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抽学生朗读课文。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七)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 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 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八)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 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 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教师明确: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 (九)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我泪 虚拟黎明(土地河流风) 死(在土地)-】毛(烂在地里) 爱(土地 眷恋土地献身祖国 (十)教学反思
6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七)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 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 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八)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 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 性。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 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教师明确: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 (九)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歌 唱 -----------虚拟 黎明(土地 河流 风) 我--------------死(在土地)-----------羽毛(烂在地里) 泪--------------爱(土 地)-----------眷恋土地献身祖国 (十)教学反思:
3.乡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 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难点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 曲《故乡的云》。(播放音乐) 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 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 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 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 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 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 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 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 乡之作《乡愁》(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 互补充) 教师总结: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 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 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现代诗 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1)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先听老师范读一遍。请大家注意感情
7 3.乡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 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难点 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 曲《故乡的云》。(播放音乐) 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 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 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 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 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 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 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 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 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 乡之作《乡愁》〔板书:乡愁 余光中〕 (二)合作探究: 1 作者简介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 互补充〕 教师总结: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 年出 生于南京, 1950 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 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现代诗 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2 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1)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先听老师范读一遍。请大家注意感情
节奏和重音。(配乐二胡曲《江河水》) (2)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教师补充:这首诗 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3)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4)分四小组朗读一小节,学生评点。 (5)全班齐读。 (6)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3品味语言,鉴赏诗歌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 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 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 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侯(少年)一一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一夫妻分离、后来 (中年)一一母子死别、现在(老年)一一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 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 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 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一一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一一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一—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一一思乡哀愁(深沉) 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 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 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 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4)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情 绪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 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 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 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 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
8 节奏和重音。〔配乐二胡曲《江河水》〕 (2)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教师补充:这首诗 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3)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4)分四小组朗读一小节,学生评点。 (5)全班齐读。 (6)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3 品味语言,鉴赏诗歌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 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 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 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 (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 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 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 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思乡哀愁(深沉) 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 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 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 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4)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情 绪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 “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 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 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 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
乡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 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小结: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 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4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 白,请同学就 、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 心的情感。学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不断挖掘诗 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指名朗读本诗。〔朗读提示: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 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 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 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一那一一头”要气流不断,读出 激昂慷慨之感 (2)学生分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节的画面。师生共同点评。 (3)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一一夫妻别一一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 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三)迁移运用 下面我们活学活用,热炒热卖,进入练一练的环节。 1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为 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学生思考时 播放背景音乐《思乡曲》)。 2诗的前两节的乡愁是分别思念母亲和新娘,假若在第2节后再添上一节是 写思念儿子的,可以怎样写?(学生自由发挥) (四)归纳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了余光中先生的如烟似雾、如泣如诉、慷慨激昂、荡气回 肠的乡愁一一家园之恋,故国之思,令人动容。学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有许 多感触,现在你最想对谁说?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总结延伸: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 史的原因,台湾离开了大陆的怀抱,成了漂泊的一悬孤岛,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 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这符合全中国人 民的根本利益,然而陈水扁等一系列台独分子现在却倒行逆施,置广大人民的愿 望于不顾,疯狂叫嚣台湾独立,企图分裂祖国,大家答应不答应?(生:不答应!
9 乡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 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小结: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 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4 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 白,请同学就一、二、三、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 心的情感。学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不断挖掘诗 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指名朗读本诗。〔朗读提示: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 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 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 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 激昂慷慨之感。〕 (2)学生分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节的画面。师生共同点评。 (3)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 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三)迁移运用 下面我们活学活用,热炒热卖,进入练一练的环节。 1 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为 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学生思考时, 播放背景音乐《思乡曲》〕。 2 诗的前两节的乡愁是分别思念母亲和新娘,假若在第 2 节后再添上一节是 写思念儿子的,可以怎样写?(学生自由发挥) (四)归纳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了余光中先生的如烟似雾、如泣如诉、慷慨激昂、荡气回 肠的乡愁——家园之恋,故国之思,令人动容。学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有许 多感触,现在你最想对谁说?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总结延伸: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 史的原因,台湾离开了大陆的怀抱,成了漂泊的一悬孤岛,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 别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这符合全中国人 民的根本利益,然而陈水扁等一系列台独分子现在却倒行逆施,置广大人民的愿 望于不顾,疯狂叫嚣台湾独立,企图分裂祖国,大家答应不答应?(生:不答应!)
对,坚决不能答应!全国人民也绝不会答应!在这里我们要正告陈水扁之流,趁 早收起台独论调,回到“一国两制”的框架上谈判。同学们,我们一起祝愿, 起努力让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吧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唱余光中先生《乡愁》的最后一节,来体 会台湾人民缠绵沉痛的故土之思吧! 学生再读《乡愁》第四节 (五)欣赏体验 最后让我们欣赏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乡愁四 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 1给席慕蓉的《乡愁》赏析性文章 2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少年)邮票(小 母子深情 长大后(青年)船票(窄)一一夫妻恩爱 后来(中年)坟墓(矮)一一生死悲痛 现在(老年)海峡(浅)一一思乡哀愁 (七)教学反思:
10 对,坚决不能答应!全国人民也绝不会答应!在这里我们要正告陈水扁之流,趁 早收起台独论调,回到“一国两制”的框架上谈判。同学们,我们一起祝愿,一 起努力让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吧。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唱余光中先生《乡愁》的最后一节,来体 会台湾人民缠绵沉痛的故土之思吧! 学生再读《乡愁》第四节。 (五)欣赏体验 最后让我们欣赏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乡愁四 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 1 给席慕蓉的《乡愁》赏析性文章。 2 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少年) 邮票(小)——母子深情 长大后(青年) 船票(窄)——夫妻恩爱 后 来(中年) 坟墓(矮)——生死悲痛 现 在(老年) 海峡(浅)——思乡哀愁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