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H15069课程属性:必修课学时:68学分:3先修课程:经络穴学开课学期:第六学期适用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一、课程简介1.知识掌握:为适应教学需要,结合近年教改的成绩,依照新修订大纲的要求,本着培养临床医学生的目标,删除部分陈旧日、繁杂内容;每章节后都增加了教学法参考,以利于教师在备课时集思广益;更新了课后思考题及作业;增加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2.能力培养:通过介绍刺法灸法学的学科特点、内容范围、历史发展和作用地位,并重点讲授毫针刺法、分部穴操作、针刺手法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及临床应用。3.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时数为68学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示范操作、学生实践和临床见习四种形式结合,适当应用实物、图表、模型、电化教育等教具和设备进行教学,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本教材可与多媒体光盘配合,以声像系统形象生动反映针灸技术方法,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环节课时安排实验课上机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合计.06510681第一单元:针解篇(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针解”的学术思想。神、守机等的解释。(“所谓易陈者,易言也,………密意守气勿失也。”")候气及补泻时机、方法的解释。(“其来不可逢,…泻则婉然若有失也。”")2.能力培养病位辨证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及气至而去之”的含义。夫气之在脉也,.夺
《针灸医籍选》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H15069 课程属性:必修课 学 时:68 学 分:3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先修课程:经络腧穴学 适用专业:针灸推拿专业 一、课程简介 1.知识掌握:为适应教学需要,结合近年教改的成绩,依照新修订大纲的要求, 本着培养临床医学生的目标,删除部分陈旧、繁杂内容;每章节后都增加了教学法 参考,以利于教师在备课时集思广益;更新了课后思考题及作业;增加了有利于培 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 2.能力培养:通过介绍刺法灸法学的学科特点、内容范围、历史发展和作用地 位,并重点讲授毫针刺法、分部腧穴操作、针刺手法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毫针刺法 的操作及临床应用。 3.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时数为68学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示范操作、学生实践和临床见习四种形式结合,适当应用实物、图表、 模型、电化教育等教具和设备进行教学,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本教材可与多 媒体光盘配合,以声像系统形象生动反映针灸技术方法,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 学 环 节 课 时 安 排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上机 其它 合计 65 1 1 1 0 0 68 第一单元:针解篇(建议学时数: 2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针解”的学术思想。 神、守机等的解释。(“所谓易陈者,易言也,.密意守气勿失也。”) 候气及补泻时机、方法的解释。(“其来不可逢,.泻则惋然若有失也。”) 2.能力培养 病位辨证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及“气至而去之”的含义。(“夫气之在脉也,.夺
阳者狂,正言也。")正确诊断的重要性及气至而去之”的含义。(“视其色,察其目,…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3.教学方法课堂讲解。【重点】神、守机等的解释【难点】正确诊断的重要性及气至而去之”的含义第二单元:邪气脏病形第四(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了解本篇的篇名含义。熟悉本篇的学术思想掌握病邪侵入人体的特点。(熟记“中于阴"“中于阳”二句及“中于面则下阳明,……中其经矣。")熟悉不同性质病邪中人的部位及原因。熟悉病邪中于脏的病因特点。熟悉六种不同脉象的不同针刺要求。熟悉“合治内内容及主治病证。掌握“荣输治外经,合治内腑的原则。(熟记此原则)掌握针刺的基本要求。(熟记“刺此者,..·中肉节即皮肤痛。”腑病形”的学术思想。2.能力培养邪侵入人体的特点。(黄帝问于歧伯日邪气之中人奈何?...中于阳则溜于经”)邪中于阳的部位及原因。(黄帝日:阴之与阳也,…..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邪中于阴的原因及部位。(黄帝日:“其中于阴奈何?………·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脏受邪的不同病因侍点。(黄帝日:“邪之中人脏奈何?·.汗出浴水,则伤肾。")六种脉象决定针刺的方法。(黄帝日:“病之六变者,而调以甘药也。")荥输治外经,合治内”的原则。(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胆入合于阳陵泉。)“合治内腑”的具体应用。(黄帝日:“愿闻六腑之病,….其寒热者取阳陵泉。")针刺的基本要求。(黄帝日:“刺之有道乎?....以顺为逆也。”")3教学方法课堂讲解。【重点】六种不同脉象的不同针刺要求【难点】“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的原则第三单元寿天刚柔论(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阳者狂,正言也。”) 正确诊断的重要性及“气至而去之”的含义。(“视其色,察其 目,.声章者,则 言声与平生异也。”) 3.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重点】 神、守机等的解释 【难点】 正确诊断的重要性及“气至而去之”的含义 第二单元: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建议学时数: 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了解本篇的篇名含义。 熟悉本篇的学术思想 掌握病邪侵入人体的特点。(熟记“中于阴”“中于阳”二句及“中于面则下阳明,. 中其经矣。”) 熟悉不同性质病邪中人的部位及原因。 熟悉病邪中于脏的病因特点。 熟悉六种不同脉象的不同针刺要求。 熟悉“合治内腑”内容及主治病证。 掌握“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的原则。(熟记此原则) 掌握针刺的基本要求。(熟记“刺此者,.中肉节即皮肤痛。” 腑病形”的学术思想。 2.能力培养邪侵入人体的特点。(黄帝问于歧伯曰:“邪气之中人奈何? .中于阳则 溜于经”) 邪中于阳的部位及原因。(黄帝曰:“阴之与阳也,.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邪 中于阴的原因及部位。(黄帝曰: “其中于阴奈何? .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脏 受邪的不同病因恃点。(黄帝曰: “邪之中人脏奈何? .汗出浴水,则伤肾。”) 六 种脉象决定针刺的方法。(黄帝曰: “病之六变者,.而调以甘药也。”) 荥输治外 经,合治内腑”的原则。(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胆入合于阳陵泉。)“合治内腑” 的具体应用。(黄帝曰: “愿闻六腑之病,.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针刺的基本要 求。(黄帝曰:“刺之有道乎?.以顺为逆也。”) 3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重点】 六种不同脉象的不同针刺要求 【难点】 “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的原则 第三单元 寿天刚柔论(建议学时数: 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本篇的篇名含义。熟悉本篇的学术思想。熟悉人体阴阳的划分。熟悉区别人体阴阳的具体应用。掌握据阴阳不同而定穴的应用原则。(熟记“病在阴之阴者,.刺络脉。”)掌握三变刺。(熟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熟悉针刺治病要因病因人制宜。2.能力培养“寿天刚柔"的学术思想。人体阴阳的划分及应用。(黄帝问于少师日:“……其形不久。”)针刺治疗要因病因人制宜。(黄帝日:余闻刺有三变,..以药熨之。””)3.教学方法课堂讲解。【重点】1."的学术思想。2、“终始"的内容。(凡刺之道,…………则五脏气坏矣。”")3、古代评定针刺疗效的标准。(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4、阴阳错杂的治疗等。(【难点】1.补泻与深浅的关系及如何辨针下之气。(补须一方实,其脉皆实。”")2.远道取穴与局部取穴法。(故日:从腰以上者,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3.病发阴阳的先后定针刺的先后。(病痛者阴也,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4.神的要求。(“深居静处,……气至乃休。”)第四单元四时气篇(建议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熟悉“天人相参”的情况及十二经脉的作用。人与天道相合及十二经脉的作用。(黄帝问于歧伯日...·请卒言之”)了解本篇的篇名含义。熟悉本篇的学术思想。熟悉四时人气变化与针刺的关系。熟悉温症等八种病的针治。熟悉邪在六腑的病机及证治。2.能力培养“四时气"的学术思想。灸刺需合四时及四时的不同取穴。(黄帝问于歧伯日…·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温等八种病证的针治。(“温汗不出·无食他食。”")邪在六腑的病机及证治。(腹中常鸣,肿上及胃皖,取三里。”)了解本篇篇名的含义
1.知识掌握 本篇的篇名含义。 熟悉本篇的学术思想。 熟悉人体阴阳的划分。 熟悉区别人体阴阳的具体应用。 掌握据阴阳不同而定腧穴的应用原则。(熟记“病在阴之阴者,.刺络脉。”) 掌握三变刺。(熟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熟悉针刺治病要因病因人制宜。 2.能力培养 “寿天刚柔”的学术思想。 人体阴阳的划分及应用。(黄帝问于少师曰:“.其形不 久。”) 针刺治疗要因病因人制宜。(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以药熨之。”) 3.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重点】 1.”的学术思想。 2、“终始”的内容。(“凡刺之道,.则五脏气坏矣。”) 3、古代评定针刺疗效的标准。(“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虚实不相倾,取之其 经。”) 4、阴阳错杂的治疗等。( 【难点】 1.补泻与深浅的关系及如何辨针下之气。(“补须一方实,.其脉皆实。”) 2.远道取穴与局部取穴法。(“故曰:从腰以上者,.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3.病发阴阳的先后定针刺的先后。(“病痛者阴也,.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4.神的要求。(“深居静处,.气至乃休。”) 第四单元 四时气篇 (建议时数: 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熟悉“天人相参”的情况及十二经脉的作用。 人与天道相合及十二经脉的作用。(黄帝问于歧伯曰“.请卒言之”) 了解本篇的篇名含义。 熟悉本篇的学术思想。 熟悉四时人气变化与针刺的关系。 熟悉温疟等八种病的针治。 熟悉邪在六腑的病机及证治。 2.能力培养 “四时气”的学术思想。 灸刺需合四时及四时的不同取穴。(“黄帝问于歧伯曰.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温疟等八种病证的针治。(“温疟汗不出.无食他食。”) 邪在六腑的病机及证治。(“腹中常鸣,.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了解本篇篇名的含义
熟悉本篇的学术思想。熟悉邪在五脏的证治。五邪的学术思想。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重点】了解邪在五脏的证治。掌握天歸五部"的名称及主治。(熟记“颈侧之动脉人迎,...血溢鼻口,取天府”")【难点】“寒热病”的学术思想。皮寒热、肌寒热等的证治。(皮寒热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天歸五部"的内容及主治。(颈侧之动脉人迎此为天五部。)第五单元热病篇(建议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了解本篇的篇名含义。了解本篇的学术思想。熟悉偏枯与痱证的区别。了解不同病程阶段热病的针治及预后。了解不同证型热病的针治及预后。了解热病禁刺的九种情形。了解热病五十九穴的内容。了解不同种类獻证及心痛的证治。解治疗痹证的一般方法。2.能力培养“热病”的学术思想。偏枯与痱证的区别。(偏枯,身偏不用而痛,………后取其阴,浮而取之。)不同病程阶段热病的证治。(热病三日,而气口静,.未曾汗者,勿滕刺之。)不同证型热病的证治。(热病头痛,.脉盛躁得汗静音,生。)热病禁刺的九种情形。(热病,不可刺者有九凡此九者,不可刺也。)热病五十九穴的部位。(所谓五十九刺者,…………。天柱二。)3.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讨论。【重点】“厥病”的学术思想。厥心痛和真心痛的证治。(“厥心痛,与背相控,….不可取于。”)了解本篇的篇名含义。了解本篇的学术思想。“杂病”的学术思想。不同厥证的证治
熟悉本篇的学术思想。 熟悉邪在五脏的证治。 五邪”的学术思想。 3.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重点】 了解邪在五脏的证治。 掌握“天牖五部”的名称及主治。(熟记“颈侧之动脉人迎,.血溢鼻口,取天府”) 【难点】 “寒热病”的学术思想。 皮寒热、肌寒热等的证治。(“皮寒热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天牖五部”的内容及主治。(颈侧之动脉人迎.此为天牖五部。) 第五单元 热病篇 (建议时数: 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了解本篇的篇名含义。 了解本篇的学术思想。 熟悉偏枯与痱证的区别。 了解不同病程阶段热病的针治及预后。 了解不同证型热病的针治及预后。 了解热病禁刺的九种情形。 了解热病五十九穴的内容。 了解不同种类厥证及心痛的证治。 解治疗痹证的一般方法。 2.能力培养 “热病”的学术思想。 偏枯与痱证的区别。(偏枯,身偏不用而痛,.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不同病程阶段热病的证治。(热病三日,而气口静,.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不同证型热病的证治。(热病头痛,.脉盛躁得汗静音,生。) 热病禁刺的九种情形。(热病,不可刺者有九.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热病五十九穴的部位。(所谓五十九刺者,.。天柱二。) 3.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讨论。 【重点】 “厥病”的学术思想。 厥心痛和真心痛的证治。(“厥心痛,与背相控,.不可取于腧。”) 了解本篇的篇名含义。 了解本篇的学术思想。 “杂病”的学术思想。 不同厥证的证治
不同类型心痛的证治。【难点】熟悉众痹与周痹的异同。“周痹”的学术思想。众痹的证治。周痹的病机及证治。痹证的一般治疗方法。第六单元五乱篇第(建议时数:6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了解本篇的篇名含义。了解本篇的学术思想。熟悉欠、暖的病因、病机及针治。熟悉晞、振寒等的病因、病机及针治。“口问”的学术思想。欠、啰的病因、病机及针治。(黄帝日:人之欠者,……补手太阴,泻足少阴。)2.能力培养晞、振寒等的病因、病机及针治。(黄帝日:人之晞者,补足太阴阳明。)熟悉古人强调十二经脉要与四时五行相协调的原因。熟悉五乱病证及针治。掌握“导气”及“同精"的含义。(熟记“徐入徐出,乱气之相逆也。”"十二经脉要与四时五行相协调。五乱的病证及针治。熟悉体质与不同针法的关系。3.教学方法课堂讲解。【重点】“逆顺肥瘦”的学术思想。【难点】病人体质与不同针法的关系。(“黄帝日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日再可也。”")第七单元刺血络论(建议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了解本篇的篇名含义。了解本篇的学术思想。了解治疗奇邪刺血络的情况。“血络论"的学术思想。刺血络治疗奇邪的情况。(黄帝日: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各如其度。)2.能力培养了解本篇的篇名含义
不同类型心痛的证治。 【难点】 熟悉众痹与周痹的异同。 “周痹”的学术思想。 众痹的证治。 周痹的病机及证治。 痹证的一般治疗方法。 第六单元 五乱篇 (建议时数: 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了解本篇的篇名含义。 了解本篇的学术思想。 熟悉欠、哕的病因、病机及针治。 熟悉唏、振寒等的病因、病机及针治。 “口问”的学术思想。 欠、哕的病因、病机及针治。(黄帝曰:人之欠者,.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2.能力培养 唏、振寒等的病因、病机及针治。(黄帝曰:人之唏者,.补足太阴阳明。) 熟悉古人强调十二经脉要与四时五行相协调的原因。 熟悉五乱病证及针治。 掌握“导气”及“同精”的含义。(熟记“徐入徐出,.乱气之相逆也。”) 十二经脉要与四时五行相协调。 五乱的病证及针冶。 熟悉体质与不同针法的关系。 3.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重点】 “逆顺肥瘦”的学术思想。 【难点】 病人体质与不同针法的关系。(“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日再可也。”) 第七单元 刺血络论(建议时数: 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了解本篇的篇名含义。 了解本篇的学术思想。 了解治疗奇邪刺血络的情况。 “血络论”的学术思想。 刺血络治疗奇邪的情况。(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各如其度。) 2.能力培养 了解本篇的篇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