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课程的性质 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民事 诉讼法理论知识和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民 事诉讼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实践, 二、课程的任务 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程序法 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公正民主的法律意识;熟悉各种民事诉讼规范,正确 理解民事诉讼各种程序的规定,提髙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处理民事纠纷的 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章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比较 分析等方法,并适当安排观摩审判和模拟审判。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教学,并辅以 网络教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程教学学时为48学时,3个学分,其中课堂讲授38学时,实践性 教学环节10学时,占教学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另有教师课外辅导答疑(含网上 辅导答疑)不计入教学总学时之内。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1)观摩审判2学时;(2)模拟审判4学时 (3)案例讨论4学时(2次);(4)在案例教学室阅读案卷(不计入教学总时 数之内);(5)在校内律师事务所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不计入教学 总时数之内)。 五、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1.《民事诉讼法学》编委会组编髙等学校法学教材《民事诉讼法学》, 中国民主法制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2月版; 2.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 版 3.张居盛主编《实用法律案例评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第一版 4.林准主编《民事诉讼案例选编》,法律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5.《民事诉讼法教学法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版
※<前 言> 一、课程的性质 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民事 诉讼法理论知识和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民 事诉讼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实践。 二、课程的任务 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程序法 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公正民主的法律意识;熟悉各种民事诉讼规范,正确 理解民事诉讼各种程序的规定,提高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处理民事纠纷的 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章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比较 分析等方法,并适当安排观摩审判和模拟审判。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教学,并辅以 网络教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程教学学时为 48 学时,3 个学分,其中课堂讲授 38 学时,实践性 教学环节 10 学时,占教学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另有教师课外辅导答疑(含网上 辅导答疑)不计入教学总学时之内。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1)观摩审判 2 学时;(2)模拟审判 4 学时; (3)案例讨论 4 学时(2 次);(4)在案例教学室阅读案卷(不计入教学总时 数之内);(5)在校内律师事务所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不计入教学 总时数之内)。 五、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1.《民事诉讼法学》编委会组编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民事诉讼法学》, 中国民主法制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2 年 2 月版; 2.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第 一版; 3.张居盛主编《实用法律案例评析》,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11 月 第一版; 4.林准主编《民事诉讼案例选编》,法律出版社 1996 年 5 月第一版; 5.《民事诉讼法教学法规》,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版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民事诉讼法的地位 和作用;明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任务、立法根据和具体适用;掌握民事诉讼法学的研 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学习研究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了解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 点和要素;明确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以及不同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 在诉讼中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充分认识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正确进行 民事诉讼。了解诉和诉权的理论,掌握诉的种类 本章重点 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和要素:明确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 和消灭的原因,诉的种类 本章难点 诉的基本理论 本章计划讲授5学时 第一节民事争议和民事诉讼 民事争议及其处理机制 二、民事诉讼的概念 三、民事诉讼的目的和基本价值目标 四、民事诉讼的基本模式 五、民事诉讼的程序体系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法的立法模式 四、我国的民事诉讼法 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学 、民事诉讼法学概说 (一)民事诉讼法学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法学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民事诉讼法的地位 和作用;明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任务、立法根据和具体适用;掌握民事诉讼法学的研 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学习研究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了解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 点和要素;明确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以及不同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 在诉讼中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充分认识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正确进行 民事诉讼。了解诉和诉权的理论,掌握诉的种类。 本章重点 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和要素;明确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 和消灭的原因,诉的种类。 本章难点 诉的基本理论 本章计划讲授 5 学时。 第一节 民事争议和民事诉讼 一、民事争议及其处理机制 二、民事诉讼的概念 三、民事诉讼的目的和基本价值目标 四、民事诉讼的基本模式 五、民事诉讼的程序体系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法的立法模式 四、我国的民事诉讼法 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学 一、民事诉讼法学概说 (一)民事诉讼法学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法学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民事诉讼法学的内容和体系 (一)民事诉讼法学的内容 (二)民事诉讼法学的体系 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二)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方法 (三)程序法与实体法相联系的方法 (四)比较分析的方法 四、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起步和探索阶段 (二)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工作得到较快发展和学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三)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学科体系构建日趋完善和成熟阶段 五、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方向和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向 (二)当前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说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点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学说的不同流派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 四、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五节诉权和诉 诉权 (一)诉权概念 (二)诉权的价值 (三)诉权的双重含义 、民事诉讼中的诉 (一)诉的定义和特征 (二)诉的双重含义 (三)诉的要素 (四)、诉的种类
二、民事诉讼法学的内容和体系 (一)民事诉讼法学的内容 (二)民事诉讼法学的体系 三、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二)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方法 (三)程序法与实体法相联系的方法 (四)比较分析的方法 四、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起步和探索阶段 (二)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工作得到较快发展和学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三)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学科体系构建日趋完善和成熟阶段 五、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方向和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向 (二)当前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说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点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学说的不同流派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 四、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五节 诉权和诉 一、诉权 (一)诉权概念 (二)诉权的价值 (三)诉权的双重含义 二、民事诉讼中的诉 (一)诉的定义和特征 (二)诉的双重含义 (三)诉的要素 (四)、诉的种类
(五)、诉的合并与分离 三、民事诉讼中的反诉 (一)反诉的概念 (二)关于反诉的特征 (二)、反诉的分类 (三)、反诉的要件 (四)、反诉的提起和审理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明确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基本制度的区别:了解确立基本原 则的依据和基本原则的种类:掌握各项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具体内容:正确适用基本原则 和基本制度的法律规定 本章重点 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 本章难点 诉讼权利义务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本章计划讲授3学时。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说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含义、特征和立法情况 二、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三、确立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依据 四、贯彻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种类 一、依据宪法,参照人民法院组织法有关规定确立的原则 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原则 (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二)诉讼权利义务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三)法院调解自愿与合法原则 (四)辩论原则 (五)处分原则 (六)支持起诉原则 (七)人民调解原则 第三节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五)、诉的合并与分离 三、民事诉讼中的反诉 (一)反诉的概念 (二)关于反诉的特征 (二)、反诉的分类 (三)、反诉的要件 (四)、反诉的提起和审理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明确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基本制度的区别;了解确立基本原 则的依据和基本原则的种类;掌握各项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具体内容;正确适用基本原则 和基本制度的法律规定。 本章重点 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 本章难点 诉讼权利义务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本章计划讲授 3 学时。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说 一、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含义、特征和立法情况 二、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三、确立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依据 四、贯彻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种类 一、依据宪法,参照人民法院组织法有关规定确立的原则 二、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原则 (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二)诉讼权利义务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三)法院调解自愿与合法原则 (四)辩论原则 (五)处分原则 (六)支持起诉原则 (七)人民调解原则 第三节 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概说 、合议制度 、回避制度 四、公开审判制度 五、两审终审制度 第三章民事案件的主管和管辖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法院主管民事案件的范围以及处理法院主管与其他机关、社会组织主管相互关 系的原则和具体方式:明确法院管辖与法院主管的关系、确定管辖的原则以及管辖的种类和 分类;掌握各种管辖的具体内容,正确适用管辖的法律规定 本章重点、难点 法院主管与其他机构、社会组织主管的关系,特殊地域管辖的具体规定,管辖权异议的条件 本章计划讲授4学时,讨论2学时。 第一节民事案件的主管 、民事案件主管的概念和意义 、法院主管民事案件的范围 三、法院主管与其他机构、社会组织主管的关系 四、法院内部的主管关系 第二节民事案件管辖概说 民事案件管辖的概念和意义 二、民事案件管辖与主管的关系 三、划分法院之间管辖民事案件范围的原则 四、民事案件管辖的分类和种类 五、管辖恒定 第三节级别管辖 、级别管辖的概念和确定级别管辖的依据 二、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三)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四)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第四节地域管辖
一、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概说 二、合议制度 三、回避制度 四、公开审判制度 五、两审终审制度 第三章 民事案件的主管和管辖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法院主管民事案件的范围以及处理法院主管与其他机关、社会组织主管相互关 系的原则和具体方式;明确法院管辖与法院主管的关系、确定管辖的原则以及管辖的种类和 分类;掌握各种管辖的具体内容,正确适用管辖的法律规定。 本章重点、难点 法院主管与其他机构、社会组织主管的关系,特殊地域管辖的具体规定,管辖权异议的条件。 本章计划讲授 4 学时,讨论 2 学时。 第一节 民事案件的主管 一、民事案件主管的概念和意义 二、法院主管民事案件的范围 三、法院主管与其他机构、社会组织主管的关系 四、法院内部的主管关系 第二节 民事案件管辖概说 一、民事案件管辖的概念和意义 二、民事案件管辖与主管的关系 三、划分法院之间管辖民事案件范围的原则 四、民事案件管辖的分类和种类 五、管辖恒定 第三节 级别管辖 一、级别管辖的概念和确定级别管辖的依据 二、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三)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四)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第四节 地域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