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 前 试卷类型:A 山东省潍坊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 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闻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艺术创作强调“意在笔先”,先构思,再下笔。但实际创作中,创作可能受 “鬼神”牵引而行,完全另辟蹊径,走向一个完全“另类”的逻辑。这个牵引艺术 家创作的“鬼神”,就是直觉。 直觉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它潜伏在人类意识深层,在人类自觉的意 志和意识控制之外。受到某种特殊的心理诱因或視听感觉触动、诱发,它会突然 神光闪现,隐秘甚至诡异地出现在意识表层,主导人类思维。直觉有由内而外、直 接、突发、稍纵即逝、非逻辑性等特点。历史上,有无数例证可以明“直觉思维” 的存在,在科学、艺术、生活等领城发挥着神奇的作用。因此,有心理学家把它称 为人类视、听唤、味和触五个基本感觉之外的“笫六感觉” 艺术直觉同样存在于书法创作中,并且同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法家临池挥毫,虽然自己事先打了腹稿,有了“运用之方”,但下笔触纸瞬间, 宣纸上的黑白空间格局、关系就产生了。“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 准”,画面的存在,立即生成了自己的“延仲逻辑”。因此要往下写,就不能按原 先的腹稿,必须“信属目前”,尊重眼前“视觉反应”的呼嗅。这时候书法家不可 能停笔思考,分析,判断,因为那宣纸沾上水墨,瞬间四下奔散洇发,你任何一个心 理停顿,都会在笔下留下痕迹,甚至导致作品毁坏。所以此时就必须依靠“直觉 跨过信息输入、大脑运算和判断,直接跟着感觉走。这时候你的心就是你的手, 你的手就是你的心,“幽思入于豪间,逸气弥于宇内。”(张怀瓘《书断》)“直觉” 引导艺术家实现理性状态下无法企及的艺术创造性超越 西方部分心理学家常常强调直觉的不可知性,认为它似乎是某些人的某种神秘本 能。笔者以为,先天的因素应该存在。因为近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遣传基 因是人类不同地区和民族生理、性格和文化出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精神 分析学说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进一步挥究人类不同民族、家族的思维模 式差异的成囚,别开思路。另一些科学家则强调后天因素的影响,认为长期的职业 训练,是某一人群形成特殊的直觉能力的主要原因。那种“宜觉”引导下产生的 迷人的自由创作境界,来源于长期艰苦执著的技术训练。因此对于学书者来说
保密启用 前 试卷类型:A 山东省潍坊市 2018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 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闻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传统艺术创作强调“意在笔先”,先构思,再下笔。但实际创作中,创作可能受 “鬼神”牵引而行,完全另辟蹊径,走向一个完全“另类”的逻辑。这个牵引艺术 家创作的“鬼神”,就是直觉。 直觉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它潜伏在人类意识深层,在人类自觉的意 志和意识控制之外。受到某种特殊的心理诱因或視听感觉触动、诱发,它会突然 神光闪现,隐秘甚至诡异地出现在意识表层,主导人类思维。直觉有由内而外、直 接、突发、稍纵即逝、非逻辑性等特点。历史上,有无数例证可以明“直觉思维” 的存在,在科学、艺术、生活等领城发挥着神奇的作用。因此,有心理学家把它称 为人类视、听唤、味和触五个基本感觉之外的“笫六感觉”。 艺术直觉同样存在于书法创作中,并且同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法家临池挥毫,虽然自己事先打了腹稿,有了“运用之方”,但下笔触纸瞬间, 宣纸上的黑白空间格局、关系就产生了。“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 准”,画面的存在,立即生成了自己的“延仲逻辑”。因此要往下写,就不能按原 先的腹稿,必须“信属目前”,尊重眼前“视觉反应”的呼嗅。这时候书法家不可 能停笔思考,分析,判断,因为那宣纸沾上水墨,瞬间四下奔散洇发,你任何一个心 理停顿,都会在笔下留下痕迹,甚至导致作品毁坏。所以此时就必须依靠“直觉”, 跨过信息输入、大脑运算和判断,直接跟着感觉走。这时候你的心就是你的手, 你的手就是你的心,“幽思入于豪间,逸气弥于宇内。”(张怀瓘《书断》)“直觉” 引导艺术家实现理性状态下无法企及的艺术创造性超越。 西方部分心理学家常常强调直觉的不可知性,认为它似乎是某些人的某种神秘本 能。笔者以为,先天的因素应该存在。因为近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遣传基 因是人类不同地区和民族生理、性格和文化出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精神 分析学说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进一步挥究人类不同民族、家族的思维模 式差异的成囚,别开思路。另一些科学家则强调后天因素的影响,认为长期的职业 训练,是某一人群形成特殊的直觉能力的主要原因。那种“宜觉”引导下产生的 迷人的自由创作境界,来源于长期艰苦执著的技术训练。因此对于学书者来说
既然影响“直觉”形成的两大因素一基因遗传和家族“集体无意识”都不是我 们自己可政变的,那么我们唯一可努力的就是自己的勤奋与执著了。 (郑晓华《书法创作中的直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完全可以抛开“意在笔先”的传统要求,另辟蹊径 B.直觉作为人的基本感觉潜伏在人的意识深层,受到某种触发会突现在意识表 层 C.书法家在艺术直觉引导下创作的作品,艺术创造性是他在理性状态下无法实现 的 D.学书者无法改变影响直觉形成的因素,只能靠勤奋与执著的训练谋求创作成 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鬼神”喻“直觉”,体现了其隐秘诡异、突发、非逻辑性等特点。 B.文章引用张怀瓘《书断》中的句子,意在强调书法创作中同样存在着艺术直觉。 C.文章第四段分析书法家进行创作的过程,论证了艺术直觉在书法创作中的作 D.文章先阐释直觉内涵,再分析艺术直觉的作用,最后梳理了影响直觉形成的因 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直觉思维的神奇作用,艺术家就很难在艺术创作上有所创新和超越 B.如果书法家下笔后不依靠“直觉”而是再停笔思索与分析,可能就会毁坏作 C.关于影响直觉思维能力形成的因素,相比先天因素,作者更强调后天的训练。 D.书法创作是一项艺术活动,影响它的因素很多,艺术直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二)文学类文本间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美与荒芜在场 李浩 路途迢迢,我们颇费辗转地来到了绥宁,而这迢迢也似乎让我们“走出了时间” 走进了古老和一种具有遗迹感的美中。荒芫与羨同时在场,并且紧紧地、奇妙地 合在一起。 走进苗寨,我们仿若置身于另一个时间里,它似乎并不具有“当下感”,我们也仿 若成为了可贵的“旧物”。在这里,流水都是古老的,空气都是古老的,树木上那 些苔痕也都是古老的。更有古老色泽的,是苗褰的砖与瓦,是那些被时间所漫洗 着、长过了个人生命的一栋栋木屋。在大园村,一处最为古老的老屋已有八百岁 墙砖上所刻下的文字记录着旧光阴,只是,在岁月的不断击打和磨损之下有些宇 已经难以辨认。大园村村口的鼓楼原为明代建筑,上下三屋,楼阁式攒尖顶,气势 雄伟。 “四知堂”因杨氏远祖杨震而在绥宁一带声名遐迩。杨震,东汉宫员,清廉有名 学生深夜送金被他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四知”的理由拒绝,这“四 知”也曾深深地影响着大园古苗寨的杨氏后人。据说,在旧时,每到过年过节,大 因村家家户户都会悬挂“四知堂”的灯笼… 和村塞相匹配的是茂林修竹,是延展着的、起起伏伏的绿,在大园古苗寨如此,在 插柳村苗寨也是如此,而上堡,则有更大的一片葱郴的树木,它几乎是连绵,把上
既然影响“直觉”形成的两大因素—基因遗传和家族“集体无意识”都不是我 们自己可政变的,那么我们唯一可努力的就是自己的勤奋与执著了。 (郑晓华《书法创作中的直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完全可以抛开“意在笔先”的传统要求,另辟蹊径。 B.直觉作为人的基本感觉潜伏在人的意识深层,受到某种触发会突现在意识表 层。 C.书法家在艺术直觉引导下创作的作品,艺术创造性是他在理性状态下无法实现 的。 D.学书者无法改变影响直觉形成的因素,只能靠勤奋与执著的训练谋求创作成 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以“鬼神”喻“直觉”,体现了其隐秘诡异、突发、非逻辑性等特点。 B.文章引用张怀瓘《书断》中的句子,意在强调书法创作中同样存在着艺术直觉。 C.文章第四段分析书法家进行创作的过程,论证了艺术直觉在书法创作中的作 用。 D.文章先阐释直觉内涵,再分析艺术直觉的作用,最后梳理了影响直觉形成的因 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没有直觉思维的神奇作用,艺术家就很难在艺术创作上有所创新和超越。 B.如果书法家下笔后不依靠“直觉”而是再停笔思索与分析,可能就会毁坏作 品。 C.关于影响直觉思维能力形成的因素,相比先天因素,作者更强调后天的训练。 D.书法创作是一项艺术活动,影响它的因素很多,艺术直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二)文学类文本间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美与荒芜在场 李浩 路途迢迢,我们颇费辗转地来到了绥宁,而这迢迢也似乎让我们“走出了时间”, 走进了古老和一种具有遗迹感的美中。荒芫与羨同时在场,并且紧紧地、奇妙地 合在一起。 走进苗寨,我们仿若置身于另一个时间里,它似乎并不具有“当下感”,我们也仿 若成为了可贵的“旧物”。在这里,流水都是古老的,空气都是古老的,树木上那 些苔痕也都是古老的。更有古老色泽的,是苗褰的砖与瓦,是那些被时间所漫洗 着、长过了个人生命的一栋栋木屋。在大园村,一处最为古老的老屋已有八百岁, 墙砖上所刻下的文字记录着旧光阴,只是,在岁月的不断击打和磨损之下有些宇 已经难以辨认。大园村村口的鼓楼原为明代建筑,上下三屋,楼阁式攒尖顶,气势 雄伟。 “四知堂”因杨氏远祖杨震而在绥宁一带声名遐迩。杨震,东汉宫员,清廉有名, 学生深夜送金被他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四知”的理由拒绝,这“四 知”也曾深深地影响着大园古苗寨的杨氏后人。据说,在旧时,每到过年过节,大 因村家家户户都会悬挂“四知堂”的灯笼…… 和村塞相匹配的是茂林修竹,是延展着的、起起伏伏的绿,在大园古苗寨如此,在 插柳村苗寨也是如此,而上堡,则有更大的一片葱郴的树木,它几乎是连绵,把上
堡包围在里面。在每座苗赛的后山上,都有数量众多、粗壮巨大的古树,无论是河 边的祖枥还是山上的樟树、枫香树与黄岭黄檀,都长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和树和竹一起生长的,还有间或的鸟呜,还有静谧。每座苗寨都是静谧的,我们见 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时间也可能是更为缓慢的,有着独特的凝滞。在这里,连 风的吹拂都有些慢,包括雨滴的下落。也恰是因为如此它才会带给我们一份“走 出了时间”的错觉,似乎让我们完成了不可能的“穿越”,进入到历史中。 或许,我应当说静谧,说古典,而不是荒芜这个词? 我谈到荒芜,是因为在古苗寨里一切都有一种“原始”的模样。繁华落尽之后的 古諧寨留在那里的只是物,只是美得令人发指的旧院落,只是缓缓的、依然有着洁 净感的流水……它给我一种桃花依旧、人面无踪的怅然。当然,如果仅止于此, 我是不会用出荒芜这个词来的,我要说的荒芜必须是程度上的加深。在我所到的 茜寨,除了上堡的某些旧屋改造的商店,其余的则都带有年久失修的味通。大园村, 时下已经“无主”的旧房很多,它们和自身的美以一种缓慢腐朽的方式呈现着时 间之重,甚至尘土之重。木梯还在,但向上的横木已腐,没有谁敢于再向上登;木 窗还在,但窗棂已损,雨水会随风浸入到屋黑面那栋拥有八年历史的旧屋还在,但 里面充塞着种种不用的旧物,甚至存有一个鸡笼,几只鸡在里面咯咯咯咯地叫着。 在这些静谧的苗寨里,我们几乎很少能见到年轻人,见到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年 人呢?外出打工去了。是啊,他们得挣钱养家,他们也应见一见外面的世界。他们 也应当过得更为舒适些、丰富些。他们,或许最终落脚于某个城市,至少是县城, 除了些节日再不回来。在画一样美的苗寨里生活的人越来越少。美,并不能解决 他们的生计,而且久居于这种太过古意的美中,他们也许慢慢无感,余下的,便只 是倦惫,对每日繁重劳作和收获甚少的倦惫。 绥宁古苗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遗落在尘灰里的珠子,有待人们的注意。或许 是因为偏僻的缘故,这里的游人很少。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我这样感受它 的荒芜和沾在荒芜之上的美,感受那种安静和古老,感受“走出了时间”的惬意 与感慨。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置身古苗寨仿佛“走出了时间”,主要因为在苗寨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 远离了熟悉的现代生活。 B.第段画线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苗寨房屋因年久失修而腐朽破 败的情状,突出了苗寨的荒芜。 C.第自然段独立成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古苗寨之美的描绘,又引出了下文对 古苗寨荒芜的描述。 D.文章开篇点题,行文紧扣题目,向读者展现出古苗寨的美与荒芜,同时也表达了 作者对于苗寨荒芜的思考 5.苗寨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5分) 6.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绥宁苗寨的情感态度。(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物联网,英文名称叫“ 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通俗地讲,物联 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互联网把物品与物品 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中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仲和
堡包围在里面。在每座苗赛的后山上,都有数量众多、粗壮巨大的古树,无论是河 边的祖枥还是山上的樟树、枫香树与黄岭黄檀,都长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和树和竹一起生长的,还有间或的鸟呜,还有静谧。每座苗寨都是静谧的,我们见 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时间也可能是更为缓慢的,有着独特的凝滞。在这里,连 风的吹拂都有些慢,包括雨滴的下落。也恰是因为如此它才会带给我们一份“走 出了时间”的错觉,似乎让我们完成了不可能的“穿越”,进入到历史中。 或许,我应当说静谧,说古典,而不是荒芜这个词? 我谈到荒芜,是因为在古苗寨里一切都有一种“原始”的模样。繁华落尽之后的 古諧寨留在那里的只是物,只是美得令人发指的旧院落,只是缓缓的、依然有着洁 净感的流水……它给我一种桃花依旧、人面无踪的怅然。当然,如果仅止于此, 我是不会用出荒芜这个词来的,我要说的荒芜必须是程度上的加深。在我所到的 茜寨,除了上堡的某些旧屋改造的商店,其余的则都带有年久失修的味通。大园村, 时下已经“无主”的旧房很多,它们和自身的美以一种缓慢腐朽的方式呈现着时 间之重,甚至尘土之重。木梯还在,但向上的横木已腐,没有谁敢于再向上登;木 窗还在,但窗棂已损,雨水会随风浸入到屋黑面那栋拥有八年历史的旧屋还在,但 里面充塞着种种不用的旧物,甚至存有一个鸡笼,几只鸡在里面咯咯咯咯地叫着。 在这些静谧的苗寨里,我们几乎很少能见到年轻人,见到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年 人呢?外出打工去了。是啊,他们得挣钱养家,他们也应见一见外面的世界。他们 也应当过得更为舒适些、丰富些。他们,或许最终落脚于某个城市,至少是县城, 除了些节日再不回来。在画一样美的苗寨里生活的人越来越少。美,并不能解决 他们的生计,而且久居于这种太过古意的美中,他们也许慢慢无感,余下的,便只 是倦惫,对每日繁重劳作和收获甚少的倦惫。 绥宁古苗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遗落在尘灰里的珠子,有待人们的注意。或许 是因为偏僻的缘故,这里的游人很少。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我这样感受它 的荒芜和沾在荒芜之上的美,感受那种安静和古老,感受“走出了时间”的惬意 与感慨。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置身古苗寨仿佛“走出了时间”,主要因为在苗寨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 远离了熟悉的现代生活。 B.第段画线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苗寨房屋因年久失修而腐朽破 败的情状,突出了苗寨的荒芜。 C.第自然段独立成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古苗寨之美的描绘,又引出了下文对 古苗寨荒芜的描述。 D.文章开篇点题,行文紧扣题目,向读者展现出古苗寨的美与荒芜,同时也表达了 作者对于苗寨荒芜的思考。 5.苗寨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5 分) 6.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绥宁苗寨的情感态度。(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物联网,英文名称叫“ 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 IOT)。通俗地讲,物联 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互联网把物品与物品 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中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仲和
扩展,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第二,其用户端不仅仅是个人,还包括任何物 品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人类之前的思维方式。过去,人们一直是将物理基 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 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融 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拖更 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并达到“智慧”状态,从而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 (《物联网是什么》,摘自2016年08月10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图一:2018-2022年中国物联网整体规模及增长预测(亿元) 20000 45D 8000 15m0 400 16000 350 14000 0% 12000 10000 25D 8000 6000 150% 4000 10.01 5D% 20182019202020212022 L市牺规模亿元增速 图二:2018年-2022年全球物联网整体规模及增长预测(亿美元) 14.000 12000 000 4000 2000 2018201920202021 市场规模(亿美元 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材料三 中国不再是一个技术模仿者一一它已经成长为一个技术革新者,巩固了其作为物 联网领军者的地位。 中国朝着物联网的采用、创新和研发方向的结构性转变的过程似乎一夜间发生 了。物联网的增长渗透进几乎所有商业领城和公共系统,不仅包括制造业和工业 部门,还包括交通、城市服务(包括污染减排)、医疗、零售、农业等 中国的政策为物联网制造商提供了减税优惠;为了引导自动运输和其他物联网解 决方案,中国正在积极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主要技术公司招聘人工智能、数据科 学和其他前沿领域的专家
扩展,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第二,其用户端不仅仅是个人,还包括任何物 品。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人类之前的思维方式。过去,人们一直是将物理基 础设施和 IT 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 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融 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拖更 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并达到“智慧”状态,从而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物联网是什么》,摘自 2016 年 08 月 10 日《科技日报》)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材料三: 中国不再是一个技术模仿者——它已经成长为一个技术革新者,巩固了其作为物 联网领军者的地位。 中国朝着物联网的采用、创新和研发方向的结构性转变的过程似乎一夜间发生 了。物联网的增长渗透进几乎所有商业领城和公共系统,不仅包括制造业和工业 部门,还包括交通、城市服务(包括污染减排)、医疗、零售、农业等。 中国的政策为物联网制造商提供了减税优惠;为了引导自动运输和其他物联网解 决方案,中国正在积极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主要技术公司招聘人工智能、数据科 学和其他前沿领域的专家
我们应该留意并考虑采取中国成功的物联网战略;放眼全球,在当地采取行动,不 要害怕致力于革命性而非渐进性的变革;要在标准的制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积 极参与标准的制定,欣然接受并大量投资于关键的国际标准机构。 (美国《福布斯》文章《我们从中国的物联网中可以学到的东西》,摘编自2018 年03月07日《参考消息》) 材料四 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发出警示,智能摄像头抽检八成存隐患。智能摄像头的风险 表明,物联网潜藏的安全漏洞已不容小视。 传统互联网主要有计算机、手机两类接入点,通过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即可排除多 致安全隐患。而物联网则是所有智能終端互联互通,大到发电机、汽车,小到电视 机、吊灯、眼镜、手环,每个设备都是网络接入点。接入点趨多,未知漏洞和后门 也就越多被攻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没有网络安全,智能生活便处处有陷阱,物联网发展也将受阻。防范物联网安全风 险,仅仅依靠用户、企业或政府的单一力量,不可能解决所有安全问题。因此,不 能单方面寄望于普通用户提升专业水平,关健要依靠相关智能硬件厂商加固防火 墙。企业应更訢安全理念,因为安全不但可以吸引用户,还可以产生用户黏性;不 直接产生利润,但可以成为品牌护栏。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须制定和完善物联网的 安全标准、安全规程,真正让安全成为所有物联网用户的公共品。 不同参与主休联防联治、密切协同,真正构建起“云+网+端”的立体防御体系, 才能共筑物联网安全具同休。 (《物联网更该是安全网》,摘编自2017年06月22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与核心,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与扩展。 B.根据预测,2018-2022年中国物联网增速将略高于全球。 C.材料三表明,我们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完善。 D.智能摄像头的风险警示我们,物联网比互联网安全隐患更多。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物联网时代,将信息传感设备通过互联网把物品与物品结合起来,能提高资源 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 B.根据材料二可知,2018-202年,中国和全球物联网市场增速虽都将略有下降 但物联网市场整体规模均将稳步增长。 C.《我们从中国的物联网中可以学到的东西》指出,中国在物联网领域取得了突 出的成就,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经验值得学习。 D.物联网网络接入点很多,因此未知的安全漏洞也很多,存在被攻破的极大可能, 这预示着,物联网的发展必将会受到阻碍。 E.防范物联网安全风险至关重要,在用户、企业和政府这三方力量中,相关智能硬 件厂商加固防火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9.根据材料,为了促使物联网不断发展,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缪燧,字雯曜,江苏江阴人。贡生,入赀为知县。康熙十七年,授山东沂水县。时山 左饥,朝使发赈,将购米济南。燧以路远往返需日,且运费多,不便。请以银给民自
我们应该留意并考虑采取中国成功的物联网战略;放眼全球,在当地采取行动,不 要害怕致力于革命性而非渐进性的变革;要在标准的制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 极参与标准的制定,欣然接受并大量投资于关键的国际标准机构。 (美国《福布斯》文章《我们从中国的物联网中可以学到的东西》,摘编自 2018 年 03 月 07 日《参考消息》) 材料四 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发出警示,智能摄像头抽检八成存隐患。智能摄像头的风险 表明,物联网潜藏的安全漏洞已不容小视。 传统互联网主要有计算机、手机两类接入点,通过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即可排除多 致安全隐患。而物联网则是所有智能終端互联互通,大到发电机、汽车,小到电视 机、吊灯、眼镜、手环,每个设备都是网络接入点。接入点趨多,未知漏洞和后门 也就越多被攻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没有网络安全,智能生活便处处有陷阱,物联网发展也将受阻。防范物联网安全风 险,仅仅依靠用户、企业或政府的单一力量,不可能解决所有安全问题。因此,不 能单方面寄望于普通用户提升专业水平,关健要依靠相关智能硬件厂商加固防火 墙。企业应更訢安全理念,因为安全不但可以吸引用户,还可以产生用户黏性;不 直接产生利润,但可以成为品牌护栏。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须制定和完善物联网的 安全标准、安全规程,真正让安全成为所有物联网用户的公共品。 不同参与主休联防联治、密切协同,真正构建起“云+网+端”的立体防御体系, 才能共筑物联网安全具同休。 (《物联网更该是安全网》,摘编自 2017 年 06 月 22 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与核心,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与扩展。 B.根据预测,2018-2022 年中国物联网增速将略高于全球。 C.材料三表明,我们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完善。 D.智能摄像头的风险警示我们,物联网比互联网安全隐患更多。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物联网时代,将信息传感设备通过互联网把物品与物品结合起来,能提高资源 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B.根据材料二可知,2018-202 年,中国和全球物联网市场增速虽都将略有下降, 但物联网市场整体规模均将稳步增长。 C.《我们从中国的物联网中可以学到的东西》指出,中国在物联网领域取得了突 出的成就,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经验值得学习。 D.物联网网络接入点很多,因此未知的安全漏洞也很多,存在被攻破的极大可能, 这预示着,物联网的发展必将会受到阻碍。 E.防范物联网安全风险至关重要,在用户、企业和政府这三方力量中,相关智能硬 件厂商加固防火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9.根据材料,为了促使物联网不断发展,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缪燧,字雯曜,江苏江阴人。贡生,入赀为知县。康熙十七年,授山东沂水县。时山 左饥,朝使发赈,将购米济南。燧以路远往返需日,且运费多,不便。请以银给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