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意人-鱼-环撞(1学时) 主要内容:生态系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再生 学习要求 态系的基本概念,了解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 讨论圆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重点讲解“角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授课过 程中要有全局的观念,让学生在掌握本课程整体内容和各章节内容结构框架的前提下,再进 一步掌握具体的内容和细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要理论结合实际,结合 本学科的研究前沿,结合鱼类及其相关的自然现象,给出启发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 学会独立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作用,增强教学的效果。同时注意网罗资源的 利用,扩充教学的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寻找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以及自学 能力。 五、教学方法 ”、“鱼类生态”三部分分步进行 或集体讨论 本里容平用的教学做体主要有。文之教材(句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础 带、光盘)、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 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L、“鱼类学”课程建设网络平台).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 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亿、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2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20%、闭卷考试占6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孟庆闻,苏锦样,李婉端,1987。鱼类比较解剖。科学出版社。 2,面庆 办 中国农业出版杜 3. ”199 .E199 NoePB,&1Cheph.204 8 Nelson Is 1994 Fishes of the world 3rd ed New York:Wiley 9.Wootton RJed.1990.Ecology of Teleost Fishes.London:Chapman and Hall. 期刊杂志。 10.《AQUACULTURE》 3
31 第九章 人-鱼-环境(1 学时) 主要内容:生态系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再生 的影响, 学习要求:掌握生态系的基本概念,了解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 自学内容:水域综合调查和治理 讨论题:如何创造出人-鱼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重点讲解“鱼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授课过 程中要有全局的观念,让学生在掌握本课程整体内容和各章节内容结构框架的前提下,再进 一步掌握具体的内容和细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要理论结合实际,结合 本学科的研究前沿,结合鱼类及其相关的自然现象,给出启发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 学会独立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作用,增强教学的效果。同时注意网罗资源的 利用,扩充教学的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寻找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以及自学 能力。 五、教学方法 教学按“鱼类形态”、“鱼类分类”、“鱼类生态”三部分分步进行,每部分再按章节层层 深入。首先教师讲解,总结授课内容和重点,后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查阅资料,作出回答 或集体讨论。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磁 带、光盘)、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 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 E-MAIL、“鱼类学”课程建设网络平台)。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 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 2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 20%、闭卷考试占 6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孟庆闻,苏锦祥,李婉端,1987。鱼类比较解剖。科学出版社。 2.孟庆闻,苏锦祥等,1995。鱼类分类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3.孟庆闻等,1995。鱼类学实验指导。中国农业出版社。 4.苏锦祥等,1995。鱼类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中国农业出版社。 5.叶富量,1993。鱼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Helfman, G.S., Collette, B.B., Facey, D.E., 1997. The diversity of fishes. Balckwell Science. 7.Moyle, P.B., & J.C. Joseph,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ichthyology. 5rd. ed.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J. 8.Nelson, J.S., 1994. Fishes of the world. 3rd. ed. New York: Wiley. 9.Wootton R J ed. 1990, Ecology of Teleost Fishes。London: Chapman and Hall, 期刊杂志: 10.《AQUACULTURE》
1L.《FISHERIES》: 12.《AQUACULT NUTR) 13.《中国水产科学》 》等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生物科学(海洋生物专业)、水族科学的专业基础课,是学期其它专 业课的基础和前提。 八、说明: 1.课程重点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提与应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思 考题和讨论课也是本课程的重点环节。 2,有些环节可能会因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鱼类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害立鱼类精恤课程线号:201023 名称: 学时学分:学时30 学分 实验学时30 应开实验学期:二年级四学期 西用专业:水选科学、水产养殖、生物科学、海洋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及要求 本课程以实践环节为主,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习的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三 种类型: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三大类。 验证型实验主要根据教师所给材料,依据理论课的内容,对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和验证:综 合型实验是根据所学习的理论课的基木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实验材料进行多项目的综合研 究,给出综合的研究报告,报告不仅包括实验的具体内容,还要对 得 论进行合分付 给出自 导的准识。学生结合兴超爱好,完议 巩固和 理论知 2通过 环节不仅 理论知识的 而且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32 11.《FISHERIES》 12.《AQUACULT NUTR》 13.《中国水产科学》 14.《水产学报》 16.《科学养鱼》等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生物科学(海洋生物专业)、水族科学的专业基础课,是学期其它专 业课的基础和前提。 八、说明: 1.课程重点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思 考题和讨论课也是本课程的重点环节。 2.有些环节可能会因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鱼类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 鱼类学实验(Ichthyology Experiment) 课程编号:240102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 教材名称:《鱼类学实验指导》 学时学分:学时 30 学分 1 实验学时 30 应开实验学期:二年级四学期 先修课程: 动物学、鱼类学 适用专业:水族科学、水产养殖、生物科学、海洋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及要求 本课程以实践环节为主,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习的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三 种类型: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三大类。 验证型实验主要根据教师所给材料,依据理论课的内容,对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和验证;综 合型实验是根据所学习的理论课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实验材料进行多项目的综合研 究,给出综合的研究报告,报告不仅包括实验的具体内容,还要对所得的结论进行综合分析, 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设计型实验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结合兴趣爱好,完成一个独 立的实验,这种类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的性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达到以下要求: 1.巩固和加深鱼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2.通过综合型实验环节,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把鱼类的形态与功能联系起来, 而且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与综合的能力;
3.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掌握鱼类学研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正确撰写实验报告,掌握每次实验的目的与意义,并能做到触类旁通。 二、内容简介(200字左右) 鱼类学实是件随鱼类课程进行面开 的性认识, 科学以及海洋生物学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鱼类学实验》整个实验环节要求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的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 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综合能力,强调实事求是,严肃认直的科学 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仪器设备: 显微镜、解剖经、投影仪、鳞片观察仪、电子秤、耳石磨片机、烘箱、解剖工具、白瓷盘。 冰箱、水族箱等. 四、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1.本课程“验证型”和“综合型”实验课 的教学的 数师商单讲解实验原理 : 学生 上哈报 恩进行到正 冬个实验流程由 学生利用该课程的实验平台白己完成,教师给以 并指出该实 3.本课程以实验为主,为单独设课,所以开课后,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 年务。要求、混程安推和进度、平时者核内容。朋末考试办法、实验守巡及实珀室安全制感 4.每次实验一般2人1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出现问题,教师要引导 学生独立分析、解决,不得包办代替: 5.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 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 五、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枝,期末考试,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平时实验占80%,期末考试占 20% 个实验,预习报告占10%,实际操作40%,总结报告50%,无故缺席1次实验则不 及 实验成锁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六、实验项目设置(表格形式) 33
33 3.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掌握鱼类学研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正确撰写实验报告,掌握每次实验的目的与意义,并能做到触类旁通。 二、内容简介(200 字左右) 《鱼类学实验》是伴随《鱼类学》课程进行而独立开展的一门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 补充,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感性认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生物科学、水产养殖、水族 科学以及海洋生物学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鱼类学实验》整个实验环节要求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的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 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综合能力,强调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 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仪器设备: 显微镜、解剖经、投影仪、鳞片观察仪、电子秤、耳石磨片机、烘箱、解剖工具、白瓷盘、 冰箱、水族箱等。 四、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1. 本课程“验证型”和“综合型”实验课的教学的流程:教师简单讲解实验原理、实验 方法、实验内容以及操作的步骤,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辅导、解惑,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教 师批阅,发放实验报告,对实验报告的普遍问题进行纠正并解释错误的原因; 2.“设计型”实验,教师可以给出方向,也可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整个实验流程由 学生利用该课程的实验平台自己完成,教师给以辅导,并指出该实验的优缺点和创新性; 3. 本课程以实验为主,为单独设课,所以开课后,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 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平时考核内容、期末考试办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 等; 4.每次实验一般 2 人 1 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出现问题,教师要引导 学生独立分析、解决,不得包办代替; 5.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 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 五、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试,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平时实验占 80%,期末考试占 20%。 每个实验,预习报告占 10%,实际操作 40%,总结报告 50%,无故缺席 1 次实验则不 及格。 实验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六、实验项目设置(表格形式)
序 实验名称 实验每组实验实验 内容提要 学时人数属性 要求 1盾鳞、骨鳞(鲫鱼、鲥鱼、鲈鱼、鳕鱼 的片)的观察及骨鳞年龄的鉴定 3 2 验证型 做 5. 较与鉴 消化管的此 鱼、小黄鱼、银 分析 与食住的关 的内脏比较望高 3 2 综合型 必做 构的观察: 小黄鱼大解肌小黄鱼、大解大侧肌、转肌、朝肌的 肉系统的比较螺制比较蝶划 3 综合型必做 细色、尖头斜齿鲨 神经系统的比较解 鱼、尖头斜齿鲨脑的比较解剖,十 对脑神经的解削。 3 综合型选做 制 解鱼感觉器官的解 1阳角用物的料与家 验证型选做 削 2年鱼嗅板的形态结构的解剂与观察。 3细鱼内耳的形态结构的解剂与观察。 软骨鱼类、硬骨角 纲(1)标本的鉴 鲨形总目、鳐形总目及鲟形目、海睫目、 3 验证型 軀目、韩型日代表种类的鉴定 必做 7 硬骨鱼纲()标蛇形阳、鲤形阳、蛙形阳、仙鱼目代表行 3 验证型 必做 本的竖足 硬骨鱼纲(Ⅲ)标形组、鮫目、海龙日、合暢鱼且、 3 2 验证型 必做 形目、形目、纯形目代表种类的鉴定 9 骨鱼()标形组代表种类的鉴定 3 验证型 必做 色生安的初步色炎基本生物学数据的米集和样 2 综合型 必倒 究生物学的初步 鱼类年龄鉴定和生长方程的建立 3 2 综合型 必做 12 物学的初步 鱼类的食性和摄食强度鱼类性 象的发 4 综合型 必做 13 鱼投饵合适时机 确定 装日龄 6 设计型 计 七、说明 1.《鱼类学实验》的先修课程是《鱼类学》,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后,已初步掌握了鱼类学基 本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2.《鱼类学实验》共提供44学时实验内容,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专业特征和自己的兴趣爱
34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内 容 提 要 实 验 学 时 每 组 人 数 实 验 属 性 实 验 要 求 1 鳞片、鳍条、色素 细胞的观察 1..盾鳞、骨鳞(鲫鱼、鲥鱼、鲈鱼、鳕鱼 的鳞片)的观察及骨鳞年龄的鉴定; 2. 金鱼的色素细胞的观察 3. 棘、假棘、软条的比较与鉴别 3 2 验证型 必做 2 鲫鱼、小黄鱼、银 鲳的内脏比较解剖 1. 鲫鱼、小黄鱼、银鲳消化管的比较 解剖,分析形态结构与食性的关系; 2. 鲫鱼、小黄鱼的观察比较; 3.鱼类心脏和其它内脏器官的形态结 构的观察; 3 2 综合型 必做 3 小黄鱼、大菱鲆肌 肉系统的比较解剖 小黄鱼、大菱鲆大侧肌、棱肌、倾肌的 比较解剖 3 2 综合型 必做 4 鲫鱼、尖头斜齿鲨 神经系统的比较解 剖 鲫鱼、尖头斜齿鲨脑的比较解剖,十 对脑神经的解剖。 3 2 综合型 选 做 5 鲫鱼感觉器官的解 剖 1.鲫鱼眼结构的解剖与观察, 2.鲫鱼嗅板的形态结构的解剖与观察, 3.鲫鱼内耳的形态结构的解剖与观察。 3 2 验证型 选 做 6 软骨鱼类、硬骨鱼 纲(Ⅰ)标本的鉴 定 鲨形总目、鳐形总目及鲟形目、海鲢目、 鳗鲡目、鲱型目代表种类的鉴定 3 2 验证型 必做 7 硬骨鱼纲(Ⅱ)标 本的鉴定 鲶形目、鲤形目、鲑形目、仙鱼目代表种 类的鉴定 3 2 验证型 必做 8 硬骨鱼纲(Ⅲ)标 本的鉴定 鳕形目、鮟鱇目、海龙目、合鳃鱼目、鲉 形目、鲽形目、鲀形目代表种类的鉴定 3 2 验证型 必做 9 硬骨鱼纲(Ⅳ)标 本的鉴定 鲈形目代表种类的鉴定 3 2 验证型 必做 10 鲫鱼生物学的初步 研究(Ⅰ) 鱼类基本生物学数据的采集和样品处 理 4 2 综合型 必做 11 鲫鱼生物学的初步 研究(Ⅱ) 鱼类年龄鉴定和生长方程的建立 3 2 综合型 必做 12 鲫鱼生物学的初步 研究(Ⅲ) 鱼类的食性和摄食强度鱼类性腺的发 育和繁殖力的估算,并撰写实验论文 4 2 综合型 必做 13 仔鱼投饵合适时机 的确定 在仔鱼从轮虫向卤虫转换过程中,涉及实 验,确定卤虫合适的投喂日龄 6 2 设计型 选 做 合 计 44 七、说明 1.《鱼类学实验》的先修课程是《鱼类学》,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后,已初步掌握了鱼类学基 本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2.《鱼类学实验》共提供 44 学时实验内容,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专业特征和自己的兴趣爱
好对选做实验进行选择,但必做实验的30个学时内容是对每个同学的基木要求,必须 完成: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课程编号:1806105 学分:3学分 学 时:总学时48讲授学时36 讨论学时12 开设学期:第4学期 授课对象:水产养殖、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水族科学、动物科学、生物科 学(海洋生物) 课程级别:市级重点建设课程 果程员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要程是水产养殖、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水族科学、动物科学、生物 科学(海洋生物)等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在生物类专业 本科生四年的学习中,起若引导学生对微生物相关知识入门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应用在 名专业领域的能力,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样很摇的学利。本里程的教学且的在于诵 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微生物的概念,掌据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 方法和实验技术,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断思雄,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误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200字左右) 本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为:微生物类群细菌、真菌、病毒)及形态、营养、代谢、生的 摩的本知识和相关剪 制方法及微生。 知识,掌提微生物 遗传 生的有关做生如的大事的将如照 用,体现微生物的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绪论(4学时) 35
35 好对选做实验进行选择,但必做实验的 30 个学时内容是对每个同学的基本要求,必须 完成; 3.在实验室全面开放的条件下,提出供学生选做的课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材 施教,注意学生的个性。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课程编号:1806105 学 分:3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48 讲授学时 36 讨论学时 12 开设学期: 第 4 学期 授课对象:水产养殖、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水族科学、动物科学、生物科 学(海洋生物) 课程级别:市级重点建设课程 课程负责人:张庆华 教学团队:姜有声、胡鲲、高建忠、许丹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水族科学、动物科学、生物 科学(海洋生物)等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在生物类专业 本科生四年的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对微生物相关知识入门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应用在 各专业领域的能力。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 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微生物的概念,掌握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 方法和实验技术,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200 字左右) 本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为:微生物类群(细菌、真菌、病毒)及形态、营养、代谢、生长 培养和控制方法、遗传变异、生态、传染与免疫及分类基础等的基本知识和相关实验技术, 通过对细菌、真菌、病毒等不同微生物基本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培养和控 制方法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生态分布、遗传变异、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知识、细菌鉴定的有关 知识,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术,为使学生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 实际生产应用奠定基础。增加最近发生的有关微生物知识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将知识学以致 用,体现微生物的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绪论(4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