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临江中学高2013级高三第五册 第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三张,12页。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 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当代中国人的美食追求中,鲜是一项极为活跃、极为重要的指标。然而在所 有的滋味中,鮮又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的。 关于“"鲜”,《辞源》的主要解释是:生鱼,新鲜,野兽,洁、善,古民族名 少。《汉语大词典》的主要解释是:泛指鱼类,活鱼;以鲜鱼做的鱼脍;新宰杀的 鸟兽肉;新鲜食物;新鲜;味美。可见“鲜”″字在规范的解释中,从未被认为是 一种滋味。中国古人对味的归纳是甜、酸、苦、辣、咸。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 鮮。当然,“鲜”更不是当今人们所附会理解的那种将新鲜的鱼和羊放起进行烹 调后产生的滋味。在严格的概念意义上,“鲜”始终没有进入味的类型之中,充其 量也只是对美味或风味的一种泛指,一种只可意会的表述。 对“鲜”的理解上的变化,出现在近代。特别是上世纪初日本人发明了味精 后,人们对“"鲜”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即原先宽泛意义上的“鲜”,非味 型的“鲜”,被作为味型的“鲜”所代替。当时人们认为味精在烹调中只是起到一 定的增味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可是时间一长,人们就索性将味精的味 型理解为鮮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味精的岀现和使用功过并存。对鲜味的确定性追求,既带来了烹饪的发展和 人们饮食口味的改善,也使原本众多的美味有被“"鲜味化"、同质化的危险。味精 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损伤了自然的天生丽质,它所带来的干菜一味共性化 倾向,恰恰是烹饪和品味的大忌,审美的大敌
开县临江中学高 2013 级高三第五册 第 10 月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三张,12 页。 本试题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 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当代中国人的美食追求中,鲜是一项极为活跃、极为重要的指标。然而在所 有的滋味中,鲜又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的。 关于“鲜”,《辞源》的主要解释是:生鱼,新鲜,野兽,洁、善,古民族名, 少。《汉语大词典》的主要解释是:泛指鱼类,活鱼;以鲜鱼做的鱼脍;新宰杀的 鸟兽肉;新鲜食物;新鲜;味美。可见“鲜”字在规范的解释中,从未被认为是 一种滋味。中国古人对味的归纳是甜、酸、苦、辣、咸。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 鲜。当然,“鲜”更不是当今人们所附会理解的那种将新鲜的鱼和羊放一起进行烹 调后产生的滋味。在严格的概念意义上,“鲜”始终没有进入味的类型之中,充其 量也只是对美味或风味的一种泛指,一种只可意会的表述。 对“鲜”的理解上的变化,出现在近代。特别是上世纪初日本人发明了味精 后,人们对“鲜”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即原先宽泛意义上的“鲜”,非味 型的“鲜”,被作为味型的“鲜”所代替。当时人们认为味精在烹调中只是起到一 定的增味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可是时间一长,人们就索性将味精的味 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功过并存。对鲜味的确定性追求,既带来了烹饪的发展和 人们饮食口味的改善,也使原本众多的美味有被“鲜味化”、同质化的危险。味精 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损伤了自然的天生丽质,它所带来的千菜一味共性化 倾向,恰恰是烹饪和品味的大忌,审美的大敌
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 社会的告别。随着用量越来越大,用途被不断扩大和强化,味精对富有个性的干 姿百态的美味的颠覆越来越广泛而持久,而这一点却常被现代人所忽视。尽管在 当今的都市里正岀现一股崇尚农家菜、田园菜的饮食新潮,但在味精家族的遮蔽 下,我们再也不可能尝到真正的田园风味了 1.根据文意,属于“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鲜”和“五味”相比,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和只可意会的味型 B.在一些人看来,“鲜”就是将新鲜的鱼和羊一同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 C.从“鲜”的定义看,“鲜”最初主要泛指鱼类和新鲜,从未被作为一种味道。 D.在中国人的味觉感受中,“鲜”被用来泛指或描述食物所具有的美味或风 味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甜、酸、苦、辣、咸“五味”是中国古人对滋味进行的归纳,而“鲜”则 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 B.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从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的上世纪初起 鲜”就成为了当代人的美食追求。 C.味精具有增味作用,后来人们就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 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D.味精在烹调中可起到增味的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使食物原来的 味道“鲜味化”,从而成为美味。 3.依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五味中不包括“鲜”,反映了农耕时代的中国古人与当代人在美食上 的不同追求:崇尚自然,讲究本味。 B.原本只是泛指美味、只可意会的“鲜”成为了一种具体的味型,说明科学 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能力。 C.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改善了人们的口味,随着其用途 的不断扩大和强化,将使众口不再难调 D.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超越和由此而获得 的进步,都必然同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 社会的告别。随着用量越来越大,用途被不断扩大和强化,味精对富有个性的千 姿百态的美味的颠覆越来越广泛而持久,而这一点却常被现代人所忽视。尽管在 当今的都市里正出现一股崇尚农家菜、田园菜的饮食新潮,但在味精家族的遮蔽 下,我们再也不可能尝到真正的田园风味了。 1.根据文意,属于“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鲜”和“五味”相比,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和只可意会的味型。 B.在一些人看来,“鲜”就是将新鲜的鱼和羊一同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 C.从“鲜”的定义看,“鲜”最初主要泛指鱼类和新鲜,从未被作为一种味道。 D.在中国人的味觉感受中,“鲜”被用来泛指或描述食物所具有的美味或风 味。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甜、酸、苦、辣、咸“五味”是中国古人对滋味进行的归纳,而“鲜”则 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 B.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从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的上世纪初起, “鲜”就成为了当代人的美食追求。 C.味精具有增味作用,后来人们就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 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D.味精在烹调中可起到增味的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使食物原来的 味道“鲜味化”,从而成为美味。 3.依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统五味中不包括“鲜”,反映了农耕时代的中国古人与当代人在美食上 的不同追求:崇尚自然,讲究本味。 B.原本只是泛指美味、只可意会的“鲜”成为了一种具体的味型,说明科学 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能力。 C.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改善了人们的口味,随着其用途 的不断扩大和强化,将使众口不再难调。 D.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超越和由此而获得 的进步,都必然同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8 题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 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 待之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日:“请仲为长。”越谢日:“臣 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 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 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 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汉王追楚,为 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与此两国 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君王 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 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 为梁王 十年秋,陈稀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 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 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 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 囚之雒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 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 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遣患,不如遂诛之, 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 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 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 待之。”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 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 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 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 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汉王追楚,为 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与此两国 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君王 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 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 为梁王,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 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 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 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 囚之雒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 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 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遣患,不如遂诛之, 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 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史记·彭越列传》,有删节) 【注】彭越此时被封为梁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期旦日日出会 期:约定 B.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 引:拉出 C.使人让梁王 让:知会 D.于是上使使掩梁王 掩:突袭 5.以下六句话,全能直接表现彭越见识与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两龙方斗,且待之 ②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 ③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 ④彭越乃悉引兵垓下,遂破楚 ⑤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⑥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遣患 A.②④⑥ B.③⑤⑥C.①②⑤ .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越曾经做过强盗,秦末时社会动乱,豪杰并起,彭越没有急于起事,而 是耐着性子,择时而动。 B.彭越虽然归附了刘邦,但显然也有自己的打算,并不打算完全听命于刘邦, 所以刘邦才采用了留侯张良的计谋,以利诱之,彭越才助刘邦消灭了项羽 C.少年推举彭越为首领,彭越为了立威,在第二天集会时找借口杀掉一个不 服从自己的人,一下子就震住了大家 D.彭越被贬蜀州,路上遇到吕后,本想求吕后替自己求情,却没有想到吕后 反而劝刘邦彻底消灭彭越,以绝后患。这显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7.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3分) 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 不愿与诸君。”(4分) (2)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4分)
(选自《史记·彭越列传》,有删节) 【注】彭越此时被封为梁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与期.旦日日出会 期:约定 B.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 引:拉出 C.使人让.梁王 让:知会 D.于是上使使掩.梁王 掩:突袭 5.以下六句话,全能直接表现彭越见识与才能的一组是(3 分)( ) ①两龙方斗,且待之 ②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 ③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 ④彭越乃悉引兵垓下,遂破楚 ⑤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⑥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遣患 A.②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彭越曾经做过强盗,秦末时社会动乱,豪杰并起,彭越没有急于起事,而 是耐着性子,择时而动。 B.彭越虽然归附了刘邦,但显然也有自己的打算,并不打算完全听命于刘邦, 所以刘邦才采用了留侯张良的计谋,以利诱之,彭越才助刘邦消灭了项羽。 C.少年推举彭越为首领,彭越为了立威,在第二天集会时找借口杀掉一个不 服从自己的人,一下子就震住了大家。 D.彭越被贬蜀州,路上遇到吕后,本想求吕后替自己求情,却没有想到吕后 反而劝刘邦彻底消灭彭越,以绝后患。这显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7. 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3 分) 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 “请仲为长。”越谢曰:“臣 不愿与诸君。”(4 分) (2)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9、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10、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2)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纪念 刘和珍君》) (3)诗人常在诗歌中表露自己的情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出 ”来表现他追求个性自由和 蔑视权贵的精神。 (4)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5)五更鼓角声悲壮, (杜甫《阁夜》)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的大 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9、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4 分) 10、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 __。( 鲍照 《拟行路难》) (2)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 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纪念 刘和珍君》) (3)诗人常在诗歌中表露自己的情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出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来表现他追求个性自由和 蔑视权贵的精神。 (4)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5)五更鼓角声悲壮, 。(杜甫《阁夜》)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的大 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