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章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土壤和空气的温度变化规律、空气的绝热、非绝热变化和大 气稳定度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解,挂图辅助, 本章重点,土温、气温的变化规律。 四、本章难点大气稳定度、绝热变化。 五、本章教学时数6学 六、教学内容 第五讲 第一节空气温度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大气中的表达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d Q=C, dT-RTdp/p d T=dQ/C +rTdp/Cpp 式中dQ单位质量空气由于辐射、湍流等引起的热量变化:C是空气的定压比热,对于单 位质量的干空气,实测C=1.005J/g.k;R为比气体常数,对干空气来说,比气体常数 R=0.287J/g.k 、绝热过程 在气象学上,任一气块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即Q=0时的状态变化过程,叫做绝热过 程 )干绝热过程 1、概念:将升、降气块内部既没有发生水相变化,又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的过程,称作 干绝热过程。研究中,大气的垂直运动过程可近似看作是绝热的。 2、干绝热方程(亦称泊松方程) T/T=(P/P)0286 从方程中可以看出,在干绝热过程中气块温度的变化唯一决定于气,压的变化,当气压降低 时,温度也降低,反之亦然 3、干绝热直减率 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来说 则称干绝热直减率。以γd表示,实际工作中取其值为1.0℃/100m 注意:yd与y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yd是干空气在绝热上升过程中气块本身的降温率, 它近似于常数,而γ是表示周围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分布情况。γ可以有不同数值,即可 大于、小于或者等于yd (二)湿绝热过程 1、概念:饱和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该过程称为湿绝热过程。 2、湿绝热直减率: 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的减温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以γm表示。其不是常数,但γm总 小于Yd 、位温和假相当位温
通过本章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土壤和空气的温度变化规律、空气的绝热、非绝热变化和大 气稳定度。 二、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解,挂图辅助。 三、本章重点, 土温、气温的变化规律。 四、本章难点 大气稳定度、绝热变化。 五、本章教学时数 6 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 五 讲 第一节 空气温度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大气中的表达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dQ=CpdT–RTdp/p dT=dQ/Cp+RTdp/Cpp 式中 dQ 单位质量空气由于辐射、湍流等引起的热量变化;Cp 是空气的定压比热,对于单 位质量的干空气,实测 Cp=1.005J/g.k;R 为比气体常数,对干空气来说,比气体常数 Rd=0.287 J/g.k。 二、绝热过程 在气象学上,任一气块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即 dQ=0 时的状态变化过程,叫做绝热过 程。 (一)干绝热过程: 1、概念:将升、降气块内部既没有发生水相变化,又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的过程,称作 干绝热过程。研究中,大气的垂直运动过程可近似看作是绝热的。 2、干绝热方程(亦称泊松方程): T/T0=(P/PO)0.286 从方程中可以看出,在干绝热过程中气块温度的变化唯一决定于气,压的变化,当气压降低 时,温度也降低,反之亦然。 3、干绝热直减率: 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来说, 则称干绝热直减率。以γd 表示,实际工作中取其值为 1.0℃/100m。 注意:γd 与γ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γd 是干空气在绝热上升过程中气块本身的降温率, 它近似于常数,而γ是表示周围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分布情况。γ可以有不同数值,即可 大于、小于或者等于γd。 (二) 湿绝热过程 1、概念:饱和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该过程称为湿绝热过程。 2、湿绝热直减率: 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的减温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以γm 表示。其不是常数,但γm 总 小于γd。 三、位温和假相当位温
1、位温:空气在干绝热过程中,把各层中的气块都循着干绝热过程订正到一个标准高度, 即1000hpa处,这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以O表示。 2、假相当位温:假设水汽一经凝结,其凝结物即脱离原上升的气块而降落,而把潜热留 在气块中来加热气团,这种过程称为假绝热过程。当气块中含有的水汽全部凝结降落时, 所释放的潜热,就使原气块的位温提高到了极值,这个数值称为假相当位温,用θε来表 四、大气的稳定度 (一)概念:气块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即温、湿度的垂直分布),使它具有 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叫大气垂直稳定度,又叫大气静力稳定度或层结 稳定度。 (二)静止大气中,假如空气块受到外力作用,空气块运动情况 1、空气块逐渐减速,大气层结使其具有返回平衡位置的趋势,称这种大气是稳定的。 2、空气加速向上、向下运动,大气层结不能使其返回原来平衡位置,称之为不稳定的。 3、空气块被推到任何高度,都能与周围空气达到平衡,既不继续运动,也不返回原来的 位置,称之为中性大气 (三)绘图解释判断大气稳定度的依据 1、γ>γd时,必然是γ>γd>γm,对饱和或未饱和空气都是不稳定的。故称此气层是绝 对不稳定的。 2、γ<γm时,必然,因此不论气块是否饱和,大气都是稳定的,故称此气层是绝对稳 定的 3、y=yd的气层,对于作干绝热升降运动的气块而言是中性的,而对于作湿绝热升降运 动的气块而言,大气是不稳定的 4、y=ym;y<yd的气层,对于作湿绝热升降运动的气块而言,大气是中性的,而对干 空气而言大气是稳定的 5、Ym<y<γd的气层,对于干空气与未饱和湿空气而言,大气是稳定的,但对饱和空气 而言则是不稳定的,故称这种气层为条件性不稳定 (四)大气垂直稳定度与天气的关系 1、在稳定的大气层结下,对流运动受到抑制,常出现雾、层状云、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 象 2、在不稳定层结下,对流运动发展旺盛,常出现积状云、阵性降水和冰雹等天气现象 第六讲 五、逆温层 一)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 二)逆温的作用: 逆温的存在,可使气层处于最稳定状态,故农业生产上常利用逆温。如将晾晒的农副产品 置于一定高度之上以免受冻,熏烟防霜冻保温效果好,防病虫害时,喷药不致向上乱飞
1、位温:空气在干绝热过程中,把各层中的气块都循着干绝热过程订正到一个标准高度, 即 1000hpa 处,这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以 Ө 表示。 2、假相当位温:假设水汽一经凝结,其凝结物即脱离原上升的气块而降落,而把潜热留 在气块中来加热气团,这种过程称为假绝热过程。当气块中含有的水汽全部凝结降落时, 所释放的潜热,就使原气块的位温提高到了极值,这个数值称为假相当位温,用 Өse 来表 示。 四、大气的稳定度 (一)概念:气块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即温、湿度的垂直分布),使它具有 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叫大气垂直稳定度,又叫大气静力稳定度或层结 稳定度。 (二)静止大气中,假如空气块受到外力作用,空气块运动情况 1、 空气块逐渐减速,大气层结使其具有返回平衡位置的趋势,称这种大气是稳定的。 2、 空气加速向上、向下运动,大气层结不能使其返回原来平衡位置,称之为不稳定的。 3、 空气块被推到任何高度,都能与周围空气达到平衡,既不继续运动,也不返回原来的 位置,称之为中性大气。 (三)绘图解释判断大气稳定度的依据 1、γ>γd 时,必然是γ>γd>γm,对饱和或未饱和空气都是不稳定的。故称此气层是绝 对不稳定的。 2、γ<γm 时,必然,因此不论气块是否饱和,大气都是稳定的, 故称此气层是绝对稳 定的。 3、γ=γd 的气层,对于作干绝热升降运动的气块而言是中性的,而对于作湿绝热升降运 动的气块而言,大气是不稳定的。 4、 γ=γm;γ<γd 的气层,对于作湿绝热升降运动的气块而言,大气是中性的,而对干 空气而言大气是稳定的。 5、 γm<γ<γd 的气层,对于干空气与未饱和湿空气而言,大气是稳定的,但对饱和空气 而言则是不稳定的,故称这种气层为条件性不稳定。 (四)大气垂直稳定度与天气的关系 1、 在稳定的大气层结下,对流运动受到抑制,常出现雾、层状云、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 象。 2、 在不稳定层结下,对流运动发展旺盛,常出现积状云、阵性降水和冰雹等天气现象。 第 六 讲 五、逆温层 (一)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 (二)逆温的作用: 逆温的存在,可使气层处于最稳定状态,故农业生产上常利用逆温。如将晾晒的农副产品 置于一定高度之上以免受冻,熏烟防霜冻保温效果好,防病虫害时,喷药不致向上乱飞
同时如果逆温存在于近地面,由于阻挡烟尘,污染体等有害物向上传递,将会造成大量积 聚,使能见度变坏,空气质量恶劣,严重可造成污染事件的发生 (三)形成条件 1、辐射逆温 2、湍流逆温 3、平流逆温 4、下沉逆温 5、锋面逆温 此外,还有融雪逆温、洼地逆温等。 六、空气温度的局地变化(简单介绍一下) (一)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 、个别变化: 单位时间内个别空气质点温度的变化称作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也就是空气块在运动过程 中随时间的变化,包括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 2、局地变化: 某一固定地点的空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称作空气温度的局地变化。 3、平流变化: 由于空气的移动所造成的某地温度的变化称为温度的平流变化 某地区温度的局地变化是平流变化与个别变化之和。 (二)影响空气温度局地变化的因素 1、空气平流运动引起的局地气温变化 温度的水平平流变化,能从天气图上加以确定,简称为温度平流。冷空气向暖空气方面流 动的情形,称为冷平流。相反,为暖平流。 1、空气铅直运动引起的局地气温变化 般情况下,γ<γd,当出现上升运动时,温度降低:当出现下沉运动时,温度升高:如 Y=Yd,则空气的垂直运动不引起局地气温的变化。 3、非绝热热量交换引起的局地气温变化 通过以下交换方式,空气与地面、空气与空气之间交换热量,空气的温度发生变化 (1)辐射热交换: 是地面与大气间热交换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在空气和空气间也进行着 (2)分子传导 是空气与地面、空气与空气之间热交换的主要方式。 (3)流体流动热交换 空气间的热交换方式,包括对流、乱流、平流三种。 (4)潜热交换(水分相变) 地面水分蒸发或升华时,要吸收地面的热量,当这部分水汽在空气中凝结或凝华时,又把 潜释放出来给大气,大气便间接从地面获得热量,实际上恰似地面蒸发出去的水分远多于 在地面凝结的水分,通过水相变化,使潜热转移
同时如果逆温存在于近地面,由于阻挡烟尘,污染体等有害物向上传递,将会造成大量积 聚,使能见度变坏,空气质量恶劣,严重可造成污染事件的发生。 (三)形成条件: 1、辐射逆温 2、湍流逆温 3、平流逆温 4、下沉逆温 5、锋面逆温 此外,还有融雪逆温、洼地逆温等。 六、空气温度的局地变化(简单介绍一下) (一)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 1、个别变化: 单位时间内个别空气质点温度的变化称作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也就是空气块在运动过程 中随时间的变化,包括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 2、局地变化: 某一固定地点的空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称作空气温度的局地变化。 3、 平流变化: 由于空气的移动所造成的某地温度的变化称为温度的平流变化。 某地区温度的局地变化是平流变化与个别变化之和。 (二)影响空气温度局地变化的因素 1、空气平流运动引起的局地气温变化 温度的水平平流变化,能从天气图上加以确定,简称为温度平流。冷空气向暖空气方面流 动的情形,称为冷平流。相反,为暖平流。 1、 空气铅直运动引起的局地气温变化 一般情况下,γ<γd,当出现上升运动时,温度降低;当出现下沉运动时,温度升高;如 γ=γd,则空气的垂直运动不引起局地气温的变化。 3、非绝热热量交换引起的局地气温变化 通过以下交换方式,空气与地面、空气与空气之间交换热量,空气的温度发生变化。 (1)辐射热交换: 是地面与大气间热交换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在空气和空气间也进行着。 (2)分子传导: 是空气与地面、空气与空气之间热交换的主要方式。 (3)流体流动热交换: 空气间的热交换方式,包括对流、乱流、平流三种。 (4)潜热交换(水分相变): 地面水分蒸发或升华时,要吸收地面的热量,当这部分水汽在空气中凝结或凝华时,又把 潜释放出来给大气,大气便间接从地面获得热量,实际上恰似地面蒸发出去的水分远多于 在地面凝结的水分,通过水相变化,使潜热转移
七、气温的时间变化 (一)气温的日变化 最高值出现在14h(冬天),夏天最高值出现在15h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天亮前(5-6h)。 气温日较差要受到以下因子的影响: 纬度,高纬度日较差小,低纬度日较差大。 2.天气,晴天日较差大,阴雨天日较差小 3.云量,多云日较差小,少云日较差大 4.地形,凸地(脊地)日较差小,凹地(谷地)日较差大 5.海拔高度,高海拔日较差小,低海拔日较差大 6.下垫面,海洋日较差小,大陆日较差大。 (二)气温的年变化 最热月大陆7月,海洋8月,最冷月大陆1月,海洋2月。 年较差要受到以下四个因子影响 纬度,高纬度年较差大,低纬度年较差小,举例说明 2.距海远近,近海年较差小,远海年较差大 3.海拔高度与地形,高海拔比低海拔年较差小,凸地比凹地年较差小 4.云和降水,雨季年较差小,干季年较差大 (三)气温的非周期变化 春末夏初,我国由暖到热,这时还有冷空气南下,遇到强冷空气,温度下降对正开花的植 物不利。秋末冬初由凉转冷,如遇到南海气团北上,有几天温暖甚至爆热的天气,群众所 说的“十月小阳春”,这种天气来临,天气好景不长,意味着暴风雪的来临,这种非周期变 化对农业生产不利,要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 第七讲 第二节水温的变化 、水的热特性(水、陆增热和冷却差异的原因) 水的热容量大,升、降温缓慢。 2.水为半透明体,热量透射到10cm以下,到100m左右水层吸收 3.水的传热方式不一样,为流体运动,比分子传热快几千倍。 4.水面蒸发耗热大于陆面。 二、水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日变化 最高值在15~16h,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后3个小时(8-9h) 2.年变化 最热月8月,最冷月2~3月 第三节土壤温度的变化
七、气温的时间变化 (一)气温的日变化 最高值出现在 14h(冬天),夏天最高值出现在 15h 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天亮前(5-6h)。 气温日较差要受到以下因子的影响: 1.纬度,高纬度日较差小,低纬度日较差大。 2.天气,晴天日较差大,阴雨天日较差小。 3.云量, 多云日较差小,少云日较差大。 4.地形,凸地(脊地)日较差小,凹地(谷地)日较差大。 5.海拔高度,高海拔日较差小,低海拔日较差大。 6.下垫面,海洋日较差小,大陆日较差大。 (二)气温的年变化 最热月大陆 7 月,海洋 8 月,最冷月大陆 1 月,海洋 2 月。 年较差要受到以下四个因子影响: 1.纬度,高纬度年较差大,低纬度年较差小,举例说明。 2.距海远近,近海年较差小,远海年较差大。 3.海拔高度与地形,高海拔比低海拔年较差小,凸地比凹地年较差小。 4.云和降水,雨季年较差小,干季年较差大。 (三)气温的非周期变化 春末夏初,我国由暖到热,这时还有冷空气南下,遇到强冷空气,温度下降对正开花的植 物不利。秋末冬初由凉转冷,如遇到南海气团北上,有几天温暖甚至爆热的天气,群众所 说的“十月小阳春”,这种天气来临,天气好景不长,意味着暴风雪的来临,这种非周期变 化对农业生产不利,要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 第 七 讲 第二节 水温的变化 一、水的热特性(水、陆增热和冷却差异的原因) 1.水的热容量大,升、降温缓慢。 2.水为半透明体,热量透射到 10cm 以下,到 100m 左右水层吸收, 3.水的传热方式不一样,为流体运动,比分子传热快几千倍。 4.水面蒸发耗热大于陆面。 二、水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1.日变化 最高值在 15~16h,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后 3 个小时(8—9h)。 2.年变化 最热月 8 月,最冷月 2~3 月。 第三节 土壤温度的变化
、土壤表面的热量平衡 (一)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 白天:Q1=RMB-LE晚上:Q2=R+M+B+LE昼夜:Q=±RMB士LE 解释各项物理含义 (二)土壤表面的热量平衡 RM士B士LE=0 解释各项物理意义 、物质热特性 导热率(λ):概念 什么叫热特性?主要包括〈热容量(Cv):概念 导温率(K):概念 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土温的日变化 天中最高值出现在13h,最低值在天亮前,解释原因 1.太阳高度角 2导热率 影响土表温度日变幅大小的因素3.土壤热容量 4.云量 5地形 6.土壤颜色 (二)土温的年变化 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最冷月出现在1、2月。 四、土温的垂直分布 绘图解释土温的分布的四种类型。 思考题 1.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如何判断大气稳定度 3.土壤热特性之间的区别 4.地温(土温)和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5.逆温及其形成条件。 参考书 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研究室编《中国农业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0年 第四章水分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讲授,学生应掌握空气湿度的几种表示方法和空气中湿度的变化规律,几种主要 的水汽凝结物及其形成过程:掌握凝结条件和致雨条件的区别,降水的特性。掌握空气湿
一、土壤表面的热量平衡 (一)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 白天:Q1=R-M-B-LE 晚上:Q2=-R+M+B+LE 昼夜:Q=±R±M±B±LE 解释各项物理含义。 (二)土壤表面的热量平衡 ±R±M±B±LE=0 解释各项物理意义 二、物质热特性 导热率(λ):概念 什么叫热特性?主要包括 热容量(CV):概念 导温率(K):概念 三、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土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值出现在 13h,最低值在天亮前,解释原因。 1. 太阳高度角 2.导热率 影响土表温度日变幅大小的因素:3.土壤热容量 4.云量 5.地形 6.土壤颜色 (二)土温的年变化 最热月出现在 7、8 月,最冷月出现在 1、2 月。 四、土温的垂直分布 绘图解释土温的分布的四种类型。 思考题 1.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2.如何判断大气稳定度。 3.土壤热特性之间的区别。 4.地温(土温)和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5.逆温及其形成条件。 参考书 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研究室编《中国农业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0 年。 第 四章 水分 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讲授,学生应掌握空气湿度的几种表示方法和空气中湿度的变化规律,几种主要 的水汽凝结物及其形成过程;掌握凝结条件和致雨条件的区别,降水的特性。掌握空气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