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 来源:三槐居 【内容提要】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讲座包括五个部分:(1)考纲透视(2)方法指要(3)问题诊断(4突 破方略(5)能力训练。内容涉及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査内容、能力要求、命题特点, 方法技能和思维误区等诸多方面,重点讲述如何科学思维和有效表达,以寻求阅 读的突破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思维”,是因为构成阅读能力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知识 思维与技能,知识是基础,技能是保证,而思维才是关键 I考纲透视 概念: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一、考什么? 【命题背景】 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同基础与多 样选择相统一”的基本理念,根据语文教材中设置的选修模块,江苏从2008年 起,语文试卷阅读部分开始设置了选做题,共两道,一道是论述类阅读文本,另 道是实用类阅读文本,二选一。两类阅读题,只要求考生选定其中一类作答即 可 然而,任何正确的理念一旦与功利“结缘”,就会事与愿违,与初衷背离! 实用类文本与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所以为选考,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和如前所说尊重学生选择的多样性,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但是2008年和2009 年的语文高考实际表明,在选择选做题时,绝大多数考生都选择了实用类的阅读 文本,而很少选择相对有些难度的议论类的阅读文本。于是语文备考只瞄准得分 较易的实用类阅读文本进行训练,结果导致阅读教学的严重偏废。长期以往,学 生的阅读能力将得不到全面提高。 因此,从2010年起,江苏语文高考取消选做题型。两者成了必考。考查材料可 以选用论述类文本,也可以选用实用类文本 事实上,“取消选做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公平公正。”以往,两道选做题 都是相同分值,但是对命题者而言,要想做到绝对平衡是很难的。从阅卷的情况 来看,两种题目的均分也有差距。现在大家都做同一道题,也就不会出现均分不 同的情况了 【能力要求】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与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样,江苏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内容)考查的内容及相应的 能力层级要求是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内容解读】
2012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 来源:三槐居 【内容提要】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讲座包括五个部分:⑴考纲透视⑵方法指要⑶问题诊断⑷突 破方略⑸能力训练。内容涉及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能力要求、命题特点, 方法技能和思维误区等诸多方面,重点讲述如何科学思维和有效表达,以寻求阅 读的突破。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思维”,是因为构成阅读能力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知识、 思维与技能,知识是基础,技能是保证,而思维才是关键。 I 考纲透视 概念: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一、考什么? 【命题背景】 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同基础与多 样选择相统一”的基本理念,根据语文教材中设置的选修模块,江苏从 2008 年 起,语文试卷阅读部分开始设置了选做题,共两道,一道是论述类阅读文本,另 一道是实用类阅读文本,二选一。两类阅读题,只要求考生选定其中一类作答即 可。 然而,任何正确的理念一旦与功利“结缘”,就会事与愿违,与初衷背离! 实用类文本与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所以为选考,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和如前所说尊重学生选择的多样性,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但是 2008 年和 2009 年的语文高考实际表明,在选择选做题时,绝大多数考生都选择了实用类的阅读 文本,而很少选择相对有些难度的议论类的阅读文本。于是语文备考只瞄准得分 较易的实用类阅读文本进行训练,结果导致阅读教学的严重偏废。长期以往,学 生的阅读能力将得不到全面提高。 因此,从 2010 年起,江苏语文高考取消选做题型。两者成了必考。考查材料可 以选用论述类文本,也可以选用实用类文本。 事实上,“取消选做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公平公正。”以往,两道选做题 都是相同分值,但是对命题者而言,要想做到绝对平衡是很难的。从阅卷的情况 来看,两种题目的均分也有差距。现在大家都做同一道题,也就不会出现均分不 同的情况了。 【能力要求】 2011 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与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样,江苏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内容)考查的内容及相应的 能力层级要求是: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内容解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内容及相应的能力要求解读: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读]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 体含义。 [范例]2010年上海髙考语文试题,阅读题《笔墨的超越》,第4题:第⑤段中 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读]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査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 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范例]207年山东省髙考语文试题,阅读题《梦碎雅典》,第21题:怎样理解 “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 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读]重点考査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 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范例]2008年江苏省髙考语文试题,阅读题《晩清学人杨守敬》,第18题: 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解读]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査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 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 [范例]2010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第20题:作者引 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 析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读]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范例]2008年江苏省髙考语文试题,阅读题《晚清学人杨守敬》,第19题: 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又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第21题:文章标 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读]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范例]2009年广东省髙考语文试题,《黄侃先生二三事》,第21题:作者这 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此外,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还涉及其他能力的考查,如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 想像,而依据教育部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还要考査鉴赏评价、 探究等能力。同学们可作适当的拓展和提升 二、怎么考? 【命题特点】 一、题型、题量和赋分 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以主观简答题和表述题为主,3题,18分 二、基本特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内容及相应的能力要求解读: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读]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 体含义。 [范例]2010 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笔墨的超越》,第 4 题:第⑤段中 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 。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读]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 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范例]2007 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梦碎雅典》,第 21 题:怎样理解 “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 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读]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 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范例] 2008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晚清学人杨守敬》,第 18 题: 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解读]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 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 [范例]2010 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第 20 题:作者引 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 析。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读]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范例] 2008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晚清学人杨守敬》,第 19 题: 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又如,2010 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第 21 题:文章标 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读]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范例] 2009 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黄侃先生二三事》,第 21 题:作者这 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 分) 此外,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还涉及其他能力的考查,如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 想像,而依据教育部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还要考查鉴赏评价、 探究等能力。同学们可作适当的拓展和提升。 二、怎么考? 【命题特点】 一、题型、题量和赋分 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以主观简答题和表述题为主,3 题,18 分 二、基本特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涉及传记、新闻、访谈、调査报告、科普文章等。不仅江苏, 其他省份也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考法,试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选材:名人事迹,通俗晓畅,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多。无论是传主 还是新闻主体,他们的事迹具有典型性,人格具有感人魅力,成功的背后有常人 难以想象的艰辛,给人以较大的启发性。就所选文本而言,都具有通俗晓畅,内 涵丰富,可读性强的特点,极适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设题:重视多层面、多角度设题,彰显新课程新理念 (1)题型以主观为主,包括简答题和表述题;设题面广,重视分析综合与探究能力 的考查。 (2)多角度设题,体现出考查的层次性。 3、考查最主要的题型有: (1)分析文体特征及其作用 (2)筛选文中信息,概括内容重点。 (3)分析句子含意,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提出自己的见解 (4)归因探究。 (5)评价新闻主体(被访者)的主要观点,传主的人生观、价值观 【命题趋势】 江苏高考命题原则上遵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普通髙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 试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而相对江苏《考试说明》来 说,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的能力要求明显高一些。依据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预计今后江苏高考本考点将呈现以下命题趋势 1.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査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命题点,尤其是对 表现手法的考查,可以考查考生能否识别不同文体采用不同表现手法的作用。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将会适当增加难度,不会过于单纯,会区别于论 述类文本的信息筛选。突出综合的成分,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提炼概括后才能得出 答案。如209年江苏卷,命题者根据人物特写《画家黄永厚》一文设计的“根 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和“从全文看,黄永厚的 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两题,立足点都在概括提炼信息上 3.分析综合类试题将会结合文本的深沉意蕴、作者的情感取向、人物的思想观 点态度等设题。其中对句子含意的分析,将成为设题的重点。 4.评价、探究题将进一步受青睐,评价会要求贴近文本,就文评价,而探究题 的点和面将进一步拓宽 方法指要 1、传记 基本知识 1.概念: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 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2.特点 真实性b.文学性C.时代性 考查方式 1.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 2.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 典型示例 2009年江苏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涉及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不仅江苏, 其他省份也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考法,试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选材:名人事迹,通俗晓畅,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多。无论是传主 还是新闻主体,他们的事迹具有典型性,人格具有感人魅力,成功的背后有常人 难以想象的艰辛,给人以较大的启发性。就所选文本而言,都具有通俗晓畅,内 涵丰富,可读性强的特点,极适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设题:重视多层面、多角度设题,彰显新课程新理念。 ⑴题型以主观为主,包括简答题和表述题;设题面广,重视分析综合与探究能力 的考查。 ⑵多角度设题,体现出考查的层次性。 3、考查最主要的题型有: ⑴分析文体特征及其作用。 ⑵筛选文中信息,概括内容重点。 ⑶分析句子含意,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提出自己的见解。 ⑷归因探究。 ⑸评价新闻主体(被访者)的主要观点,传主的人生观、价值观。 【命题趋势】 江苏高考命题原则上遵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 试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而相对江苏《考试说明》来 说,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的能力要求明显高一些。依据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预计今后江苏高考本考点将呈现以下命题趋势: 1.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命题点,尤其是对 表现手法的考查,可以考查考生能否识别不同文体采用不同表现手法的作用。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将会适当增加难度,不会过于单纯,会区别于论 述类文本的信息筛选。突出综合的成分,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提炼概括后才能得出 答案。如 2009 年江苏卷,命题者根据人物特写《画家黄永厚》一文设计的“根 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和“从全文看,黄永厚的 ‘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两题,立足点都在概括提炼信息上。 3.分析综合类试题将会结合文本的深沉意蕴、作者的情感取向、人物的思想观 点态度等设题。其中对句子含意的分析,将成为设题的重点。 4.评价、探究题将进一步受青睐,评价会要求贴近文本,就文评价,而探究题 的点和面将进一步拓宽。 II 方法指要 1、传记 基本知识 1.概念: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 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2.特点: a.真实性 b.文学性 C.时代性 考查方式 1.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 2.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 典型示例 2009 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 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 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 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 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 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 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 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1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6分) 17、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方法要领 对传记作品的解读不外以下几个方面:(1)把握传主的人生轨迹。他(她)的主 要经历、主要事迹、主要精神、主要贡献(成就)。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 础上,分析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从而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2) 搞清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传主的具体言行、典型的事例、传神的细节描写、突 出的心理描写、间接描写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3)品味传 记的语言。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4)了解作者 的基本观点。通过作者的评点、解释去了解,通过作者的抒情语句去把握 、新闻、访谈 基本知识 1.概念新闻是借助传媒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信息所做出的及时、客观、准 确、简洁的报道,是报刊、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 2.特点①及时性②真实性③简明性 3.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 一篇消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背景和结语有的隐含在主体里,有的则省略 4.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 5.种类: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访谈 考查方式 1.把新闻体裁的文章作为一般的阅读材料对待,考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结合作品考査对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客观性与作者主观态度的关系,新闻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等等。 典型示例 2007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5~17 题。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 1928 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 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 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 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 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 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 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 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1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6 分) 17、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 分) 方法要领 对传记作品的解读不外以下几个方面:(l)把握传主的人生轨迹。他(她)的主 要经历、主要事迹、主要精神、主要贡献(成就)。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 础上,分析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从而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2) 搞清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传主的具体言行、典型的事例、传神的细节描写、突 出的心理描写、间接描写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3)品味传 记的语言。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4)了解作者 的基本观点。通过作者的评点、解释去了解,通过作者的抒情语句去把握。 2、新闻、访谈 基本知识 1.概念 新闻是借助传媒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信息所做出的及时、客观、准 确、简洁的报道,是报刊、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 2.特点 ①及时性 ②真实性 ③简明性 3.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 一篇消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背景和结语有的隐含在主体里,有的则省略。 4.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 5.种类: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访谈。 考查方式 1.把新闻体裁的文章作为一般的阅读材料对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结合作品考查对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客观性与作者主观态度的关系,新闻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等等。 典型示例 2007 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18 分)
梦碎雅典 杨明马小林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 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 1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 用。(4分) 2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21.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奧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 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 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奧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 2009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9-22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髙雄、美国、香港, 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 余 19.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20.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2分) (2)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2分) 21.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 22.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 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 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方法要领 新闻的阅读,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 过、结果);从题材上抓住人物、事件的典型意义。 3、调查报告 基本知识 1.概念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査研 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2.特点①针对性②真实性③典型性 考查方式 1.根据提供的数据和材料提炼观点、主题
梦碎雅典 杨明 马小林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 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 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新华社雅典 1997 年 8 月 3 日电) 1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 用。(4 分) 2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21.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 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 分)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 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 分) 2009 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 19-22 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 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 …… 余:…… 19.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 分) 20.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4 分) ⑴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2 分) ⑵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2 分) 21.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 22.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 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 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 分) 方法要领 新闻的阅读,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 过、结果);从题材上抓住人物、事件的典型意义。 3、调查报告 基本知识 1.概念 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 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2.特点 ①针对性 ②真实性 ③典型性 考查方式 1.根据提供的数据和材料提炼观点、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