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oku”①的诞生 京都作为日本的旧都历时千年(794一1868);实际上,时至今 日,市区的街道仍然保持着其8世纪时的格局,而且众多的古迹和 神殿、寺庙使京都至今仍是日本的宗教和精神中心,吸引着数以百 万计的观光客前来追寻在现在的日本首都东京早已湮没不存的文 化传统。 1949年1月12日,村上春树就诞生在这个古老的城市,早年 生活在仍保留了古代文化、政治和重商传统的京都一大阪一神户 (即“关西”)地区。全家移居西宫的大阪市郊时,他还是个步履瞒 跚的孩童,他就在这儿长大,讲的是这个地区的方言,本能地不信 任任何讲话不带这种方言独特措辞和柔软口音的人。 现在的村上春树给人的感党是个完全彻底的“国际人”,同时 又是个身处边缘的日本人,想想看,他越过了多么顽强的地区偏 好,不论是食物(要清淡、微甜,不要浓厚的酱汁)、学院(京都大学 是唯一可以接受的学院)甚至棒球手(当地的村山是当时唯一值得 认可的投手)。村上春树的父亲村上千秋是京都一位和尚之子,本 人也做过几年古老的家族寺庙的和尚,不过所有这些古老的崇拜 ①即日语中的“我
洗耳倾听:村上春树的世界 都未对村上产生影响,他既不信佛,也不信别的任何一种宗教。他 母亲村上美幸是京都一商人之女,看来,他同样未能继承母系的家 族传统。 千秋和美幸相识之时,两人都是高中的日本语文教师,尽管母 亲后来成为全职家庭主妇,小春树仍能经常在饭桌上听到他父母 谈论8世纪的诗歌或是中世纪的战争故事。春树是独生子,他自 己觉得他的内倾性格与此不无关系。他最早的童年记忆之一是跌 人一条小溪并被冲向一条开着口的暗渠,这一可怕的经验他在《奇 鸟行状录》的第一部第九章《暗渠外加绝对的电力不足…》中予 以了重现。 村上春树的父母基本上是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者,对他虽要求 严格,总的来说还是给了他相当大的自由空间。他记忆中的郊区 童年的生活相当平和恬淡,整天在山上漫游,跟小伙伴在附近的沙 滩上游泳(这一海岸线自此被永远铭记在心并得到引申发展,在 《寻羊冒险记》的最后成为一个感伤的青春纪念)。父母允许他在 当地的书店赊账购买喜欢的书,只要不是漫画和周刊就行。 村上春树自此成了个狼吞虎咽的小书虫,这无疑符合他父母 的意愿,不过没料到在儿子读书上采取的进步政策也会产生他们 不愿看到的后果。村上春树十二岁的时候,全家移居芦屋市附近 (又是住在全是独幢房屋的郊区),父母订阅了两种“世界文学”的 文丛,每月由当地的书店送达。村上春树的青春期就这样在如饥 似渴的阅读中度过。村上千秋未尝不是希望通过每星期天早上辅 导春树的日语鼓励儿子对日本古典文学产生兴趣,结果是春树宁 肯去看司汤达,后来他又喜欢上托尔斯泰,尤其是陀思妥耶夫 斯基。 近年来,他倒是开始看日本文学,不过都是现代日本小说,仍
“Boku”的诞生 3 然不是古典文学。在1985年与福克纳式小说家中上健次(1946一 1992)的自由对谈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村上春树除了中上健次本 人以及那位喜剧性的感官大师谷崎润一郎(1886一1965)之外几乎 再没读过其他的日本作家的作品。他曾说过:“在我的整个成长 期,我从未有过被一位日本作家深深打动的经验。” 村上春树自己也写道,他在芦屋市中学时代的所有印象就是 挨老师打。他一点都不喜欢他的老师,他们也同样不喜欢他,因为 他不肯学习一这个习惯他也随身带进了神户高中。他几乎每天 都玩麻将牌(很入迷,但玩得很糟糕),滥交女朋友,在爵土乐酒吧 和电影院里消磨时光,再就是抽烟、翘课、上课时读小说,不一而 足,不过他的成绩倒一直都还过得去。 考虑到如此这般的成长经历,村上春树倒真有可能就这样不 显山露水地普普通通下去。他是个来自安静城郊的好孩子,童年 生活并未给他的人生造成特别的压力。他是有点内向而且爱读 书,但绝对算不上绝尘出世;他没有值得一提的嗜好或恶习;也没 对哪个特殊的领域或技能沉迷热衷;他既没有机能失调的家庭背 景要应付,也没有个人的危机和伤痛须面对;不是特别有钱也并不 贫困;没什么智力障碍也算不得天才。换句话说,他压根就没有那 些据说能激励某些敏感心灵走上以写作来疗救自己及同代人之路 的幼年的创伤经验。不过,他倒是逐渐变成了一个顽固的个人主 义者。在一个以集体为准则的国家里他一贯避免“扎堆”。在日 本,连作家都有他们的协会组织,但村上春树从来不是其中的 一员。 村上春树在神户高中阶段曾为校报写稿,此时他的阅读面得 以延伸,开始看硬汉侦探小说家罗斯·迈克唐纳、艾德·迈克贝恩
4 洗耳倾听:村上春树的世界 和雷蒙德·钱德勒①等人的作品,然后是纯文学的杜鲁门·卡波 特②和库特·冯尼哥特③等作家。神户是日本国际贸易之都,当地 有很多书店出售侨民的二手平装本书籍,原版的文学书比日文的 译本还要便宜一半。村上简直被迷住了。他说:“美国的平装版书 籍最先吸引我的是我发现自己竟能阅读这些用一种外语写的书。 对我而言,能够读懂一种靠后天努力才能学会的语言书写的文学 并被打动,真是一种奇妙无比的新鲜经验。” 那种语言当然就是英语。虽然最先着迷于法国和俄罗斯文 学,但不要忘了,村上是在美国占领期间出生,并伴随日益繁荣却 仍继续向往美国的富强和文化的日本一同成长起来的。他渴慕约 翰和罗伯特·肯尼迪这样“典型的美国”长相,因为向往保罗·纽 ①Raymond Chandler(1888一l959),美国侦探小说家。他塑造了私人侦探菲 利普·马罗的形象,将其描写为一个理想的捍卫者,在一个投机取巧、有时甚至残 暴的洛衫矶社会中,虽穷苦却诚实可靠。钱德勒著有7部长篇小说:《大睡》 (1939)、《别了,亲爱的》(1940)、《高窗》(1942)、《湖中夫人》(1943)、《小妹妹》 (1949)、《久别》(1953)和《播音》(1958),全部以菲利普·马罗为主人公。在其众多 短篇小说集中著名的有《五个谋杀者》和《夜半雷蒙德·钱德勒》(1971)等。 ②Truman Capote(1924一1984),美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第一部长篇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即被誉为前程远大的作家之作品,讲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在腐 败已极的南方世界寻觅父亲及查清自己身份的故事。此前曾以《关上最后一道门》 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后与其他描写无人爱恋的可怜人的故事结为一集,名《夜 树》。《草竖琴》写一些天真未泯之人暂时退出现实生活,获得新生后重返现实的故 事。《蒂凡尼的早餐》是他最为著名的中篇小说,曾拍成电影。20世纪50至70年 代,卡波特成为上流社会的宠儿。后期他创造出一种新闻报道风格的小说写作法, 代表作为描述一著名血案的《冷血》,他自称为“非虚构小说”。 ③Kurt Vonnegut(1922一2007),以奇幻与科幻小说形式表现20世纪恐怖而 啼笑皆非式文明的美国著名悲观和讽刺小说家。第一部小说《自动钢琴形象地描 写了一个完全机械化、自动化的社会,只剩下纽约一个厂区的科学家和工人在徒劳 地对抗那种非人化的影响。《巨人的警笛》是部半科幻小说,整个人类历史被看做 是在一颗外星上寻找太空飞船某个部件时相伴发生的偶然事件。《五号屠场》企图 以小说的形式再现其被俘后在德累斯顿的经历,用对该城的空袭作为千百年来战 争之残酷与毁灭性的象征。其他重要小说还有《冠军早餐》等
“Boku”的诞生 5 曼所代表的那种西海岸的所谓自由风尚,他竟把那部影片《哈泼》 看了不下十多遍一保罗·纽曼戴上太阳镜的样子简直酷毙 了①。他虽然喜欢上了英美的原版书,却仍然没耐心系统地去学 这门语言,他的英文课成绩一直也就不过尔尔。他后来说:“当时 的老师如果知道我竟然翻译了这么多书,一定会大吃一一惊的。” 美国的音乐是另一个吸引他的源泉,首先是摇滚,他是通过电 台接触到的:猫王、理克·尼尔森、沙滩男孩。后来,在1964年听 了阿特·布莱基和“爵士信使”的现场音乐会之后,十五岁的村上 就开始经常省下午饭钱来买爵土乐唱片了。 他对爵土乐以及美国其他流行文化的熟稔马上就在他的作品 中清楚地表现出来,虽然他并没有刻意去强调这些背景。村上在 神户与众多美国侨民一道度过了他的青春期,这时美军的占领已 经结束,日本开始跟美利坚齐头并进,大多数日本人仍然视为异乎 寻常的,他早已觉得理所应当。在谷崎润一郎眼里,一架宝丽莱相 机就是西方堕落的象征;对切身经历过神户大轰炸并为美国大兵 拉过皮条的野坂昭如(1930一)来说,美国是一场强迫性的噩梦; 就连比村上年轻三岁却是在美军军事基地附近长大的小说家村上 龙@(1952一),也被视为日本占领期心理的最后遗痕。 相比而言,村上春树已经被称为第一位对美国流行文化完全 认同的作家,而如今的日本已经完全被这种文化所渗透。他也被 视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后战后作家”,第一位弃绝战后时期“阴 ①这部影片又名《移动标靶》,是村上春树最喜欢的影片之一,因为是根据 他年方十七岁时读的第一本硬汉侦探小说一罗斯·迈克唐纳的《我名阿彻》改 编的。—原注 ②村上龙以《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最为知名,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美军驻 地附近身处“嗑药文化”中不能自拔的日本年轻人的生活。一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