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鸟距已甚高且口飞去,唯留诗人 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 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 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 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 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
⚫ 众鸟距已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 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 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 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 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 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二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 作者写静的手法 作者主要用了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手 法。鸟喧后的静,翻滚的厚云去后的静, 这都写出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勾画出独 坐出神的形象。 2、分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 、四句运用了移情手法。第三句用了 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人与山之间的 深厚感情,第四句更突出了对山的喜爱。 李白(701-782)字太白,对山的喜爱,就是对现实的否定。山愈 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有情,人愈无情,诗人的横遭冷遇、寂 李青道”。另有李供寞凄凉的处境在这“静”中都表现出来 奉、李翰林、李谪仙等 名字
李白(701~762)字太白, 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 “李青莲”。另有李供 奉、李翰林、李谪仙等 名字。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一、二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 作者写静的手法。 作者主要用了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手 法。鸟喧后的静,翻滚的厚云去后的静, 这都写出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勾画出独 坐出神的形象。 2、分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 三、四句运用了移情手法。第三句用了 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人与山之间的 深厚感情,第四句更突出了对山的喜爱。 对山的喜爱,就是对现实的否定。山愈 有情,人愈无情,诗人的横遭冷遇、寂 寞凄凉的处境在这“静”中都表现出来 了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 心理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 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 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可见 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 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 2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 心理 ⚫ 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昴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 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 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 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可见, 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 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3、诗中常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推己及人,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性 格 (3)钟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王维的<山居秋瞑>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 的描绘,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陶渊明的<归园田 居>通过对归隐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 田园生活的喜爱
3、诗中常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2)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推己及人,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性 格。 ⚫ (3)钟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 王维的<山居秋瞑>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 的描绘,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陶渊明的<归园田 居>通过对归隐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 田园生活的喜爱
(4)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辛弃疾,反映出他忠心报国,而不 被重用的情感。 (5)恋友分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恋人分别如柳永的<雨霖铃>;朋友分别如 李白的<赠汪伦>;思乡之情如王维的<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等,都表达了他们离别的无限忧 伤和对故乡的苦苦思念 (6)怀才不遇、怀古咏史者的形象 自古文人多不得志,诗中这种形象较多,如 陈子昴的<登幽州台歌>,杜牧的<赤壁>等
⚫ (4)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 如陆游、辛弃疾,反映出他忠心报国,而不 被重用的情感。 ⚫ (5)恋友分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 恋人分别如柳永的<雨霖铃>;朋友分别如 李白的<赠汪伦>;思乡之情如王维的<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等,都表达了他们离别的无限忧 伤和对故乡的苦苦思念 ⚫ (6)怀才不遇、怀古咏史者的形象 ⚫ 自古文人多不得志,诗中这种形象较多,如 陈子昴的<登幽州台歌>,杜牧的<赤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