几乎是一种常态。我们每一个 人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些缺陷和不足,当面对这些缺陷时,我们努力地奋斗,不 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完善自我,于是人生的舞台上,又多了一道用激情与进取交织而成 的风景。 有了战胜一切磨难、不幸的信念,当你面对残缺时,你还会感伤哀叹吗?那么,再看看 残运会的选手们吧,他们为了祖国的荣誉顽强拼搏,付出努力,不论成败,不论得失,他们 都是胜利者!正如海明威的一句话: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 不败他!残奥会的选手们,他们已经战胜了自我,已经用自己的顽强精神向世人昭示,已经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他们是打不败的,虽然上帝给他们带来了不公平!他们的肢 体残缺了,但他们却拥有完整的人生!
残缺也是一种美,也是一道风景,甚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升格点评】 原文的致命弱点在于观点(中心)摇摆不定,一会儿说完美好,一会儿又说残缺好,文章 似乎想要全面来谈,肯定两者都好,但取得的客观效果是非常差的,导致两者都没有谈好, 甚至给人以混乱的感觉,这就是无中心或中心不明确类文章的最大毛病。 而升格后的文章从天空中的残月写起,自然地引出人生残缺的话题,起笔自然而亲切 紧接着,举了史铁生的例子,在例证的前提下,充分地展开理论论证,观点鲜明,中心明确 尤其让人觉得可信可亲的是,作者的话语十分亲切、自然,毫无大话、空话、套话,这是非 常难能可贵的。作者把残缺说成是一道风景,甚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观点颇具几分诗意。 【素材链接】 词坛泰斗乔羽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我的祖国》《难忘今宵》等歌曲唱遍大江南北 晚年他又积极投身教育、公益事业,在家乡创办学校,可谓老而弥坚 黄永玉是一代大师,在绘画、雕塑、散文、诗歌等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作品多次在国 内外展出,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 宋祖英是青年歌唱家中的佼佼者,不仅深受国内观众喜爱,还先后在悉尼歌剧院、维也 纳金色大厅和美国大都市等地成功举办了独唱音乐会,把中国民歌唱到了世界舞台 思路点拨 写名人的魅力,一篇文章中未必只选择一位名人,我们可以抓住一个中心,把几位名人 组合到一起,既可以品味他们各自的魅力,也可以领略他们共同的风采,使文章既达到中心 明确,又做到材料丰富。以上三位名人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创造了各自的成就,令人景仰。 因为他们的心中目标明确,目标坚定 能力提升版 【提升要诀】 作文“中心明确”提升的关键在于整体的构思立意和丰富而恰当的材料。我们知道,文 章是以意(中心)而取胜的,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就要有一个好的立意。很多作文,之所以 平庸,关键就是主旨不明,或表达不充分等,所以要想使文章“中心明确”,心中始终都要 有提炼好主题、主旨的意识。这是提升作文“中心明确”的关键中的关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再鲜明的主旨,也要靠材料来表现。因此,平时就 要注意积累典型素材并归类,到用时就能有的放矢,不会因牵强附会而影响中心的明确,这 也是使作文“中心明确”的一个好方法。 【名家引路】 善求名师成高徒 温元凯 学问之道,贵有良师。 无师自通者,古来少有。被奉为“圣人”的孔子也提倡拜师,不耻下问。荀子曾把尊师 提到治国的高度。韩愈的《师说》进一步明确了老师的地位,指出“古今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现代社会是人、物、信息大量交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需要善于求师与善于合作的“奋斗时 代”。要成为有作为的人才,决不能满足一般从师,而应当善求名师。“取法乎上,得法乎 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 “名师出高徒”,已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规律。以科学界为例,美国近百名诺贝尔奖金 获得者中,一半以上是跟名师学习、研究过,他们同那些没有名师指导过的人相比,获奖时 间平均提前七年左右。科学界许多精英确认,寻求名师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1979年诺 贝尔奖金获得者保罗阿·萨缪尔森曾经明确地指出:“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
残缺也是一种美,也是一道风景,甚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升格点评】 原文的致命弱点在于观点(中心)摇摆不定,一会儿说完美好,一会儿又说残缺好,文章 似乎想要全面来谈,肯定两者都好,但取得的客观效果是非常差的,导致两者都没有谈好, 甚至给人以混乱的感觉,这就是无中心或中心不明确类文章的最大毛病。 而升格后的文章从天空中的残月写起,自然地引出人生残缺的话题,起笔自然而亲切。 紧接着,举了史铁生的例子,在例证的前提下,充分地展开理论论证,观点鲜明,中心明确。 尤其让人觉得可信可亲的是,作者的话语十分亲切、自然,毫无大话、空话、套话,这是非 常难能可贵的。作者把残缺说成是一道风景,甚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观点颇具几分诗意。 【素材链接】 词坛泰斗乔羽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我的祖国》《难忘今宵》等歌曲唱遍大江南北, 晚年他又积极投身教育、公益事业,在家乡创办学校,可谓老而弥坚。 黄永玉是一代大师,在绘画、雕塑、散文、诗歌等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作品多次在国 内外展出,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 宋祖英是青年歌唱家中的佼佼者,不仅深受国内观众喜爱,还先后在悉尼歌剧院、维也 纳金色大厅和美国大都市等地成功举办了独唱音乐会,把中国民歌唱到了世界舞台。 思路点拨: 写名人的魅力,一篇文章中未必只选择一位名人,我们可以抓住一个中心,把几位名人 组合到一起,既可以品味他们各自的魅力,也可以领略他们共同的风采,使文章既达到中心 明确,又做到材料丰富。以上三位名人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创造了各自的成就,令人景仰。 因为他们的心中目标明确,目标坚定。 能力提升版 【提升要诀】 作文“中心明确”提升的关键在于整体的构思立意和丰富而恰当的材料。我们知道,文 章是以意(中心)而取胜的,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就要有一个好的立意。很多作文,之所以 平庸,关键就是主旨不明,或表达不充分等,所以要想使文章“中心明确”,心中始终都要 有提炼好主题、主旨的意识。这是提升作文“中心明确”的关键中的关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再鲜明的主旨,也要靠材料来表现。因此,平时就 要注意积累典型素材并归类,到用时就能有的放矢,不会因牵强附会而影响中心的明确,这 也是使作文“中心明确”的一个好方法。 【名家引路】 善求名师成高徒 温元凯 学问之道,贵有良师。 无师自通者,古来少有。被奉为“圣人”的孔子也提倡拜师,不耻下问。荀子曾把尊师 提到治国的高度。韩愈的《师说》进一步明确了老师的地位,指出“古今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现代社会是人、物、信息大量交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需要善于求师与善于合作的“奋斗时 代”。要成为有作为的人才,决不能满足一般从师,而应当善求名师。“取法乎上,得法乎 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 “名师出高徒”,已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规律。以科学界为例,美国近百名诺贝尔奖金 获得者中,一半以上是跟名师学习、研究过,他们同那些没有名师指导过的人相比,获奖时 间平均提前七年左右。科学界许多精英确认,寻求名师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1979 年诺 贝尔奖金获得者保罗•阿•萨缪尔森曾经明确地指出:“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
奖金,诀窍之一,就是名师指点。 名师何以出高徒呢?一是名师能够以自身行动为徒弟提供一个遵守严格工作标准的榜 样,教会他们怎样从事重要的科学工作;二是名师乃是徒弟杰出成就的诱发者,挖掘出徒弟 们的最大才能,把他们引导到高度成就的水平,教会他们应当把科学研究升华到怎样的高度 三是名师成为徒弟们工作的严格监督者和认真的批评家,不断提高他们进行科学修养的自觉 性。名师像高能分子一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把锋芒毕露的出众之才吸引过来,犹如众星 捧月,交相辉映。据统计,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和卢瑟福两人共培养了十七名诺贝尔奖金获得 者。美国十位名师培养造就了三十名获奖人,费米一人就培养了六名。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 玻尔,从他建立研究所到他去世的四十五年中,曾有五十多个国家的六百多名物理学家慕名 而来学习、交流与研究,曾接待过三十五个国家的物理学考察团访问,不论在和平的岁月, 还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局势的紧张和旅行的限制,都没有能阻止他们同世界各国的学术 合作和科学讨论,玻尔几乎网罗了欧洲的物理学界的精华,造就了美、苏、日各国的新秀, 左右了量子力学和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 当今处于“知识爆炸”时代,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纵横交错,分支 杂出,攀登任何一个高峰,特别是开拓型的探索,往往是顽石挡路,或者使你碰壁退步,或 者引你误入歧途。而名师指点,可以使你破门而入,少走或不走弯路,少费功夫,缩短成才 时间。在学问、技艺上,有些东西就像隔着一层纸,只要名师一指点,就轻轻戳破,使人茅 塞顿开,进入新的天地。昔人所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有道理的。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学问上有许 多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名师给予基本方法、技巧,甚至秘诀,但学问还要靠自己心领 神会去主观努力,去实践与探索。缺少这个条件,纵有名师也不能达到理想目标。 求师无疑需要尊师,但不能迷信。郑板桥向石涛和尚学画兰花时,“十分学七要抛」 各有灵苗各自探”,他解释说:“学一半抛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 全也。”名师有成就,也有局限与不足。学习他,是为了超过他:一味模仿,一辈子也不会 有出息。用牛顿的话来说,就是要站在巨人肩上。迷信权威并不是权威真正所希望的,正如 齐白石老人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在学习中走独创之路。“学无常师”,越是 有成就的人,越需要广师百家,博采众长 选自“急智网”) 【写作借鉴】 作者文笔挥洒、论说自如,使文章中心明确,充满了昂扬的论述激情。此文的一个最大 的特点就是,不仅例证恰到好处,而且很精彩。本文值得考生借鉴、学习的地方有:中心明 确,开篇即提出“学问之道,要有良师”的中心论点。分析说理非常到位,非常有逻辑力量, 即以理服人。而现在的很多初中学生由于受到学问、知识、阅历、思维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只能边举例,边分析。我们要把文章写得深刻,吸引人,亟待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要 不断地积累知识、学问:另一方面,要不断地磨炼、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想的广度、深 度。一句话,就是要多阅读,多思考,多练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漂亮的文章来。 【佳作展示一】 成功者的背后 人们总爱把青少年比喻成祖国的“花朵”,把老师比喻成辛勤的“园丁”。一株株的花 苗要开出一朵朵鲜艳的花朵,这跟花苗努力吸取自然界的各种营养是分不开的,但是园丁的 照顾也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当花儿吸取了足够的营养,长得枝叶茂盛,在风中骄傲地摆动着的时候,园丁却“狠心” 地剪掉了其修长的枝叶。因为他知道,枝叶会吸取送往花朵的营养,那时,花儿就会因营养
奖金,诀窍之一,就是名师指点。” 名师何以出高徒呢?一是名师能够以自身行动为徒弟提供一个遵守严格工作标准的榜 样,教会他们怎样从事重要的科学工作;二是名师乃是徒弟杰出成就的诱发者,挖掘出徒弟 们的最大才能,把他们引导到高度成就的水平,教会他们应当把科学研究升华到怎样的高度; 三是名师成为徒弟们工作的严格监督者和认真的批评家,不断提高他们进行科学修养的自觉 性。名师像高能分子一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把锋芒毕露的出众之才吸引过来,犹如众星 捧月,交相辉映。据统计,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和卢瑟福两人共培养了十七名诺贝尔奖金获得 者。美国十位名师培养造就了三十名获奖人,费米一人就培养了六名。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 玻尔,从他建立研究所到他去世的四十五年中,曾有五十多个国家的六百多名物理学家慕名 而来学习、交流与研究,曾接待过三十五个国家的物理学考察团访问,不论在和平的岁月, 还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局势的紧张和旅行的限制,都没有能阻止他们同世界各国的学术 合作和科学讨论,玻尔几乎网罗了欧洲的物理学界的精华,造就了美、苏、日各国的新秀, 左右了量子力学和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 当今处于“知识爆炸”时代,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纵横交错,分支 杂出,攀登任何一个高峰,特别是开拓型的探索,往往是顽石挡路,或者使你碰壁退步,或 者引你误入歧途。而名师指点,可以使你破门而入,少走或不走弯路,少费功夫,缩短成才 时间。在学问、技艺上,有些东西就像隔着一层纸,只要名师一指点,就轻轻戳破,使人茅 塞顿开,进入新的天地。昔人所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有道理的。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学问上有许 多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名师给予基本方法、技巧,甚至秘诀,但学问还要靠自己心领 神会去主观努力,去实践与探索。缺少这个条件,纵有名师也不能达到理想目标。 求师无疑需要尊师,但不能迷信。郑板桥向石涛和尚学画兰花时,“十分学七要抛三, 各有灵苗各自探”,他解释说:“学一半抛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 全也。”名师有成就,也有局限与不足。学习他,是为了超过他;一味模仿,一辈子也不会 有出息。用牛顿的话来说,就是要站在巨人肩上。迷信权威并不是权威真正所希望的,正如 齐白石老人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在学习中走独创之路。“学无常师”,越是 有成就的人,越需要广师百家,博采众长。 (选自“急智网”) 【写作借鉴】 作者文笔挥洒、论说自如,使文章中心明确,充满了昂扬的论述激情。此文的一个最大 的特点就是,不仅例证恰到好处,而且很精彩。本文值得考生借鉴、学习的地方有:中心明 确,开篇即提出“学问之道,要有良师”的中心论点。分析说理非常到位,非常有逻辑力量, 即以理服人。而现在的很多初中学生由于受到学问、知识、阅历、思维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只能边举例,边分析。我们要把文章写得深刻,吸引人,亟待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要 不断地积累知识、学问;另一方面,要不断地磨炼、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想的广度、深 度。一句话,就是要多阅读,多思考,多练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漂亮的文章来。 【佳作展示一】 成功者的背后 罗 雯 人们总爱把青少年比喻成祖国的“花朵”,把老师比喻成辛勤的“园丁”。一株株的花 苗要开出一朵朵鲜艳的花朵,这跟花苗努力吸取自然界的各种营养是分不开的,但是园丁的 照顾也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当花儿吸取了足够的营养,长得枝叶茂盛,在风中骄傲地摆动着的时候,园丁却“狠心” 地剪掉了其修长的枝叶。因为他知道,枝叶会吸取送往花朵的营养,那时,花儿就会因营养
缺失而枯萎凋零。 当花儿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零星的只剩下几片花瓣时,园丁会细心地去呵护 着它。只要花儿不放弃,经过这一次的洗礼,它会变得更加坚强。 当花儿的周围冒出一大片杂草时,园丁就会及时出现帮助花儿除去杂草,使花儿继续健 康地生长。在花儿的生长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可园丁会一直在它旁边扶持它 其实,我们的学习不也是这样的吗?正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老师的指点也是我们 无涯学海中必不可少的保障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文学方面有非常高的造诣,这得益于莫泊桑惊人的天赋和自身的 努力。但我觉得,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对他的指导也非常重要。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人透过 窗户看见外面有许多人在行走,有高贵的富人,有可怜的乞丐,有为生活而奔波的马夫 福楼拜指着一个正赶车的马夫,对莫泊桑说:“你描述一下这个马夫的外形、神态,记住要 让这个马夫与其他的马夫区分开来,不让人产生错觉。”就是因为有福楼拜的指导,才让莫 泊桑意识到,该如何进行描写。从此,他就细心地观察身边的每一个细节。这一切都为莫泊 桑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老师是在我们学习生涯中为我们指路的明灯,失去这样一盏灯,会让我们的前途充满更 多的坎坷与荆棘 曾听说过有一位年龄很小的大学生。他在读初中时就自学了高中三年的所有课程,因此, 未读高中就直接考取了大学。你也许会惊叹他是个天才。不错,我也不否认。但你是否看到 了他成功的另一面呢?他能够如此出色地完成高中三年的课程,其间接受了许多老师的细致 讲解和循循诱导 盛开的花儿,人们只惊艳它美丽的容颜,敬佩它顽强的生长能力,但你是否想过在它身 后默默奉献的园丁?没有园丁,它又怎会成功得如此轻松呢? 点评 此文中心明确,紧扣话题,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而有条理。文章开头先从花儿需要园丁 的呵护来写,起笔自然;接着又以花儿与园丁的关系来比拟成才与求师的关系;紧接着又用 两个一正一反的例子予以论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再加上简短的分析总结,这样就使得 文章结构层次非常清楚、醒目而颇具说服力。 【佳作展示二】 鹿死谁手 付毛毛 2800年某月某日,王二学、张三师和李四全,一起闲游到苏堤之上,苏堤两岸轻风拂 柳,三人不由得便天南地北地侃了起来。聊着聊着,三人就争论起成才与拜师方面的问题来。 王二学认为,有没有老师不重要,只要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就能无师自通;张三 师则相反,他认为只要一切听老师的,再大的问题也不在话下:李四全则主张“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既肯定老师的作用,又强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人争论得不可开交,最后终于商定,按各自的方法来比试一下。咋比?别急,为了公 平起见,三人的脑子中都输入了“知识驱除”程序。然后各自乘“时光机”驶入公元××年。 王二学来到了宋代,他一刻也不耽搁,立即找书开始读。可一拿起书,他就傻了眼。这 本书上的第一个字他就不认得。幸好,这王二学还算“聪明”。他开始从字的起源推敲,琢 磨,从甲骨文开始硏究,可是左硏究右琢磨,头皮都被抓破了,仍想不通。邻居见他如此好 学,都劝他进学堂,找个老师来指导指导。可王二学却把嘴儿一撅道:无师可自通。十年苦 学后,他终于学会了“日”字,可发音仍然不准,唉!于是民间便流传开一首为他而写的打 油诗:
缺失而枯萎凋零。 当花儿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零星的只剩下几片花瓣时,园丁会细心地去呵护 着它。只要花儿不放弃,经过这一次的洗礼,它会变得更加坚强。 当花儿的周围冒出一大片杂草时,园丁就会及时出现帮助花儿除去杂草,使花儿继续健 康地生长。在花儿的生长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可园丁会一直在它旁边扶持它。 其实,我们的学习不也是这样的吗?正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老师的指点也是我们 无涯学海中必不可少的保障。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文学方面有非常高的造诣,这得益于莫泊桑惊人的天赋和自身的 努力。但我觉得,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对他的指导也非常重要。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人透过 窗户看见外面有许多人在行走,有高贵的富人,有可怜的乞丐,有为生活而奔波的马夫…… 福楼拜指着一个正赶车的马夫,对莫泊桑说:“你描述一下这个马夫的外形、神态,记住要 让这个马夫与其他的马夫区分开来,不让人产生错觉。”就是因为有福楼拜的指导,才让莫 泊桑意识到,该如何进行描写。从此,他就细心地观察身边的每一个细节。这一切都为莫泊 桑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老师是在我们学习生涯中为我们指路的明灯,失去这样一盏灯,会让我们的前途充满更 多的坎坷与荆棘。 曾听说过有一位年龄很小的大学生。他在读初中时就自学了高中三年的所有课程,因此, 未读高中就直接考取了大学。你也许会惊叹他是个天才。不错,我也不否认。但你是否看到 了他成功的另一面呢?他能够如此出色地完成高中三年的课程,其间接受了许多老师的细致 讲解和循循诱导。 盛开的花儿,人们只惊艳它美丽的容颜,敬佩它顽强的生长能力,但你是否想过在它身 后默默奉献的园丁?没有园丁,它又怎会成功得如此轻松呢? 点评 此文中心明确,紧扣话题,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而有条理。文章开头先从花儿需要园丁 的呵护来写,起笔自然;接着又以花儿与园丁的关系来比拟成才与求师的关系;紧接着又用 两个一正一反的例子予以论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再加上简短的分析总结,这样就使得 文章结构层次非常清楚、醒目而颇具说服力。 【佳作展示二】 鹿死谁手 付毛毛 2800 年某月某日,王二学、张三师和李四全,一起闲游到苏堤之上,苏堤两岸轻风拂 柳,三人不由得便天南地北地侃了起来。聊着聊着,三人就争论起成才与拜师方面的问题来。 王二学认为,有没有老师不重要,只要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就能无师自通;张三 师则相反,他认为只要一切听老师的,再大的问题也不在话下;李四全则主张“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既肯定老师的作用,又强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人争论得不可开交,最后终于商定,按各自的方法来比试一下。咋比?别急,为了公 平起见,三人的脑子中都输入了“知识驱除”程序。然后各自乘“时光机”驶入公元××年。 一 王二学来到了宋代,他一刻也不耽搁,立即找书开始读。可一拿起书,他就傻了眼。这 本书上的第一个字他就不认得。幸好,这王二学还算“聪明”。他开始从字的起源推敲,琢 磨,从甲骨文开始研究,可是左研究右琢磨,头皮都被抓破了,仍想不通。邻居见他如此好 学,都劝他进学堂,找个老师来指导指导。可王二学却把嘴儿一撅道:无师可自通。十年苦 学后,他终于学会了“日”字,可发音仍然不准,唉!于是民间便流传开一首为他而写的打 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