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热:红,热,灼痛,遇冷则减。多见于阳证疮疡(急性化脓性疾病)②寒:不红不热,酸痛,遇热则减。多见于阴证。冻疮③风: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加重。④气:攻痛无常,时感抽挚,喜缓怒甚。③湿:疼痛酸胀,伴有肢体沉重、凹陷性水肿、流液等,或发生于人体下部者。廉疮③痰:疼痛轻微或无,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日久不消。脂瘤(皮脂腺囊肿)①化脓:啄痛(又称鸡啄痛),伴有节律性,浅表者可应指,多见于阳证疮疡化脓之时。③淤血:刺痛、剧痛,皮色可呈褐色、青紫色,或疼痛伴有淤血证候者。多见于创伤性皮下血肿等。(2)疼痛类别卒痛:突然发作的剧痛,多见于急性疾病。阵发痛:时轻时重,时痛时停。持续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多见于阳证未溃前。痛势缓和,持续较久,多见于阴证初起。(3)疼痛性质刺痛:针刺样疼痛。病变多见于皮肤痛。疱疹灼痛:烧灼样疼痛。病变多见于肌肤。多见于阳证疼痛。疗、颜面疗疮。裂痛:撕裂样疼痛。多在皮肉,多见于肛裂、皱裂。钝痛:与刺痛相反,反映不甚。多见于筋骨关节疼痛酸痛:疼痛伴有酸楚感。多见于寒痛。胀痛:疼痛伴有胀紧感。多见于血肿、瘙闭等。绞痛:发病急骤,痛如刀绞。躲在脏腑,如胆绞痛、肾绞痛等
①热:红,热,灼痛,遇冷则减。多见于阳证疮疡(急性化脓性疾病)。 ②寒:不红不热,酸痛,遇热则减。多见于阴证。冻疮 ③风: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加重。 ④气: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⑤湿:疼痛酸胀,伴有肢体沉重、凹陷性水肿、流液等,或发生于人体下部者。臁疮 ⑥痰:疼痛轻微或无,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日久不消。脂瘤(皮脂腺囊肿) ⑦化脓:啄痛(又称鸡啄痛),伴有节律性,浅表者可应指,多见于阳证疮疡化脓之时。 ⑧淤血:刺痛、剧痛,皮色可呈褐色、青紫色,或疼痛伴有淤血证候者。多见于创伤性 皮下血肿等。 (2)疼痛类别 卒痛:突然发作的剧痛,多见于急性疾病。 阵发痛:时轻时重,时痛时停。 持续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多见于阳证未溃前。痛势缓和,持续较久,多见于阴证 初起。 (3)疼痛性质 刺痛:针刺样疼痛。病变多见于皮肤痛。疱疹 灼痛:烧灼样疼痛。病变多见于肌肤。多见于阳证疼痛。疖、颜面疔疮。 裂痛:撕裂样疼痛。多在皮肉,多见于肛裂、皲裂。 钝痛:与刺痛相反,反映不甚。多见于筋骨关节疼痛 酸痛:疼痛伴有酸楚感。多见于寒痛。 胀痛:疼痛伴有胀紧感。多见于血肿、癃闭等。 绞痛:发病急骤,痛如刀绞。躲在脏腑,如胆绞痛、肾绞痛等
啄痛:痛如鸡啄,呈有节律性跳痛。多见于阳证疮疡化脓之时抽攀痛:除有牵扯作痛之外,伴有放射痛,传导至邻近部位。常见于恶性肿瘤晚期。(4)痛与肿的关系(1)先肿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痛(2)先痛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3)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如流注;(4)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者,是毒已渐聚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方张(5)肿块坚硬如石不移,不痛或微痛,日久逐渐肿胀时觉痛者,常为岩
啄痛:痛如鸡啄,呈有节律性跳痛。多见于阳证疮疡化脓之时。 抽掣痛:除有牵扯作痛之外,伴有放射痛,传导至邻近部位。常见于恶性肿瘤晚期。 (4)痛与肿的关系 (1)先肿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 (2)先痛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3)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如流注; (4)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者,是毒已渐聚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方张、 (5)肿块坚硬如石不移,不痛或微痛.日久逐渐肿胀时觉掣痛者,常为岩
授课章节第二章第三节诊法与辩证(三)授课对象授课时数2学时10中西医临床注解讲授内容
授课章节 第二章 第三节诊法与辩证(三) 授课对象 10 中西医临床 授课时数 2 学时 .讲授内容 注解
3.辨痒风湿虫热,客于皮肤肌表一一皮肉间气血不和痒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需养(1)以其原因来辨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瘾疹。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如急性湿疮等热胜:皮肤隐疹,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痴成片,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等虫胜: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痒甚,最易传染。如疥疮等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滋水,多见于慢性皮肤病。(2)以其病变过程来辨肿疡作痒初期作痒——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之势经治肿痛已消时痒一一毒势已衰,病变有消散之势溃疡作痒溃后肿痛渐消,忽患部热奇痒一一①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②应用汞剂、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溃疡脓流已畅,四周余肿未消或腐肉已脱新肌渐生时微微作痒一一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3. 辨痒 风湿虫热,客于皮肤肌表——皮肉间气血不和 痒 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 (1)以其原因来辨 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 瘾疹。 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如急性 湿疮等 热胜:皮肤隐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 结痂成片,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等 虫胜: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痒甚,最易传染。如疥疮等 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滋水,多见于慢性皮肤病。 (2)以其病变过程来辨 肿疡作痒 初期作痒——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之势 经治肿痛已消时痒——毒势已衰,病变有消散之势 溃疡作痒 溃后肿痛渐消,忽患部焮热奇痒——①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②应用汞剂、砒剂、 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 溃疡脓流已畅,四周余肿未消或腐肉已脱新肌渐生时微微作痒——毒邪渐化,气血渐充, 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1)肿疡作痒;一般少见,如有头疽、疗疮初起,局部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未化之时,可有作痒的感觉,这是毒势炽盛正不胜邪病变有进展的趋势,乳痛经治疗后局部根脚收束,肿痛已减,余毒未消之时也有痒的感觉,这是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有消散的趋势。(2)溃疡作痒:如痛疽既溃之后.肿痛渐消而忽感患部斌热奇痒不安,这是由于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或因应用汞剂、破剂、敷贴膏药引起皮肤过敏所致。如溃疡经治疗后,脓流已畅,四周余肿未消之时,或于腐肉已脱、新肌渐生之际,而皮肉间感觉微微作痒,这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生,将要收口的现象。其也称为“敛痒"。4.辨脓脓是由于皮肉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是由气血所化生。是肿疡不能消散阶段得主要症状。疮疡出脓是正气载邪外出得方式,犹如伤寒表证,邪随汗解;腑实内结,下之邪出。虽伤正气,但邪出正气才能恢复。(1)辨脓之有无有脓:按之灼热痛甚,肿块已软,有应指感,脉数。为已成无脓: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较硬,不应指,脉不数。为脓未成。(2)辨脓的操作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3)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1)肿疡作痒;一般少见,如有头疽、疔疮初起,局部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未化之 时,可有作痒的感觉,这是毒势炽盛正不胜邪病变有进展的趋势,乳痈经治疗后局部根 脚收束,肿痛已减,余毒未消之时也有痒的感觉,这是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有消 散的趋势。 (2)溃疡作痒:如痈疽既溃之后.肿痛渐消而忽感患部焮热奇痒不安,这是由于脓区不洁, 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或因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引起皮肤过敏所致。如 溃疡经治疗后,脓流已畅,四周余肿未消之时,或于腐肉巳脱、新肌渐生之际,而皮肉 间感觉微微作痒,这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生,将要收口的现象。其也称为“敛 痒”。 4. 辨脓 脓是由于皮肉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是由气血所化生。是肿疡不能消散阶段得主要症状。 疮疡出脓是正气载邪外出得方式,犹如伤寒表证,邪随汗解;腑实内结,下之邪出。虽 伤正气,但邪出正气才能恢复。 (1)辨脓之有无 有脓:按之灼热痛甚,肿块已软,有应指感,脉数。为脓已成。 无脓: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较硬,不应指,脉不数。为脓未成。 (2)辨脓的操作方法 按触法 透光法 点压法 穿刺法 (3)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