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上高二第一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仁”学。“仁”学的主体内容是“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关于 仁”学的基础,《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可见,孔子视孝悌之亲情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孝悌通过“能取近譬”,将爱父母、爱 兄弟、爱妻子扩展为爱君主、爱国家及爱一切人。的确,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无疑 是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由亲情、爱情、友情,推而广之到一切道德情感,从而构成“仁” 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休谟的同情原理也认为,父子间的同情是最易发生的。黑格尔一方 面认为修身是成为抽象的人的基本条件,“正是这种反省意识,使一个人真正地走向了主体 阶段”,另一方面认为实现抽象的人的理念必须要在伦理阶段,而“在伦理的阶段,最自然 最直接的便是家庭”,同样看到了亲情在政治伦理实现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 然而,不同于西方思想家以基督教为背景的平等地“爱一切人”,孔子的“推己及人” 其对象是有限制的。仁爱等道德品质是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标准,是“君子”(有德有位者) 的专有物,小人(无德无位者)则往往与仁爱背道而驰。正是在此基础上,孔子对于道德情 感的适用对象给出了较为明晰的界定,仁爱不仅包括爱“好人”,即爱“君子”,而且也包 括恶“恶人”,即恶“小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创立了“义”学。孟子“义”学的主体是“不 学而能”之“良能”、“不虑而知”之“良知”的性善思想和“先立乎其大”、“养吾浩然 之气”之“求放心”的道德修养思想。如果说孔子仁爱思想的根据一一亲情,是一种事实根 据的话,即通过客观描述父子之间的亲情来推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感情,那么,孟子所言“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的仁义思想的根据——性善,便是一种价值根据,即通过对 人性进行善恶评价来引导道德主体自我实现其先天的性善。亲情是父子这对道德主体之间的 情感互动,而性善则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呈现。与孔子相比,孟子将政治伦理的希望全部压在
2017—2018 学年上高二第一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 分 完卷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仁”学。“仁”学的主体内容是“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关于 “仁”学的基础,《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可见,孔子视孝悌之亲情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孝悌通过“能取近譬”,将爱父母、爱 兄弟、爱妻子扩展为爱君主、爱国家及爱一切人。的确,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无疑 是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由亲情、爱情、友情,推而广之到一切道德情感,从而构成“仁” 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休谟的同情原理也认为,父子间的同情是最易发生的。黑格尔一方 面认为修身是成为抽象的人的基本条件,“正是这种反省意识,使一个人真正地走向了主体 阶段”,另一方面认为实现抽象的人的理念必须要在伦理阶段,而“在伦理的阶段,最自然、 最直接的便是家庭”,同样看到了亲情在政治伦理实现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 然而,不同于西方思想家以基督教为背景的平等地“爱一切人”,孔子的“推己及人”, 其对象是有限制的。仁爱等道德品质是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标准,是“君子”(有德有位者) 的专有物,小人(无德无位者)则往往与仁爱背道而驰。正是在此基础上,孔子对于道德情 感的适用对象给出了较为明晰的界定,仁爱不仅包括爱“好人”,即爱“君子”,而且也包 括恶“恶人”,即恶“小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创立了“义”学。孟子“义”学的主体是“不 学而能”之“良能”、“不虑而知”之“良知”的性善思想和“先立乎其大”、“养吾浩然 之气”之“求放心”的道德修养思想。如果说孔子仁爱思想的根据——亲情,是一种事实根 据的话,即通过客观描述父子之间的亲情来推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感情,那么,孟子所言“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的仁义思想的根据——性善,便是一种价值根据,即通过对 人性进行善恶评价来引导道德主体自我实现其先天的性善。亲情是父子这对道德主体之间的 情感互动,而性善则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呈现。与孔子相比,孟子将政治伦理的希望全部压在
单个道德主体的身上,政治伦理思想的实现,是道德主体存养扩充先天的、本真之性善的结 孟子既然设定人性本善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条件,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方方面面都自 然要以性善为基点。然而,“性善”虽然能够满足政治伦理思想基础的普遍性条件,但孟子 本人也意识到性善的原初性不充分,如其所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 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认为一定的物质生活财富对“民” 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条件性,性善就不再是绝对基础了。 与孟子一样,荀子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 “礼”学。“礼”学的主体是性恶思想,“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思想,以及“化性起伪” 的道德教化思想。荀子认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是人性之恶,礼义道德是基于人性之恶而 人为(“伪”)产生的,是用于制约和改造人性之恶的产物。一方面,道德之善就是“伪” 的结果;另一方面,“性恶”是“伪”的前提。以此为基础,道德主体自身才要“积善而全 尽”地进行自我修养,社会才要以“礼”来规范和教化百姓 综上所述,孔子以道德情感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孟子、荀子以人性善恶为基础, 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大都不出这两 (摘自王乐的《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学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和“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 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通过“能近取譬”,成为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构成“仁” 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 C.西方思想家如休谟和黑格尔等人,和孔子一样看到了亲情在政治伦理实现过程中所起到的 基础作用。 D.以基督教为背景的西方思想家认为要平等地“爱一切人”,而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 “推己及人”思想则表现为爱“君子”,恶“小人”。 2.下列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在“仁”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义”学,其主体是“良能”“良知”的性善思想和“求 放心”的道德修养思想
单个道德主体的身上,政治伦理思想的实现,是道德主体存养扩充先天的、本真之性善的结 果。 孟子既然设定人性本善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条件,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方方面面都自 然要以性善为基点。然而,“性善”虽然能够满足政治伦理思想基础的普遍性条件,但孟子 本人也意识到性善的原初性不充分,如其所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 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认为一定的物质生活财富对“民” 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条件性,性善就不再是绝对基础了。 与孟子一样,荀子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 “礼”学。“礼”学的主体是性恶思想,“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思想,以及“化性起伪” 的道德教化思想。荀子认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是人性之恶,礼义道德是基于人性之恶而 人为(“伪”)产生的,是用于制约和改造人性之恶的产物。一方面,道德之善就是“伪” 的结果;另一方面,“性恶”是“伪”的前提。以此为基础,道德主体自身才要“积善而全 尽”地进行自我修养,社会才要以“礼”来规范和教化百姓。 综上所述,孔子以道德情感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孟子、荀子以人性善恶为基础, 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大都不出这两 类。 (摘自王乐的《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仁”学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和“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 B.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通过“能近取譬”,成为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构成“仁” 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 C.西方思想家如休谟和黑格尔等人,和孔子一样看到了亲情在政治伦理实现过程中所起到的 基础作用。 D.以基督教为背景的西方思想家认为要平等地“爱一切人”,而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 “推己及人”思想则表现为爱“君子”,恶“小人”。 2.下列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孟子在“仁”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义”学,其主体是“良能”“良知”的性善思想和“求 放心”的道德修养思想
B.孟子以性善作为其仁义思想的价值根据,即通过对人性进行善恶评价来引导道德主体自我 实现其先天的性善 C.孟子认为,如果每一个道德主体存养扩充先天的、本真的性善,就能实现他主张的政治伦 理“义学”。 D.孟子意识到性善的原初性不充分,性善不是政治伦理思想的绝对基础,故物质生活财富对 民”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条件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以道德情感为基础,孟子以性善为基础,荀子则以性恶为基础,他们 起构建了儒家共同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B.荀子创立的政治伦理思想是“礼”学,其主体是性恶思想、“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思想 以及“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思想。 C.荀子认为,礼义道德是基于人性之恶而人为产生的,所以,道德主体自身要“积善而全尽” 地进行自我修养,社会要以“礼”来规范和教化百姓 D.孟子和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有着共同的来源,但其所基于的条件则完全相反,因此所提出 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也不一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抓药 老舍 日本兵又上齐化门外去打靶。照例门脸上的警察又开始检查来往的中国人,因为警察们 也是中国人,中国人对防备奸细要比防备敌人更周到更勇敢些。 牛家二头一手提着药包,一手攥着个书卷,走得猛。父亲病得不轻,家离齐化门还有小 十里子呢。齐化门就在眼前了,出了城,抄小道走,也许在太阳压山之前能把“头煎”吃下 去。 门脸上挤着好多人,巡警们在四外圈着。二头顾不得看热闹,照直朝城门洞走。 “什么?”巡警拦住二头,指着他的手问。 “药。”“那个卷,我说的是。” “一本书,在茅厕里捡的。” “拿来
B.孟子以性善作为其仁义思想的价值根据,即通过对人性进行善恶评价来引导道德主体自我 实现其先天的性善。 C.孟子认为,如果每一个道德主体存养扩充先天的、本真的性善,就能实现他主张的政治伦 理“义学”。 D.孟子意识到性善的原初性不充分,性善不是政治伦理思想的绝对基础,故物质生活财富对 “民”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条件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以道德情感为基础,孟子以性善为基础,荀子则以性恶为基础,他们 一起构建了儒家共同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B.荀子创立的政治伦理思想是“礼”学,其主体是性恶思想、“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思想, 以及“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思想。 C.荀子认为,礼义道德是基于人性之恶而人为产生的,所以,道德主体自身要“积善而全尽” 地进行自我修养,社会要以“礼”来规范和教化百姓。 D.孟子和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有着共同的来源,但其所基于的条件则完全相反,因此所提出 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也不一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抓药 老舍 日本兵又上齐化门外去打靶。照例门脸上的警察又开始检查来往的中国人,因为警察们 也是中国人,中国人对防备奸细要比防备敌人更周到更勇敢些。 牛家二头一手提着药包,一手攥着个书卷,走得猛。父亲病得不轻,家离齐化门还有小 十里子呢。齐化门就在眼前了,出了城,抄小道走,也许在太阳压山之前能把“头煎”吃下 去。 门脸上挤着好多人,巡警们在四外圈着。二头顾不得看热闹,照直朝城门洞走。 “什么?”巡警拦住二头,指着他的手问。 “药。”“那个卷,我说的是。” “一本书,在茅厕里捡的。” “拿来
巡警看了看书皮,红的;把书交给了巡长。巡长看了看书皮,红的;翻了几页内容,看 了看二头:“把他带进去!”一个巡警走过来。 当天晚上,二头被押解到公安局。 创作家“汝殷”和批评家“青燕”是仇人,虽然二人没见过面。汝殷以写小说什么的挣 饭吃,青燕拿批评作职业。在杂志上报纸上老是汝殷前面走,青燕后面紧跟。无论汝殷写什 么,青燕老给他当头一炮——意识不正确 意识怎么就正确了呢?他从青燕的批评文字中找不到答案。他细细把自己的与那些所谓 正宗的作品比较了一下,然后照猫画虎的,也编些“意识正确”的故事,寄给一些刊物 奇怪的是,这些编的东西不久就都退回来了;有一篇附着编辑人的很客气的信:“在言 论不自由的时期,红黄蓝白黑这些字中总有着会使我们见不着明天的,你这次所用的字差不 多都是这类的………” 汝殷笑得连嘴都闭不上了。原来如此!为什么青燕只放意识不正确的炮,而不说别的, 原来他是“怕”。他要戏弄青燕了。他自己花钱印了一小本集子,把曾经被拒绝的东西都收 在里面。他送给青燕一本,知道由某刊物的编辑部转投,青燕是一定可以接到的。 青燕到杂志社编辑部去,看看有什么“话”没有。他的桌上有三封信,一个纸包。把信 看完,打开了纸包,一本红皮的书——汝殷著。他把书卷起来,拿在手中,离开了编辑部 走到东四牌楼南边,他要出恭。把书放在土台上,好便于搂起棉袍。他正堵住厕所的门 立着,外面又来了个人。他急于让位,撩着衣服,闭着气,就往外走 走出老远,他才想起那本书。但是不愿再回去找寻。没有书,他也能批评,好在他记住 了书名与作家 二头已经被监了两天。他莫名其妙,那本书里到底有什么呢?又过了一天!来了个人一一 年纪轻轻的,衣服很整齐,可是上着脚镣。 后来的先说了话:“什么案子,老乡亲?” “捡了一本书!”二头愤愤道。“什么书?”青年的眼珠黑了些。 “红皮的!”二头只记得这个,“我不认识字!”“哦!”青年点了点头。 都不言语了。待了好久,二头为了表示友善,小声地问:“你,你什么一一案子? “我写了一本书,”青年笑了笑。 “啊,你写的那本浪书,你?”二头的心中不记得一个刚会写书的人,这个人既会写书, 当然便是写那本红皮书的人了。“没事儿,手闲得很痒痒,写个什么浪书!”他瞪着那个人 咬着牙
巡警看了看书皮,红的;把书交给了巡长。巡长看了看书皮,红的;翻了几页内容,看 了看二头:“把他带进去!”一个巡警走过来。 当天晚上,二头被押解到公安局。 创作家“汝殷”和批评家“青燕”是仇人,虽然二人没见过面。汝殷以写小说什么的挣 饭吃,青燕拿批评作职业。在杂志上报纸上老是汝殷前面走,青燕后面紧跟。无论汝殷写什 么,青燕老给他当头一炮——意识不正确。 意识怎么就正确了呢?他从青燕的批评文字中找不到答案。他细细把自己的与那些所谓 正宗的作品比较了一下,然后照猫画虎的,也编些“意识正确”的故事,寄给一些刊物。 奇怪的是,这些编的东西不久就都退回来了;有一篇附着编辑人的很客气的信:“在言 论不自由的时期,红黄蓝白黑这些字中总有着会使我们见不着明天的,你这次所用的字差不 多都是这类的……” 汝殷笑得连嘴都闭不上了。原来如此!为什么青燕只放意识不正确的炮,而不说别的, 原来他是“怕”。他要戏弄青燕了。他自己花钱印了一小本集子,把曾经被拒绝的东西都收 在里面。他送给青燕一本,知道由某刊物的编辑部转投,青燕是一定可以接到的。 青燕到杂志社编辑部去,看看有什么“话”没有。他的桌上有三封信,一个纸包。把信 看完,打开了纸包,一本红皮的书——汝殷著。他把书卷起来,拿在手中,离开了编辑部。 走到东四牌楼南边,他要出恭。把书放在土台上,好便于搂起棉袍。他正堵住厕所的门 立着,外面又来了个人。他急于让位,撩着衣服,闭着气,就往外走。 走出老远,他才想起那本书。但是不愿再回去找寻。没有书,他也能批评,好在他记住 了书名与作家。 二头已经被监了两天。他莫名其妙,那本书里到底有什么呢?又过了一天!来了个人—— 年纪轻轻的,衣服很整齐,可是上着脚镣。 后来的先说了话:“什么案子,老乡亲?” “捡了一本书!”二头愤愤道。“什么书?”青年的眼珠黑了些。 “红皮的!”二头只记得这个,“我不认识字!”“哦!”青年点了点头。 都不言语了。待了好久,二头为了表示友善,小声地问:“你,你什么——案子?” “我写了一本书,”青年笑了笑。 “啊,你写的那本浪书,你?”二头的心中不记得一个刚会写书的人,这个人既会写书, 当然便是写那本红皮书的人了。“没事儿,手闲得很痒痒,写个什么浪书!”他瞪着那个人, 咬着牙
“那是为你们写的呢。”青年淘气的一笑 二头真压不住火了:“揍你个狗东西!”他可是还没肯动手。他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怕这 个青年 青年自己微笑了半天,才看了二头一眼。“你不认识字?” 二头愣了会儿,本想不回答,可是到底哼了一声。“在哪里捡的那本书?” “茅厕里,怎着?” “他们问你什么来着?” “他们问,谁给我的,我说不上来。” “好比说,我告诉他们,那是我汝殷落在茅房里的,岂不是没了你的事?”青年的笑又 有些无聊了。 “那敢情好了!”二头三天没笑过了,头一次抿了嘴 青燕回到自己的屋中,只写了一小段批评:“假如红色的书皮可以代表故事的内容,汝 殷君这次的戏法又是使人失望的。他只会用了张红纸,厚而光滑的红纸,而内容,内容,还 是没有什么正确的意识!”他写了下去。没想到会凑了七八百字,而且每句,在修辞上,都 有些表现权威的力量。批评也得成为文艺呀。 过了两天,他的稿子登出来了。又过了两天,他听到汝殷被捕的消息 又过了几天,二头才和汝殷说了“再见” 二头回到家中,爸爸已然在两天前下葬了。二头起了誓,从此再不进城去抓药! (选自《现代》一九三四年五月第五卷,有删节) 【注】30年代初的文坛被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笼罩着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对防备奸细要比防备敌人更周到更勇敢些”,这句话运用了反语手法,讽刺了警 察恃强凌弱的丑恶行径 尽管二头一再否认书是他的,但警察根据红色的书皮和书中的内容,认定二头是革命青年, 把他关押起来,二头父亲因此悲愤而死 C.汝殷说“那是为你们写的呢”,二头就破口大骂,这表现了小说家为劳动人民写了书,但 劳动人民并不理解,对小说家有很深的隔膜 D.小说的时代印痕比较明显,起首便提到日本兵,后又写到国民党政府的“恐红”症,反映 了当时政治环境和文学氛围 小说有并行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那是为你们写的呢。”青年淘气的一笑。 二头真压不住火了:“揍你个狗东西!”他可是还没肯动手。他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怕这 个青年。 青年自己微笑了半天,才看了二头一眼。“你不认识字?” 二头愣了会儿,本想不回答,可是到底哼了一声。“在哪里捡的那本书?” “茅厕里,怎着?” “他们问你什么来着?” “他们问,谁给我的,我说不上来。” “好比说,我告诉他们,那是我汝殷落在茅房里的,岂不是没了你的事?”青年的笑又 有些无聊了。 “那敢情好了!”二头三天没笑过了,头一次抿了嘴。 青燕回到自己的屋中,只写了一小段批评:“假如红色的书皮可以代表故事的内容,汝 殷君这次的戏法又是使人失望的。他只会用了张红纸,厚而光滑的红纸,而内容,内容,还 是没有什么正确的意识!”他写了下去。没想到会凑了七八百字,而且每句,在修辞上,都 有些表现权威的力量。批评也得成为文艺呀。 过了两天,他的稿子登出来了。又过了两天,他听到汝殷被捕的消息。 又过了几天,二头才和汝殷说了“再见”。 二头回到家中,爸爸已然在两天前下葬了。二头起了誓,从此再不进城去抓药! (选自《现代》一九三四年五月第五卷,有删节) 【注】30 年代初的文坛被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笼罩着。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人对防备奸细要比防备敌人更周到更勇敢些”,这句话运用了反语手法,讽刺了警 察恃强凌弱的丑恶行径。 B.尽管二头一再否认书是他的,但警察根据红色的书皮和书中的内容,认定二头是革命青年, 把他关押起来,二头父亲因此悲愤而死。 C.汝殷说“那是为你们写的呢”,二头就破口大骂,这表现了小说家为劳动人民写了书,但 劳动人民并不理解,对小说家有很深的隔膜。 D.小说的时代印痕比较明显,起首便提到日本兵,后又写到国民党政府的“恐红”症,反映 了当时政治环境和文学氛围。 5.小说有并行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