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初中语文毕业班质量检查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本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答题时请按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要求 认真作答,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可怜身上衣正单 。(白居易《卖 炭翁》) (4)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 (5)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6)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 西村》) (7)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 坡羊·潼关怀古》) (8)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孟子《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9)后值倾 覆 尔 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10)《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句子 是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安徒生,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 《白雪公主》等 B.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 C.下列文章按写作年代排列,依次为:《马说》、《桃花源记》、《儒林外史》、《岳阳楼 记》。 D.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不惑之年,指三十岁;而立之年,指四十岁。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
1 福建省莆田市初中语文毕业班质量检查试卷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注意:本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答题时请按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要求 认真作答,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 分)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可怜身上衣正单, 。(白居易《卖 炭翁》) (4)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 (5)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6)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 西村》) (7)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 坡羊·潼关怀古》) (8)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孟子《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9)后值倾 覆, , ,尔 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10)《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句子 是: ,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安徒生,19 世纪丹麦童话作家,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 《白雪公主》等。 B.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 C.下列文章按写作年代排列,依次为:《马说》、《桃花源记》、《儒林外史》、《岳阳楼 记》。 D.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不惑之年,指三十岁;而立之年,指四十岁。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6 分)
站在古村,一种厚重的文化扑面而来,只是静静地_① (A.端详B.打量),所 有的青瓦已声泪俱下,两千多年的时光, (A.记忆B.记载)着你艰难而清 贫的足迹。宋、明、清的烟雨,在这里留下水墨,在这里留下传奇,在这里留下华彩。斑 驳 甲 (A.b6B.po)的墙上,日影与山色,化成一帘旖旎的春光,化成精神世界里的万盏华灯。你, 如一本线装的古诗集,散发出清新淡雅的意 你在 (ang)然的春意中熠熠生辉。 (1)为文中甲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 分) 甲处 乙处 (2)为文中①、②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2分) (3)仿照文中画线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2分)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4-5题。(5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气势磅礴,情境雄健,语言壮丽,体现了豪放派的写作风 格 B.词人从实、虚两方面来表达报国情怀,起笔“醉里挑灯看剑”通过虚写表达忧国之情。 C.上阙和下阙的最后一句分别描写了理想和现实中的词人自身,雄壮与悲凉形成了强烈的反 差,带给人心灵上的震颤 D.词人善于化用典故入词,用“的卢”写战马,不但突出了战马飞腾的雄姿,而且有力地 烘托了骑马人的勇猛 5.这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 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 廷
2 站在古村,一种厚重的文化扑面而来,只是静静地 ① (A.端详 B.打量),所 有的青瓦已声泪俱下,两千多年的时光, ② (A.记忆 B.记载)着你艰难而清 贫的足迹。宋、明、清的烟雨,在这里留下水墨,在这里留下传奇,在这里留下华彩。斑 驳 甲 (A.bó B.pó)的墙上,日影与山色,化成一帘旖旎的春光,化成精神世界里的万盏华灯。你, 如一本线装的古诗集,散发出清新淡雅的意 韵; , 。你在 乙 (àng )然的春意中熠熠生辉。 (1)为文中甲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 分) 甲处 乙处 (2)为文中①、②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2 分) ① ② (3)仿照文中画线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2 分) 二、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4-5 题。(5 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词气势磅礴,情境雄健,语言壮丽,体现了豪放派的写作风 格。 B.词人从实、虚两方面来表达报国情怀,起笔“醉里挑灯看剑”通过虚写表达忧国之情。 C.上阙和下阙的最后一句分别描写了理想和现实中的词人自身,雄壮与悲凉形成了强烈的反 差,带给人心灵上的震颤。 D.词人善于化用典故入词,用 “的卢”写战马,不但突出了战马飞腾的雄姿,而且有力地 烘托了骑马人的勇猛。 5.这首 “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16 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 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 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 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 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 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范蠡【I】:人名,越国大夫。②保栖:守卫居住。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臣之妻私臣私 (2)时时而间进间 (3)且以报越 且 (4)战者逆德也逆: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B.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C.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D.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3分) (2)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2分) 9.简要分析邹忌和范蠡劝谏的方式和结果有什么不同?(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1分) 永恒之树 章红 他是个小男孩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这么大、这么粗了。它大概有50米高,树冠像一片巨大 的绿色云彩,许多遒劲的树根裸露在地面,像闪电一般朝四面八方辐射。苔藓在树下铺开了 张绿色的绒毯,沿树干攀援上升。 它这么大,这么高,来到这个地区的旅人们总是把它当成路标。对于小男孩来说,这棵树则是 他的玩伴,他每天都要带着他的大狗来到树下玩耍。 有时候他爬上树,在桌面一般平坦的枝丫间坐上很久,眺望远方,感受风在树枝间的穿行,大 狗安静地卧在树下等他。有时候他环绕树干奔跑,跃过一处又一处树根,它们像横躺在地面的 巨龙的脊背。大狗跟在他身后,兴奋地玩着同样的游戏,把一股股热气喷吐在他耳边、颈后 就这样 过去了……不知为什么大狗渐渐奔跑不动了。它变得衰弱,总是被树根绊倒 爸爸说大狗生病了,它一天天消瘦,像雪人一样融化,他为大狗不安 有一天早上,起床后他没能见到它。他四处寻找、呼唤着大狗的时候,妈妈拦住了他,将他温 柔地圈在自己的胳膊中,“亲爱的,不要找了,它已经去了另外一个地方。” “那是哪里?” “它和大树在一起,那差不多就是天堂了,你觉得呢?
3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①谏曰:“不 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 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②于会稽,吴王追而围 之。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夫。②保栖:守卫居住。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臣之妻私臣 私: (2)时时而间进 间:______ (3)且以报越 且: ______ (4)战者逆德也 逆: 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B.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C.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D.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3 分) (2)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2 分) 9.简要分析邹忌和范蠡劝谏的方式和结果有什么不同?(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21 分) 永恒之树 章红 他是个小男孩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这么大、这么粗了。它大概有 50 米高,树冠像一片巨大 的绿色云彩,许多遒劲的树根裸露在地面,像闪电一般朝四面八方辐射。苔藓在树下铺开了一 张绿色的绒毯,沿树干攀援上升。 它这么大,这么高,来到这个地区的旅人们总是把它当成路标。对于小男孩来说,这棵树则是 他的玩伴,他每天都要带着他的大狗来到树下玩耍。 有时候他爬上树,在桌面一般平坦的枝丫间坐上很久,眺望远方,感受风在树枝间的穿行,大 狗安静地卧在树下等他。有时候他环绕树干奔跑,跃过一处又一处树根,它们像横躺在地面的 巨龙的脊背。大狗跟在他身后,兴奋地玩着同样的游戏,把一股股热气喷吐在他耳边、颈后。 就这样一年年过去了……不知为什么大狗渐渐奔跑不动了。它变得衰弱,总是被树根绊倒。 爸爸说大狗生病了,它一天天消瘦,像雪人一样融化,他为大狗不安。 有一天早上,起床后他没能见到它。他四处寻找、呼唤着大狗的时候,妈妈拦住了他,将他温 柔地圈在自己的胳膊中,“亲爱的,不要找了,它已经去了另外一个地方。” “那是哪里?” “它和大树在一起,那差不多就是天堂了,你觉得呢?
他同意。但他还是迷惑地问:“可是,它为什么要消失呢?不可以不离开吗?我们在一起不是也 很好吗?” 妈妈更温柔地抱紧他,“亲爱的,无论是一条狗还是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地待在这儿,我们 不得不学会说再见。” 他不太明白这些话,但是他听懂了大狗和大树在一起,真的,那差不多就是天堂了 他再也没养过另外一条大狗,幸亏他还有大树。 又一些年头过去,他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了一位年轻人,拎着旅行箱从家里出发,去城市里上学, 爸爸妈妈温柔地吻别了他 后来这一切都相当习以为常了:一次次离开,一次次返回,他也成了旅人,大树是回家的路标。 家里等待他的永远是舒适的床铺、寒冬里噼啪作响的炉火、刚出炉的面包的香味……当然, 最重要的,是那两张亲人的面容。 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离开与返回中,这两张亲人的面容在发生微妙的改变:多出的一些白发 新添的几根皱纹,往下陷落的皮肤与骨骼…… 而他,也成了一个中年人,有了自已的孩子。 大树底下,又有了一个小男孩的身影了。他爬上爬下,围绕树干奔跑,或者安静地坐在树下。 跟当年的他那么像,但绝对不是他,那是另一个崭新、独立的生命 有一年回庄园,他告别的人是父亲。他和母亲往父亲棺木上撒下最后一抔泥土,母亲已快被哀 伤击倒,他不得不尽全力搀扶着蹒跚的妈妈。妈妈看着他,眼神里全是软弱,他知道这软弱的 眼神是在提一个问题,那是童年的他曾经问过的 “为什么要消失呢?不可以不离开吗?我们在一起不是也很好吗?” 那一瞬间他的心也跳动得非常非常软弱。 妈妈去世的时候,雪白的头发与雪白的枕头融为一体,洁白的被单覆盖住她的身体,像一面洁 白的雪坡 现在,他很老了,甚至到了他自己都快要离开的时候,他重新坐在大树下。真奇怪,从前的小男 孩变成了这么老的一个老人。小男孩圆圆饱饱的脸蛋变成了老人瘦削凹陷的双颊,蓬勃茂密 的头发变成了疏落的白发 他生命中亲爱的人,都一一离去。他不得不一次次说再见,直至自己也要对这个世界说再见的 时候。只有大树依然存在,他感到了一种仅有的安慰。他仰望着伸入苍穹的绿叶,耳边回响起 个稚嫩的声音: “……不可以不离开吗?我们在一起不是也很好吗?” 那或许是大树底下又一个小男孩的提问,或许是从岁月深处泛出的回声,他想他可以回答这 个问题了: 我亲爱的孩子,这是必需的,我们不可能永远待在这儿。但大树将在地球上留存下去,并在 人们死去之后继续存在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对大树的描写,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大树的茂盛、生机勃勃。 B.文章中的“他”因为亲人的离去,感受到生命逝去的无情,对大树有了新的理解
4 他同意。但他还是迷惑地问:“可是,它为什么要消失呢?不可以不离开吗?我们在一起不是也 很好吗?” 妈妈更温柔地抱紧他,“亲爱的,无论是一条狗还是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地待在这儿,我们 不得不学会说再见。” 他不太明白这些话,但是他听懂了大狗和大树在一起,真的,那差不多就是天堂了。 他再也没养过另外一条大狗,幸亏他还有大树。 又一些年头过去,他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了一位年轻人,拎着旅行箱从家里出发,去城市里上学, 爸爸妈妈温柔地吻别了他。 后来这一切都相当习以为常了:一次次离开,一次次返回,他也成了旅人,大树是回家的路标。 家里等待他的永远是舒适的床铺、寒冬里噼啪作响的炉火、刚出炉的面包的香味……当然, 最重要的,是那两张亲人的面容。 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离开与返回中,这两张亲人的面容在发生微妙的改变:多出的一些白发, 新添的几根皱纹,往下陷落的皮肤与骨骼…… 而他,也成了一个中年人,有了自已的孩子。 大树底下,又有了一个小男孩的身影了。他爬上爬下,围绕树干奔跑,或者安静地坐在树下。 跟当年的他那么像,但绝对不是他,那是另一个崭新、独立的生命。 有一年回庄园,他告别的人是父亲。他和母亲往父亲棺木上撒下最后一抔泥土,母亲已快被哀 伤击倒,他不得不尽全力搀扶着蹒跚的妈妈。妈妈看着他,眼神里全是软弱,他知道这软弱的 眼神是在提一个问题,那是童年的他曾经问过的: “为什么要消失呢?不可以不离开吗?我们在一起不是也很好吗?” 那一瞬间他的心也跳动得非常非常软弱。 妈妈去世的时候,雪白的头发与雪白的枕头融为一体,洁白的被单覆盖住她的身体,像一面洁 白的雪坡。 现在,他很老了,甚至到了他自己都快要离开的时候,他重新坐在大树下。真奇怪,从前的小男 孩变成了这么老的一个老人。小男孩圆圆饱饱的脸蛋变成了老人瘦削凹陷的双颊,蓬勃茂密 的头发变成了疏落的白发。 他生命中亲爱的人,都一一离去。他不得不一次次说再见,直至自己也要对这个世界说再见的 时候。只有大树依然存在,他感到了一种仅有的安慰。他仰望着伸入苍穹的绿叶,耳边回响起 一个稚嫩的声音: “……不可以不离开吗?我们在一起不是也很好吗?” 那或许是大树底下又一个小男孩的提问,或许是从岁月深处泛出的回声,他想他可以回答这 个问题了: “我亲爱的孩子,这是必需的,我们不可能永远待在这儿。但大树将在地球上留存下去,并在 人们死去之后继续存在。”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段对大树的描写,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大树的茂盛、生机勃勃。 B.文章中的“他”因为亲人的离去,感受到生命逝去的无情,对大树有了新的理解
C.小男孩与大狗的和谐互动,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 D.文章借物说理,赋予“树”丰富的含义,读来韵味深远,发人深思。 11.文中的“大树”伴随着他的一生,他和“大树”的感情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 概括。(3分) 1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请从描写角度品析下面句子:(3分) 妈妈拦住了他,将他温柔地圈在自己的胳膊中。 (2)“妈妈看着他,眼神里全是软弱”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13.“不可以不离开吗?我们在一起不是也很好吗?”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有什么用 意?请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1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3分) 在阅读旅程中拥有“心力量” 朱永新 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伟大的书,本身就同时拥有安顿灵魂和激发创 造的力量。物质的发展永远会受到各种制约,精神的蓬勃才是不竭的源泉。毫无疑问,阅读 正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更有智慧。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重建信仰。社会需要诚信,人们需要信仰。读书会让人知道世界的深奥, 会让人明白自己的无知与渺小,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而敬畏之心是建立信仰的重要基础 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共读共行,才能同心同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创新创造。好的书会让我们更年轻、更有活力。读书,应该是一种挑战, 向未知世界同时向自己智力的一种挑战。虽然批评式的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 不过读书不是为了批评书中的缺点与错误,而是为了创新创造。尤其对于研究问题与建构理 论而言,阅读应该以学其所长为主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探索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总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近视”“老 花”等原因,或者“粗心”“马虎”等心理,让我们无法清晰把握这个世界。而阅读,就是 那副帮助我们清晰看世界的眼镜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反思自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本书里,每个读者所 读到的,所汲取的,都带有个人色彩。每个真正用心阅读的人,总是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 从而通过行动,去寻找有意义的人生 当然,读书需要循序渐进。不同的书会组成一个自然的阶梯,引导我们去攀登思想与智慧的 高峰。所以,当我们被一本书阻拦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可以寻找另外更合适的书作为再 次攀越这本书的阶梯。 没能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不妨从现在开始行动。即使不能以书为友,也应对阅读的好处有所 了解,对爱书人、读书人保持尊敬。我们的古人对于书籍、阅读、读书人,都是尊敬的。在 古代,连有字的纸张也不能随便乱扔。对这些保持必要的尊敬,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尊敬,是 种修养
5 C.小男孩与大狗的和谐互动,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 D.文章借物说理,赋予“树”丰富的含义,读来韵味深远,发人深思。 11.文中的“大树”伴随着他的一生,他和“大树”的感情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 概括。(3 分) 1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1)请从描写角度品析下面句子:(3 分) 妈妈拦住了他,将他温柔地圈在自己的胳膊中。 (2)“妈妈看着他,眼神里全是软弱”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 分) 13.“不可以不离开吗?我们在一起不是也很好吗?”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有什么用 意?请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4 分) 1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13 分) 在阅读旅程中拥有“心力量” 朱永新 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伟大的书,本身就同时拥有安顿灵魂和激发创 造的力量。物质的发展永远会受到各种制约,精神的蓬勃才是不竭的源泉。毫无疑问,阅读 正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更有智慧。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重建信仰。社会需要诚信,人们需要信仰。读书会让人知道世界的深奥, 会让人明白自己的无知与渺小,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而敬畏之心是建立信仰的重要基础。 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共读共行,才能同心同 行。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创新创造。好的书会让我们更年轻、更有活力。读书,应该是一种挑战, 向未知世界同时向自己智力的一种挑战。虽然批评式的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 不过读书不是为了批评书中的缺点与错误,而是为了创新创造。尤其对于研究问题与建构理 论而言,阅读应该以学其所长为主。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探索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总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近视”“老 花”等原因,或者“粗心”“马虎”等心理,让我们无法清晰把握这个世界。而阅读,就是 那副帮助我们清晰看世界的眼镜。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反思自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本书里,每个读者所 读到的,所汲取的,都带有个人色彩。每个真正用心阅读的人,总是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 从而通过行动,去寻找有意义的人生。 当然,读书需要循序渐进。不同的书会组成一个自然的阶梯,引导我们去攀登思想与智慧的 高峰。所以,当我们被一本书阻拦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可以寻找另外更合适的书作为再 次攀越这本书的阶梯。 没能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不妨从现在开始行动。即使不能以书为友,也应对阅读的好处有所 了解,对爱书人、读书人保持尊敬。我们的古人对于书籍、阅读、读书人,都是尊敬的。在 古代,连有字的纸张也不能随便乱扔。对这些保持必要的尊敬,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尊敬,是 一种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