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统计年鉴2014特载 2013年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襄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别必雄 各位代表 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我市列入了全国老工业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成为首批全国新能源汽车 各位代表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推广应用城市和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特色 提出意见。 产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优势产业加速集聚 、2013年工作回顾 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达到9个,居全省第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二位;优势企业加速成长,新增产销过100亿 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全力以赴稳增长、元的工业企业1家、过50亿元的2家、过10 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两个中心、四个襄亿元的10家,骆驼集团成为我市首家“中国民 阳”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营企业500强 家企业进入“湖北民营企 (一)主要经济指标持续较快增长,占全业100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襄阳北国际 省的比重明显提升。1-11月,规模以上工业物流园、襄阳东农产品物流园、襄阳国际商贸 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等市场集聚区开工建设,我市成为全国城市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共同配送试点、肉菜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一位,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电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预计全商企业新增259家、达到2687家;中国移动湖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北公司“四个中心”、华为华中云计算产业园、 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锦云科技云架构呼叫中心等一批云计算产业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目加快推进,IBM华中卓越云计算中心投入运 分别增长14%、30%、14.7%和35.8%,占全行;文化旅游产业支撑性项目加快推进,古隆 省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省定目标全面完成。县中景区、唐城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主体完 域经济争先进位、竟相发展,7个县(市)区工,新增1个4A级景区,预计全年旅游总收入 在2012年度全省综合考评中全线进位,襄州区同比增长20%。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增省级 跻身全省10强,枣阳市20强位次前移,老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家庭农场突破1000 口市进入全省20强,枣阳市、襄州区分别在全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800家;土地流转面 省“三农”考核中居第一、第二名。 积18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突破100万亩,分 (二)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发展质量明显别比上年增长一倍;襄州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提升。工业经济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战略加快推进,以南漳为核心区的有机农业示范区 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1-11月电子信息、建设扎实起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高产农田 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市再 27.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5%,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成为全
书 3 2013年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襄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别必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 各位代表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 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 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全力以赴稳增长、 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两个中心、四个襄 阳”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主要经济指标持续较快增长,占全 省的比重明显提升。1-11月,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预计全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8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 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分别增长 14%、30%、147%和 358%,占全 省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省定目标全面完成。县 域经济争先进位、竞相发展,7个县 (市)区 在 2012年度全省综合考评中全线进位,襄州区 跻身全省 10强,枣阳市 20强位次前移,老河 口市进入全省 20强,枣阳市、襄州区分别在全 省 “三农”考核中居第一、第二名。 (二)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发展质量明显 提升。工业经济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战略 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1-11月电子信息、 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 源新 材 料 等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产 值 同 比 增 长 27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5%, 同比提高 3个百分点,我市列入了全国老工业 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成为首批全国新能源汽车 推广应用城市和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特色 产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优势产业加速集聚, 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达到 9个,居全省第 二位;优势企业加速成长,新增产销过 100亿 元的工业企业 1家、过 50亿元的 2家、过 10 亿元的 10家,骆驼集团成为我市首家 “中国民 营企业 500强”,10家企业进入 “湖北民营企 业 100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襄阳北国际 物流园、襄阳东农产品物流园、襄阳国际商贸 城等市场集聚区开工建设,我市成为全国城市 共同配送试点、肉菜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电 商企业新增 259家、达到 2687家;中国移动湖 北公司 “四个中心”、华为华中云计算产业园、 锦云科技云架构呼叫中心等一批云计算产业项 目加快推进,IBM华中卓越云计算中心投入运 行;文化旅游产业支撑性项目加快推进,古隆 中景区、唐城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主体完 工,新增 1个 4A级景区,预计全年旅游总收入 同比增长 20%。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增省级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0家,家庭农场突破 1000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 3800家;土地流转面 积 18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突破 100万亩,分 别比上年增长一倍;襄州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以南漳为核心区的有机农业示范区 建设扎实起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高产农田 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市再 次荣获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成为全 襄阳统计年鉴 2014 特载
襄阳统计年鉴2014特载 国农业生产全程服务试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深南大道综合整治以及襄南景观大道等4个出 机制维护建设试点和中国民生林产业示范区。口路建设完工,南北轴线建设快速推进;城市 经济效益明显提升。1-11月,规模以上工业生态景观建设力度加大,新建公园游园10处 利润、税金同比分别增长29.6%、20.3%;1-绿道110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10万平方米; 11月,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上年的“五城同创”扎实推进,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 35.9%提高到409%。 提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逐步提升,全 三)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新的经济增长市完成交通投资突破100亿元,高速公路和国 点明显增多。实施亿元以上投资项目863个,省干线公路建设快速推进,襄阳至武汉动车每 民间投资和亿元以上项目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日增至8对,襄阳机场航线增至1l条,预计全 ⑦9.9%、69.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7.6和年航空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增长50%和 23.5个百分点;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82个,投100%。整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襄城尹 资过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项目分别为8集、襄州双沟两个市级试点为示范,10个县级 个、10个、96个,竣工投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试点有序展开,我市经验在全省推广。生态文 75个、新增产值750亿元。招商引资成果进一明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汉 步扩大。实际到位资金1067.7亿元,同比增长江干流襄阳段各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主城区空 378%;新注册5个投资过100亿元、8个过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4天,城市污水处理厂 50亿元、60个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华为、污泥综合处置示范项目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中铁建、李尔、伟世通、旭硝子、恩梯恩、考等国际机构和国家住建部、环保部的高度评价。 泰斯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汽车零 五)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发展活力明显 部件、云计算等产业链招商取得实质性突破,增强。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推进市直部 英菲尼迪产业园和东风零部件产业园的产业链门“大科室制”改革、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 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新增国家级示范试点67位”,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事项由251项减少至 个,争取项目资金90亿元。 145项,创新“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运行 四)统筹城乡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水机制,促进了行政服务效能提升;建立“三个 平明显提升。新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同步推三分之一”的工作机制,实施路线图管理、台 进。东津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9亿元,账式管理、绩效管理和流程式、全过程督查, 两桥两环线控制性工程基本竣工,核心区基础有力推动了重点工作落实;探索市级财政专项 设施实现全覆盖;80万平方米安置房主体完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明显 工,十大公共工程有9个开工建设;引进投资提高。金融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全市新引进和 过10亿元的产业项目5个,总投资312.7亿成立各类金融机构21家,新增融资突破500亿 元。旧城更新稳步推进,中心城区开工建设元,银行贷款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市建投公司 两改”项目27个、竣工2个,开工安置房融资方式由单纯经营土地向经营资产转变;34 308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内环线以内工业企业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13家企 迁建完成31家、正在转迁36家,专业市场转业即将在“新三板”挂牌,27家股权投资机构 迁对接基本到位;县(市)新城新区建设全面投资我市企业。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深入推进 推进,核心区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河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 组群发展扎实起步。城市基础性、支撑性功能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取得重大突破。 项目开发系统推进。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畅通工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新增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 程成效显著,内环线全线贯通,东津大桥、卧中心、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 龙大桥、唐白河大桥、胜利街立交桥建成通车,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研究院),新登记
4 国农业生产全程服务试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 机制维护建设试点和中国民生林产业示范区。 经济效益明显提升。1—11月,规模以上工业 利润、税金同比分别增长 296%、203%;1- 11月,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上年的 359%提高到 409%。 (三)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新的经济增长 点明显增多。实施亿元以上投资项目 863个, 民间投资和亿元以上项目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 799%、69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 276和 235个百分点;实施省市重点项目 182个,投 资过 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项目分别为 8 个、10个、96个,竣工投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75个、新增产值 750亿元。招商引资成果进一 步扩大。实际到位资金 10677亿元,同比增长 378%;新注册 5个投资过 100亿元、8个过 50亿元、60个过 10亿元的重大项目,华为、 中铁建、李尔、伟世通、旭硝子、恩梯恩、考 泰斯等 7家世界 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汽车零 部件、云计算等产业链招商取得实质性突破, 英菲尼迪产业园和东风零部件产业园的产业链 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新增国家级示范试点 67 个,争取项目资金 90亿元。 (四)统筹城乡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水 平明显提升。新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同步推 进。东津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109亿元, 两桥两环线控制性工程基本竣工,核心区基础 设施实现全覆盖;80万平方米安置房主体完 工,十大公共工程有 9个开工建设;引进投资 过 10亿元的产业项目 5个,总投资 3127亿 元。旧城更新稳步推进,中心城区开工建设 “两改” 项目 27个、竣工 2个,开工安置房 308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内环线以内工业企业 迁建完成 31家、正在转迁 36家,专业市场转 迁对接基本到位;县 (市)新城新区建设全面 推进,核心区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河谷 组群发展扎实起步。城市基础性、支撑性功能 项目开发系统推进。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畅通工 程成效显著,内环线全线贯通,东津大桥、卧 龙大桥、唐白河大桥、胜利街立交桥建成通车, 深南大道综合整治以及襄南景观大道等 4个出 口路建设完工,南北轴线建设快速推进;城市 生态景观建设力度加大,新建公园游园 10处、 绿道 110公里,新增城市绿地 110万平方米; “五城同创”扎实推进,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 提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逐步提升,全 市完成交通投资突破 100亿元,高速公路和国 省干线公路建设快速推进,襄阳至武汉动车每 日增至 8对,襄阳机场航线增至 11条,预计全 年航 空 旅 客、货 邮 吞 吐 量 分 别 增 长 50% 和 100%。整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襄城尹 集、襄州双沟两个市级试点为示范,10个县级 试点有序展开,我市经验在全省推广。生态文 明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汉 江干流襄阳段各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主城区空 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 314天,城市污水处理厂 污泥综合处置示范项目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等国际机构和国家住建部、环保部的高度评价。 (五)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发展活力明显 增强。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推进市直部 门 “大科室制”改革、行政审批 “三集中三到 位”,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事项由 251项减少至 145项,创新 “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运行 机制,促进了行政服务效能提升;建立 “三个 三分之一”的工作机制,实施路线图管理、台 账式管理、绩效管理和流程式、全过程督查, 有力推动了重点工作落实;探索市级财政专项 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明显 提高。金融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全市新引进和 成立各类金融机构 21家,新增融资突破 500亿 元,银行贷款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市建投公司 融资方式由单纯经营土地向经营资产转变;34 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13家企 业即将在 “新三板”挂牌,27家股权投资机构 投资我市企业。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深入推进,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 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新增 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 中心、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研究院),新登记 襄阳统计年鉴 2014 特载
襄阳统计年鉴2014特载 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70项,申请发明专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人口出生 1900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9家;以我市企政策符合率高于省定标准,出生人口性别比控 业为主起草19项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委批准在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 襄阳设立了电机软启动技术分会;“隆中对·创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深化,我市成为全国社会管 业与人才”活动成功举办,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理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法治城市建设先进单 16个;我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可位、法治政府建设和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应 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连续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 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对外开加大,“三查一促”工作扎实有效,集中排查 放提速。预计全年出口额增长35%以上,实际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化解了一批不稳定因素。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以上。第三次经济普查 年来,我们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作规则,规范决策程序,促进科学决策;在全 六)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民生保障水平国率先清理、规范、公布市县政府部门权力清 明显提升。民生投入力度加大。民生支出占公单,促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行政执 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3.6%,年初确定法监督,促进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坚持重大 的关系民生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预计全事项向人大报告、与政协协商制度,自觉接受 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和12.9%。创业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 就业不断扩大。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0.5万户、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深入开展 同比增长η2.4%,新增微型企业4228家,新增“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推进市民 城镇就业11.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8问政、治庸问责常态化,有力促进了政府各部 万人。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城乡居民养老门作风转变、效能提升;认真履行廉政建设责 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任制,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严格执行中央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人员供养以及新八项规定,大幅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加强 农合、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等六项保障待政府投资项目和财政资金监管,规范公共资源 遇全面提高,大病保险全面启动,新增机构养配置交易,促进了廉洁政府建设。 老床位1000张;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城镇就业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 人员新增1.6万人,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是市委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省委 48385套、分配入住16855套,完成扶贫搬迁、省政府决策部署,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改革 农村危房和特困户危房改造1111户。向30多创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 万低收入群众发放了临时价格补贴,向1.3万市人民,向所有纳税人,向各位人大代表、政 残疾人发放了生活补助,帮助5.5万人脱贫,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 我市扶贫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蝉联第一;支援琼无党派人士,向驻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 结、精河、鹤峰发展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襄阳发展的同志们、 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划目标全面实现,200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 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 准化建设全部完成,高中教育质量稳居全省前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和挑战。 列,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新校区和襄阳汽车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与结构不优并存, 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市县乡村四级做大总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我市成为国家“三农”基础脆弱与城镇化质量不高并存,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医药卫生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任务十分艰 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巨;发展环境不优与营商成本过高并存,全面
5 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 170项,申请发明专利 1900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9家;以我市企 业为主起草 19项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委批准在 襄阳设立了电机软启动技术分会;“隆中对·创 业与人才”活动成功举办,引进创新创业团队 16个;我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可 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连续五 次获得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对外开 放提速。预计全年出口额增长 35%以上,实际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 20%以上。第三次经济普查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六)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民生保障水平 明显提升。民生投入力度加大。民生支出占公 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 736%,年初确定 的关系民生的 “十件实事”全面完成,预计全 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 12%和 129%。创业 就业不断扩大。新增各类市场主体 105万户、 同比增长 724%,新增微型企业 4228家,新增 城镇就业 11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68 万人。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城乡居民养老 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人员供养以及新 农合、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等六项保障待 遇全面提高,大病保险全面启动,新增机构养 老床位 1000张;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城镇就业 人员新增 16万人,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48385套、分配入住 16855套,完成扶贫搬迁、 农村危房和特困户危房改造 11117户。向 30多 万低收入群众发放了临时价格补贴,向 13万 残疾人发放了生活补助,帮助 55万人脱贫, 我市扶贫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蝉联第一;支援琼 结、精河、鹤峰发展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 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 划目标全面实现,200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 准化建设全部完成,高中教育质量稳居全省前 列,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新校区和襄阳汽车 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市县乡村四级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我市成为国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人口出生 政策符合率高于省定标准,出生人口性别比控 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 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深化,我市成为全国社会管 理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法治城市建设先进单 位、法治政府建设和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应 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 加大, “三查一促”工作扎实有效,集中排查 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化解了一批不稳定因素。 一年来,我们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 作规则,规范决策程序,促进科学决策;在全 国率先清理、规范、公布市县政府部门权力清 单,促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行政执 法监督,促进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坚持重大 事项向人大报告、与政协协商制度,自觉接受 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 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深入开展 “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推进市民 问政、治庸问责常态化,有力促进了政府各部 门作风转变、效能提升;认真履行廉政建设责 任制,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严格执行中央 八项规定,大幅压缩 “三公”经费支出,加强 政府投资项目和财政资金监管,规范公共资源 配置交易,促进了廉洁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 是市委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省委、 省政府决策部署,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改革 创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 市人民,向所有纳税人,向各位人大代表、政 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 无党派人士,向驻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 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襄阳发展的同志们、 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 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与结构不优并存, 做大总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农”基础脆弱与城镇化质量不高并存,推 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任务十分艰 巨;发展环境不优与营商成本过高并存,全面 襄阳统计年鉴 2014 特载
襄阳统计年鉴2014特载 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的任一体化;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加强社会建设, 务十分艰巨;社会治理压力加大与民生保障能增进人民福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 力不足并存,扩大公共产品供给、创新社会治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 理方式、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域中心城市,努力在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 巨。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列”大局中谋求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加以解决。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 二、2014年工作安排 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 的动员令,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出口和实际外商直 对各级政府是一次重大考验。当前,宏观经济接投资分别增长12%、15%,地方公共财政预 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面临很多挑战,算收人增长2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 我市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压力很大;但更要看12%,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物价调控、计划 到,我们正面临着许多历史性发展机遇。随着生育、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约束性指标。围 中央推进新一轮改革的举措陆续出台,中央经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济工作会和新型城镇化工作会确定的一系列政 )以强化投资拉动经济增量提质 策措施逐步落实,必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 着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完善招商引资考 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核机制,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深入推进 战略,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省级战略,汉江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流域开放开发有望融人长江经济带建设,给襄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财务公司、研发 阳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从我市发展条件看,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积极引进新兴服务业态。 多年积聚的能量加速释放,随着一批支撑性、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450亿元,引 功能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确定、陆续开工、进投资过5亿元的项目100个、过10亿元的65 相继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进入收获期 个、过50亿元的10个、过100亿元的5个。 批优质企业快速壮大,跨越发展的支撑明显强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严格重点项 化;多项国家级试点示范落户襄阳,全国老工目路线图管理,强化项目秘书制、全程督査制, 业基地调整改造直接惠及襄阳,资源集聚能力实行集中竣工投产制,全力推动项目快开工 和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早见效。全年实施900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 的改革创新举措效应持续显现,市场信心和发过100亿元、50亿元的项目分别达到10个、15 展动力明显增强。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必个,力争有200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突出抓 须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好英菲尼迪国产化、东风零部件产业园、东风 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以更大井关农机装备产业园、际华襄阳纺织工业园等 的智慧和勇气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牢牢把握525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力争有170个项 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目竣工投产,工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比重达到60%以上。加快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建设,确保襄阳机场新航站楼主体工程开工 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停机坪扩建完工,争取蒙西至华中铁路煤运通 按照稳中求进、又好又快的总要求,坚持改革道和武襄十城际铁路襄阳段开工,促进谷竹高 统领,着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速襄阳段建成通车,续建新建15条一、二级公 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坚持路,加快建设襄阳新港,扎实做好郑渝高铁 “四化同步”,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雅口航运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
6 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的任 务十分艰巨;社会治理压力加大与民生保障能 力不足并存,扩大公共产品供给、创新社会治 理方式、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任务十分艰 巨。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 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 的动员令,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 对各级政府是一次重大考验。当前,宏观经济 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面临很多挑战, 我市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压力很大;但更要看 到,我们正面临着许多历史性发展机遇。随着 中央推进新一轮改革的举措陆续出台,中央经 济工作会和新型城镇化工作会确定的一系列政 策措施逐步落实,必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 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 战略,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省级战略,汉江 流域开放开发有望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给襄 阳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从我市发展条件看, 多年积聚的能量加速释放,随着一批支撑性、 功能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确定、陆续开工、 相继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进入收获期,一 批优质企业快速壮大,跨越发展的支撑明显强 化;多项国家级试点示范落户襄阳,全国老工 业基地调整改造直接惠及襄阳,资源集聚能力 和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 的改革创新举措效应持续显现,市场信心和发 展动力明显增强。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必 须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切实增强机遇意识、 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以更大 的智慧和勇气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牢牢把握 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 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省 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 按照稳中求进、又好又快的总要求,坚持改革 统领,着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 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坚持 “四化同步”,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 一体化;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加强社会建设, 增进人民福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 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 域中心城市,努力在全省 “建成支点、走在前 列”大局中谋求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 区生产总值增长 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 长 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5%,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5%,出口和实际外商直 接投资分别增长 12%、15%,地方公共财政预 算收 入 增 长 20%,城 乡 居 民 收 入 分 别 增 长 12%,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物价调控、计划 生育、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约束性指标。围 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强化投资拉动经济增量提质 着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完善招商引资考 核机制,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深入推进 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财务公司、研发 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积极引进新兴服务业态。 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 1450亿元,引 进投资过 5亿元的项目 100个、过 10亿元的 65 个、过 50亿元的 10个、过 100亿元的 5个。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严格重点项 目路线图管理,强化项目秘书制、全程督查制, 实行集中竣工投产制,全力推动项目快开工、 早见效。全年实施 900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 过 100亿元、50亿元的项目分别达到 10个、15 个,力争有 200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突出抓 好英菲尼迪国产化、东风零部件产业园、东风 井关农机装备产业园、际华襄阳纺织工业园等 525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力争有170个项 目竣工投产,工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 比重达到 60%以上。加快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建设,确保襄阳机场新航站楼主体工程开工、 停机坪扩建完工,争取蒙西至华中铁路煤运通 道和武襄十城际铁路襄阳段开工,促进谷竹高 速襄阳段建成通车,续建新建 15条一、二级公 路,加快建设襄阳新港,扎实做好郑渝高铁、 雅口航运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 襄阳统计年鉴 2014 特载
襄阳统计年鉴2014特载 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新集水电、大唐引进和培育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专业物流、 热电、华能安能热电等项目,加快华电三期、产业投融资等生产性服务业态,规划建设检验 老河口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 检测园区,着力打造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大 全力争取国家政策和投资支持。抢抓国家力推广云制造服务和工业互联网技术运用,加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重大机遇,力争一批改革快推进“两化”融合 试点落户襄阳先行先试;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 加快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区域 济带的机遇,争取将汉江经济带融入其中;抢性市场枢纽建设,着力打造长江中游商业功能 抓国家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机遇,依托国家军区的重要支撑。以商圈建设引领城市商业业态 民结合产业基地,争取军工企业总部将更多的升级,加快建设东津新区区域级核心商圈、人 项目布局襄阳;抢抓国家投资政策调整的机遇,民广场市级核心商圈、长虹路等城市副商圈, 积极策划争取一批国家和省投资项目,努力在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商家、一线品牌、先进业 争取外国政府贷款上实现更大突破。 态,规划建设1-2个夜消费特色街区。以优化 (二)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消费环境激活消费需求,全面落实鼓励消费的 加快打造万亿工业强市。深入实施主导产信贷、财税政策,扩大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 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培植信息、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和社区服 集群发展。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务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以创建国家电 大力推动我市产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和上市子商务示范城市推动电商产业突破性发展,着 公司整合市内外关联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巩力打造区域性电商产业基地。以发展专业物流 固提升汽车产业龙头地位,重点在引进乘用车、为重点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建设襄阳东农 新能源汽车、专用车、农用机械等整车项目上产品物流园、襄阳北国际物流园、襄阳西综合 突破,在吸引国内外核心和关键零部件企业集物流园和临港物流园,促进物流业集中集聚 聚上突破;大力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计划,有序发展。以建设“襄阳云谷”带动信息服务 推动食品、纺织、化工等产业技术改造、品牌业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华为、IBM、中国移 培育、链条延伸、业态创新;大力实施战略性动、锦云科技等云计算产业项目建设,加大云 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高新技术产业链技术创新服务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 规划,重点培育智能制造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外包,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以发展总部经 云计算为主的电子信息、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为济提升服务业层级,规划建设2-3个总部经济 主的新能源汽车等优势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集聚区。以“一城两文化”引领文化旅游业融 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合发展,加快建设襄阳古城、古隆中、岘山 等特色新兴产业。以培育优势企业带动产业集鱼梁洲等文化旅游区,开工建设米芾文化创意 聚。大力实施百家龙头骨干企业成长工程、百产业园、文化传媒产业园和文化科技产业园, 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星火工程、百家企业技术推动一批县(市)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成运 改造示范工程,深入实施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三营,实施城市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策划 年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新增1家产值过100亿营销,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提升襄阳文化旅游 元、2家过50亿元、10家过10亿元、50家过的吸引力。 亿元的骨干企业,新发展小微企业6000家以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平台建设 上,争创中国驰名商标3件以上。以特色产业提升创新能力。着力推动国家和省级科技孵化 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健全“五个一”的推器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力争创建省 进机制,创新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机制。以级以上研发平台10个。以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技 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促进产业集聚。大力术。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
7 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新集水电、大唐 热电、华能安能热电等项目,加快华电三期、 老河口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 全力争取国家政策和投资支持。抢抓国家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重大机遇,力争一批改革 试点落户襄阳先行先试;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 济带的机遇,争取将汉江经济带融入其中;抢 抓国家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机遇,依托国家军 民结合产业基地,争取军工企业总部将更多的 项目布局襄阳;抢抓国家投资政策调整的机遇, 积极策划争取一批国家和省投资项目,努力在 争取外国政府贷款上实现更大突破。 (二)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加快打造万亿工业强市。深入实施主导产 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优势产业集聚 集群发展。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推动产业集聚。 大力推动我市产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和上市 公司整合市内外关联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巩 固提升汽车产业龙头地位,重点在引进乘用车、 新能源汽车、专用车、农用机械等整车项目上 突破,在吸引国内外核心和关键零部件企业集 聚上突破;大力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计划, 推动食品、纺织、化工等产业技术改造、品牌 培育、链条延伸、业态创新;大力实施战略性 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高新技术产业链技术创新 规划,重点培育智能制造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 云计算为主的电子信息、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为 主的新能源汽车等优势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 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 等特色新兴产业。以培育优势企业带动产业集 聚。大力实施百家龙头骨干企业成长工程、百 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星火工程、百家企业技术 改造示范工程,深入实施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三 年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新增 1家产值过 100亿 元、2家过 50亿元、10家过 10亿元、50家过 亿元的骨干企业,新发展小微企业 6000家以 上,争创中国驰名商标 3件以上。以特色产业 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健全 “五个一”的推 进机制,创新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机制。以 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促进产业集聚。大力 引进和培育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专业物流、 产业投融资等生产性服务业态,规划建设检验 检测园区,着力打造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大 力推广云制造服务和工业互联网技术运用,加 快推进 “两化”融合。 加快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区域 性市场枢纽建设,着力打造长江中游商业功能 区的重要支撑。以商圈建设引领城市商业业态 升级,加快建设东津新区区域级核心商圈、人 民广场市级核心商圈、长虹路等城市副商圈, 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商家、一线品牌、先进业 态,规划建设 1—2个夜消费特色街区。以优化 消费环境激活消费需求,全面落实鼓励消费的 信贷、财税政策,扩大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 培植信息、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和社区服 务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以创建国家电 子商务示范城市推动电商产业突破性发展,着 力打造区域性电商产业基地。以发展专业物流 为重点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建设襄阳东农 产品物流园、襄阳北国际物流园、襄阳西综合 物流园和临港物流园,促进物流业集中集聚、 有序发展。以建设 “襄阳云谷”带动信息服务 业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华为、IBM、中国移 动、锦云科技等云计算产业项目建设,加大云 服务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 外包,加快建设 “智慧城市”。以发展总部经 济提升服务业层级,规划建设 2-3个总部经济 集聚区。以 “一城两文化”引领文化旅游业融 合发展,加快建设襄阳古城、古隆中、岘山、 鱼梁洲等文化旅游区,开工建设米芾文化创意 产业园、文化传媒产业园和文化科技产业园, 推动一批县 (市) 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成运 营,实施城市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策划 营销,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提升襄阳文化旅游 的吸引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平台建设 提升创新能力。着力推动国家和省级科技孵化 器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力争创建省 级以上研发平台 10个。以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技 术。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 襄阳统计年鉴 2014 特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