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联合大学讲稿课 程中医学院名称课 程编号:针灸推拿学系授课学期:2012~2013学年秋学期授 课班级:11针推任课师李雪青教学院中医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联合大学 讲 稿 课 程 名 称 : 中医学院 课程编号 : 针灸推拿学系 授 课 学 期 :20 12~ 20 13 学年 秋 学期 授课班级 : 11 针推 任课教师 李雪青 河北联合大学 中医 学院
课程名称针灸医籍选第1周,第1讲次授课章节第一章《黄帝内经》选《黄帝内经》的针灸医籍选术思想《内经》对针灸理论的贡献教学重点《内经》针刺及灸法操作与难点内容1.《黄帝内经》概述2.黄帝内经的针灸医籍选理论体系《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早期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理论、临床证候分类、诊法治则等,特别是应用针灸治疗颇多,因此《内经》不但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针灸医籍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形成了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3.《内经》的由来及沿革4.《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阴阳的辩证思想精、气、神的统一观5.《内经》对针灸理论的贡献阴阳五行学说对针灸理论的影响《内经》形成了经络体系四时五脏阴阳整体现针刺补泻手法的论述6.(一)经络的概念、(二)十二经脉循行(三)经脉病候、(四)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病候(五)络脉循行及病候、(六)经别循行(七)经筋循行及病候、(八)皮部分布(九)经络功能、根结、标本、气街及四海7.针刺及灸法操作古人对其给予高度关注针刺前的准备对环境的要求----安静、施行一些手法操作..、进针、持针要坚定,端正、精神专一、细心观察病人的神色泻法要持针快速刺入,得气后慢慢出针,具体刺法:-九刺,五刺,十二刺、一五节刺针刺禁忌:8个方面
课程名称 针灸医籍选 第 1 周,第 1 讲次 授课章节 第一章《黄帝内经》选 《黄帝内经》的针灸医籍选术思想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内经》对针灸理论的贡献 《内经》针刺及灸法操作 内 容 1.《黄帝内经》概 述 2.黄帝内经的针灸医籍选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早期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它比较全面地阐述 了中医理论、临床证候分类、诊法治则等,特别是应用针灸治疗颇多,因此《内经》 不但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针灸医籍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形 成了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 3.《内经》的由来及沿革 4.《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 阴阳的辩证思想 精、气、神的统一观 5.《内经》对针灸理论的贡献 阴阳五行学说对针灸理论的影响 《内经》形成了经络体系 四时五脏阴阳整体现 针刺补泻手法的论述 6. (一)经络的概念、(二)十二经脉循行 (三)经脉病候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病候 (五)络脉循行及病候、(六)经别循行 (七)经筋循行及病候 、(八)皮部分布 (九)经络功能、根结、标本、气街及四海 7.针刺及灸法操作 古人对其给予高度关注 针刺前的准备对环境的要求-安静-、施行一些手法操作-、进针、持针要坚定, 端正、精神专一、细心观察病人的神色泻法要持针快速刺入,得气后慢慢出针, 具体刺法:–九刺,五刺,十二刺、–五节刺 针刺禁忌:8个方面
【本讲课程的小结】:《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早期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理论、临床证候分类、诊法治则等。【本讲课程的作业】思考题:1.《黄帝内经》中论述的经络的功能有哪些?2.《黄帝内经》中论述的穴定位方法有哪些?作业: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针灸理论体系?《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有哪些?课程名称针灸医籍选第_1周,第_2讲次授课章节第一章《黄帝内经》选一、九针十二原第一1、编著《针经》的目的和意义。2、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3、针刺过程中对医生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4、强调脉诊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意义与难点5、“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的含义6.“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有若无者,疾不可知也。"的意义内容1、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2、注重九针的应用3、强调十二原穴的作用4.注重针刺治疗的效应5.重点解释【原文】余欲勿使被毒药(1),无用砭石(2),欲以微针(3)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4)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5)。异其篇(6)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7),先立针经(8)
【本讲课程的小结】:《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早期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 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理论、临床证候分类、诊法治则等。 【本讲课程的作业】思考题:1.《黄帝内经》中论述的经络的功能有哪些? 2.《黄帝内经》中论述的腧穴定位方法有哪些? 作 业: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针灸理论体系? 《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有哪些? 课程名称 针灸医籍选 第 1 周,第 2 讲次 授课章节 第一章《黄帝内经》选 一、九针十二原第一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编著《针经》的目的和意义。 2、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3、针刺过程中对医生的基本要求 4、强调脉诊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5、“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的含义 6.“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有若无者,疾不可知也。”的意义 内 容 1、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2、注重九针的应用 3、强调十二原穴的作用 4.注重针刺治疗的效应 5.重点解释【原文】 余欲勿使被毒药⑴,无用砭石⑵,欲以微针⑶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⑷其逆 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 之经纪⑸。异其篇⑹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⑺,先立针经⑻
小针(1)之要,易陈而难入(2),粗守形(3),上守神(4),神(5)乎,神客在门(6),未赌其疾,恶知其原(7)。刺之微,在速迟(8),粗守关(9),上守机(10),机之动,不离其空(D,空中之机,清静而微(2,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3)。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14),不知机道,叩之不发(15),知其往来,要与之期(16),粗之臀()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18),明知逆顺,正行无问(19)。逆而夺之,恶得无虚(20),追而济之,恶得无实(21),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1),邪盛则虚之,《大要》日:徐而疾则实(2),疾而徐则虚(3)。言实与虚,若有若无(4),察后与先,若存若亡(5),为虚与实,若得若失(6)。(《灵枢·九针十二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灵枢.小针解》“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素问针解》“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有若无者,疾不可知也。”【本讲课程的小结】: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I),邪盛则虚之,《大要》日:徐而疾则实(2),疾而徐则虚(3)。【本讲课程的作业】思考题如何理解“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如何理解“知气之可取之时”?作业:如何掌握针刺的深浅程度?
小针⑴之要,易陈而难入⑵,粗守形⑶,上守神⑷,神⑸乎,神客在门⑹,未 睹其疾,恶知其原⑺。刺之微,在速迟⑻,粗守关⑼,上守机⑽,机之动,不离其 空⑾,空中之机,清静而微⑿,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⒀。知机之道者,不可挂 以发⒁,不知机道,叩之不发⒂,知其往来,要与之期⒃,粗之闇⒄乎,妙哉工独 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⒅,明知逆顺,正行无问⒆。逆而夺之,恶得无虚⒇, 追而济之,恶得无实(21),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九针十二原》)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⑴,邪盛则虚之,《大要》曰: 徐而疾则实⑵,疾而徐则虚⑶。言实与虚,若有若无⑷,察后与先,若存若亡⑸,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⑹。 (《灵枢·九针十二原》)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 《灵枢.小针解》“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素问.针解》“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有若无者,疾不可知也。” 【本讲课程的小结】: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⑴,邪盛则虚 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⑵,疾而徐则虚⑶。 【本讲课程的作业】思考题如何理解“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如何理 解“知气之可取之时”? 作 业:如何掌握针刺的深浅程度?
课程名称针灸医籍选第2周,第1讲次授课章节第一章《黄帝内经》选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邪气伤人,病位无有恒教学重点与难点邪伤五脏六腑的病理特点内容1、“邪气脏腑病形”的学术思想2、邪侵入人体的特点。(黄帝问于歧伯日:“邪气之中人奈何?…….…中于阳则溜于经")3、邪中于阳的部位及原因。(黄帝日:“阴之与阳也,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4、邪中于阴的原因及部位。(黄帝日:“其中于阴奈何?…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5、脏受邪的不同病因特点。(黄帝日:“邪之中人脏奈何?…汗出浴水,则伤肾。”)6、六种脉象决定针刺的方法。(黄帝日:“病之六变者,…………而调以甘药也。”)7、“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的原则。(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胆入合于阳陵泉。)8、“合治内腑”的具体应用。(黄帝日:“愿闻六腑之病,………·其寒热者取阳陵泉。”)9、针刺的基本要求。(黄帝日:“刺之有道乎?以顺为逆也。”)
课程名称 针灸医籍选 第 2 周,第 1 讲次 授课章节 第一章《黄帝内经》选 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节选)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邪气伤人,病位无有恒 邪伤五脏六腑的病理特点 内 容 1、“邪气脏腑病形”的学术思想。 2、邪侵入人体的特点。(黄帝问于歧伯曰:“邪气之中人奈何? .中于阳则溜于 经”) 3、邪中于阳的部位及原因。(黄帝曰:“阴之与阳也,.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 经”) 4、邪中于阴的原因及部位。(黄帝曰: “其中于阴奈何? .故俱受于风,独伤其 阴。”) 5、脏受邪的不同病因恃点。(黄帝曰: “邪之中人脏奈何? .汗出浴水,则伤 肾。”) 6、六种脉象决定针刺的方法。(黄帝曰: “病之六变者,.而调以甘药也。”) 7、“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的原则。(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胆入合于阳陵泉。) 8、“合治内腑”的具体应用。(黄帝曰: “愿闻六腑之病,.其寒热者取阳陵 泉。”) 9、针刺的基本要求。(黄帝曰:“刺之有道乎?.以顺为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