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联合大学讲稿中医学系教学部门:教研室:中西医临床学科白素芬任课教师姓名:研究生任课教师职称: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1授课时间: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
河北联合大学 讲稿 教 学 部 门 : 中医学系 教 研 室 : 中西医临床学科 任课教师姓名 : 白素芬 任课教师职称 : 研究生 课 程 名 称 :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1 授 课 时 间 :2013-2014 学年秋季学期
授课章节第一章绪论授课对象授课时数10中西医临床2 学时注解讲授内容第一章绪论一、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特点与内容(一)中医外科学与西医外科学的差异首先问一下大家怎么认识中医外科和现代医学外科的范畴呢?(提问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医外科一一病位在外(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以外治为主)西医外科一一外科手术(相对西医内科以药物治疗为主)注意:学科范围的界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各个学科都在不断分化,新的学科逐渐产生。因此,伴随着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学科内涵也会随社会发展而有调整。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外科学随社会发展都有哪些发展和成就。(二)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特点取长补短,互相弥补,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及诊疗方法,首先看一下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略,对于历史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在中医外科发展史上有几点是值得大家注意的,并且要记住的,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二、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略(一)起源《山海经》记有砭针是最早使用的手术器械。主要是用其切开引流周代《周礼天官》疡医。注意:医事分科最早出现在周代,外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
授课章节 第一章 绪论 授课对象 10 中西医临床 授课时数 2 学时 .讲授内容 注解 第一章 绪论 一、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特点与内容 (一)中医外科学与西医外科学的差异 首先问一下大家怎么认识中医外科和现代医学外科的范畴呢?(提问由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中医外科——病位在外(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以外治为主) 西医外科——外科手术(相对西医内科以药物治疗为主) 注意:学科范围的界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各个学科都在不断 分化,新的学科逐渐产生。因此,伴随着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 学科内涵也会随社会发展而有调整。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外科学随社会发展都有哪些发展和成就。 (二)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特点 取长补短,互相弥补,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及诊疗方法。 首先看一下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略,对于历史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在中医外科发展史上有 几点是值得大家注意的,并且要记住的,那么我们来看一下。 二、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略 (一)起源 《山海经》记有砭针是最早使用的手术器械。主要是用其切开引流 周代《周礼·天官》疡医。注意:医事分科最早出现在周代,外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
现在周代。即有疡医的记载。《五十二病方》关于痔漏的治疗记载表明当时外科已有一定治疗水平。(二)形成:中医外科初具规模,形成一个学科是在汉朝。以为那是已有医学著作《内经》,其中《灵枢痛疽》篇所记载外科病名虽有17种,但对于痛疽的病因病理已有一定认识。(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痛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伤寒杂斌论》对中医外科贡献较大,其提出的辨证论治对外科疾病的证治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所记载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至今仍为临床应用中医外科已初步形成一个独立学科。这一时期,关于外科不得不说的一个人物——中国最著名的外科医生——华佗——号称外科鼻祖,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剖腹术等。(三)发展于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主要内容有痛疽的鉴别诊断,总结了许多关于治疗金疮、痛疽、疮疗、皮肤病等的经验有内外治法处方140个。外伤用止血、收敛、止痛药,痛疽用清热解毒药,肠痛用大黄汤并强调脓成不可服,都符合临床实际,记载有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比其他国家早6个世纪;记述了辨脓有无用局部有无“波动感”及破脓时切口应选在下方(相当于现在外科低位引流法),很有实用价值
现在周代。即有疡医的记载。 《五十二病方》关于痔漏的治疗记载表明当时外科已有一定治疗水平。 (二)形成 • 中医外科初具规模,形成一个学科是在汉朝。以为那是已有医学著作《内经》, 其中《灵枢·痈疽》篇所记载外科病名虽有 17 种,但对于痈疽的病因病理已有一 定认识。(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 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 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 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伤寒杂斌论》对中医外科贡献较大,其提出的辨证论治对外科疾病的证治同样具有重 要指导意义。其所记载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至今仍为临床应用。 中医外科已初步形成一个独立学科。 这一时期,关于外科不得不说的一个人物——中国最著名的外科医生——华佗——号称 外科鼻祖,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剖腹术等。 (三)发展于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 主要内容有痈疽的鉴别诊断,总结了许多关于治疗金疮、痈疽、疮疖、皮肤病等的经验, 有内外治法处方 140 个。 外伤用止血、收敛、止痛药,痈疽用清热解毒药,肠痈用大黄汤并强调脓成不可服,都 符合临床实际,记载有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比其他国家早 6 个世纪;记述了辨脓有无用局 部有无“波动感”及破脓时切口应选在下方(相当于现在外科低位引流法),很有实用价 值
两晋南北朝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总结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经验。如用海藻治疗瘘疾,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用狗脑敷治疯狗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世界先列。近代医学科学证明,在人被狂犬咬伤后,狂犬病毒便通过伤口浸入了人体。由于它与神经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所以导致狂犬病的发作。狂犬的脑髓和唾液中,均有大量的狂犬病毒存在。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德便是从狂犬的脑组织中分离出狂犬病毒,并把它加以培养,制成病毒疫苗,来预防和医治狂犬病毒的。很显然,巴斯德所用的原理同葛洪使用的方法基本相似,只不过比葛洪更科学些但从时间上来看,巴斯德的发明晚于葛洪1000多年。唐代:孙思渺的《干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很多脏器疗法。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祖国医学认为,动物肝脏具有补肝明日、益气养血的功效,适用于肝阴血虚所致的眼花、夜盲及气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浮肿等症。肝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富含维生素a和b12。食用肝脏,可以促进产生新的红血球,升高血色素,对恶性贫血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肝中所含的铁质,是人体制造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肝中的维生素a可保护一切粘膜及上皮组织,又是合成视网膜紫质的重要成分,可有效地防治夜盲症、干眼病及角膜软化症等。食羊、鹿圈治疗甲状腺肿大。葱管导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导尿术的记载。(四)成熟于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
两晋南北朝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总结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经验。如用海藻 治疗瘿疾,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用狗脑敷治疯狗咬伤,开 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世界先列。近代医学科学证明,在人被狂犬咬伤后,狂犬病 毒便通过伤口浸入了人体。由于它与神经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所以导致狂犬病的发作。 狂犬的脑髓和唾液中,均有大量的狂犬病毒存在。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德便是从狂 犬的脑组织中分离出狂犬病毒,并把它加以培养,制成病毒疫苗,来预防和医治狂犬病 毒的。很显然,巴斯德所用的原理同葛洪使用的方法基本相似,只不过比葛洪更科学些, 但从时间上来看,巴斯德的发明晚于葛洪 1000 多年。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很多脏器疗法。 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祖国医学认为,动物肝脏具有补肝明日、益气养血的功效,适用 于肝阴血虚所致的眼花、夜盲及气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浮肿等症。肝中含有蛋白质、 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富含维生素 a 和 b12。食用肝脏,可以促进产生 新的红血球,升高血色素,对恶性贫血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肝中所含的铁质,是人体制造 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肝中的维生素 a 可保护一切粘膜及上皮组织,又是合成视网膜紫质 的重要成分,可有效地防治夜盲症、干眼病及角膜软化症等。 食羊靥、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 葱管导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导尿术的记载。 (四)成熟于明清时期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正宗派
代表人物-明·陈实功代表著作-《外科正宗》“列证最祥,论治最精类聚外科疾病120多种,每证均先明病因、病理,次论诊断要点,再次详其治法病出示验案,后载其所用方药。主要学术观点:1、全面继承明清以前的学术成就2、重视脾胃:该书论病机遵循陈无择“三因说”,强调“外之证必根于内”;论治疗强调“痛疽虽数外科,用药即同内伤”,重视保护牌胃,认为脾胃对外科尤为重要,反对无原则的使用寒凉,攻伐胃气。3、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脓成决以刀针”4、无菌观全书内容丰富,论述简明,层次清楚,具有医理明,论证详、治则明,选方当,附图精,验案良,歌简要等特点,反映了明以前我国外科学的重要成就。全生派代表人物-清·王维德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主要学术观点:1、“阴虚阳实”论2、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强调辨证论治。3、阴疽治疗“阳和通,温补气血”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等至今仍有价值4、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治疗上反对滥用刀针除外治以外还重视内治,强调“以消为贵,以托为畏
代表人物-明·陈实功 代表著作-《外科正宗》“列证最祥,论治最精” 类聚外科疾病 120 多种,每证均先明病因、病理,次论诊断要点,再次详其治法病出示 验案,后载其所用方药。 主要学术观点: 1、全面继承明清以前的学术成就 2、重视脾胃:该书论病机遵循陈无择“三因说”,强调“外之证必根于内”;论治疗, 强调“痈疽虽数外科,用药即同内伤”,重视保护脾胃,认为脾胃对外科尤为重要,反对 无原则的使用寒凉,攻伐胃气。 3、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脓成决以刀针” 4、无菌观 全书内容丰富,论述简明,层次清楚,具有医理明,论证详、治则明,选方当,附图 精,验案良,歌诀简要等特点,反映了明以前我国外科学的重要成就。 全生派 代表人物-清·王维德 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 主要学术观点: 1、“阴虚阳实”论 2、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 ,强调辨证论治。 3、阴疽治疗 “阳和通腠,温补气血”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等至今仍有价值。 4、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治疗上反对滥用刀针除外治以外还重视内治,强调 “以消为贵,以托为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