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8亿美元 菲律宾:8亿美元 缅甸:2亿美元 越南:3900万美元 老挝:278万美元 柬埔寨:417万美元 没有根据的国家(殖民地)。 韩国:3亿美元 新加坡:2500万新元 马来西亚:2500万新元 泰国:150亿日元 中立国。 瑞士:11亿日元 西班牙:20亿日元 未承认的国家。 蒙古:50亿日元 10形成工会 有助提高员工的社会地位,增加其收入,这对扩大日本的高度经济增 长所需要的国内市场,和缓社会及劳资矛盾有积极作用;也对日本民主政 治渗透到社会底层极有帮助。 11妇女参政权 战前参政权仅限于成年男子。战后扩大到女性。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对日本战后各方面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12通过和实施新宪法 1946年11月通过,47年5月实施。新宪法完全是美国起草的。最初
6 印尼:8 亿美元 菲律宾:8 亿美元 缅甸:2 亿美元 越南:3900 万美元 老挝:278 万美元 柬埔寨:417 万美元 没有根据的国家(殖民地)。 韩国:3 亿美元 新加坡:2500 万新元 马来西亚:2500 万新元 泰国:150 亿日元 中立国。 瑞士:11 亿日元 西班牙:20 亿日元 未承认的国家。 蒙古:50 亿日元 10 形成工会 有助提高员工的社会地位,增加其收入,这对扩大日本的高度经济增 长所需要的国内市场,和缓社会及劳资矛盾有积极作用;也对日本民主政 治渗透到社会底层极有帮助。 11 妇女参政权 战前参政权仅限于成年男子。战后扩大到女性。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对日本战后各方面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12 通过和实施新宪法 1946 年 11 月通过,47 年 5 月实施。新宪法完全是美国起草的。最初
由日方提出的宪法草案企图保留天皇主权,被美国方面否定。最终美国起 草的草案在日本国会获通过。 新宪法和明治宪法相比较,有三个重要特点。 第一,明确规定主权在民,改变了主权在君的国体: 第二,明确规定放弃战争和不保有军备,在世界上初次宣布根据宪法 建立和平国家: 第三,初次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肯定并保障国民的基本人权。 从这个意义上讲,宪法的制定表明战后改革尤其民主化改革已经达到 了它的顶点,换言之改革的核心成果已被法制化。 战后改革的评价 一 作用。第一,从制度和体制上铲除了战前军国主义的土壤。常备 军力的不保有,和平宪法的制定,这在现代主权国骏中间是极为少见的, 这就从制度上促使日本在可以看到的时间内,不可能重回战前走发动侵略 战争的老路。 第二,在相当程度上废除了日本社会和政治体制中的前近代性,从而 为日本的社会发展尤其经济高速增长准备了制度上的条件。如废除了立宪 君主制中绝对的天皇权力,改造中央政府机构头,使得近代议会内阁制得 以健全发展,地方自治也乘势抬头,这对建立均衡的上下政治关系,提高 社会内部的活力有积极意义。教育制度的民主化、财阀解散、国民基本人 权的肯定,这些无疑对提高国民的素质和积极性及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 用,战后日本能在数十年内成为经济大国,主要靠的是优秀的人力资源, 而这场改革则是造就这个资源优势的重要条件。 二局限。改革虽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尤其政治和社会的近代化,但 作为自上而下、且主要出于外力推动的改革,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第一,战前的天皇制被废除后新建的虽为象征天皇制,性质和作用完 全不同于战前,但天皇制本身毕竟留了下来,给人以和战前的政治体制有 连续性之感,另外也容易使旧的意识和统治方式之下复活
7 由日方提出的宪法草案企图保留天皇主权,被美国方面否定。最终美国起 草的草案在日本国会获通过。 新宪法和明治宪法相比较,有三个重要特点。 第一,明确规定主权在民,改变了主权在君的国体; 第二,明确规定放弃战争和不保有军备,在世界上初次宣布根据宪法 建立和平国家; 第三,初次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肯定并保障国民的基本人权。 从这个意义上讲,宪法的制定表明战后改革尤其民主化改革已经达到 了它的顶点,换言之改革的核心成果已被法制化。 战后改革的评价 一 作用。第一,从制度和体制上铲除了战前军国主义的土壤。常备 军力的不保有,和平宪法的制定,这在现代主权国骏中间是极为少见的, 这就从制度上促使日本在可以看到的时间内,不可能重回战前走发动侵略 战争的老路。 第二,在相当程度上废除了日本社会和政治体制中的前近代性,从而 为日本的社会发展尤其经济高速增长准备了制度上的条件。如废除了立宪 君主制中绝对的天皇权力,改造中央政府机构头,使得近代议会内阁制得 以健全发展,地方自治也乘势抬头,这对建立均衡的上下政治关系,提高 社会内部的活力有积极意义。教育制度的民主化、财阀解散、国民基本人 权的肯定,这些无疑对提高国民的素质和积极性及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 用,战后日本能在数十年内成为经济大国,主要靠的是优秀的人力资源, 而这场改革则是造就这个资源优势的重要条件。 二 局限。改革虽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尤其政治和社会的近代化,但 作为自上而下、且主要出于外力推动的改革,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第一,战前的天皇制被废除后新建的虽为象征天皇制,性质和作用完 全不同于战前,但天皇制本身毕竟留了下来,给人以和战前的政治体制有 连续性之感,另外也容易使旧的意识和统治方式之下复活
第二,日本的民主化缺乏自律性,完全是靠外力强制使然。故有基础 薄弱的问题,一旦冷战爆发,美国转变占领政策,民主化即刻弱化,保守 政治势力抬头,随亚洲形势变化,一直控制日本政坛。 第三,由于改革是外力推动的,是国民的意识变化滞后于制度的变化。 二美国转变占领政策和对日媾和 1转变占领政策 日本制定新宪法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苏对立、中国革 命胜利、亚洲民族运动高涨。美国酝酿转变对日政策。1947年3月12日, 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杜鲁门宣言》,表明美国将遏制共产主义向全世界 扩张。1948年1月,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发表讲话,公开称美国将不再把 使日本实现彻底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作为占领的第一目标。而是把对日政 策的重点放在维持日本今后的政治稳定和经济自立,并发挥日本在遏止共 产主义势力扩张中的积极作用。 占领政策的转变涉及多方面,这里主要谈经济、政治及军事方面。 经济方面:由削弱转向全面扶植,使其成为远东工厂。 一是上述的由美国主导终止了中间赔偿,并也使得主要盟国先后都放 弃了赔偿要求(对英、澳、台等的工作)。 二是为了扶植日本经济,尤其是朝鲜战争发生后为使日本成为美国的 远东工厂,让解散财阀的政策半途而废。美国占领当局修改反垄断法,使 财阀企业的分割限制在最小范围,以后新的企业集团不断涌现。三是增加 对日援助,刺激日本经济复兴。美国成为日本主要的援助国和商品市场, 51年日本工矿业的生产达到战前水平。 政治方面:由彻底民主化转向扶植保守势力和压制左派民主势力,使 日本成为反共防洪堤。 一是扶植亲美派政治家吉田茂上台执政。美国占领当局曾在占领后不 久支持过左派政党建立过中道政权,但以后则排除了鸠山一郎等民族主义
8 第二,日本的民主化缺乏自律性,完全是靠外力强制使然。故有基础 薄弱的问题,一旦冷战爆发,美国转变占领政策,民主化即刻弱化,保守 政治势力抬头,随亚洲形势变化,一直控制日本政坛。 第三,由于改革是外力推动的,是国民的意识变化滞后于制度的变化。 二 美国转变占领政策和对日媾和 1 转变占领政策 日本制定新宪法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苏对立、中国革 命胜利、亚洲民族运动高涨。美国酝酿转变对日政策。1947 年 3 月 12 日, 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杜鲁门宣言》,表明美国将遏制共产主义向全世界 扩张。1948 年 1 月,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发表讲话,公开称美国将不再把 使日本实现彻底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作为占领的第一目标。而是把对日政 策的重点放在维持日本今后的政治稳定和经济自立,并发挥日本在遏止共 产主义势力扩张中的积极作用。 占领政策的转变涉及多方面,这里主要谈经济、政治及军事方面。 经济方面:由削弱转向全面扶植,使其成为远东工厂。 一是上述的由美国主导终止了中间赔偿,并也使得主要盟国先后都放 弃了赔偿要求(对英、澳、台等的工作)。 二是为了扶植日本经济,尤其是朝鲜战争发生后为使日本成为美国的 远东工厂,让解散财阀的政策半途而废。美国占领当局修改反垄断法,使 财阀企业的分割限制在最小范围,以后新的企业集团不断涌现。三是增加 对日援助,刺激日本经济复兴。美国成为日本主要的援助国和商品市场, 51 年日本工矿业的生产达到战前水平。 政治方面:由彻底民主化转向扶植保守势力和压制左派民主势力,使 日本成为反共防洪堤。 一是扶植亲美派政治家吉田茂上台执政。美国占领当局曾在占领后不 久支持过左派政党建立过中道政权,但以后则排除了鸠山一郎等民族主义
保守政治家的政权,转而支持吉田茂上台。吉田从46年到54年,曾五次 组阁,先后约七年任首相。吉田在战后日本政治中的影响,为战后日本保 守政治理念和实践的奠基人。吉田内政外交路线的核心是:轻武装、重经 济、集体安全,比之左派的亲共、人民民主路线和右派的自主防卫,和美 国的国家利益重合的部分更多。 二是支持吉田内阁实行所谓红色清洗。美国占领当局曾作为民主化的 一环,将包括日本共产党在内的政治犯从狱中释放,但这时却支持吉田内 阁将日本国内的共产主义者及其支持者从政府部门和大企业中清洗出去, 52年5月1日还在皇居前民众集会,致2000余人受伤,此后借机制定“破 坏活动防止法”,阻挠左派活动,这也标志日本自下而上的民主运动走向 低潮。 三是取销解除公职的处分。至52年初,约有95%的受处分者被解除 处理,不少人马上获得公职,甚至成为政治家。 军事方面:由对日本实行非军事化到鼓励日本重新武装。 48年,美国国务院和占领当局经协商一致同意在日本建立能维护国内 治安和防御来自大陆渗透的陆上和海上警察力量,这个建议后来得到美国 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承认和美国总统的批准。这是美国方面最早表明的使日 本重新武装的方针。 朝鲜战争爆发后,这个重新武装的方针被逐渐具体化。50年6月驻日 美军第八军派往朝鲜作战,麦克阿瑟致函吉田内阁,为了维护日本国内的 安全,保卫日本的海岸线,指令日本政府成立国家警察队和加强海上保安 厅的力量。但在这之前,麦克阿瑟本人也是反对即刻使日本重新武装的, 他曾以这样的理由对美国政府陈述了反对意见:第一,远东各国现在依然 害怕着日本重新武装;第二,这样做违背各种国际公约;第三,即便让日 本重新武装,也只能维持在五流军事国的水准,这将成为苏联的饵食:第 四,不利于日本经济复兴,日本当时为了经济恢复已忙得不可开交;第五, 日本人的主流意见已经不主张拥有军队。而吉田内阁则对麦克阿瑟的指令 予以认可。尔后,日本国会就此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终于50年8月建立 9
9 保守政治家的政权,转而支持吉田茂上台。吉田从 46 年到 54 年,曾五次 组阁,先后约七年任首相。吉田在战后日本政治中的影响,为战后日本保 守政治理念和实践的奠基人。吉田内政外交路线的核心是:轻武装、重经 济、集体安全,比之左派的亲共、人民民主路线和右派的自主防卫,和美 国的国家利益重合的部分更多。 二是支持吉田内阁实行所谓红色清洗。美国占领当局曾作为民主化的 一环,将包括日本共产党在内的政治犯从狱中释放,但这时却支持吉田内 阁将日本国内的共产主义者及其支持者从政府部门和大企业中清洗出去, 52 年 5 月 1 日还在皇居前民众集会,致 2000 余人受伤,此后借机制定“破 坏活动防止法”,阻挠左派活动,这也标志日本自下而上的民主运动走向 低潮。 三是取销解除公职的处分。至 52 年初,约有 95%的受处分者被解除 处理,不少人马上获得公职,甚至成为政治家。 军事方面:由对日本实行非军事化到鼓励日本重新武装。 48 年,美国国务院和占领当局经协商一致同意在日本建立能维护国内 治安和防御来自大陆渗透的陆上和海上警察力量,这个建议后来得到美国 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承认和美国总统的批准。这是美国方面最早表明的使日 本重新武装的方针。 朝鲜战争爆发后,这个重新武装的方针被逐渐具体化。50 年 6 月驻日 美军第八军派往朝鲜作战,麦克阿瑟致函吉田内阁,为了维护日本国内的 安全,保卫日本的海岸线,指令日本政府成立国家警察队和加强海上保安 厅的力量。但在这之前,麦克阿瑟本人也是反对即刻使日本重新武装的, 他曾以这样的理由对美国政府陈述了反对意见:第一,远东各国现在依然 害怕着日本重新武装;第二,这样做违背各种国际公约;第三,即便让日 本重新武装,也只能维持在五流军事国的水准,这将成为苏联的饵食;第 四,不利于日本经济复兴,日本当时为了经济恢复已忙得不可开交;第五, 日本人的主流意见已经不主张拥有军队。而吉田内阁则对麦克阿瑟的指令 予以认可。尔后,日本国会就此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终于 50 年 8 月建立
了由75000人助成的警察预备队,这是自卫队的前身,也是战后日本武装 力量重建的起源。许多军官是陆续被解除解职处分的原日军军官。 52年,警察预备队改名为保安队(媾和、日美安保条约、保安厅成立)。 吉田对保安厅干部训令:保安队是“没有战斗力的军队” 54年,防卫厅成立,陆海空自卫队成立(日美相互防卫援助协定)。 2旧金山媾和 美国转变对日政策的最终结果就是匆匆推进对日媾和。美国原来对媾 和问题并不积极,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高层一般的意见也是在战争之后 进行媾和。但负责媾和的国务院顾问杜勒斯则主张尽早媾和有利,理由是: 第一,延期媾和会使人相信共产党所说美国欲把日本殖民地化;第二,为 使日本继续支持美国,就有必要尽快通过媾和把日本纳入自由世界。总之, 如美国国务院高官所说,在美苏冷战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应当警戒的已经 不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而是共产主义的蔓延。继续先前的改革只会削 弱日本,而美国急需的却是要日本具有足够的力量,以协助美国对付共产 主义发展带来的危机。美国国防部从军事的观点出发,主张继续占领;但 国务院则考虑日本民众对占领的反感,这不仅会使占领改革的成果大打折 扣,还会使共产党方面利用这种反感大做文章。这方面蒋介石失去民众的 支持而失败的先例也给了美国方面以教训。杜鲁门等支持国务院的意见。 在这样的考量之下,美国积极推进媾和。51年9月,52个国家在旧 金山举行对日媾和会议。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南斯拉夫、缅甸、印 度拒绝参加会议。苏联、波兰、捷克三国虽然出席,但没有签字。 战后没有对德媾和。 旧金山媾和会议不是谈判的会议,而是签字的会议。有关外交交涉都 在会议之前各国间解决了。以美国案为中心,通过和有关国谈判略作修改。 媾和条约签订之后,签订了日美安保条约。 两约签订的作用:第一,日本作为主权国恢复了主权和独立,并重新 回到国际社会,从而赢得了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日本战后尤 S
10 了由 75000 人助成的警察预备队,这是自卫队的前身,也是战后日本武装 力量重建的起源。许多军官是陆续被解除解职处分的原日军军官。 52 年,警察预备队改名为保安队(媾和、日美安保条约、保安厅成立)。 吉田对保安厅干部训令:保安队是“没有战斗力的军队” 54 年,防卫厅成立,陆海空自卫队成立(日美相互防卫援助协定)。 2 旧金山媾和 美国转变对日政策的最终结果就是匆匆推进对日媾和。美国原来对媾 和问题并不积极,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高层一般的意见也是在战争之后 进行媾和。但负责媾和的国务院顾问杜勒斯则主张尽早媾和有利,理由是: 第一,延期媾和会使人相信共产党所说美国欲把日本殖民地化;第二,为 使日本继续支持美国,就有必要尽快通过媾和把日本纳入自由世界。总之, 如美国国务院高官所说,在美苏冷战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应当警戒的已经 不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而是共产主义的蔓延。继续先前的改革只会削 弱日本,而美国急需的却是要日本具有足够的力量,以协助美国对付共产 主义发展带来的危机。美国国防部从军事的观点出发,主张继续占领;但 国务院则考虑日本民众对占领的反感,这不仅会使占领改革的成果大打折 扣,还会使共产党方面利用这种反感大做文章。这方面蒋介石失去民众的 支持而失败的先例也给了美国方面以教训。杜鲁门等支持国务院的意见。 在这样的考量之下,美国积极推进媾和。51 年 9 月,52 个国家在旧 金山举行对日媾和会议。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南斯拉夫、缅甸、印 度拒绝参加会议。苏联、波兰、捷克三国虽然出席,但没有签字。 战后没有对德媾和。 旧金山媾和会议不是谈判的会议,而是签字的会议。有关外交交涉都 在会议之前各国间解决了。以美国案为中心,通过和有关国谈判略作修改。 媾和条约签订之后,签订了日美安保条约。 两约签订的作用:第一,日本作为主权国恢复了主权和独立,并重新 回到国际社会,从而赢得了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日本战后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