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自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5.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主平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用。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干金、字字玑珠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 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如果把画家的稿酬降低,批评家的报酬提髙,那么画坛就会出现许多高 质量的批评文章。 C.从价值观上看,因为画画比说话优越,所以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 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庸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成为好的画坛批评家,需要有髙超的绘域技艺、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和 公正的批评态度等条件。 参考答案 5.C(“批评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不属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理由。) 6.D(A.因果倒置;B.扩大了范围,第四段原文是“写意画家”;C.扩大了 范围,第五段原文是“凡是自大的画家”。)
摘编自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5.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主平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用。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干金、字字玑珠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 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如果把画家的稿酬降低,批评家的报酬提高,那么画坛就会出现许多高 质量的批评文章。 C.从价值观上看,因为画画比说话优越,所以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 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庸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成为好的画坛批评家,需要有高超的绘域技艺、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和 公正的批评态度等条件。 参考答案: 5.C(“批评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不属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理由。) 6.D(A.因果倒置;B.扩大了范围,第四段原文是“写意画家”;C.扩大了 范围,第五段原文是“凡是自大的画家”。)
7.D(A.“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足最 早的丽”文中无据,属了:主观臆断。B.“提高批评家的报酬”不是出现高质 量批评文章的充分条件。C.当代书画价值不是由画画比说话优越决定,而足由 “重画轻文”的综合态度决定。) 海南洋浦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 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 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 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 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 《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 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 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 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 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 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 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 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 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 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 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 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 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 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 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 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 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 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 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 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 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 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
7.D(A.“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足最 早的丽”文中无据,属了:主观臆断。B.“提高批评家的报酬”不是出现高质 量批评文章的充分条件。C.当代书画价值不是由画画比说话优越决定,而足由 “重画轻文”的综合态度决定。) 海南洋浦中学 2011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 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 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 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 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 《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 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 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 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 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 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 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 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 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 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 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 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 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 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 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 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 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 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 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 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 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 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
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 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 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 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 枢纽所 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 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 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 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 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 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 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 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 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 枢纽所 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 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 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 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 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 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参考答案: 1.选B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 项“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A项可根据信息“中国 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到了宋代, 新儒学崛兴。”判断正确。C、D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 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 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断正确。 2.选CA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 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 在佛教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 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 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项根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 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 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项“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 “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 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3.D 湖南长郡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大作家是时代的产儿。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一次人类 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 代一一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 代。,,是的,在笔和剑并用的文艺复兴时代,就会有但丁、莎士比亚;在理性 的光芒照耀着的启蒙时代,就会有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我国的屈原、李白、 杜甫、关汉卿、曹雪芹,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里,也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大作家的出现,往往不是孤立的。在他的同时,或稍前,或稍后,总有一批才华 横溢的作家围绕着他,宛若群星之与北斗,相互辉映着,布成灿烂的星空。盛唐 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在短短的五十余年里,不仅涌现了李白、杜甫 这两位伟大的人物,而且有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等优秀的诗人。 正像李白所描写的:“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曼 元杂剧的兴盛,也不是一两个作家的努力造成的,翻开《录鬼簿》,我们可以看 到在元大都围绕着关汉卿和王实甫,集中了白朴、杨显之、纪君祥、康进之等许 许多多才情豪健的剧作家,他们一时并出,各骋骥碌,终于掀起中国戏剧的高潮。 在一段时间内,以一两个大作家为代表,一辈优秀作家集中出现,形成文学创作 的高潮;若干年后,又有一辈作家同时涌现,形成另一个高潮,这是文学史上带
参考答案: 1.选 B 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 项“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A 项可根据信息“中国 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到了宋代, 新儒学崛兴。”判断正确。C、D 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 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 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断正确。 2.选 C A 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 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 在佛教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 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 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 项根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 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 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 项“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 “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 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3.D 湖南长郡中学 2011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大作家是时代的产儿。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一次人类 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 代——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 代。,,是的,在笔和剑并用的文艺复兴时代,就会有但丁、莎士比亚;在理性 的光芒照耀着的启蒙时代,就会有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我国的屈原、李白、 杜甫、关汉卿、曹雪芹,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里,也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大作家的出现,往往不是孤立的。在他的同时,或稍前,或稍后,总有一批才华 横溢的作家围绕着他,宛若群星之与北斗,相互辉映着,布成灿烂的星空。盛唐 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在短短的五十余年里,不仅涌现了李白、杜甫 这两位伟大的人物,而且有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等优秀的诗人。 正像李白所描写的:“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曼。” 元杂剧的兴盛,也不是一两个作家的努力造成的,翻开《录鬼簿》,我们可以看 到在元大都围绕着关汉卿和王实甫,集中了白朴、杨显之、纪君祥、康进之等许 许多多才情豪健的剧作家,他们一时并出,各骋骥碌,终于掀起中国戏剧的高潮。 在一段时间内,以一两个大作家为代表,一辈优秀作家集中出现,形成文学创作 的高潮;若干年后,又有一辈作家同时涌现,形成另一个高潮,这是文学史上带
有规律性的现象。文学的繁荣,同社会经济的高涨、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很大的关 系。譬如,宋代汴京和杭州的“说话”,元代大都的杂剧,它们的兴盛就是由城 市经济的发展促成的。在战乱和饥馑的年代,也可能出现优秀的作家,但他们往 往在前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就打好基础了。杜甫的多数作品写于“安史之乱”以 后,然而之前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诗人。唐末五代,黄河流域战火不息,只有在 比较稳定的西域和南唐,才可能聚集一批词人,发展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 文学的繁荣,还要有一种能够激励作家从事创作的艺术气氛。思想需要砥砺,艺 术需要切磋,没有同时代的作家的互相启发、交流和竞赛,大作家的文思之泉也 会枯竭。李白性格傲岸,但对比他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却十分钦佩:“吾爱盂夫 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早期的诗歌,就处在李白 浪漫主义的影响下,直到进入长安以后,他才形成自己的风格。白居易、元稹之 间的唱和形成新乐府运动;苏轼对黄庭坚、秦观等人的培养和奖掖繁荣了北宋的 诗坛。这说明文学的繁荣是多么需要一种良好的艺术气氛! (选自袁行霈《时代、作家和文学繁荣》,有删改) 13.下列表述不属于大作家产生条件的一项是 A.恩格斯告诉我们:文艺复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 且产生了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的时代 B.一个时代文学的成就,取决于代表作家的水平,李白、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 让盛唐短短的五十余年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C.白朴、杨显之等一批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围绕着关汉卿和王实甫,一时并出, 相互辉映,布成中国戏剧灿烂的星空。 D.白居易、元稹相互唱和,砥砺切磋,营造了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形成影响 极大的新乐府运动。 参考答案: 13.B(该句强调衡量时代文学成就的标志)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时代、作家和文学繁荣关系十分密切。时代造就了大作家,大作家又带领同 时代优秀作家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B.笔剑并用的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光芒照耀着的启蒙时代,分别产生了但丁、 莎士比亚、伏尔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也折射出时代的光辉
有规律性的现象。文学的繁荣,同社会经济的高涨、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很大的关 系。譬如,宋代汴京和杭州的“说话”,元代大都的杂剧,它们的兴盛就是由城 市经济的发展促成的。在战乱和饥馑的年代,也可能出现优秀的作家,但他们往 往在前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就打好基础了。杜甫的多数作品写于“安史之乱”以 后,然而之前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诗人。唐末五代,黄河流域战火不息,只有在 比较稳定的西域和南唐,才可能聚集一批词人,发展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 文学的繁荣,还要有一种能够激励作家从事创作的艺术气氛。思想需要砥砺,艺 术需要切磋,没有同时代的作家的互相启发、交流和竞赛,大作家的文思之泉也 会枯竭。李白性格傲岸,但对比他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却十分钦佩:“吾爱盂夫 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早期的诗歌,就处在李白 浪漫主义的影响下,直到进入长安以后,他才形成自己的风格。白居易、元稹之 间的唱和形成新乐府运动;苏轼对黄庭坚、秦观等人的培养和奖掖繁荣了北宋的 诗坛。这说明文学的繁荣是多么需要一种良好的艺术气氛! (选自袁行霈《时代、作家和文学繁荣》,有删改) 13.下列表述不属于大作家产生条件的一项是 ( ) A.恩格斯告诉我们:文艺复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 且产生了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的时代。 B.一个时代文学的成就,取决于代表作家的水平,李白、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 让盛唐短短的五十余年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C.白朴、杨显之等一批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围绕着关汉卿和王实甫,一时并出, 相互辉映,布成中国戏剧灿烂的星空。 D.白居易、元稹相互唱和,砥砺切磋,营造了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形成影响 极大的新乐府运动。 参考答案: 13. B(该句强调衡量时代文学成就的标志)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时代、作家和文学繁荣关系十分密切。时代造就了大作家,大作家又带领同 时代优秀作家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B.笔剑并用的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光芒照耀着的启蒙时代,分别产生了但丁、 莎士比亚、伏尔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也折射出时代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