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A 山东省潍坊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2019.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梁启超在《书法指导》中曾提到,学书法,不宜从赵孟頫、董其昌一派入手,不 是不好,只是不容易学,易导致笔力软弱,无“丈夫气”。粱启超这番基于书法 气质所下之论断颇有见地。“丈夫气”固然不是书法所有之必须,却是值得提倡 的一种精神气质。 何为“丈夫气”?《孟子》有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丈夫气”,即是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有毅力、不 忸怩、不矫饰。书法的“丈夫气”,则是融书卷气、金石气、士大夫气、雄健气 于一体的阳刚博大的精神气质,是书法雄健、雄强之气的一种拟人化表达。这其 中,书卷气尤为重要,没有书卷气的“丈夫气”,常是一种狂怪之气、粗鄙之气 和莽夫之气,去书法之本质远矣。“丈夫气”是书法的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 的精神表征。 客观来讲,书法之美并无优劣之分,有阳刚雄强之美,也有阴柔妍媚之美。然而, 阴柔妍媚之美虽是书法的一种气质,当代书法艺术却不能仅停留于此,因为一个 伟大时代的书风,绝不能缺少昂扬的精神气度。我们经常会看到汉简书法、石刻 书法上的长撇大捺或最末一长竖笔,划破长空,震撼人心。要知道,这种艺术精 神,并非出自文人贵族之手,而往往出自普通书吏。可见,在汉代,任何一个阶 层,只要稍识字者,包括女性和一般工匠,都不乏强烈的书法艺术表达冲动,这 是其有别于其他朝代之处。 汉代之后,从曹魏到北周,书法艺术几乎都表现为一种阳刚伟岸之象,可谓“丈 夫气”十足。东晋时帖学已经完善成熟,书风则为之一变,开启了南朝风雅,帖 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但帖学书风在运笔上过度 强调点画二端的表现,容易产生浮浅平滑、飘浮空怯等弊病,其雄豪之气逊于汉 魏。到唐朝,雄强阳刚的书风重新被崇尚。到了清代,碑学开始兴盛,碑派书风 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碑学的拙朴、倔强、瘦硬特 点,促生了金石书风。金石气使书法呈现出阳刚之美,书法审美产生巨大变革。 但碑学书风厚重的结体容易失之荒率粗糙、狂肆怪野,为了克服碑学书风的弊端, 有人提出了碑帖结合的方法。曾国藩曾说:“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
试卷类型:A 山东省潍坊市 2019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 文 2019.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梁启超在《书法指导》中曾提到,学书法,不宜从赵孟頫、董其昌一派入手,不 是不好,只是不容易学,易导致笔力软弱,无“丈夫气”。粱启超这番基于书法 气质所下之论断颇有见地。“丈夫气”固然不是书法所有之必须,却是值得提倡 的一种精神气质。 何为“丈夫气”?《孟子》有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丈夫气”,即是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有毅力、不 忸怩、不矫饰。书法的“丈夫气”,则是融书卷气、金石气、士大夫气、雄健气 于一体的阳刚博大的精神气质,是书法雄健、雄强之气的一种拟人化表达。这其 中,书卷气尤为重要,没有书卷气的“丈夫气”,常是一种狂怪之气、粗鄙之气 和莽夫之气,去书法之本质远矣。“丈夫气”是书法的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 的精神表征。 客观来讲,书法之美并无优劣之分,有阳刚雄强之美,也有阴柔妍媚之美。然而, 阴柔妍媚之美虽是书法的一种气质,当代书法艺术却不能仅停留于此,因为一个 伟大时代的书风,绝不能缺少昂扬的精神气度。我们经常会看到汉简书法、石刻 书法上的长撇大捺或最末一长竖笔,划破长空,震撼人心。要知道,这种艺术精 神,并非出自文人贵族之手,而往往出自普通书吏。可见,在汉代,任何一个阶 层,只要稍识字者,包括女性和一般工匠,都不乏强烈的书法艺术表达冲动,这 是其有别于其他朝代之处。 汉代之后,从曹魏到北周,书法艺术几乎都表现为一种阳刚伟岸之象,可谓“丈 夫气”十足。东晋时帖学已经完善成熟,书风则为之一变,开启了南朝风雅,帖 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但帖学书风在运笔上过度 强调点画二端的表现,容易产生浮浅平滑、飘浮空怯等弊病,其雄豪之气逊于汉 魏。到唐朝,雄强阳刚的书风重新被崇尚。到了清代,碑学开始兴盛,碑派书风 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碑学的拙朴、倔强、瘦硬特 点,促生了金石书风。金石气使书法呈现出阳刚之美,书法审美产生巨大变革。 但碑学书风厚重的结体容易失之荒率粗糙、狂肆怪野,为了克服碑学书风的弊端, 有人提出了碑帖结合的方法。曾国藩曾说:“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
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 碑学固可以救帖学妍媚之弊,然仍需以帖学之妍雅救碑学粗鄙之弊。 书法审美总是在一种正反合的历史轨迹中前行,但不论如何发展,书法的“丈夫 气”都极其重要。每个时代的精神面貌都体现在这一时代的主流书风之中。当今 时代是一个社会变革的伟大时代,需要一种大丈夫的担当精神,尤应要倡导与时 代精神相符的阳刚大气的书风 (摘编自朱中原《书法要有“丈夫气”》,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丈夫气”是充满雄健、雄强之气的阳刚博大的精神气质,是书法必须提倡的 B.“丈夫气”是一种拟人化表达,作为书法格局的精神表征,融多种气质于一身。 C.“丈夫气”使得汉代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能拥有一种强烈的书法艺术表达冲 D.“丈夫气”在书法中至关重要,因为书法审美总是在正反合的历史轨迹中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中引用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来引出书法“丈夫气”的内涵。 B.文章第四段对碑学与帖学进行正反对比,指出二者相互弥补才能克服弊端 C.文章梳理书法气质的变化,明确了“丈夫气”在书法史中多居主流的事实。 D.文章论述了时代精神与主流书风的关系,指出当今书法尤其需要“丈夫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文中梁启超的论断看,赵孟頫、董其昌一派的书法是缺乏“丈夫气”的 B.书卷气是克服书法“丈夫气”中狂怪、粗鄙和莽夫之气等缺点的重要因素。 C.东晋时期帖学的审美追求使得这一时期书风表现出的豪迈之气逊于汉魏 D.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时代,不仅书法,所有艺术创作都应符合时代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 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 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 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满 足三个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动向,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摘自《现代农业科技》) 材料二: 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 全国。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 体。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 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农业的生 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了以 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新模式
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 碑学固可以救帖学妍媚之弊,然仍需以帖学之妍雅救碑学粗鄙之弊。 书法审美总是在一种正反合的历史轨迹中前行,但不论如何发展,书法的“丈夫 气”都极其重要。每个时代的精神面貌都体现在这一时代的主流书风之中。当今 时代是一个社会变革的伟大时代,需要一种大丈夫的担当精神,尤应要倡导与时 代精神相符的阳刚大气的书风。 (摘编自朱中原《书法要有“丈夫气”》,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丈夫气”是充满雄健、雄强之气的阳刚博大的精神气质,是书法必须提倡的。 B.“丈夫气”是一种拟人化表达,作为书法格局的精神表征,融多种气质于一身。 C.“丈夫气”使得汉代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能拥有一种强烈的书法艺术表达冲 动。 D.“丈夫气”在书法中至关重要,因为书法审美总是在正反合的历史轨迹中前 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二段中引用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来引出书法“丈夫气”的内涵。 B.文章第四段对碑学与帖学进行正反对比,指出二者相互弥补才能克服弊端。 C.文章梳理书法气质的变化,明确了“丈夫气”在书法史中多居主流的事实。 D.文章论述了时代精神与主流书风的关系,指出当今书法尤其需要“丈夫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文中梁启超的论断看,赵孟頫、董其昌一派的书法是缺乏“丈夫气”的。 B.书卷气是克服书法“丈夫气”中狂怪、粗鄙和莽夫之气等缺点的重要因素。 C.东晋时期帖学的审美追求使得这一时期书风表现出的豪迈之气逊于汉魏。 D.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时代,不仅书法,所有艺术创作都应符合时代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7 年 2 月 5 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 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 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 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满 足三个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动向,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摘自《现代农业科技》) 材料二: 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 全国。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 体。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 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农业的生 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了以 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新模式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 益最大化。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对 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 式 (摘编自《楚天都市报》) 材料三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所 面对的风景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 乡民原本的淳朴,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 不是纯粹的城里人)。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 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 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 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而是依赖于一种 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 文化形态。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 “留住绿水青山,守住淡淡乡愁。”长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都市人大多有一个 田园梦,秀美的风光、传统农耕场景,蕴藏着从古至今的乡村美好意蕴。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如今正在进行“花香 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其中的棠棣村是千亩花海的核心区块。“村庄美、产业 兴、农民富、环境优”,2018年,棠棣村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 漓渚利用兰花经济、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优势条件,创建生态经营示范项目, “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即将美丽绽放。 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 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改变着当地及周边乡村的发展格局,一幅 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摘编自《钱江晚报》《“田园综合体”载起乡村未来》) 4.下列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 为一体,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B.田园综合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其本质还是 乡村社区,不过是以新范式来呈现 C.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与城市经济逻辑不同,追求的是“农业集 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 D.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找回田园心 性,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重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我国乡村正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 体,“花香漓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 B.田园综合体不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也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提供了载体, 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 C.具有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的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 本质,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 益最大化。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对 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 式。 (摘编自《楚天都市报》) 材料三: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所 面对的风景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 乡民原本的淳朴,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 不是纯粹的城里人)。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 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 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 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而是依赖于一种 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 文化形态。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 “留住绿水青山,守住淡淡乡愁。”长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都市人大多有一个 田园梦,秀美的风光、传统农耕场景,蕴藏着从古至今的乡村美好意蕴。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如今正在进行“花香 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其中的棠棣村是千亩花海的核心区块。“村庄美、产业 兴、农民富、环境优”,2018 年,棠棣村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 3A 级景区村庄。 漓渚利用兰花经济、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优势条件,创建生态经营示范项目, “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即将美丽绽放。 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 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改变着当地及周边乡村的发展格局,一幅 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摘编自《钱江晚报》《“田园综合体”载起乡村未来》) 4.下列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 为一体,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B.田园综合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其本质还是 乡村社区,不过是以新范式来呈现。 C.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与城市经济逻辑不同,追求的是“农业集 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 D.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找回田园心 性,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重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前我国乡村正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 体,“花香漓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 B.田园综合体不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也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提供了载体, 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 C.具有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的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 本质,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
D.材料二指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材料三关注建设中的文化重塑,材料四则用 真实的事例说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6.请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有怎样的文化价值。(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昔日之光 夏笳 在熙熙攘攘的车站广场,我突然看见一幅脸部特写照片从大屏幕上闪过。那是 张老态尽现的面孔:深褐色的、布满各色斑点的皮肤,像是某种风干的兽皮皱缩 在一起;眼窝、嘴角、面颊,连同太阳穴都深深凹陷下去;从微微张开一道缝的 眼眶中,几乎看不到什么光亮,也很难辨识出表情。 我呆呆地停下脚步站住。那是奶奶,我认得出,却又与记忆中的样子如此不同 我掐着手指算了很久才算出,奶奶今年应该是106岁了 屏幕上依旧闪动着一张又一张面孔,配以字幕和解说词:抗战胜利80周年,最 后的老兵,国家荣誉奖章……于我而言,这些数字、地点与事件总显得些许陌生, 仿佛一张过于庞大繁复的蛛网,向历史纵深处无边无际地蔓延。我读到这些字句 时从来不会想起奶奶,不会想到那个从路边小贩推车上购买拐枣的老太太,是地 主家的小姐,是一位将军 我买了一张车票,坐上高铁回老家 车厢里孩子的哭闹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我按下座位旁边的按钮,几道薄薄的光幕从上方落下,将我包围其中。我在光幕 上轻敲几下,寻找关于奶奶的资料。文字和图片一段段在光幕上流淌,奶奶这 生的故事都随时间之河顺流而下。资料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一篇小学生作文,题 目是“写给爷爷奶奶的一封信”。我费力辨认那些歪七扭八的字迹,突然意识到 这篇作文正是我自己写的 继而,我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一份写作提纲: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年迈的奶奶 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打盹。梦中她告诉战友们,战争已胜利,他们期盼的那种和平 生活已经来临;她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些不可思议的新奇玩意儿一一髙楼、高铁 无人飞机、小汽车……或许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胆怯吧,我怕自己无法设身处地体 认奶奶经历过的那些岁月,也无力把握那些过于宏大的历史图景,能够把握的只 有距离我最切近的生活场景,譬如奶奶颤巍巍行走的步态和苍老的容颜,譬如院 里的葡萄架,譬如拐枣在舌尖黏稠的甜味。 光幕上出现一扇漆黑的大门,门上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老兵不朽”四个大字。 这是一个网上纪念墓园。伸手推门,我慢慢向墓碑中间走去,耳边依稀传来风声 和鸟鸣。我面对其中一座墓碑,伸手轻触上面的照片。一个老人的影像浮现出来, 他是我的爷爷,穿着绿军装,戴着军帽,胸前挂着各色勋章。 “今年是哪一年啦?”“是2025年。”“你奶奶还好吧?”“很好 “孩子,我给你讲讲我们那时候的事吧 我点点头,老人便用他浓重的口音慢慢讲起来。给我讲奶奶怎样离家出走,怎样 昼行夜宿,怎样摇着小船去海上截击敌寇,怎样踏上漫漫长路奔赴战场。爷爷的 讲述让我把这些故事和奶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让我再次想起了奶奶。在许多 年前的许多个夏夜,在后院的葡萄架下,这些故事奶奶给我讲过多次,我总是 边听一边忍不住走神,一会儿数天上的星星,一会儿留意墙角的蟋蟀,不知不觉
D.材料二指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材料三关注建设中的文化重塑,材料四则用 真实的事例说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6.请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有怎样的文化价值。(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昔日之光 夏笳 在熙熙攘攘的车站广场,我突然看见一幅脸部特写照片从大屏幕上闪过。那是一 张老态尽现的面孔:深褐色的、布满各色斑点的皮肤,像是某种风干的兽皮皱缩 在一起;眼窝、嘴角、面颊,连同太阳穴都深深凹陷下去;从微微张开一道缝的 眼眶中,几乎看不到什么光亮,也很难辨识出表情。 我呆呆地停下脚步站住。那是奶奶,我认得出,却又与记忆中的样子如此不同。 我掐着手指算了很久才算出,奶奶今年应该是 106 岁了。 屏幕上依旧闪动着一张又一张面孔,配以字幕和解说词:抗战胜利 80 周年,最 后的老兵,国家荣誉奖章……于我而言,这些数字、地点与事件总显得些许陌生, 仿佛一张过于庞大繁复的蛛网,向历史纵深处无边无际地蔓延。我读到这些字句 时从来不会想起奶奶,不会想到那个从路边小贩推车上购买拐枣的老太太,是地 主家的小姐,是一位将军。 我买了一张车票,坐上高铁回老家。 车厢里孩子的哭闹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我按下座位旁边的按钮,几道薄薄的光幕从上方落下,将我包围其中。我在光幕 上轻敲几下,寻找关于奶奶的资料。文字和图片一段段在光幕上流淌,奶奶这一 生的故事都随时间之河顺流而下。资料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一篇小学生作文,题 目是“写给爷爷奶奶的一封信”。我费力辨认那些歪七扭八的字迹,突然意识到 这篇作文正是我自己写的。 继而,我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一份写作提纲: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年迈的奶奶 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打盹。梦中她告诉战友们,战争已胜利,他们期盼的那种和平 生活已经来临;她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些不可思议的新奇玩意儿——高楼、高铁、 无人飞机、小汽车……或许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胆怯吧,我怕自己无法设身处地体 认奶奶经历过的那些岁月,也无力把握那些过于宏大的历史图景,能够把握的只 有距离我最切近的生活场景,譬如奶奶颤巍巍行走的步态和苍老的容颜,譬如院 里的葡萄架,譬如拐枣在舌尖黏稠的甜味。 光幕上出现一扇漆黑的大门,门上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老兵不朽”四个大字。 这是一个网上纪念墓园。伸手推门,我慢慢向墓碑中间走去,耳边依稀传来风声 和鸟鸣。我面对其中一座墓碑,伸手轻触上面的照片。一个老人的影像浮现出来, 他是我的爷爷,穿着绿军装,戴着军帽,胸前挂着各色勋章。 “今年是哪一年啦?”“是 2025 年。”“你奶奶还好吧?”“很好。” “孩子,我给你讲讲我们那时候的事吧。” 我点点头,老人便用他浓重的口音慢慢讲起来。给我讲奶奶怎样离家出走,怎样 昼行夜宿,怎样摇着小船去海上截击敌寇,怎样踏上漫漫长路奔赴战场。爷爷的 讲述让我把这些故事和奶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让我再次想起了奶奶。在许多 年前的许多个夏夜,在后院的葡萄架下,这些故事奶奶给我讲过多次,我总是一 边听一边忍不住走神,一会儿数天上的星星,一会儿留意墙角的蟋蟀,不知不觉
就歪在椅子里睡着了。夜风微凉,奶奶的故事像露水一样在花叶上凝聚,一颗 颗渗入大地深处。 个声音渺渺地从远方传来。“旅客朋友们,列车就要到站了……”我深深鞠躬, 向爷爷告别。 “走好,孩子,别忘了我们。” 我撤去光幕,车厢内的喧哗又再度涌来。邻座哭闹的小男孩已蜷缩在奶奶怀中睡 作一团。这样一个宁静的、晴空万里的好日子,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孩子脸上,他 密匝匝的睫毛忽闪着,肉嘟嘟的嘴唇像初生的嫩芽般圆润。这幅画面不知为什么 竟让我想要落泪。 推门进屋时,我看见奶奶正在轮椅中打盹,脑袋沉甸甸地垂向一侧,透过白发露 出稀疏的头皮。 轮椅侧面的袋子里插着几份报纸,还有那个我送她的套着粉色塑胶壳的平板电 脑。平板电脑循环播放着几幅画面:一幅黑白的画面,画上是一男一女两个青年 站在一棵大树下,相视而笑,风吹树影,洒落满地光斑。指尖滑动,下一幅图是 群青年围坐桌旁,面前摆着茶缸纸笔,做学习讨论状。再下一幅图上有垂柳依 依,还有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三个小孩站立在湖边。 忽然我明白了:奶奶一定是用“昔日之光”图片处理软件将平板电脑里存的旧照 片处理过了。原来她现在终日凝望的,正是这些短暂却永恒的片刻 我低下头,把脸埋在手里,眼泪顺着指缝不断往外淌。擦干眼泪抬头时,我看见 奶奶正望着我。 她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那笑容就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奶奶出身于地主家庭,走上革命道路,出生入死,成长为将军;老年过着平凡 的生活,是最后的抗战老兵。 B.爷爷讲故事的情节既交代了奶奶的革命经历,又表现“我”对奶奶认识的逐步 深入。情节安排巧妙,匠心独运。 C.车上小男孩在奶奶怀中甜睡的画面,宁静祥和。此处细节描写引发了作者对过 去童年生活的回忆,内心很失落 D.标题“昔日之光”既喻指奶奶的辉煌经历,也暗寓英雄人物的奉献牺牲精神光 照千秋,不应该被我们遗忘。 8.小说开头写奶奶老态尽现的脸“很难辨识出表情”,结尾写“苍老的脸上绽放 出微笑”“天真烂漫”。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结合作品分析说明。(6分) 9.小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叙述故事,这样写有哪些 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长庚,字西岩,福建同安人。乾隆五十二年,署福建海坛镇总兵,罄家财募乡 勇,捕获巨盗。自乾隆季年,匪艇始犯福建三澎,长庚击走之。嘉庆五年,擢福 建水师提督,寻调浙江。未几,艇匪皆为漳盗蔡牵所并。牵,奸猾善用众,既得 匪艇,遂猖獗。巡抚阮元与长庚议匪艇高大,战舰不能制,乃集捐十余万金付长 庚,造大舰三十,名曰霆船。连败牵等于海上,军威大振
就歪在椅子里睡着了。夜风微凉,奶奶的故事像露水一样在花叶上凝聚,一颗一 颗渗入大地深处。 一个声音渺渺地从远方传来。“旅客朋友们,列车就要到站了……”我深深鞠躬, 向爷爷告别。 “走好,孩子,别忘了我们。” 我撤去光幕,车厢内的喧哗又再度涌来。邻座哭闹的小男孩已蜷缩在奶奶怀中睡 作一团。这样一个宁静的、晴空万里的好日子,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孩子脸上,他 密匝匝的睫毛忽闪着,肉嘟嘟的嘴唇像初生的嫩芽般圆润。这幅画面不知为什么 竟让我想要落泪。 推门进屋时,我看见奶奶正在轮椅中打盹,脑袋沉甸甸地垂向一侧,透过白发露 出稀疏的头皮。 轮椅侧面的袋子里插着几份报纸,还有那个我送她的套着粉色塑胶壳的平板电 脑。平板电脑循环播放着几幅画面:一幅黑白的画面,画上是一男一女两个青年 站在一棵大树下,相视而笑,风吹树影,洒落满地光斑。指尖滑动,下一幅图是 一群青年围坐桌旁,面前摆着茶缸纸笔,做学习讨论状。再下一幅图上有垂柳依 依,还有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三个小孩站立在湖边。 忽然我明白了:奶奶一定是用“昔日之光”图片处理软件将平板电脑里存的旧照 片处理过了。原来她现在终日凝望的,正是这些短暂却永恒的片刻。 我低下头,把脸埋在手里,眼泪顺着指缝不断往外淌。擦干眼泪抬头时,我看见 奶奶正望着我。 她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那笑容就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奶奶出身于地主家庭,走上革命道路,出生入死,成长为将军;老年过着平凡 的生活,是最后的抗战老兵。 B.爷爷讲故事的情节既交代了奶奶的革命经历,又表现“我”对奶奶认识的逐步 深入。情节安排巧妙,匠心独运。 C.车上小男孩在奶奶怀中甜睡的画面,宁静祥和。此处细节描写引发了作者对过 去童年生活的回忆,内心很失落。 D.标题“昔日之光”既喻指奶奶的辉煌经历,也暗寓英雄人物的奉献牺牲精神光 照千秋,不应该被我们遗忘。 8.小说开头写奶奶老态尽现的脸“很难辨识出表情”,结尾写“苍老的脸上绽放 出微笑”“天真烂漫”。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结合作品分析说明。(6 分) 9.小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叙述故事,这样写有哪些 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长庚,字西岩,福建同安人。乾隆五十二年,署福建海坛镇总兵,罄家财募乡 勇,捕获巨盗。自乾隆季年,匪艇始犯福建三澎,长庚击走之。嘉庆五年,擢福 建水师提督,寻调浙江。未几,艇匪皆为漳盗蔡牵所并。牵,奸猾善用众,既得 匪艇,遂猖獗。巡抚阮元与长庚议匪艇高大,战舰不能制,乃集捐十余万金付长 庚,造大舰三十,名曰霆船。连败牵等于海上,军威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