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现代中、日、韩、朝四国关系看国与国 的利益与友谊的关系 【摘要】国与国之间,是不是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没有永恒的友谊?这个问题值得 我们深思。一方面什么算是国家关系?另一方面如何分清那些交织在一起的友谊 和利益?本文试图沿着重大历史事件的脉络,从近现代中、日、韩、朝四国关系 的变化,来探究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利益与友谊,从而判断主导国家关系的核心是 利益还是友谊。 【关键词】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友谊、利益 【正文】国与国之间是否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没有永恒的友谊?这不光是一个政 治、历史问题,也属于一个伦理学问题。要研究这个问题,就得从历史的角度出 发,考察历史上的国家关系。整部世界史时间跨度太长、涉及面太广,我们不可 能全都研究一遍,只能选取典型案例。中、日、韩、朝这四个国家多年为邻,之 间联系比较密切,恩恩怨怨非常多。再者从十九世纪末以后,这三或四个国家开 始逐步进入现代国家行列,相互的交往骤然增多,留下的史料也很丰富。所以, 我们考察中、日、韩、朝从甲午战争到当代这段历史,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国与国 之间的友谊、利益。 东北亚四国之间的利益和友谊 人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逐利,国家是由个人组成的,也必然带有逐利的 面,那么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一定受到利益的驱动。从1894年至今,中、日、韩、 朝四国之间的历史基本上由利益来主导的,但民间的友谊并不是由利益来主导 的。下面是列举出的重大历史事件。 (1)甲午战争 1894年初,朝鲜全罗道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中国应朝鲜之邀请 出兵半岛,是宗主国对属国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保护义务,亦符合当时的国际惯 例;而日本乘机出兵朝鲜,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日本的军事力量出现在半岛之后, 无视朝鲜内战已经平息的事实,对中日共同撤军的建议置若罔闻,反而另起事端, 声称要对朝鲜内政实行改革,并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中国既不愿和日本发生战争, 又企图保全宗主国的体面与尊严,不愿从朝鲜完全抽身。大清帝国的实力已经不 允许它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属国,但清朝政府计不出此,贪恋宗主国的虚名,陷
从近现代中、日、韩、朝四国关系看国与国 的利益与友谊的关系 【摘要】国与国之间,是不是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没有永恒的友谊?这个问题值得 我们深思。一方面什么算是国家关系?另一方面如何分清那些交织在一起的友谊 和利益?本文试图沿着重大历史事件的脉络,从近现代中、日、韩、朝四国关系 的变化,来探究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利益与友谊,从而判断主导国家关系的核心是 利益还是友谊。 【关键词】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友谊、利益 【正文】国与国之间是否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没有永恒的友谊?这不光是一个政 治、历史问题,也属于一个伦理学问题。要研究这个问题,就得从历史的角度出 发,考察历史上的国家关系。整部世界史时间跨度太长、涉及面太广,我们不可 能全都研究一遍,只能选取典型案例。中、日、韩、朝这四个国家多年为邻,之 间联系比较密切,恩恩怨怨非常多。再者从十九世纪末以后,这三或四个国家开 始逐步进入现代国家行列,相互的交往骤然增多,留下的史料也很丰富。所以, 我们考察中、日、韩、朝从甲午战争到当代这段历史,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国与国 之间的友谊、利益。 一.东北亚四国之间的利益和友谊 人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逐利,国家是由个人组成的,也必然带有逐利的一 面,那么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一定受到利益的驱动。从 1894 年至今,中、日、韩、 朝四国之间的历史基本上由利益来主导的,但民间的友谊并不是由利益来主导 的。下面是列举出的重大历史事件。 (1)甲午战争 1894 年初,朝鲜全罗道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中国应朝鲜之邀请 出兵半岛,是宗主国对属国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保护义务,亦符合当时的国际惯 例;而日本乘机出兵朝鲜,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日本的军事力量出现在半岛之后, 无视朝鲜内战已经平息的事实,对中日共同撤军的建议置若罔闻,反而另起事端, 声称要对朝鲜内政实行改革,并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中国既不愿和日本发生战争, 又企图保全宗主国的体面与尊严,不愿从朝鲜完全抽身。大清帝国的实力已经不 允许它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属国,但清朝政府计不出此,贪恋宗主国的虚名,陷
入朝鲜事务的纠纷之中。既要维护对朝鲜的宗主权,就应认真进行战争准备,彻 底清除日本的危胁,但清政府却消极被动,企图通过谈判达到既不与日本决裂 又能维持其在朝鲜特殊地位的目的,首鼠两端,实为一大失策。日本看出了清朝 政府的这种矛盾心理,于是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无所不用其极:既制造事端,有 意激化矛盾;又与清朝政府进行交涉,使清政府存有避战的侥幸心理。等到时机 完全成熟之时,蓄谋已久的日本终于挑起了战争。朝鲜政府请兵于国,没有料到 在请来上国的同时又招来了强邻。在中日两国的纷争之中,李氏王朝生存于宗主 国和宿敌的夹缝之间:它需要中国对其进行保护,但中国却无能为力;它对日本 的步步进逼虽有抗争,但又软弱无力,终于使国土充当了中日战争的战场。 战前中日朝关系错综复杂,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但是各国都是各为各的利 益而动:中国为了宗主国的虚名、日本为其侵略朝鲜并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计划、 朝鲜为了国家的稳定与利益 战后中日关系趋于平稳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甲午战争引发的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制约着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与实 施,从而规定中日关系只能向着平稳方向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 德、俄、美在中国均发展起各自的势力,相互之间存在制衡,这种关系不允许日 本打破、制约了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 2、世纪之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方式改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中日关系。 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得生产力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它们 迫切需要商品倾销地、原料供应地,更需要资本输出地,这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 国家侵略扩张方式的改变。这一时期除军事威胁与政府外,更主要的方式是通过 经济来操纵、控制殖民地。 日本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在马关条约中获得的利益。首先,日本要把主 要精力放在加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上,但因朝鲜人民反抗激烈,导致日本无暇顾 及中国;其次,按照《马关条约》的内容,日本割占了台湾,台湾人民的英勇抵 抗也使得日本无法短时间内很好地控制殖民地;再次,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 得了巨额的赔款和贸易主动权,日本迫切需要时间利用这些权益去扩充自己的经 济实力。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在逐步兑现《马关条约》的各项内容,奉行 妥协、投降、卖国政策,这也是这一时期中日关系没有出现重大冲突的一个因素
入朝鲜事务的纠纷之中。既要维护对朝鲜的宗主权,就应认真进行战争准备,彻 底清除日本的危胁,但清政府却消极被动,企图通过谈判达到既不与日本决裂、 又能维持其在朝鲜特殊地位的目的,首鼠两端,实为一大失策。日本看出了清朝 政府的这种矛盾心理,于是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无所不用其极:既制造事端,有 意激化矛盾;又与清朝政府进行交涉,使清政府存有避战的侥幸心理。等到时机 完全成熟之时,蓄谋已久的日本终于挑起了战争。朝鲜政府请兵于国,没有料到 在请来上国的同时又招来了强邻。在中日两国的纷争之中,李氏王朝生存于宗主 国和宿敌的夹缝之间:它需要中国对其进行保护,但中国却无能为力;它对日本 的步步进逼虽有抗争,但又软弱无力,终于使国土充当了中日战争的战场。1 战前中日朝关系错综复杂,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但是各国都是各为各的利 益而动:中国为了宗主国的虚名、日本为其侵略朝鲜并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计划、 朝鲜为了国家的稳定与利益。 战后中日关系趋于平稳发展2,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甲午战争引发的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制约着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与实 施,从而规定中日关系只能向着平稳方向发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法、 德、俄、美在中国均发展起各自的势力,相互之间存在制衡,这种关系不允许日 本打破、制约了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 2、世纪之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方式改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中日关系。 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得生产力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它们 迫切需要商品倾销地、原料供应地,更需要资本输出地,这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 国家侵略扩张方式的改变。这一时期除军事威胁与政府外,更主要的方式是通过 经济来操纵、控制殖民地。 3、日本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在马关条约中获得的利益。首先,日本要把主 要精力放在加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上,但因朝鲜人民反抗激烈,导致日本无暇顾 及中国;其次,按照《马关条约》的内容,日本割占了台湾,台湾人民的英勇抵 抗也使得日本无法短时间内很好地控制殖民地;再次,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 得了巨额的赔款和贸易主动权,日本迫切需要时间利用这些权益去扩充自己的经 济实力。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在逐步兑现《马关条约》的各项内容,奉行 妥协、投降、卖国政策,这也是这一时期中日关系没有出现重大冲突的一个因素
新兴起来的日本经过8个月的甲午战争耗尽国力,需要休养生息,为下 次侵略战争积蓄力量,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实力 5、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战后逐步加深。一方面日本通过武力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中日贸易关系日益紧密、贸易额不断扩增;另一方面,战后的中国 急需从日本学习先进的经济政治体制、扩大交流,日本也希望通过文化的交流培 养“亲日派”,故中日间的留学生人数在这一期间也迅速增多。 甲午中日战争对于中日的关系有着长远的影响: 1、中日关系的症结。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急剧下降,之后中日间的摩擦 甚多,两国民间的对立情绪大涨,两国至今仍难以握手言和。即使签订了和平条 约,也不能保证两国之间有着充分的相互信任。对如何看待历史问题,中国政府 的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日本应该对其在历史上对东亚各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进行 深刻的反省,向各国人民道歉,以防止国内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 2、中国在对待日本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与日本的经贸关系也在逐年扩大。中日两国在政 治与历史上的分歧并没有因其恶化而中断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中国政府在处理 这些关系时还是十分明智的,首先不是因为政治方面的原因而放弃经济的发展, 因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这就需要 其它国家的帮助,而与日本的经贸往来则能够取长补短,发展壮大自己,进而能 够与之相抗衡;同时,在政治上,也不会因为经济的因素而向日本低头。甲午战 争时的那种委曲求全的外交路线再也不会重演了,对日外交逐步走向了成熟 战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充分暴露在了日本侵略者面前,原本泱泱大国的形 象彻底撕毁,中日关系从此由中国强大日本弱小的局面转变为中国弱小日本强 大,并由此使得日本侵略者肆无忌惮的开始对中国的侵略史。 甲午战争还给中朝关系带来变化。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宣布 了朝鲜的独立自主,1899年9月11日,《中韩通商条约》使中韩公使级外交关系 得以建立,标志着近代中韩关系的确立,朝贡关系退出历史舞台。近代中韩关系 的建立是条约关系取代朝贡关系的过程,但朝贡关系中文化、观念方面的影响仍 然存在。朝鲜试图摆脱清政府,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又畏惧虎视眈眈日、俄, 于是仍然努力维持与中国的良好关系。清朝则妄图回复其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4、新兴起来的日本经过8个月的甲午战争耗尽国力,需要休养生息,为下一 次侵略战争积蓄力量,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实力。 5、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战后逐步加深。一方面日本通过武力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中日贸易关系日益紧密、贸易额不断扩增;另一方面,战后的中国 急需从日本学习先进的经济政治体制、扩大交流,日本也希望通过文化的交流培 养“亲日派”,故中日间的留学生人数在这一期间也迅速增多。 甲午中日战争对于中日的关系有着长远的影响3: 1、中日关系的症结。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急剧下降,之后中日间的摩擦 甚多,两国民间的对立情绪大涨,两国至今仍难以握手言和。即使签订了和平条 约,也不能保证两国之间有着充分的相互信任。对如何看待历史问题,中国政府 的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日本应该对其在历史上对东亚各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进行 深刻的反省,向各国人民道歉,以防止国内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 2、中国在对待日本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与日本的经贸关系也在逐年扩大。中日两国在政 治与历史上的分歧并没有因其恶化而中断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中国政府在处理 这些关系时还是十分明智的,首先不是因为政治方面的原因而放弃经济的发展, 因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这就需要 其它国家的帮助,而与日本的经贸往来则能够取长补短,发展壮大自己,进而能 够与之相抗衡;同时,在政治上,也不会因为经济的因素而向日本低头。甲午战 争时的那种委曲求全的外交路线再也不会重演了,对日外交逐步走向了成熟。 战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充分暴露在了日本侵略者面前,原本泱泱大国的形 象彻底撕毁,中日关系从此由中国强大日本弱小的局面转变为中国弱小日本强 大,并由此使得日本侵略者肆无忌惮的开始对中国的侵略史。 甲午战争还给中朝关系带来变化。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宣布 了朝鲜的独立自主, 1899年9月11日,《中韩通商条约》使中韩公使级外交关系 得以建立,标志着近代中韩关系的确立,朝贡关系退出历史舞台。近代中韩关系 的建立是条约关系取代朝贡关系的过程,但朝贡关系中文化、观念方面的影响仍 然存在。4朝鲜试图摆脱清政府,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又畏惧虎视眈眈日、俄, 于是仍然努力维持与中国的良好关系。清朝则妄图回复其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可是遭到日、俄的阻拦,没有成功。同时,已经变身为韩国的朝鲜同日本的关系 日益恶化 “弱国无外交”,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弱、清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助长了日本 的侵略气焰,而战后却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发展,这不是因为国家之间存 在共同利益或者存有友谊,而只是因为暂时还不需要战争:日本需要休养生息以 发展实力蓄积更大的阴谋、清政府则忙于搜刮民脂民膏来讨好日本侵略者,后来 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也证明了这一点,弱国只能任由压迫,期待中日友谊来解决 侵略行为是不可能的。国家之间只存在永恒的利益,不存在永恒 (2)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主战场之一,为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惨痛的代 价。在这个时期,中日之间的主旋律可以说是由刀枪剑戟主奏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7月7日的 卢沟桥事变,在这次事变中,日军企图跨越卢沟桥进军华北,但遭到卢沟桥守军 的顽强抵抗。自此国共第二次合作主导的全民族抗战全面展开。但在此之前日本 早已为对中国的战争做好了铺垫。 从1840年中国开始遭遇外侮时,日本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国家。但明治维新 后,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不断发展,并企图向外扩张。1894年的甲午海战成 了日本侵华的跳板,自那时起,日本从中国攫取了数不尽的财富,这更为它日后 的嚣张做了铺垫。就拿甲午海战之后的马关条约而言,中国赔款两亿两白银,加 上赎回辽东的3000万两白银,以及日军在威海卫驻兵费150万两,合计23250 万两白银,折合3.5亿日元,相当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暴利驱使着日本在 1931年9月18日在沈阳挑起事端,并一举占领我国东北全境,这次他想索取的 不只是金钱,而是脱亚入欧,开疆拓土,布国威于四方。征服朝鲜,征服满蒙, 征服全中国己经成为他的计划,中国不再是它崇拜的对象。这也就预示了它日 后的骄横和在中华民族面前的惨败 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我们可以从1984年由湖 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稿》(上下册,龚古今、唐培吉主编)°中 得出结论。也就是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也是终点。关于起点问题,应该
可是遭到日、俄的阻拦,没有成功。同时,已经变身为韩国的朝鲜同日本的关系 日益恶化。 “弱国无外交”,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弱、清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助长了日本 的侵略气焰,而战后却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发展,这不是因为国家之间存 在共同利益或者存有友谊,而只是因为暂时还不需要战争:日本需要休养生息以 发展实力蓄积更大的阴谋、清政府则忙于搜刮民脂民膏来讨好日本侵略者,后来 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也证明了这一点,弱国只能任由压迫,期待中日友谊来解决 侵略行为是不可能的。国家之间只存在永恒的利益,不存在永恒。 (2)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主战场之一,为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惨痛的代 价。在这个时期,中日之间的主旋律可以说是由刀枪剑戟主奏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1937 年 7 月 7 日的 卢沟桥事变,在这次事变中,日军企图跨越卢沟桥进军华北,但遭到卢沟桥守军 的顽强抵抗。自此国共第二次合作主导的全民族抗战全面展开。但在此之前日本 早已为对中国的战争做好了铺垫。 从 1840 年中国开始遭遇外侮时,日本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国家。但明治维新 后,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不断发展,并企图向外扩张。1894 年的甲午海战成 了日本侵华的跳板,自那时起,日本从中国攫取了数不尽的财富,这更为它日后 的嚣张做了铺垫。就拿甲午海战之后的马关条约而言,中国赔款两亿两白银,加 上赎回辽东的 3000 万两白银,以及日军在威海卫驻兵费 150 万两,合计 23250 万两白银,折合 3.5 亿日元,相当于日本 4 年的财政收入。暴利驱使着日本在 1931 年 9 月 18 日在沈阳挑起事端,并一举占领我国东北全境,这次他想索取的 不只是金钱,而是脱亚入欧,开疆拓土,布国威于四方。征服朝鲜,征服满蒙, 征服全中国已经成为他的计划,中国不再是它崇拜的对象。5这也就预示了它日 后的骄横和在中华民族面前的惨败。 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我们可以从 1984 年由湖 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稿》(上下册,龚古今、唐培吉主编)6中 得出结论。也就是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也是终点。关于起点问题,应该
是既不能算是九一八事变,也不能以欧洲英法联军八个月的“静坐战”为准。 真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应该是发生在中国的七七事变。理由是1936年德意 日三国同盟就已成立,三国中任意一国发动战争都可以视作这个集体发动战争 在七七事变时“世界范围的法西斯侵略和饭法西斯战争已不可避免”。而在战争 的结束,美国虽然对日本本土投下两枚原子弹,但迫使日本彻底放弃战争投降的 还是1945年中国军民的大反击。 抗日战争在日本而言不过是为了更丰厚的利益发动的又一次掠夺式侵华战 争,但从1937年七七事变起,甚至可以说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经历 的这8年或14年的战争是无法用文字表述清楚地灾难。日军的势力到达了大半 个中国,日本还在中国建立了伪满洲国,南京汪伪,北平伪临时政府等几个傀儡 政权,执行日本殖民式统治。8年的战争造成了无数的财政损失和人员伤亡。日 军的三光政策,南京大屠杀,各处的万人坑给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数不清的累累 白骨,给中国人心上留下了无法抹平的伤痕。还有731细菌部队,死亡工程,人 肉工程,惨绝人寰。甚至细菌的隐患现在还存在于中华大地。 在这种战争的主旋律之下,日军在中国可以说是横行肆虐,这一点从侵华日 军的日记或者回忆录里可见一斑。我们选取比较著名的《东史郎日记》。东史郎 姓东,史郎是后来他为自己取得名字。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被日军派到中国参展, 回国后他整理了自己的日记并将其出版。书中不乏对日军侵华战争中残酷行为的 控诉,这本书出版之后即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打击。我们从书中摘抄一段文字如 下:杀人工业!我们是这个工业的忠实职员。死亡到处播撒着尸骨。播下尸骨的 地方又萌出嫩芽.那嫩芽又不分昼夜,不分春夏秋冬地在成长。°从语源上讲,“右 翼”这个词来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当时的法国国民议会中,从议长坐的位置 上看,右边是保守派,左边是革命派,故有左翼和右翼之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日本的右翼势力极力宣扬天皇中心主义,进行反共,主张修改和平宪法等, 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对东史郎进行起诉就是他们开展的活动之一。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不乏右翼分子对侵华历史进行篡改,但仍有一些有良知的日本 人尊重历史,在本篇综述的后面我们会讲到 日本右翼的行为无数次激怒了中国人民,也多次激起中华民族的民族优越 注: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联军的消极作战
是既不能算是九一八事变,也不能以欧洲英法联军八个月的“静坐战”1为准。 真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应该是发生在中国的七七事变。理由是 1936 年德意 日三国同盟就已成立,三国中任意一国发动战争都可以视作这个集体发动战争, 在七七事变时“世界范围的法西斯侵略和饭法西斯战争已不可避免”。而在战争 的结束,美国虽然对日本本土投下两枚原子弹,但迫使日本彻底放弃战争投降的 还是 1945 年中国军民的大反击。7 抗日战争在日本而言不过是为了更丰厚的利益发动的又一次掠夺式侵华战 争,但从 1937 年七七事变起,甚至可以说是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经历 的这 8 年或 14 年的战争是无法用文字表述清楚地灾难。日军的势力到达了大半 个中国,日本还在中国建立了伪满洲国,南京汪伪,北平伪临时政府等几个傀儡 政权,执行日本殖民式统治。8 年的战争造成了无数的财政损失和人员伤亡。日 军的三光政策,南京大屠杀,各处的万人坑给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数不清的累累 白骨,给中国人心上留下了无法抹平的伤痕。还有 731 细菌部队,死亡工程,人 肉工程,惨绝人寰。甚至细菌的隐患现在还存在于中华大地。8 在这种战争的主旋律之下,日军在中国可以说是横行肆虐,这一点从侵华日 军的日记或者回忆录里可见一斑。我们选取比较著名的《东史郎日记》。东史郎 姓东,史郎是后来他为自己取得名字。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被日军派到中国参展, 回国后他整理了自己的日记并将其出版。书中不乏对日军侵华战争中残酷行为的 控诉,这本书出版之后即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打击。我们从书中摘抄一段文字如 下:杀人工业!我们是这个工业的忠实职员。死亡到处播撒着尸骨。播下尸骨的 地方又萌出嫩芽.那嫩芽又不分昼夜,不分春夏秋冬地在成长。9从语源上讲,“右 翼”这个词来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当时的法国国民议会中,从议长坐的位置 上看,右边是保守派,左边是革命派,故有左翼和右翼之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日本的右翼势力极力宣扬天皇中心主义,进行反共,主张修改和平宪法等, 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对东史郎进行起诉就是他们开展的活动之一。10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不乏右翼分子对侵华历史进行篡改,但仍有一些有良知的日本 人尊重历史,在本篇综述的后面我们会讲到。 日本右翼的行为无数次激怒了中国人民,也多次激起中华民族的民族优越 1注:1939 年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联军的消极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