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第Ⅰ卷(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里是画家蒙克的挪威。 不知此时是什么季节,既使在夏天,这个伸延入北极圈内的国家,太阳依然运行 在遥远的天位上,把薄淡而吝啬的光线,斜斜地几乎贴着地表照射过来。① 甚至一棵树的阴影,依然透出清冷。太阳已经完全(遗忘/遗落)了这块边地, 轮番而至的暴风雪、弥漫的黑昼笼罩着②,长达半年之久。只有靠雪的反 光才能(辨别/辨识)这个寒彻的世界。雪压脊顶的零落低矮的木房子,萎缩在 山根林旁的避风处。灯光,胆怯地透过结着冰花的小窗,淡黄而朦胧,似乎为这 个存在于地球边缘的人间守望。 (暂且/姑且)断定这是将要日出的早晨,或许远天下黑黢黢的丛山顶巅,隐隐 抹上了霞光的嫩红,天际灰云的边沿也微微暖紫,然而山谷林莽的夜色依旧沉重, 迷漫在冷杉林里的云气与夜色混合,还有渊深的湖面包含的黑色,全都沉滞混沌 兽未醒,鸟未鸣,但在某处的一幢涂成棕红色的房子里,有人已经起来了。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薄(b6) 既使 吝啬 B.黢(q) 弥漫 笼罩 C.混(hun) 萎缩 朦胧 D.幢( chuang)林莽 混合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遗落 辨识 暂且 B.遗落 辨别 姑且 C.遗忘 辨识 姑且 D.遗忘 辨别 暂且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从山林峡谷中飘出的风②险峭的峰峦、山坡的密林和坚冰凝封的峡湾 B.①风从山林峡谷中飘出 ②险峭的峰峦、坚冰凝封的峡湾和山坡的密林 C.①从山林峡谷中飘岀的风②坚冰凝封的峡湾、险峭的峰峦和山坡的密林 D.①风从山林峡谷中飘出 ②坚冰凝封的峡湾、山坡的密林和险峭的峰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门票的实际售卖价格竟低 于票面价值,与开票时近万元高价票“秒没”的现象南辕北辙。 B.同饮一江水,共担一份责。在当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下, 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长江沿线省市义不容辞的责任。 C.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凭借别有用心的发现,揭示了细胞自噬机制在一系列生 理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好的教育能够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培养人的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引导人不 断完善自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成长为优秀人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入冬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雾霾天气来临,华北、华东和华中 大部分地区已达严重污染程度,各地纷纷制定了应对措施
山东省潍坊市 2017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第Ⅰ卷(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这里是画家蒙克的挪威。 不知此时是什么季节,既使在夏天,这个伸延入北极圈内的国家,太阳依然运行 在遥远的天位上,把薄淡而吝啬的光线,斜斜地几乎贴着地表照射过来。 ① , 甚至一棵树的阴影,依然透出清冷。太阳已经完全(遗忘/遗落)了这块边地, 轮番而至的暴风雪、弥漫的黑昼笼罩着 ② ,长达半年之久。只有靠雪的反 光才能(辨别/辨识)这个寒彻的世界。雪压脊顶的零落低矮的木房子,萎缩在 山根林旁的避风处。灯光,胆怯地透过结着冰花的小窗,淡黄而朦胧,似乎为这 个存在于地球边缘的人间守望。 (暂且/姑且)断定这是将要日出的早晨,或许远天下黑黢黢的丛山顶巅,隐隐 抹上了霞光的嫩红,天际灰云的边沿也微微暖紫,然而山谷林莽的夜色依旧沉重, 迷漫在冷杉林里的云气与夜色混合,还有渊深的湖面包含的黑色,全都沉滞混沌。 兽未醒,鸟未鸣,但在某处的一幢涂成棕红色的房子里,有人已经起来了。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薄(bó) 既使 吝啬 B.黢(qū) 弥漫 笼罩 C.混(hún) 萎缩 朦胧 D.幢(chuáng) 林莽 混合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遗落 辨识 暂且 B.遗落 辨别 姑且 C.遗忘 辨识 姑且 D.遗忘 辨别 暂且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从山林峡谷中飘出的风 ②险峭的峰峦、山坡的密林和坚冰凝封的峡湾 B.①风从山林峡谷中飘出 ②险峭的峰峦、坚冰凝封的峡湾和山坡的密林 C.①从山林峡谷中飘出的风 ②坚冰凝封的峡湾、险峭的峰峦和山坡的密林 D.①风从山林峡谷中飘出 ②坚冰凝封的峡湾、山坡的密林和险峭的峰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门票的实际售卖价格竟低 于票面价值,与开票时近万元高价票“秒没”的现象南辕北辙。 B. 同饮一江水,共担一份责。在当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下, 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长江沿线省市义不容辞的责任。 C.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凭借别有用心的发现,揭示了细胞自噬机制在一系列生 理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 好的教育能够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培养人的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引导人不 断完善自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成长为优秀人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入冬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雾霾天气来临,华北、华东和华中 大部分地区已达严重污染程度,各地纷纷制定了应对措施
B.在第六届杭州国际毅行大会上,数万人走过美丽的杭州城,没有留下一片垃 圾,我们不仅收获了一座城市的人文风采,更收获了民众的参与热情。 C.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损害了我们的切身利益,威胁着我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 D.在冬至日,无论是北方的饺子还是南方的汤团,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承 载着对温馨过往的回忆,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法令行则国治 ①“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出自东汉王符《潜夫论》的《述赦》篇。 王符是东汉后期有名的政论家,有《潜夫论》36篇存世,多为抨击时政之作。 《述赦》篇为了论证“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东汉孝明 帝时,荆州举茂才,明帝召对,问荆州有何异闻,茂才回答说,有剧贼九人,刺 史太守屡屡捉拿不果。明帝追问得知,剧贼猖獗之处正是该茂才治下之郡,大为 震怒:“贼发部中而不能擒,然材何以为茂?”于是将该茂才杖捶数百,免其官 并严厉追责刺史太守。十天之内,剧贼伏诛。王符在最后说道:“擒灭盗贼,在 于明法,不在数赦。” ②中国有深远的法治历史与传统。崇尚以法治国 的法家自不必说,即便是髙扬仁义的儒家也不例外。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 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是希望有适合的人把文王武 王留下的良法善政予以执行和落实。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 行。”这是强调要把善政良法通过适合的制度与人员,执行出来,落实下去。荀 子也说“有治人,无治法”,指出要获得适合的人员来实施法律。 ③同一时代,在地球的另一端,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更明确地说:“所谓法治, 首先意味着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执行和遵守,其次则意味着法律本身应当是制定 良好的法律。”要把超越性的法治理念落实于具体的社会生活,首先,已经制定 的法律要被执行,即“行法令”;其次,要努力获得更好的法律,即“定良法” 这是中西先哲的基本共识。 ④法律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甚至在很多先哲看来,法律实施的重 要性甚至排在制定良法之先。这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议,然而究其实却理所当然。 因为,如果法律不能被实施,那么就算制定了最好的法律,最终还是会沦为一纸 空文。相反,如果从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实施开始,让法律活在人民具体的日常 生活中,一方面逐步树立法律的信用和权威,一方面逐渐培养人民守法的意识和 习惯,就算法律存在某些不足,也可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正当程序加以修订完善。 如果一定要获得真正的“良法”再予以实施的话,那么不仅美好的法治文明会变 成海市蜃楼,国家也将危机重重。“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历史已经 给出了经验和教训 ⑤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吴起、李悝,改革内政,厉行法治,令出必行,使魏国 很快强大起来,一时称雄列国。然而后世魏国君臣,虽继承文侯时代良法,却不 能予以有效实行,于是魏国迅速由盛转衰。几乎与此同时,李悝一位名叫公孙鞅 商鞅)的学生,带着老师所写的《法经》奔赴秦国,以魏国改旧制行法令的经 验为基础,帮助秦孝公改革政事。徙木为信,有功必赏,很快就树立了法律和政 令的权威。秦国迅速强大,最终平定六国。六国都想统一天下,为何秦国成其大 功?原因很多,但其中枢纽,无疑在于秦国对法律实施之重要性的一再强调和 贯坚持
B. 在第六届杭州国际毅行大会上,数万人走过美丽的杭州城,没有留下一片垃 圾,我们不仅收获了一座城市的人文风采,更收获了民众的参与热情。 C.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损害了我们的切身利益,威胁着我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 D. 在冬至日,无论是北方的饺子还是南方的汤团,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承 载着对温馨过往的回忆,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法令行则国治 ①“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出自东汉王符《潜夫论》的《述赦》篇。 王符是东汉后期有名的政论家,有《潜夫论》36 篇存世,多为抨击时政之作。 《述赦》篇为了论证“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东汉孝明 帝时,荆州举茂才,明帝召对,问荆州有何异闻,茂才回答说,有剧贼九人,刺 史太守屡屡捉拿不果。明帝追问得知,剧贼猖獗之处正是该茂才治下之郡,大为 震怒:“贼发部中而不能擒,然材何以为茂?”于是将该茂才杖捶数百,免其官 并严厉追责刺史太守。十天之内,剧贼伏诛。王符在最后说道:“擒灭盗贼,在 于明法,不在数赦。” ②中国有深远的法治历史与传统。崇尚以法治国 的法家自不必说,即便是高扬仁义的儒家也不例外。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 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是希望有适合的人把文王武 王留下的良法善政予以执行和落实。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 行。”这是强调要把善政良法通过适合的制度与人员,执行出来,落实下去。荀 子也说“有治人,无治法”,指出要获得适合的人员来实施法律。 ③同一时代,在地球的另一端,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更明确地说:“所谓法治, 首先意味着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执行和遵守,其次则意味着法律本身应当是制定 良好的法律。”要把超越性的法治理念落实于具体的社会生活,首先,已经制定 的法律要被执行,即“行法令”;其次,要努力获得更好的法律,即“定良法”。 这是中西先哲的基本共识。 ④法律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甚至在很多先哲看来,法律实施的重 要性甚至排在制定良法之先。这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议,然而究其实却理所当然。 因为,如果法律不能被实施,那么就算制定了最好的法律,最终还是会沦为一纸 空文。相反,如果从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实施开始,让法律活在人民具体的日常 生活中,一方面逐步树立法律的信用和权威,一方面逐渐培养人民守法的意识和 习惯,就算法律存在某些不足,也可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正当程序加以修订完善。 如果一定要获得真正的“良法”再予以实施的话,那么不仅美好的法治文明会变 成海市蜃楼,国家也将危机重重。“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历史已经 给出了经验和教训。 ⑤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吴起、李悝,改革内政,厉行法治,令出必行,使魏国 很快强大起来,一时称雄列国。然而后世魏国君臣,虽继承文侯时代良法,却不 能予以有效实行,于是魏国迅速由盛转衰。几乎与此同时,李悝一位名叫公孙鞅 (商鞅)的学生,带着老师所写的《法经》奔赴秦国,以魏国改旧制行法令的经 验为基础,帮助秦孝公改革政事。徙木为信,有功必赏,很快就树立了法律和政 令的权威。秦国迅速强大,最终平定六国。六国都想统一天下,为何秦国成其大 功?原因很多,但其中枢纽,无疑在于秦国对法律实施之重要性的一再强调和一 贯坚持
⑥问题在于,秦国既然靠令出必行而强大,那么秦朝为何二世而亡呢?这就涉及 法治理念的第二个层面,也就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追求良法的问题了。所谓良法, 虽然有一般性的理念原则,但具体历史生活中的“良法”,却不可一成不变,而 是要随世损益,以应时需。秦法没有在新的时代满足新的历史需求,反而以举国 之力将其强行推行到六国各地,最终引发了激烈反抗,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故而 秦国之兴,兴于“行法令”;秦朝之亡,亡于其所行之法不再是适合时代需求的 “良法”,而是成了阻碍历史进步的落后之法 ⑦以史为鉴,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更加适合 时代需要之“良法”的追求。这样的良法,一定会因扎根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顺应历史潮流,满足时代需要,活在人民中间,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2日,有删改) 6.关于“法令行则国治”,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令行则国治”是东汉王符在《潜夫论·述赦》篇中提出来的,王符认为, 消除盗贼,只能靠严明法令,不能靠屡屡赦免。 B.中国法治传统源远流长,像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些儒家圣贤认为法律必须由合 适的人去执行落实,良法善政不会自动发生效力 C.中西先哲一致认为,社会要长治久安,首先要求人们执行既定法律,其次要制 定更好的法律,这两点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D.就算已经制定的法律不太完善,也要付诸实施,这样可以逐步树立起法律的信 用和权威,逐渐培养起人们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7.下列关于“行法令”和“定良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先哲认为,实施法律比制定良法更重要,若法律不被实施,即便制定出最 好的法律,最终也是一纸空文 B.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起来,这得益于他徙木为信,厉行法治,并非其老师 李悝所著《法经》的功劳 C.秦国兴亡的历史告诉我们:“行法令”贵在坚持,令出必行;“定良法”应该 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D.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要追求良法。良法要适合时代需求,否则便是阻碍历史进步 的落后之法。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用较长篇幅写东汉孝明帝杖捶茂才的故事,交代了“法令行则国治”的 出处,同时阐明了“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 B.第②段运用例证法,列举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圣贤的言论,明白透辟地论 证了即便是儒家也强调“行法令”更重要的观点。 C.第⑤段借用魏国、秦国通过变法而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正反对比,有力地证 明了树立法令权威、坚持实施法律的重要作用, D.第⑥段通过分析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揭示秦亡于强推落后之法的历史教训,论 证“良法”要“随世损益,以应时需”的观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文王问太公①曰:“何如而可为天下?” 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 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 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⑥问题在于,秦国既然靠令出必行而强大,那么秦朝为何二世而亡呢?这就涉及 法治理念的第二个层面,也就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追求良法的问题了。所谓良法, 虽然有一般性的理念原则,但具体历史生活中的“良法”,却不可一成不变,而 是要随世损益,以应时需。秦法没有在新的时代满足新的历史需求,反而以举国 之力将其强行推行到六国各地,最终引发了激烈反抗,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故而 秦国之兴,兴于“行法令”;秦朝之亡,亡于其所行之法不再是适合时代需求的 “良法”,而是成了阻碍历史进步的落后之法。 ⑦以史为鉴,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更加适合 时代需要之“良法”的追求。这样的良法,一定会因扎根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顺应历史潮流,满足时代需要,活在人民中间,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 年 12 月 22 日,有删改) 6.关于“法令行则国治”,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令行则国治”是东汉王符在《潜夫论•述赦》篇中提出来的,王符认为, 消除盗贼,只能靠严明法令,不能靠屡屡赦免。 B.中国法治传统源远流长,像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些儒家圣贤认为法律必须由合 适的人去执行落实,良法善政不会自动发生效力。 C.中西先哲一致认为,社会要长治久安,首先要求人们执行既定法律,其次要制 定更好的法律,这两点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D.就算已经制定的法律不太完善,也要付诸实施,这样可以逐步树立起法律的信 用和权威,逐渐培养起人们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7.下列关于“行法令”和“定良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先哲认为,实施法律比制定良法更重要,若法律不被实施,即便制定出最 好的法律,最终也是一纸空文。 B.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起来,这得益于他徙木为信,厉行法治,并非其老师 李悝所著《法经》的功劳。 C.秦国兴亡的历史告诉我们:“行法令”贵在坚持,令出必行;“定良法”应该 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D.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要追求良法。良法要适合时代需求,否则便是阻碍历史进步 的落后之法。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用较长篇幅写东汉孝明帝杖捶茂才的故事,交代了“法令行则国治”的 出处,同时阐明了“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 B.第②段运用例证法,列举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圣贤的言论,明白透辟地论 证了即便是儒家也强调“行法令”更重要的观点。 C.第⑤段借用魏国、秦国通过变法而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正反对比,有力地证 明了树立法令权威、坚持实施法律的重要作用。 D.第⑥段通过分析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揭示秦亡于强推落后之法的历史教训,论 证“良法”要“随世损益,以应时需”的观点。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文王问太公①曰:“何如而可为天下?” 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 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 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 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 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 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 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 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 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 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 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 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 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 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今彼 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 吾观其臣,邪曲胜直;吾观其吏,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② 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 见,乐哉 (选自《六韬》,有删改) 【注】①太公:姜子牙,名尚。②大明:旭日。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见其阴 阴:暗地里的活动 B.同好相趋 趋:追求 C.大谋不谋 谋:显现出谋略 D.此亡国之征也 征:征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王其修德以下贤 其皆出于此乎 C.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大明发而万物皆照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 皆同其害 B.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 皆同其害 C.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 皆同其害 D.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 皆同其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认为,器量、诚信、仁爱、恩惠、权势等条件分别对“容天下”“约天 下”“怀天下”“不失天下”“保天下”具有重要作用
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 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 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 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 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 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 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 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 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 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 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 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今彼 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 吾观其臣,邪曲胜直;吾观其吏,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② 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 见,乐哉。” (选自《六韬》,有删改) 【注】①太公:姜子牙,名尚。②大明:旭日。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见其阴 阴:暗地里的活动 B. 同好相趋 趋:追求 C. 大谋不谋 谋:显现出谋略 D. 此亡国之征也 征:征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王其修德以下贤 其皆出于此乎 C.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 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大明发而万物皆照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 皆同其害 B.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 皆同其害 C.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 皆同其害 D.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 皆同其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认为,器量、诚信、仁爱、恩惠、权势等条件分别对“容天下”“约天 下”“怀天下”“不失天下”“保天下”具有重要作用
B.太公认为,国君要修养德行,谦逊地对待士人,施恩惠于百姓,不可随意兴兵 倡导和谋划用兵时,需要考虑天道和人道。 C.太公认为,国君要与百姓同疾苦,同情感,同憎恶,同爱好;国君要为百姓谋 利益,不要掠夺民众和别国的利益。 D.“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中的“国”在这里指诸侯国,与“丘也闻有国有家 者”(《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国”意义相同。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5 分) (2)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臣,邪曲胜直;吾观其吏,败法乱刑,上下 不觉。(5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送江水曹①还远馆 谢朓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注】①水曹:官名 (1)诗歌五、六句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4分) (2)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中国人民迎接各国嘉宾的喜悦心 情可以用《论语》中的 来表达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 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3)屈原在《离骚》中用“ ”两句诗赞赏古代圣 贤推崇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精神, 五、(12分) 16.手机依赖症的表现是:无论是吃饭、聚会,还是走路、坐车,都手机不离手 请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写出手机依赖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字。(4分) 17.补写出春联的下联和上联,要求语意连贯,符合对联特点。(4分) (1)上联:送献瑞灵猴看今岁风调雨顺 下 联 (2)上 下联:诚信吐绿,文明古国谱新篇
B.太公认为,国君要修养德行,谦逊地对待士人,施恩惠于百姓,不可随意兴兵; 倡导和谋划用兵时,需要考虑天道和人道。 C.太公认为,国君要与百姓同疾苦,同情感,同憎恶,同爱好;国君要为百姓谋 利益,不要掠夺民众和别国的利益。 D.“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中的“国”在这里指诸侯国,与“丘也闻有国有家 者”(《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国”意义相同。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5 分) (2)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臣,邪曲胜直;吾观其吏,败法乱刑,上下 不觉。(5 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 分) 送江水曹①还远馆 谢朓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注】①水曹:官名。 (1)诗歌五、六句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4 分) (2)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中国人民迎接各国嘉宾的喜悦心 情可以用《论语》中的 “ , ?”来表达。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 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3)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诗赞赏古代圣 贤推崇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精神。 五、(12 分) 16.手机依赖症的表现是:无论是吃饭、聚会,还是走路、坐车,都手机不离手。 请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写出手机依赖症的危害,不超过 40 个字。(4 分) 17.补写出春联的下联和上联,要求语意连贯,符合对联特点。(4 分) (1)上联:送献瑞灵猴看今岁风调雨顺 下 联: (2)上 联: 下联:诚信吐绿,文明古国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