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市高校春考语文试卷细解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①现代汉语,这里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 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②统一汉语语音,必须以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作标准音,不能以虚拟出来的语音 或者用各种方音拼凑起来的语音作标准音,也不能以北方整个地域的语音为标准 音。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每个汉字的北京话读音是确定的,这样各方言 区的人才能有所依据。多少年来,话剧、电影和广播等大都采用北京语音。北京 语音的标准地位,早已为人们所公认 ③北方方言分布的地域最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自十三世纪以来,北方话 词汇就随着“官话”和白话文学传播开来,因而它在全国有极大的普遍性。尤其 是建国以来,由于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教育的普及,交通的发展,各地人 民接触的频繁,再加上报纸杂志、文学作品以及广播影视的影响,北方话词汇的 传播就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了。 ④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所谓“典范的著作”,是指具有 广泛代表性的著作,例如现代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经过许多人反复推敲定 稿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些著作在语言规范的巩固和发展上能 起一定作用。所谓“现代白话文著作”,就是说,这种著作是白话的,同时又是 现代的,因为语言在不断发展,早期白话文作品有些地方已同现代语法不合了 “语法规范”还必须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一般的用例”,也就是最具 有普遍性的用例。 ⑤现代汉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⑥现代汉语是在近古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近古汉语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 宋元以后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出现:一种表现在书面语方面,就 是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种表现在口语方面,就 是 ⑦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最初必定是建 立在口语基础上的,但是后来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能够 使用的人只占全民中的极少数。因此,另外一种与口语直接相联系的书面 语一一“白话”就起来与“文言”分庭抗礼。这种“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 语书面形式的主要源头 ⑧宋元以来,用“白话”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非常丰富,其中有像《水浒传》 《儒林外史》 等许多文学巨著。这些作品的语言虽然都或多 或少地带有地方色彩,但是总的说来,基本上属于北方话。它们流传到非北方话 的区域,拥有广大的读者,并且促使非北方话区域的人也用“白话”来写作。因 此,这种白话文学大大促进了北方话的推广。 ⑨口语方面,大约在白话文学作品广泛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 逐渐取得了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地位。由于北京是元、明、清几代的政治
2012 年上海市高校春考语文试卷细解 一 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①现代汉语,这里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 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②统一汉语语音,必须以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作标准音,不能以虚拟出来的语音 或者用各种方音拼凑起来的语音作标准音,也不能以北方整个地域的语音为标准 音。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每个汉字的北京话读音是确定的,这样各方言 区的人才能有所依据。多少年来,话剧、电影和广播等大都采用北京语音。北京 语音的标准地位,早已为人们所公认。 ③北方方言分布的地域最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自十三世纪以来,北方话 词汇就随着“官话”和白话文学传播开来,因而它在全国有极大的普遍性。尤其 是建国以来,由于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教育的普及,交通的发展,各地人 民接触的频繁,再加上报纸杂志、文学作品以及广播影视的影响,北方话词汇的 传播就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了。 ④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所谓“典范的著作”,是指具有 广泛代表性的著作,例如现代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经过许多人反复推敲定 稿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些著作在语言规范的巩固和发展上能 起一定作用。所谓“现代白话文著作”,就是说,这种著作是白话的,同时又是 现代的,因为语言在不断发展,早期白话文作品有些地方已同现代语法不合了。 “语法规范”还必须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一般的用例”,也就是最具 有普遍性的用例。 ⑤现代汉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⑥现代汉语是在近古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近古汉语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 宋元以后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出现:一种表现在书面语方面,就 是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种表现在口语方面,就 是 。 ⑦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最初必定是建 立在口语基础上的,但是后来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能够 使用的人只占全民中的极少数。因此,另外一种与口语直接相联系的书面 语――“白话”就起来与“文言”分庭抗礼。这种“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 语书面形式的主要源头。 ⑧宋元以来,用“白话”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非常丰富,其中有像《水浒传》、 《儒林外史》、 等许多文学巨著。这些作品的语言虽然都或多 或少地带有地方色彩,但是总的说来,基本上属于北方话。它们流传到非北方话 的区域,拥有广大的读者,并且促使非北方话区域的人也用“白话”来写作。因 此,这种白话文学大大促进了北方话的推广。 ⑨口语方面,大约在白话文学作品广泛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 逐渐取得了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地位。由于北京是元、明、清几代的政治
中心,北京话也就成为各级官府的交际语言,并随着政治影响逐渐传播到全国各 地。当时北京话被称为“官话”,实际上它并不是专为官吏阶层使用的官场雅语 或统治阶级的习惯用语,而是对社会各阶层一视同仁的语言。 ⑩到了二十世纪初,特别是到了“五四”时期,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上述两种趋势就汇合为一,力量更加壮大,这就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 方面,“白话文运动”彻底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一向只用在所谓通俗 文学上的“白话”取得了正统文学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又给予 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书面形式和口头形 式上都有统一规范的语言形态,改变了早先的言文不一致、方言并立的局面。至 此,人们逐渐用“普通话”来代替“官话”这一旧称。“普通话”的“普通”是 普遍共同”的意思。这说明,这时北方话已完全取得了“共同语”的地位了 1.文中与“普通话”相对的概念是()。(2分) A.白话 B.文言 C.方言 D.口语 答案:C 细解:这道题目涉及到议论性、说明性文章内在的逻辑:对一些相对的概念的思 辨。文章就在这种思辨中推进的。如果学生对“相对”一词理解,这就是一道很 简单的题目;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指的是“两个概念相互对应、对立”这 意思,就会不知如何下手。这些相对的概念就好比相互对称的柱子,大家一起撑 起了文章这一建筑。在本文中,“白话”与“文言”、“口语”与“书面语” “普通话”与“方言”一一相对。 2.第①段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分 答案:科学、准确地揭示了本文说明对象“现代汉语”的内涵 细解:春考通常都是说明性的文本,必然会涉及到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对 象的特征等基本知识。解答这样的题目需要讲清楚两点:一是该说明方法的作用, 是说明对象的特征。从备考的角度来看,一是记熟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一是 学会归纳该说明方法揭示的说明对象的特征。而下定义,就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 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 3.根据上下文,在第⑥段空白处填入恰当内容。(2分) 答案:“官话”逐渐渗入各个方言区域 细解:解答这一道题目就需要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了。⑥⑦⑧⑨⑩段是一个总分总 的段落:第⑥段总起两种趋势,⑦、⑧与⑨段分说两种趋势,第⑩段从两个方面 总结。这一句话就是对另一种趋势的概括,可供筛选的内容有:“口语方面,大 约在白话文学作品广泛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逐渐取得了各方 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又给予北方话以 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至此,人们逐渐用‘普通话’来代替‘官话’这一旧 称。‘普通话’的‘普通’是‘普遍共同’的意思”。将这些话的意思加以归纳 整合即可 另外,既然是填空,而不是简答题,还要主要该句话前后文的衔接,包括句式、 语气等。上文是“表现在口语方面”,这里谈的就是“官话”与“方言”之间的 关系。结合上一个句子,我们看要使用主谓短语,现成的谓语是“逐渐取得” “逐渐代替”,就可以较为接近标准答案了一一相信这个答案可能就是作者的原 文一—“渗入”是个形象的词,并非理性的归纳,所以想答出原文来几乎是不可 能的 4.第⑧段画线处可填入的一项是()。(2分)
中心,北京话也就成为各级官府的交际语言,并随着政治影响逐渐传播到全国各 地。当时北京话被称为“官话”,实际上它并不是专为官吏阶层使用的官场雅语 或统治阶级的习惯用语,而是对社会各阶层一视同仁的语言。 ⑩到了二十世纪初,特别是到了“五四”时期,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上述两种趋势就汇合为一,力量更加壮大,这就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 一方面,“白话文运动”彻底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一向只用在所谓通俗 文学上的“白话”取得了正统文学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又给予 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书面形式和口头形 式上都有统一规范的语言形态,改变了早先的言文不一致、方言并立的局面。至 此,人们逐渐用“普通话”来代替“官话”这一旧称。“普通话”的“普通”是 “普遍共同”的意思。这说明,这时北方话已完全取得了“共同语”的地位了。 1.文中与“普通话”相对的概念是( )。(2 分) A.白话 B.文言 C.方言 D.口语 答案:C 细解:这道题目涉及到议论性、说明性文章内在的逻辑:对一些相对的概念的思 辨。文章就在这种思辨中推进的。如果学生对“相对”一词理解,这就是一道很 简单的题目;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指的是“两个概念相互对应、对立”这一 意思,就会不知如何下手。这些相对的概念就好比相互对称的柱子,大家一起撑 起了文章这一建筑。在本文中,“白话”与“文言”、“口语”与“书面语”、 “普通话”与“方言”一一相对。 2.第①段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 分) 答案:科学、准确地揭示了本文说明对象“现代汉语”的内涵。 细解:春考通常都是说明性的文本,必然会涉及到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对 象的特征等基本知识。解答这样的题目需要讲清楚两点:一是该说明方法的作用, 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从备考的角度来看,一是记熟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一是 学会归纳该说明方法揭示的说明对象的特征。而下定义,就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 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 3.根据上下文,在第⑥段空白处填入恰当内容。(2 分) 答案:“官话”逐渐渗入各个方言区域 细解:解答这一道题目就需要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了。⑥⑦⑧⑨⑩段是一个总分总 的段落:第⑥段总起两种趋势,⑦、⑧与⑨段分说两种趋势,第⑩段从两个方面 总结。这一句话就是对另一种趋势的概括,可供筛选的内容有:“口语方面,大 约在白话文学作品广泛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逐渐取得了各方 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地位”,“ 另一方面,‘国语运动’又给予北方话以一 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至此,人们逐渐用‘普通话’来代替‘官话’这一旧 称。‘普通话’的‘普通’是‘普遍共同’的意思”。将这些话的意思加以归纳、 整合即可。 另外,既然是填空,而不是简答题,还要主要该句话前后文的衔接,包括句式、 语气等。上文是“表现在口语方面”,这里谈的就是“官话”与“方言”之间的 关系。结合上一个句子,我们看要使用主谓短语,现成的谓语是“逐渐取得”、 “逐渐代替”,就可以较为接近标准答案了——相信这个答案可能就是作者的原 文——“渗入”是个形象的词,并非理性的归纳,所以想答出原文来几乎是不可 能的。 4.第⑧段画线处可填入的一项是( )。(2 分)
A.《世说新语》 B.《聊斋志异》 C.《红楼梦》 D.《人间 词话》 答案:C 细解:这道题目考的很精巧—一我忍不住想感慨的是,整套试卷显示命题老师的 命题水平相当高,很多题目都是举重若轻的。比如这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其实考 查的是经典作品的语言符号一一作为考生只有一方面熟悉其中的作品或节选文 字,或真的读过;还要对使用的语言符号有过辨析才能轻松应答。其中《世说新 语》学生在初中读过其中的《周处》,《聊斋志异》(《促织》)、《红楼梦》 (《香菱学诗》)、《人间词话》(《人间词话》七则)等都是高中的课文。你 说它难吧,都是教材里的重要篇目,你说它容易吧,不认真学习过,还真的不知 道方向在哪里。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北京话读音可作为普通话的标准音,因为在北方话中只有它是确定的。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堪称现代白话文合乎语法规范的典范著作。 C.在语法上,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彻底摆脱了早期白话文作品的影响。 D.宋元之后,“文言”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只有极少数人能使用 E.到了二十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加速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答案:BE 细解:A,原文为“必须以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作标准音,不能以虚拟出来的语 音或者用各种方音拼凑起来的语音作标准音,也不能以北方整个地域的语音为标 准音。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每个汉字的北京话读音是确定的,这样各方 言区的人才能有所依据。”可见,说其是“确定的”,是指“北方整个地域的语 音”,包括“各种方音”,不确定;并非说“在北方话中只有它是确定的”。B, 原文为“所谓‘典范的著作’,是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例如现代许多著名 作家的作品,以及经过许多人反复推敲定稿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典范的著作”包括两类,即“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例如现代许多 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经过许多人反复推敲定稿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所以表述正确。如果理不清这个句式,就容易出错,这也可以算 作用现代汉语知识理解文意。C,原文是“同时又是现代的,因为语言在不断发 展,早期白话文作品有些地方已同现代语法不合了。”实际上,“现代白话文著 作”是在“早期白话文作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只是有些不合了,并非“彻底 摆脱了”。D,原文是“这种书面语最初必定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但是后来 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能够使用的人只占全民中的极少 数。”强调是“最初”、“后来”,并没有说“宋元之后”。“宋元以来”是“用 白话’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非常丰富”。E,原文是“到了二十世纪初,特别 是到了“五四”时期,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汇合为 力量更加壮大,这就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所以,表述正确。 6.从全文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话作为基础方言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案:北方话分布的地域最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北方话词汇传播深入 广泛;“国语运动”给予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细解:需要对全文做整体把握,即弄清文章的结构和组织:①到④段是个总分的 段落。第①段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 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分别领起下面三段。其中“以北方话为基础方 言”一句领起第②段,所以答案首先应该在这一段里寻找:北方话分布的地域最
A.《世说新语》 B.《聊斋志异》 C.《红楼梦》 D.《人间 词话》 答案:C 细解:这道题目考的很精巧——我忍不住想感慨的是,整套试卷显示命题老师的 命题水平相当高,很多题目都是举重若轻的。比如这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其实考 查的是经典作品的语言符号——作为考生只有一方面熟悉其中的作品或节选文 字,或真的读过;还要对使用的语言符号有过辨析才能轻松应答。其中《世说新 语》学生在初中读过其中的《周处》,《聊斋志异》(《促织》)、《红楼梦》 (《香菱学诗》)、《人间词话》(《人间词话》七则)等都是高中的课文。你 说它难吧,都是教材里的重要篇目,你说它容易吧,不认真学习过,还真的不知 道方向在哪里。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北京话读音可作为普通话的标准音,因为在北方话中只有它是确定的。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堪称现代白话文合乎语法规范的典范著作。 C.在语法上,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彻底摆脱了早期白话文作品的影响。 D.宋元之后,“文言”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只有极少数人能使用。 E.到了二十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加速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答案:B E 细解:A,原文为“必须以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作标准音,不能以虚拟出来的语 音或者用各种方音拼凑起来的语音作标准音,也不能以北方整个地域的语音为标 准音。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每个汉字的北京话读音是确定的,这样各方 言区的人才能有所依据。”可见,说其是“确定的”,是指“北方整个地域的语 音”,包括“各种方音”,不确定;并非说“在北方话中只有它是确定的”。B, 原文为“所谓‘典范的著作’,是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例如现代许多著名 作家的作品,以及经过许多人反复推敲定稿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典范的著作”包括两类,即“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例如现代许多 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经过许多人反复推敲定稿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所以表述正确。如果理不清这个句式,就容易出错,这也可以算 作用现代汉语知识理解文意。C,原文是“同时又是现代的,因为语言在不断发 展,早期白话文作品有些地方已同现代语法不合了。”实际上,“现代白话文著 作”是在“早期白话文作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只是有些不合了,并非“彻底 摆脱了”。D,原文是“这种书面语最初必定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但是后来 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能够使用的人只占全民中的极少 数。”强调是“最初”、“后来”,并没有说“宋元之后”。“宋元以来”是“用 ‘白话’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非常丰富”。E,原文是“到了二十世纪初,特别 是到了“五四”时期,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汇合为一, 力量更加壮大,这就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所以,表述正确。 6.从全文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话作为基础方言的原因有哪些?(4 分) 答案:北方话分布的地域最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北方话词汇传播深入、 广泛;“国语运动”给予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细解:需要对全文做整体把握,即弄清文章的结构和组织:①到④段是个总分的 段落。第①段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 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分别领起下面三段。其中“以北方话为基础方 言”一句领起第②段,所以答案首先应该在这一段里寻找:北方话分布的地域最
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北方话词汇传播深入、广泛。其余的段落谈的是现 代汉语的发展,是从时间上说,我们再看其中在历史变革中的“以北方话为基础 方言”的原因:“国语运动”给予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二)阅读 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我的邻居吴冠中 ①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塔楼南北毗邻。老人喜欢 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 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②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记得吗?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 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和年轻时在凡尔赛宫的一张…”吴老抢着说:“记得。”我 说:“大标题很醒目一—《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 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 ③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这个“福云理 发店”,四人座,优惠老人,只收五元。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 是那里的老顾客 ④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 百上千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 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 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 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 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⑤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一次,约 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都是一百 零八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 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他的画作 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 ⑥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 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 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⑦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天津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 我说:“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还说:“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有 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身边 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⑧令人吃惊的是这么一次,吴老一大清早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 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卖煎饼的妇女走 过去问他:“你这是做什么?”他说:“把我的名字磨掉。”“这么好的东西你 磨它……”他说:“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 ⑨多么珍贵的印章啊!为了防范赝品行世,吴冠中釜底抽薪。 ⑩一天,又邂逅他和她。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 她无言地笑。《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 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我便说:“吴老呀,你写的散 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他
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北方话词汇传播深入、广泛。其余的段落谈的是现 代汉语的发展,是从时间上说,我们再看其中在历史变革中的“以北方话为基础 方言”的原因:“国语运动”给予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二) 阅读 下文,完成第 7-12 题。(20 分) 我的邻居吴冠中 ①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塔楼南北毗邻。老人喜欢 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 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②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记得吗?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 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和年轻时在凡尔赛宫的一张……”吴老抢着说:“记得。”我 说:“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 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 ③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这个“福云理 发店”,四人座,优惠老人,只收五元。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 是那里的老顾客。 ④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 百上千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 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 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 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 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⑤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一次,约 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都是一百 零八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 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他的画作 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 ⑥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 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 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⑦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天津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 我说:“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还说:“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有 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身边 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⑧令人吃惊的是这么一次,吴老一大清早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 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卖煎饼的妇女走 过去问他:“你这是做什么?”他说:“把我的名字磨掉。”“这么好的东西你 磨它……”他说:“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 ⑨多么珍贵的印章啊!为了防范赝品行世,吴冠中釜底抽薪。 ⑩一天,又邂逅他和她。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 她无言地笑。《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 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我便说:“吴老呀,你写的散 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他
摇头。我又说:“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他微微 笑 11多次接触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 内涵。吴老说:“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 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 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 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12他丰淸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莤行僧。人们觉得怪异,其实, 不难理解。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回顾他坎坷 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 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 7.第①段中的“有人气”指的 是 。(2分) 答案:有人情味 细解:本题实际考查文学作品词语的含义,所以不能回答“人气”的本义,比如 “受欢迎的程度”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能看出其文学性表现在哪里,比如是 否存在某种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等。这里的“人”就是借代,代指“人的情感、 温度”,“有人气”是相对于某些地方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如沙漠一般,缺少 “人”的气息。所以,这里应是“有人情味”的意思。 8.本文多处描写了吴冠中的神态与言行,对其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短句,放缓节奏,以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吴冠中对妻子的呵 护 B.第②段画线句直接体现了吴冠中对那次报道印象很深,也隐含了他的理想追 求 C.第④段画线句与上文吴冠中捐献名画的内容相呼应,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品 格 D.第11段引用吴冠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绘画的表现力不如文学,技巧的重要性不 如内涵 答案:D 细解:第11段引用吴冠中的话是为了证明“吴老的文学观……就是特别注重用 文字表现感情内涵 9.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4分) 答案:吴冠中的印章有很高的价值,却被他自己主动磨掉。作者用直接抒情的方 式真切而强烈地表达出惋惜、惊讶、敬佩等感情。 细解:“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属于冷不防。常见的考题是“从表达手法的角 度”,所以,不知会不会有学生被闪个趔趄。表达方式共有五种:叙述、描写、 议论、说明、抒情。“多么珍贵的印章啊!”当然属于抒情,属于直接抒情。抒 发了什么情感?这就要“联系上下文”了。从情感反映的过程来看,先后有三个 层面的意味:一是惊讶,一是惋惜,一是敬佩。 10.第⑩段中作者认为“她成了婴儿”普普通通五个字打动人心,根据本文分析 其原因。(4分) 答案:这句话写出了严重失忆的妻子在吴冠中的眼中宛如婴儿;她像婴儿一样缺 乏自理能力;也如婴儿一样单纯;还如婴儿一样让吴冠中怜惜。吴冠中用普普通 通的五个字真切地传递出他对病妻的深情
摇头。我又说:“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他微微 一笑。 11 多次接触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 内涵。吴老说:“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 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 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 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12 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人们觉得怪异,其实, 不难理解。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回顾他坎坷 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 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 7.第①段中的“有人气”指的 是 。(2 分) 答案:有人情味 细解:本题实际考查文学作品词语的含义,所以不能回答“人气”的本义,比如 “受欢迎的程度”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能看出其文学性表现在哪里,比如是 否存在某种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等。这里的“人”就是借代,代指“人的情感、 温度”,“有人气”是相对于某些地方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如沙漠一般,缺少 “人”的气息。所以,这里应是“有人情味”的意思。 8.本文多处描写了吴冠中的神态与言行,对其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短句,放缓节奏,以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吴冠中对妻子的呵 护。 B.第②段画线句直接体现了吴冠中对那次报道印象很深,也隐含了他的理想追 求。 C.第④段画线句与上文吴冠中捐献名画的内容相呼应,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品 格。 D.第 11 段引用吴冠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绘画的表现力不如文学,技巧的重要性不 如内涵。 答案:D 细解:第 11 段引用吴冠中的话是为了证明“吴老的文学观……就是特别注重用 文字表现感情内涵”。 9.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4 分) 答案:吴冠中的印章有很高的价值,却被他自己主动磨掉。作者用直接抒情的方 式真切而强烈地表达出惋惜、惊讶、敬佩等感情。 细解:“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属于冷不防。常见的考题是“从表达手法的角 度”,所以,不知会不会有学生被闪个趔趄。表达方式共有五种:叙述、描写、 议论、说明、抒情。“多么珍贵的印章啊!”当然属于抒情,属于直接抒情。抒 发了什么情感?这就要“联系上下文”了。从情感反映的过程来看,先后有三个 层面的意味:一是惊讶,一是惋惜,一是敬佩。 10.第⑩段中作者认为“她成了婴儿”普普通通五个字打动人心,根据本文分析 其原因。(4 分) 答案:这句话写出了严重失忆的妻子在吴冠中的眼中宛如婴儿;她像婴儿一样缺 乏自理能力;也如婴儿一样单纯;还如婴儿一样让吴冠中怜惜。吴冠中用普普通 通的五个字真切地传递出他对病妻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