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2017~2018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测试卷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规与国法 崔永东 “家规”即家内规矩,“国法”即国家法律。两者各有自己的领域,对稳定家族秩序和国 家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家规提倡“孝道”价值观,凸显家族利益 至上的原则,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国法提倡“忠道”价值观,凸显国家利 益至上的原则,重视忠君爱国、无私奉献 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功能上又可以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也可以互相补充。儒家的传统是“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国同构”的背景下,“移孝作忠”是完全可能的。“家规” 重在“修身、齐家”,“国法”重在“治囯、平夭下”,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够遵守国法。 在此层面上,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规连着国法。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 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家训”“家戒”等内容,家训的内容旨在要求 家人“必须怎么做”,家戒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不能怎么做”。以山西闻喜历史上著名的《河 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为例:“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谍燕翼,勿忘祖恩。”“人生 百行,孝顺为先。”“置身社会,公德第一。爱惜公务,遵守序秩。时时警惕,留心错失。”“勤 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这就阐明了在家修身与在 外治国的关联性,揭示了家规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所撰《朱子家训》,被誉为家训中的经典,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 立身处世之大成。诸如“自奉必须俭约”“勿贪意外之财”“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事 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等,揭示了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内容上互通、在功能上互补 的道理,令人感受到二者之间互为“统一体”的气质。 从历史上看,家规与国法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均以维护儒家伦理秩序为其共同的使命。 无论是家规还是国法,它们都将儒家道徳原则和道徳规范转化成了制度安排(家规属于家族 制度),使道德的“软约柬”与制度的“硬约柬”完美地结合起来,靠制度的力量来督促人们 积极践行儒家道德,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良风美俗的社会秩序
张家口市 2017~2018 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测试卷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家规与国法 崔永东 “家规”即家内规矩,“国法”即国家法律。两者各有自己的领域,对稳定家族秩序和国 家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家规提倡“孝道”价值观,凸显家族利益 至上的原则,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国法提倡“忠道”价值观,凸显国家利 益至上的原则,重视忠君爱国、无私奉献。。 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功能上又可以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也可以互相补充。儒家的传统是“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国同构”的背景下,“移孝作忠”是完全可能的。“家规” 重在“修身、齐家”,“国法”重在“治国、平天下”,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够遵守国法。 在此层面上,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规连着国法。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 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家训”“家戒”等内容,家训的内容旨在要求 家人“必须怎么做”,家戒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不能怎么做”。以山西闻喜历史上著名的《河 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为例:“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人生 百行,孝顺为先。”“置身社会,公德第一。爱惜公务,遵守序秩。时时警惕,留心错失。”“勤 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这就阐明了在家修身与在 外治国的关联性,揭示了家规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所撰《朱子家训》,被誉为家训中的经典,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 立身处世之大成。诸如“自奉必须俭约”“勿贪意外之财”“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事 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等,揭示了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内容上互通、在功能上互补 的道理,令人感受到二者之间互为“统一体”的气质。 从历史上看,家规与国法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均以维护儒家伦理秩序为其共同的使命。 无论是家规还是国法,它们都将儒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成了制度安排(家规属于家族 制度),使道德的“软约束”与制度的“硬约束”完美地结合起来,靠制度的力量来督促人们 积极践行儒家道德,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良风美俗的社会秩序
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主流上看,家规与国法有着共同的精神纽带,即儒家的伦理 道德。家规与国法头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这对我们是 是有启发意义的。如果说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法完善的话,那么社会治理能力的提 高则有赖于家规〔家族法规)的完善了。因此,为了重塑家族法规,我们有必要为其注入新 时代的内容,使其适应新的时代,并结合基层社会组织的重建,使古老的家族法规在整合基 层社会秩序方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规只能起到稳定家族秩序的作用,对国家秩序的稳定则只能依靠国法 B.无论是家规还是国法,都将自身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因此常常产生冲突 C.明末清初的《朱子家训》有着家规与国法互为一体的特性,被誉为家训中的经典。 D.儒家的伦理道德是家规与国法的精神纽带,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分析家规与国法的不同,提出了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矛盾的问题。 B.文章以《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的内容为例,证明家规连着国法。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家规与国法的共同性,目的是强调家规的重要性 D.文章从分析家规与国法的关系入手,得出新的时代有必要让家规发挥作用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传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使得“移孝作忠”是完全可能的。 B.无论是《河东裴氏家训》还是《朱子家训》,两者都起到了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作用 C.家规与国法都是道德的“软约束”与制度的“硬约束”完美结合,具有强制的力量。 D.古老的家族法规如果注入新时代的内容,就能整合出良好的基层社会秩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蒋子龙 倏忽,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30年了!30年来我从未写过关于颖影的一个字,太过痛惜便 不敢轻易触碰 上个世纪的η0年代初,在天津市举办的一个文艺学习班上我结识了甄颖影。她身材高挑, 眉目修长,脸上焕发着摄人心魄的清纯,漂亮得像一种文化,凝结了那个时代的美:军装 少女率真、阳光。那个年代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突然变成“炮制大毒草的反面典型”, “兵的代表”甄颖影却公开表态看不出我的小说有什么大问题 她说得那样轻盈随意, 一派单纯和善良。但这却并未给我帮上忙,反而给她自己惹了麻烦。这使我感激、感动和愧 疚。以后我们便一直保持着联系。 她在唐山当兵,家却远在新疆,以后她每次回家或探亲归来,都以我的家作中转站落
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主流上看,家规与国法有着共同的精神纽带,即儒家的伦理 道德。家规与国法共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这对我们是 是有启发意义的。如果说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法完善的话,那么社会治理能力的提 高则有赖于家规(家族法规)的完善了。因此,为了重塑家族法规,我们有必要为其注入新 时代的内容,使其适应新的时代,并结合基层社会组织的重建,使古老的家族法规在整合基 层社会秩序方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家规只能起到稳定家族秩序的作用,对国家秩序的稳定则只能依靠国法 B.无论是家规还是国法,都将自身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因此常常产生冲突。 C.明末清初的《朱子家训》有着家规与国法互为一体的特性,被誉为家训中的经典。 D.儒家的伦理道德是家规与国法的精神纽带,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分析家规与国法的不同,提出了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矛盾的问题。 B.文章以《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的内容为例,证明家规连着国法。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家规与国法的共同性,目的是强调家规的重要性。 D.文章从分析家规与国法的关系入手,得出新的时代有必要让家规发挥作用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家的传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使得“移孝作忠”是完全可能的。 B.无论是《河东裴氏家训》还是《朱子家训》,两者都起到了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作用。 C.家规与国法都是道德的“软约束”与制度的“硬约束”完美结合,具有强制的力量。 D.古老的家族法规如果注入新时代的内容,就能整合出良好的基层社会秩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颖影 蒋子龙 倏忽,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 30 年了!30 年来我从未写过关于颖影的一个字,太过痛惜便 不敢轻易触碰。 上个世纪的 70 年代初,在天津市举办的一个文艺学习班上我结识了甄颖影。她身材高挑, 眉目修长,脸上焕发着摄人心魄的清纯,漂亮得像一种文化,凝结了那个时代的美:军装、 少女率真、阳光。那个年代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突然变成“炮制大毒草的反面典型”, “兵的代表”甄颖影却公开表态看不出我的小说有什么大问题……·她说得那样轻盈随意, 一派单纯和善良。但这却并未给我帮上忙,反而给她自己惹了麻烦。这使我感激、感动和愧 疚。以后我们便一直保持着联系。 她在唐山当兵,家却远在新疆,以后她每次回家或探亲归来,都以我的家作中转站落一
下脚。颖影当年只有16岁,想去当兵。那天外面风沙很大,冷彻骨髓,她跑出去不一会儿就 又回来了,说是拿帽子和手套。母亲笑了,就你这么娇气,还能去当兵?颖影将拿到手的帽 子和手套重新甩到枭子上,返身又冲进风沙。她直接跑到乌鲁木齐火车站,掏出身上所有的 钱买了一张到北京的车票。一上车就是四天四夜,由于她没有钱买吃的东西,就一直饿到北 京,看着别人都下车她却从座位上站不起来了。好心的列车员把她架下车,还扶着她在站台 上溜达了一会,为她买了点吃的东西,她才慢慢地能够自己走路。出站后就去找父亲在京的 位老战友。很快她穿上了军裝,到唐山军队医院当了一名战士。 她在伙房做过饭,在病房做过护理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还不够λ伍年龄的新兵,却 很快成了医院的名人。她富有灵性,小小年纪竟写得一笔好字,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很快被 政治部发现,经常抽出去为医院撰写各类文章。逢年过节或部队发生重大事情,还要为医院 编写文艺节目。这也正是她被选送到天津市参加文艺学习班的原因。她打篮球也相当不错, 从科里打到医院,又代表医院到外地跟兄弟部队比赛……她是如此的多才多艺,却又有一种 无邪的气质,她 的生命仿佛是在自然地流露着令人心醉的芬芳。 直到她超期服役的第三个年头,她却接到家里电报,父亲病倒,希望她能回去一趟 这是1976年的7月中旬,限令她归队的时间是7月29日。她7月27日回到唐山。 也就在颖影回到唐山的当天夜里,唐山发生了大地震! 我像疯了一样在废墟上东撞一头,西撞一头,见人就打听,最后竟幸运地问到了跟颖影 同宿舍的一名战友。她告诉我颖影因出血过多三天前已经死了……她还告诉我负责掩埋颖影 的战士叫周黑子,以及他的部队番号。 天快黑了,我被周黑子领着来到颖影的坟前。这是一片盐碱滩的高埂,蒿草荒烟,四顾 阒然。颖影的坟堆不大,没有任何标志。 盐碱滩上植物很少,远处倒有几墩红柳,柳梢上正顶着白色小花。我走过去折了一大把 袋里还留着一个馒头,一并献在颖影的坟前。 颖影,这里很安静,不会再有人来打搅你了。只是对你来说,这儿太荒凉,太孤单了 相信我,我绝不会把你一个人丢在这荒滩上,我会选一个适当的时候把你送回你父母的身边 但不是眼下,眼下我没有这个能力,你的父母也未必会受得了 汉沽盐场的工人作家崔椿蕃是我朋友,我敲开他家的门。第二夭,老崔给我找岀一块很 厚实的长木板,怕墨水被雨水冲掉,特意又从别处借来白油漆,我用毛笔蘸着白漆写成了颖 影的墓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甄颖影之墓”。旁边再加上一行小字:“1953~-1976″。供品除 去那三张精致的鸡蛋饼,还有水果。老崔陪着我一人扛着一把铁锨,来到颖影的坟边,先给 坟堆培土,把坟堆加大,做规矩。再将那块木牌竖在坟前,摆好供品 这时,我站在颖影的坟前才可以说出那句话:“颖影,安息吧!” (有删改)
下脚。颖影当年只有 16 岁,想去当兵。那天外面风沙很大,冷彻骨髓,她跑出去不一会儿就 又回来了,说是拿帽子和手套。母亲笑了,就你这么娇气,还能去当兵?颖影将拿到手的帽 子和手套重新甩到桌子上,返身又冲进风沙。她直接跑到乌鲁木齐火车站,掏出身上所有的 钱买了一张到北京的车票。一上车就是四天四夜,由于她没有钱买吃的东西,就一直饿到北 京,看着别人都下车她却从座位上站不起来了。好心的列车员把她架下车,还扶着她在站台 上溜达了一会,为她买了点吃的东西,她才慢慢地能够自己走路。出站后就去找父亲在京的 一位老战友。很快她穿上了军装,到唐山军队医院当了一名战士。 她在伙房做过饭,在病房做过护理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还不够入伍年龄的新兵,却 很快成了医院的名人。她富有灵性,小小年纪竟写得一笔好字,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很快被 政治部发现,经常抽出去为医院撰写各类文章。逢年过节或部队发生重大事情,还要为医院 编写文艺节目。这也正是她被选送到天津市参加文艺学习班的原因。她打篮球也相当不错, 从科里打到医院,又代表医院到外地跟兄弟部队比赛……她是如此的多才多艺,却又有一种 无邪的气质,她 的生命仿佛是在自然地流露着令人心醉的芬芳。 直到她超期服役的第三个年头,她却接到家里电报,父亲病倒,希望她能回去一趟。 这是 1976 年的 7 月中旬,限令她归队的时间是 7 月 29 日。她 7 月 27 日回到唐山。 也就在颖影回到唐山的当天夜里,唐山发生了大地震! 我像疯了一样在废墟上东撞一头,西撞一头,见人就打听,最后竟幸运地问到了跟颖影 同宿舍的一名战友。她告诉我颖影因出血过多三天前已经死了……她还告诉我负责掩埋颖影 的战士叫周黑子,以及他的部队番号。 天快黑了,我被周黑子领着来到颖影的坟前。这是一片盐碱滩的高埂,蒿草荒烟,四顾 阒然。颖影的坟堆不大,没有任何标志。 盐碱滩上植物很少,远处倒有几墩红柳,柳梢上正顶着白色小花。我走过去折了一大把 袋里还留着一个馒头,一并献在颖影的坟前。 颖影,这里很安静,不会再有人来打搅你了。只是对你来说,这儿太荒凉,太孤单了。 相信我,我绝不会把你一个人丢在这荒滩上,我会选一个适当的时候把你送回你父母的身边, 但不是眼下,眼下我没有这个能力,你的父母也未必会受得了…… 汉沽盐场的工人作家崔椿蕃是我朋友,我敲开他家的门。第二天,老崔给我找出一块很 厚实的长木板,怕墨水被雨水冲掉,特意又从别处借来白油漆,我用毛笔蘸着白漆写成了颖 影的墓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甄颖影之墓”。旁边再加上一行小字:“1953~1976”。供品除 去那三张精致的鸡蛋饼,还有水果。老崔陪着我一人扛着一把铁锨,来到颖影的坟边,先给 坟堆培土,把坟堆加大,做规矩。再将那块木牌竖在坟前,摆好供品。 这时,我站在颖影的坟前才可以说出那句话:“颖影,安息吧!”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具体交代甄颖影回到唐山的时间,表明这是一个特殊时刻,世人难以忘记,作者 更是永生难忘。 B.文中对甄颖影坟墓四周的环境描写,突出了荒芜、冷清的氛围,同时,也反映出作者 难以言表的悲痛。 C.文章详细地叙述了作者整理甄颖影坟墓的过程,作者说甄颖影可以安息了,暗示作者 的悲痛心情得以消解 D.文章在构思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思路清晰,语言质朴,寓深切的悼念之情于平淡的 叙述之中 5.文章第一段所写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文中说“她的生命仿佛是在自然地流露着令人心醉的芬芳”,那么,文中“甄颖影”有哪 些“令人心醉的芬芳”?请简要回答。(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张光斗:与水“相恋”的世纪人生 袁鼎 他似乎是为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为水而梦,为水而忧,为水迸发,为水坚守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 张光斗1912年5月1日出生在江苏常熟一户贫穷人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最快乐的 事就是跟着哥哥们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戏水了。”张老笑着说。张老8岁开始上学,小学毕业后, 家里人省吃俭用,把他送到上海南洋大学附属初中部继续学习,1934年,读书用功的张光斗 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 出国前他到国内各水利单位实习,9个月里遍访中国江河。他震惊了!黄河岸边,满目疮 痍;淮河故道,饥民遍野;赣江两岸,虽然风景如画,但依旧掩盖不住饥寒交迫、民不聊生 的状况。水,连着饱受苦难的土地,流淌进这个22岁的年轻人心中。张光斗对自己说:我要 学好本领,为中国的水利建设服务! 在美国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后,爱国心切的他毅然谢绝了导师的再三挽留,辗转多日,回 到了战乱中的祖国。从1937年到1942年,张光斗与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一起艰苦奋战 在四川建成了一批小型水电站,为当时的军工生产提供了电力,支援了抗日战争。抗战胜利 后,张光斗在工作中积累、保存了大量有关我国水资源蕴藏量和水文勘测的宝贵资料。解放 前夕,在华工作的美国水电工程师力邀张光斗赴美工作,依然被他谢绝。他说:“我是中国人, 是中国人民养 育、培养了我,我有责任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为养育我的老百姓效力。” 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水利水电事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具体交代甄颖影回到唐山的时间,表明这是一个特殊时刻,世人难以忘记,作者 更是永生难忘。 B.文中对甄颖影坟墓四周的环境描写,突出了荒芜、冷清的氛围,同时,也反映出作者 难以言表的悲痛。 C.文章详细地叙述了作者整理甄颖影坟墓的过程,作者说甄颖影可以安息了,暗示作者 的悲痛心情得以消解 D.文章在构思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思路清晰,语言质朴,寓深切的悼念之情于平淡的 叙述之中。 5.文章第一段所写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文中说“她的生命仿佛是在自然地流露着令人心醉的芬芳”,那么,文中“甄颖影”有哪 些“令人心醉的芬芳”?请简要回答。(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张光斗:与水“相恋”的世纪人生 袁鼎 他似乎是为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为水而梦,为水而忧,为水迸发,为水坚守……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 张光斗 1912 年 5 月 1 日出生在江苏常熟一户贫穷人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最快乐的 事就是跟着哥哥们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戏水了。”张老笑着说。张老 8 岁开始上学,小学毕业后, 家里人省吃俭用,把他送到上海南洋大学附属初中部继续学习,1934 年,读书用功的张光斗 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 出国前他到国内各水利单位实习,9 个月里遍访中国江河。他震惊了!黄河岸边,满目疮 痍;淮河故道,饥民遍野;赣江两岸,虽然风景如画,但依旧掩盖不住饥寒交迫、民不聊生 的状况。水,连着饱受苦难的土地,流淌进这个 22 岁的年轻人心中。张光斗对自己说:我要 学好本领,为中国的水利建设服务! 在美国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后,爱国心切的他毅然谢绝了导师的再三挽留,辗转多日,回 到了战乱中的祖国。从 1937 年到 1942 年,张光斗与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一起艰苦奋战, 在四川建成了一批小型水电站,为当时的军工生产提供了电力,支援了抗日战争。抗战胜利 后,张光斗在工作中积累、保存了大量有关我国水资源蕴藏量和水文勘测的宝贵资料。解放 前夕,在华工作的美国水电工程师力邀张光斗赴美工作,依然被他谢绝。他说:“我是中国人, 是中国人民养 育、培养了我,我有责任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为养育我的老百姓效力。” 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水利水电事
业。1951年,张光斗负责设计了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布置和结构,实现了祖祖辈辈中国 人在黄河破堤取水的梦想;1958年,张光斗负贲设计了我国华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 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世界罕见记录。周总理称赞它是“放在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清 水”。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张光斗先后参与了官厅、三门峡、荆江分洪、丹江口、葛洲 坝、二滩、小浪底、三峡等数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咨询,对工程所提出的诸多重要 建议,至今是中国水利界的经典。 负责设计密云水库时,为了节省投资,设计组决定抽掉廊道内的钢筋。同事告诉张光斗, 这是系党总支的决定,只能服从。张光斗的拗劲儿一下子上来了:“你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 第一位,才是真正服从党的领导。廊道抽掉钢筋,泄洪是很危险的,下游有千百万人民,这 样如何对得起党和人民?”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作出三点指示:不准张光斗离开工地 图纸必须由张光斗签字;技术上相信张光斗,不勉强他同意他认为不对的意见。总理的信任 让张光斗毕生感念,也成为激励他不断克服困难的一份动力。 2001年春,作为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89岁的张光斗到三峡工地检查导流底 孔施工质量。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坚持从基坑顺着脚手架爬到5米高程的底孔,检查混 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对于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来说,爬40多米高的脚手架,其难度可想而知。 时任三峡总公司总经理的陆佑楣院士在答谢专家组的发言中谈及此事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 眼泪,他哽咽着说:“老先生为了三峡工程能如此尽心,我们这些在第一线工作的人员怎么能 不把三峡工程做好呢!” 2007年,在张光斗服务祖国水利事业70周年、从教58周年之际,作为曾经的学生,时 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致信张光斗,信中深情地写道:“从一九三七年归国至今,七 十年来,先生一直胸怀祖国,热爱人民,情系山河,为我国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栉风沐雨,殚精竭虑,建立了卓越功绩。先生钟爱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默默耕 耘,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生的品德风范山高水 长,令人景仰! 流水绵绵无绝期。水,牵系了张光斗一生的情感,说起水,他总是充满深情。张光斗 生为水痴恋,为水献身,因为他一生都深深地痴恋着千山万水之间的祖国和人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回国后的张光斗在四川建成了一批小型水电站,1958年他又负责设计了我国华北地区 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 B.张光斗负责设计了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布置和结构,实现了祖祖辈辈中国人在黄 河破堤取水的梦想。 C.张光斗+在国内各水利单位实习期间,看到祖国山河凋敝、民不聊生的景象,这坚定 了他水利兴国的决心
业。1951 年,张光斗负责设计了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布置和结构,实现了祖祖辈辈中国 人在黄河破堤取水的梦想;1958 年,张光斗负责设计了我国华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 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世界罕见记录。周总理称赞它是“放在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清 水”。自上个世纪 50 年代以来,张光斗先后参与了官厅、三门峡、荆江分洪、丹江口、葛洲 坝、二滩、小浪底、三峡等数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咨询,对工程所提出的诸多重要 建议,至今是中国水利界的经典。 负责设计密云水库时,为了节省投资,设计组决定抽掉廊道内的钢筋。同事告诉张光斗, 这是系党总支的决定,只能服从。张光斗的拗劲儿一下子上来了:“你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 第一位,才是真正服从党的领导。廊道抽掉钢筋,泄洪是很危险的,下游有千百万人民,这 样如何对得起党和人民?”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作出三点指示:不准张光斗离开工地; 图纸必须由张光斗签字;技术上相信张光斗,不勉强他同意他认为不对的意见。总理的信任 让张光斗毕生感念,也成为激励他不断克服困难的一份动力。 2001 年春,作为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89 岁的张光斗到三峡工地检查导流底 孔施工质量。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坚持从基坑顺着脚手架爬到 55 米高程的底孔,检查混 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对于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来说,爬 40 多米高的脚手架,其难度可想而知。 时任三峡总公司总经理的陆佑楣院士在答谢专家组的发言中谈及此事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 眼泪,他哽咽着说:“老先生为了三峡工程能如此尽心,我们这些在第一线工作的人员怎么能 不把三峡工程做好呢!” 2007 年,在张光斗服务祖国水利事业 70 周年、从教 58 周年之际,作为曾经的学生,时 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致信张光斗,信中深情地写道:“从一九三七年归国至今,七 十年来,先生一直胸怀祖国,热爱人民,情系山河,为我国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栉风沐雨,殚精竭虑,建立了卓越功绩。先生钟爱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默默耕 耘,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生的品德风范山高水 长,令人景仰!” 流水绵绵无绝期。水,牵系了张光斗一生的情感,说起水,他总是充满深情。张光斗一 生为水痴恋,为水献身,因为他一生都深深地痴恋着千山万水之间的祖国和人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回国后的张光斗在四川建成了一批小型水电站,1958 年他又负责设计了我国华北地区 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 B.张光斗负责设计了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布置和结构,实现了祖祖辈辈中国人在黄 河破堤取水的梦想。 C.张光斗+在国内各水利单位实习期间,看到祖国山河凋敝、民不聊生的景象,这坚定 了他水利兴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