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案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从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到 各种因素的配合变化都是广义的技巧问题。 (一)修辞方法 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 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 抒情。 8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共有5种: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诗歌重点掌握描 写和抒情) 、描写:就是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 常见的描写方式或描写角度有: ①正面侧面描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面对人物、景物进行描述。 侧面描写,就是不从正面,间接地去描写人物、景物。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 《陌上桑》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②虚实结合 实写,是写眼前的实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 境如 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 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 到未来而不断绝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案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从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到 各种因素的配合变化都是广义的技巧问题。 (一)修辞方法: l 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 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 5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 酣畅。 6 反问:加强语气。 7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 抒情。 8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共有 5 种: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诗歌重点掌握描 写和抒情) 一、描写:就是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 常见的描写方式或描写角度有: ①正面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面对人物、景物进行描述。 侧面描写,就是不从正面,间接地去描写人物、景物。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 《陌上桑》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②虚实结合 实写,是写眼前的实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 境。 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如: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 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2)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 到未来而不断绝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 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髙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 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虚写。通过“行人”设想他的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形, 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白描与工笔(细描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粗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现常用于写作, 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例如: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烘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 境 工笔,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在写作上常常称作细 描 就是精雕细刻的描写。描写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侧面地进 行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的特点, ④细节描写:必须抓住细小的动作、细小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心理。 例如 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既是一个心理的细节描写,又是 一个行动的细节描写 又如: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一处细节描写 ⑤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 在动静结合的描写过程中往往采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以 静写动(以有声写无声,以无声写有声)的写法。例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月出……时鸣”句以动衬静,突出了春天月夜空旷寂静的清幽明 净的优美境界。再如:张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典型的以动衬静 动中见静美的动静结合的手法 西江月 辛弃疾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 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 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虚写。通过 “行人”设想他的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形, 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白描与工笔(细描)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粗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现常用于写作, 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例如: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烘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 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 境。 工笔,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在写作上常常称作细 描。 就是精雕细刻的描写。描写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侧面地进 行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的特点。 ④细节描写 :必须抓住细小的动作、细小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心理。 例如: 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既是一个心理的细节描写,又是 一个行动的细节描写。 又如: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一处细节描写。 ⑤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 在动静结合的描写过程中往往采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以 静写动(以有声写无声,以无声写有声)的写法。例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月出……时鸣”句以动衬静,突出了春天月夜空旷寂静的清幽明 净的优美境界。再如:张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典型的以动衬静, 动中见静美的动静结合的手法。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别枝:另一枝:社林:庙周围的树木) 此诗首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此诗中“莺啼山客犹眠”一句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⑥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 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 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 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 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 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以数量词 “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⑦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 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 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 如:《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橘子洲头”,描写景 物的角度是多样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 流”是近景;“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视。 ⑧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多角度描摹。(绘形、绘声、绘色)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赤壁壮丽景色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就从视觉、听觉角度来绘形、绘声、绘色。 二、抒情: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抒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借助景物、人、事传情 达意。 陆游《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四行的小诗,直抒胸臆,情感思想一览无余一一饱含了一个赤子无限深沉的 悲伤和期望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别枝:另一枝;社林:庙周围的树木) 此诗首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 静。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此诗中“莺啼山客犹眠”一句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⑥点面结合 :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 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 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 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 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 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以数量词 “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⑦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 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 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 受。 如:《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橘子洲头”,描写景 物的角度是多样的,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 流”是近景;“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视。 ⑧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多角度描摹。(绘形、绘声、绘色)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赤壁壮丽景色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就从视觉、听觉角度来绘形、绘声、绘色。 二、抒情: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抒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借助景物、人、事传情 达意。 陆游《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四行的小诗,直抒胸臆,情感思想一览无余——饱含了一个赤子无限深沉的 悲伤和期望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诗人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 引发了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 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杈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 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 自己的感情。含蓄。(借助于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 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1)借景抒情: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 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① 情景交融: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 如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 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衬乐情 如 谢亭送别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 (2)托物言志: 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将思想感情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 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将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它不是单 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 例如: 石灰吟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诗人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 引发了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 下”。 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 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 自己的感情。含蓄。(借助于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 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⑴借景抒情: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 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① 情景交融: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 如: [双调]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 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② 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衬乐情。 如: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 ⑵托物言志: 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将思想感情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 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将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它不是单 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 例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己的高洁志向,“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写照一 此诗是诗人少年时所作,借助咏石灰(的形成过程)的内在本质来表达自 虞世南 垂綾饮清露,流响岀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矮,帽子或旗杄顶上的缨子;垂綾,指蝉 这首诗抓住蝉“饮清露”和“流响”这种高洁、栖髙、声远的特有形象,寓贤能 之人,不需要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三)把握常见的表现手法 1、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 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或使事 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与衬托相 比,它主要是两相对照,无主要事物(主体),两种事物的地位是同等的,重在比 较不同点。 如 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陶者(梅尧臣) 蚕妇(张俞) 陶尽门前土 昨日入城市, 屋上无片瓦 归来泪满巾 十指不粘泥 遍身罗绮者 鳞鳞居大厦 不是养蚕人 诗以事实对比的方式,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极不合理的现象:劳动人民劳 而不获,富贵家族不劳而获,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憎恨、不满。 2、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另外某些事物的艺术手 包括正衬和反衬。 ①正衬:又叫陪衬、烘托,选择相关事物,从正面来陪衬所要表达的主要事物(主 体)。是同一方向的比较,目的是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陌上桑》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 又如: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并,草径入荒园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是诗人少年时所作,借助咏石灰(的形成过程)的内在本质来表达自 己的高洁志向,“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写照。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帽子或旗杆顶上的缨子;垂緌,指蝉。) 这首诗抓住蝉“饮清露”和“流响”这种高洁、栖高、声远的特有形象,寓贤能 之人,不需要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三)把握常见的表现手法 1、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 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或使事 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与衬托相 比,它主要是两相对照,无主要事物(主体),两种事物的地位是同等的,重在比 较不同点。 如: 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陶者(梅尧臣) 蚕妇(张俞) 陶尽门前土, 昨日入城市, 屋上无片瓦; 归来泪满巾. 十指不粘泥, 遍身罗绮者, 鳞鳞居大厦. 不是养蚕人. 二诗以事实对比的方式,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极不合理的现象:劳动人民劳 而不获,富贵家族不劳而获,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憎恨、不满。 2、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另外某些事物的艺术手 法。 包括正衬和反衬。 ①正衬:又叫陪衬、烘托,选择相关事物,从正面来陪衬所要表达的主要事物(主 体)。是同一方向的比较,目的是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陌上桑》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 又如: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