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中的计划生育政策 一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现状、发展及其伦理问题 应用伦理学小组成员与选题情况 组长:姚家隽 组员 学号 年级 汪峻轩 13302010073 姚家隽 12300180084 李婉馨 13307110357 高秀莉 13300120124 大大大大大 周艺安 13307110385 欧阳宇琦 11307100407大三 朱慧敏 12347090207 大 选题:《时代变迁中的计划生育政策》 选题原因: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自该政策确立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得到控 制,避免了人口爆炸的现象。然而,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却遭遇了失衡,男女比例不 均、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等现象接踵而来。近年来,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逐步作出一些调整, 例如,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的相继确立或是列入讨论范围,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将会得到进 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在这样的现状下,计划生育中的历史、变迁、发展以及其中的伦理问题 便值得我们讨论 新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 、计划生育的提出(1953~1961年) (一)节制生育和计划生育的提出 1953年8月,邓小平同志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的。随后于 1954年12月,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在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召开的节育问题座谈 会上,代表中共中央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现在我们要肯定一点,党是赞成节育的。”1955 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1956年9月,周恩来
时代变迁中的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现状、发展及其伦理问题 应用伦理学小组成员与选题情况 组长:姚家隽 组员 学号 年级 汪峻轩 13302010073 大一 姚家隽 12300180084 大二 李婉馨 13307110357 大一 高秀莉 13300120124 大一 周艺安 13307110385 大一 欧阳宇琦 11307100407 大三 朱慧敏 12347090207 大二 选题:《时代变迁中的计划生育政策》 选题原因: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自该政策确立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得到控 制,避免了人口爆炸的现象。然而,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却遭遇了失衡,男女比例不 均、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等现象接踵而来。近年来,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逐步作出一些调整, 例如,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的相继确立或是列入讨论范围,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将会得到进 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在这样的现状下,计划生育中的历史、变迁、发展以及其中的伦理问题 便值得我们讨论。 新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计划生育的提出(1953~1961 年) (一)节制生育和计划生育的提出 1953 年 8 月,邓小平同志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的。随后于 1954 年 12 月,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在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召开的节育问题座谈 会上,代表中共中央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现在我们要肯定一点,党是赞成节育的。” 1955 年 3 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1956 年 9 月,周恩来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 报告》中提出:“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卫生部门应该协同有关方面对节育 问题进行适当的宣传,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 (二)节育活动的初步开展1965年8月,卫生部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和形势发展需要,发出 《关于避孕工作的指示》,进行广泛的公开宣传。这时,节制生育的群众活动己在国内一些 地区初步展开,有些地区还抓了计划生育试点工作。这一时期,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 和医学家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参加座谈讨论,阐述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 性。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的《新人口论》等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和 讲话。它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人口理论观点,提出了控制人口的主张和建议,受到当时国内 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三)指导思想的反复1959~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人口出生率下降,死 亡率上升,人口增长陷于停滞。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生育工作自然地被搁置下来,广大群众 的生育仍处于自发状态。 二、计划生育的实行(1962~1970年) (一)重新提倡计划生育自1962年起,工农业生产开始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随 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人民物质生活和营养状况的改善以及社会和家庭正常生活秩序的恢复, 结婚生育人数大幅度上升,人口变动迅速走出低谷,开始猛增。人口的急剧回升和膨胀再度 引起党和政府对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的重视。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 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重申要重视和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 (二)加强对计划生育的组织领导1964年1月,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卫生部妇幼卫生司负责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此后各直辖市和多数省先后成立了计划生育 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并在卫生部门专设办公室。为从经费上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964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国家预算科目中增设“计划生育支出”一款,列在卫生部卫生 事业费项目中,专款专用。专门机构的建立使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有了较快的进展。 (三)以城市为重点的计划生育的开展1963年10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城市工作会 议,把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列为会议主要内容之一。此后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以城市为重点逐 步开展起来。以1964年为转折点,此后城市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历年都低于县,而且城 乡差距不断扩大。当然,城市人口控制工作所以取得进展,不仅是由于抓了计划生育工作, 而且也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一定的联系。这一时期在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 农村,除个别地区外,尚未开展计划生育,人口继续迅速增长。这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农 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国家里,要想真正取得控制人口的实效,除城市外,还必须把农村的计 划生育普遍搞起来。1965~196年,毛泽东同志意识到这一点,并多次提出:“计划生育 必须在抓城市的同时,以抓农村为重点。” (四)“文化大革命”对计划生育的干扰正当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在城市取得进展并向广大 农村推行的时候,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使计划生育工作受到干扰和破坏。这次干扰不 但使得本来有可能抑制住人口高速增长的努力落空,而且使人口膨胀来得更加迅猛,致使后 来虽然采取了严格控制的措施,也难以克服其巨大惯性作用的影响,给以后的计划生育工作 带来严重困难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 报告》中提出:“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卫生部门应该协同有关方面对节育 问题进行适当的宣传,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 (二)节育活动的初步开展 1965 年 8 月,卫生部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和形势发展需要,发出 《关于避孕工作的指示》,进行广泛的公开宣传。这时,节制生育的群众活动已在国内一些 地区初步展开,有些地区还抓了计划生育试点工作。 这一时期,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 和医学家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参加座谈讨论,阐述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 性。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的《新人口论》等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和 讲话。它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人口理论观点,提出了控制人口的主张和建议,受到当时国内 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三)指导思想的反复 1959~1961 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人口出生率下降,死 亡率上升,人口增长陷于停滞。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生育工作自然地被搁置下来,广大群众 的生育仍处于自发状态。 二、计划生育的实行(1962~1970 年) (一)重新提倡计划生育 自 1962 年起,工农业生产开始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随 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人民物质生活和营养状况的改善以及社会和家庭正常生活秩序的恢复, 结婚生育人数大幅度上升,人口变动迅速走出低谷,开始猛增。人口的急剧回升和膨胀再度 引起党和政府对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的重视。1962 年 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 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重申要重视和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 (二)加强对计划生育的组织领导 1964 年 1 月,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卫生部妇幼卫生司负责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此后各直辖市和多数省先后成立了计划生育 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并在卫生部门专设办公室。为从经费上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964 年 4 月,国务院决定在国家预算科目中增设“计划生育支出”一款,列在卫生部卫生 事业费项目中,专款专用。 专门机构的建立使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有了较快的进展。 (三)以城市为重点的计划生育的开展 1963 年 10 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城市工作会 议,把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列为会议主要内容之一。此后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以城市为重点逐 步开展起来。以 1964 年为转折点,此后城市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历年都低于县,而且城 乡差距不断扩大。当然,城市人口控制工作所以取得进展,不仅是由于抓了计划生育工作, 而且也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一定的联系。 这一时期在占全国人口 80%以上的 农村,除个别地区外,尚未开展计划生育,人口继续迅速增长。这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农 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国家里,要想真正取得控制人口的实效,除城市外,还必须把农村的计 划生育普遍搞起来。1965~1966 年,毛泽东同志意识到这一点,并多次提出:“计划生育 必须在抓城市的同时,以抓农村为重点。” (四)“文化大革命”对计划生育的干扰 正当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在城市取得进展并向广大 农村推行的时候,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使计划生育工作受到干扰和破坏。这次干扰不 但使得本来有可能抑制住人口高速增长的努力落空,而且使人口膨胀来得更加迅猛,致使后 来虽然采取了严格控制的措施,也难以克服其巨大惯性作用的影响,给以后的计划生育工作 带来严重困难
三、计划生育的全面开展(1971~1978) (一)决心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1973年,周恩来同志提出:人口增长要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1974年底,毛泽东 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一九七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做出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 重要批示,进一步指导和推动了全国城乡的计划生育工作。1978年,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 国家又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新的生育政策,表明要进 一步严格控制人口的态度。1978年3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 计划生育纳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实现有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计划生育在城乡广泛开展进入70年代以后,党和政府提出,要在城乡人民中大力宣 传和提倡计划生育,使晚婚和计划生育变成城乡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一时期的农村计划 生育工作收到明显效果。人口出生率从1971年的31.86‰降至1978年的18.91‰。自然增 长率同期由2429‰降至1249‰。不过,这一时期各地工作进展并不平衡,仍有不少地区 计划生育工作尚未开展起来。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研究开始复苏70年代中期,随着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需要,人口理 论研究开始恢复。1976年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整理印发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对 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有关人口问题的论述。一些高等院校 中共党校、社会科学院陆续设置了人口研究机构,配合计划生育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人口 理论的基本观点,撰写出版人口理论的知识读物,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 探讨。 四、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 (一)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978年12月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 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也给计划生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 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深刻而明确地指出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和长期性。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 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正式把实行计划 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1979年以来,鉴于人口问题的日益严重和紧迫,党和政府采取了进一步严格控制人口 增长的方针和政策。该年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切 实可行的办法,奖励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1980年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 的讲话中提出:“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必须在人口问题上采取一个坚决的措施,就是除了在 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 快控制住,争取全国总人口在本世纪末不超过12亿。”1981年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 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中国的人口政策概括为“限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 (二)符合国情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 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自1991~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已连续8年召开计划生育工作
三、计划生育的全面开展(1971~1978) (一)决心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1973 年,周恩来同志提出:人口增长要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1974 年底,毛泽东 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一九七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做出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 重要批示,进一步指导和推动了全国城乡的计划生育工作。1978 年,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 国家又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新的生育政策,表明要进 一步严格控制人口的态度。1978 年 3 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 计划生育纳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实现有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计划生育在城乡广泛开展 进入 70 年代以后,党和政府提出,要在城乡人民中大力宣 传和提倡计划生育,使晚婚和计划生育变成城乡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一时期的农村计划 生育工作收到明显效果。人口出生率从 1971 年的 31.86‰降至 1978 年的 18.91‰。自然增 长率同期由 24.29‰降至 12.49‰。不过,这一时期各地工作进展并不平衡,仍有不少地区 计划生育工作尚未开展起来。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研究开始复苏 70 年代中期,随着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需要,人口理 论研究开始恢复。1976 年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整理印发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对 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有关人口问题的论述。一些高等院校、 中共党校、社会科学院陆续设置了人口研究机构,配合计划生育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人口 理论的基本观点,撰写出版人口理论的知识读物,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 探讨。 四、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 年至今) (一)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也给计划生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 1979 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深刻而明确地指出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和长期性。1980 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 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 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正式把实行计划 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1979 年以来,鉴于人口问题的日益严重和紧迫,党和政府采取了进一步严格控制人口 增长的方针和政策。该年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切 实可行的办法,奖励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1980 年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 的讲话中提出:“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必须在人口问题上采取一个坚决的措施,就是除了在 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 快控制住,争取全国总人口在本世纪末不超过 12 亿。”1981 年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 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中国的人口政策概括为“限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 (二)符合国情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90 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 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自 1991~199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已连续 8 年召开计划生育工作
座谈会。这一时期,在邓小平人口思想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经 过全国人民和广大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有效地控 制了人口增长,使生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平稳渡过了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有力地 支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 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在2008年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我认为在过 去20—30年,中国做得很好的一件事就是控制人口。如果中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那么中 国的人口将比现在多很多。”的确,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人类人口激增的放缓做出了贡献, 对我国也有利,使莱斯特·布朗曾在1994年曾预言的2030年达到16亿不太可能成为现实 计划生育政策的深远意义 以下将探讨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及 与计划生育政策相关的社会问题 计划生育与经济 人口发展影响人均国民收入的分配,影响它分为人均积累基金和人均消费基金的比例 人口增长过快,必然会导致消费基金的总量增加而使人均积累基金总量缩减。”(彭希哲 《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生产的社会最优化》,《南方人口》,1995年第4期)人多 了,就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国家就要在国民收入中拨出更多的钱用于福利设施,包括医疗、 教育、公共设施,而如果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增长到可以覆盖这一部分的话,那么用于积累的 钱势必就会变少,这会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以上可以在表8.13中得到印证,1996年中国东部的人口出生率为11.57‰,为东部 中部、西部最低,相应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7889元,是全国最高。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出 生率为14.9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396元。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出生率为19.79‰,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为3449元。 表8.131996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GDP 和人口占全国比重及人均GDP和人口出生率比较 地区GP(亿元)比重%人口(万人)比重%人均GDP(元)人口出生率(%) 67795 00.0 东部 .9 11.57 中部 18979 43354 14.92 27979 19.79 注:东中西部地区GDP相加与总数略有差异 资料来源:徐钢:《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控制与经济发展对比分析》,《调研世界》,1997年第4期。 纵向比较这三十年来中国的自然人口出生率(表2.2)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2.3) 的关系,可以看到在1990年左右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大约过了10多年,即2002年 左右,中国GDP开始高速增长。当然不排除其他客观因素,比如中国加入了WTO世界贸 易组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计划生育所带来的合适的人口基数,增加了人均积累基金,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座谈会。这一时期,在邓小平人口思想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经 过全国人民和广大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有效地控 制了人口增长,使生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平稳渡过了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有力地 支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 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在 2008 年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我认为在过 去 20—30 年,中国做得很好的一件事就是控制人口。如果中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那么中 国的人口将比现在多很多。”的确,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人类人口激增的放缓做出了贡献, 对我国也有利,使莱斯特·布朗曾在1994年曾预言的2030年达到16亿不太可能成为现实。 计划生育政策的深远意义 以下将探讨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及 与计划生育政策相关的社会问题。 计划生育与经济 “人口发展影响人均国民收入的分配,影响它分为人均积累基金和人均消费基金的比例。 人口增长过快,必然会导致消费基金的总量增加而使人均积累基金总量缩减。”(彭希哲: 《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生产的社会最优化》,《南方人口》,1995 年第 4 期)人多 了,就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国家就要在国民收入中拨出更多的钱用于福利设施,包括医疗、 教育、公共设施,而如果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增长到可以覆盖这一部分的话,那么用于积累的 钱势必就会变少,这会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以上可以在表 8.13 中得到印证,1996 年中国东部的人口出生率为 11.57‰,为东部、 中部、西部最低,相应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 7889 元,是全国最高。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出 生率为 14.9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4396 元。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出生率为 19.79‰,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为 3449 元。 纵向比较这三十年来中国的自然人口出生率(表2.2)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2.3) 的关系,可以看到在 1990 年左右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大约过了 10 多年,即 2002 年 左右,中国 GDP 开始高速增长。当然不排除其他客观因素,比如中国加入了 WTO 世界贸 易组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计划生育所带来的合适的人口基数,增加了人均积累基金,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表221978年-2005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人口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R 15.00 份当虽舀竇翌图氢§§昌 □出生率一死亡率一自然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P),1978-2011年 人民币(元 40000 30000 的中的的的的护的的护护护的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鳖》,2012年 计划生育和粮食资源 从总量看,中国与粮食相关的资源资源位居世界前列。如我国淡水资源总量有28124.4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耕地总面积12330万公顷(国家土地局耕地概査数),总量居世界 第4位;森林资源总面积1246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91.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蓄积总量 居世界第5位。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十分有限。人均淡水资源量(2600 立方米),位居世界第109位;人均耕地1.4亩,只占世界平均水平(4.65亩)的32%,是 世界上人多耕地少的国家之一;人均森林面积1.6亩,人均森林蓄积量8.35立方米,位居 世界第136位。 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需要研发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使有限的资源能养活更多的人。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马尔萨斯在他1798年出版著作《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 提出的“两个级数”一—“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 以算术级数增加。”更加关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避免人口无限制地增长。莱斯特布朗莱斯 特·布朗于1994年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年第9~10期)上发表的《谁来养活中国》 预测“中国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将达到4.79亿吨,那时中国
表 2.2 1978 年-2005 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 2.3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1978–2011 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 年 计划生育和粮食资源 从总量看,中国与粮食相关的资源资源位居世界前列。如我国淡水资源总量有 28124. 4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6 位;耕地总面积 12330 万公顷(国家土地局耕地概查数),总量居世界 第 4 位;森林资源总面积 12465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 91. 4 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蓄积总量 居世界第 5 位。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十分有限。人均淡水资源量(2600 立方米),位居世界第 109 位;人均耕地 1. 4 亩,只占世界平均水平(( 4. 65 亩)的 32%,是 世界上人多耕地少的国家之一;人均森林面积 1. 6 亩,人均森林蓄积量 8. 35 立方米,位居 世界第 136 位。 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需要研发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使有限的资源能养活更多的人。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马尔萨斯在他 1798 年出版著作《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 提出的“两个级数”—— “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 以算术级数增加。”更加关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避免人口无限制地增长。莱斯特布朗莱斯 特·布朗于 1994 年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 年第 9 ~10 期)上发表的《谁来养活中国》, 预测“中国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将达到4.79亿吨,那时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