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已经没有任何统一的美学或单一的美学。美学已成为一张不断增生、相互牵制的游戏之网,它是一个开放的家族。从而,追求或寻觅一个统一的美学定义,就成为徒劳无益或缺之意义的事情。我以前提出的“美学一一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的说法,只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当前美学作某种现象的描述和规处而已。比较起来,它还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哲学应该是大众的,哲学美学恰恰不是专门化的美学。因为哲学并不就是科学,也不只是分析语言,它主要是去探求人生的真理或人生的诗意。谁都有人生,因此谁都可以去寻求那人生的真理,去领会那人生的诗意。第二节学美学从哲学角度对美和艺术的探讨,在二十世纪以前,基本上是西方美学的主十。有意思的现象是,在美学史上占最为赫地位的常常是哲学家。美学史上最为重要的理论也常常是从哲学角度提出的,如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克罗齐、杜威··等等。这种美学经常只是作为某种哲学思想或体系的一个部分或方面,从哲学上提出了有关美艺术的某种根本观点,从而支甄影响了整个美学领域的各个问题,使人们得到新的启发或观念。尽管这些哲学家们并不一一定直接谈及许多具体艺术问题或艺术作品,也没有对审美心理或艺术欣赏、创作以及美学语词作精细的研究,但他们这些抽象基至涩的观点、理论倒常常比那些精细的鉴赏批评或科学分析,影响更为深远。前者经过时间的流逝,经常被遗忘或淘汰,人们却仍然愿意不断回顾和玩味哲学家们关于美和艺术留下的至理名言”。正如,今天不会再有人去谈牛顿的力学著作或欧几里德其至达尔文,却仍然会去读柏拉图或老子一样。再伟大的447
科学著作也会过时,而哲学名著却和文艺作品一样,可以永恒存在。为什么?这大概就是此独特的“人生之诗”的魅力所在?这诗并非艺术,而是思辨;它不是非自觉性的情感形式;而是高度自觉美性的思辨形式;它表达和满足的不只是情感,而且还是知性和理学性,它似乎是某些深藏永恒性情感的思辨、反思。这“人生之诗”是人类高层次的自我意识,是人意识其自己存在的最高方式,从而拥四有永值的魅力。讲柏拉图关于美是什么的问题,不是至今仍然吸引人们的好奇心么?美不是美的小姐,不是美的汤罐·,那么“美本身”,那值得一切艺术以及一切人们去追求,向往、模拟的“美本身”,究竟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各种美所应有的共性和理想究竟是什么呢?他尖锐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至今仍然没有得到答案,而逼迫着人们去不断寻求么?柏拉图关于艺术是影子的影子的理论也如此艺术只是理式的双层影像,画家没有鞋匠的手艺却可以画鞋子,不能要求艺术家懂得他所“模拟”的一切,那么他和他所模拟的“影子的影子又有何意义和价值呢?柏拉图的回答是暴虐的一一艺术没有用处,诗人应该赶出“理想国”。但这个涉及艺术存在与艺术本质的问题本身,不仍然有其合理的生命力么?流行和统治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一般都认为,马克思没有留下关于美和艺术的系统理论,①但是,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的观点,关于“人是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的”简要提法,不就比普列汉诺夫关于艺术的大量理论论著,还远为吸引人打动人么?在这些言短意深的涉及美的哲学谈论中,不也包含着对美①1858年版《新亚美利百科全书》中的美学条月(见《美学》第2期),虽至今尚无足够材料证实,但我倾向认为出自马克思的手笔(大概少数词句被人修改过,但基本上是马克思写的)。448
究竞是什么的一种回答么?所以,尽管现代西方美学对这种从哲学出发的美学观或美学思想,经常予以嘲弄和评。但始终拿不出能够匹敌这些哲学巨匠们的东西来。也许,现代生活的花花世界使人对抽象思辨失去了兴趣。也许,精确的现代科技工艺使人对笼而统之的哲学理论感到厌倦和不可信任。但没有哲学,又如何在总体上去把握和了解世界和自己,去寻索和表达对人生的探求和态度呢?人们总有对美和艺术本质作形上思索的爱好,看来并非偶发事件。现代西方在哲学美学上的理论苍白,并不能证明美的哲学已经终结,也许恰好是相反的证明:任何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替代不了美的哲学思辨。真善美知识意志情感哲学工艺技术、自然行为、制度、道各类艺术科学、社会科学德、人文学科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描述语言,指令语言,感觉语言,事实世界价值世界心理世界所以,尽管我提倡美学的分化和科学化,提倡实用美学、科学美学等等,但我也仍愿强调保留这块哲学美学的自由天地。因此也愿意重复指出,为什么美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和理论仍然是美的哲学?为什么美学属于哲学学科?·这是因为美的哲学所要处理、探寻的问题,深刻地涉及了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结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涉及了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的人类学的历史本体论。449
有人说,哲学可以列一个表.那么这个表便经常如上表所示。如前所说,任何分类总有牵强之处,用简单的表格来划分复杂的问题,更是如此。而且这张表也似乎太粗糙、太简单化、太不精美确了。究竞什么是“知”是“情”是“意”呢?难道“知”里没有“意”和学“情”吗?“情”中没有认识和伦理吗?意志不是在理智认识的支配控制下吗?可以提出一大堆疑难。这种划分似乎与现代科学四的严格要求距离太远。真、善、美,知、情、意这种种概念似乎太古讲老陈旧,应该废除了。然而,这并没有办到。尽管现代科技如何飞速发展,如何精密准确,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人生问题仍然没有解答。有关人类存在的这些基本价值语词,以及它们的这种区划,尽管是那样的模糊笼统,却仍然保持着它长久而动人的魅力。真是什么?善是什么?美是什么?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它们与人类的总体和个体存在的意义、目的、关系如何?…仍然在不断地引人思索。对人生的哲理思辨,将永远随时代而更新,人的永恒存在将使人的这种自我反思一—一哲学水恒存在,将使美的哲学探索永恒存在。我曾说过,哲学是研究人的命运的。所以它才是“人生之诗”,从而具有那永恒的魅力。谁能不关怀命运呢?所以,我不认为哲学只是分析语言的学科,也不认为暂学只是科学方法论,不管这种方法论的范围如何广产大,哲学始终是科学期诗。这个“加”当然不是两种事物的拼凑,而是指具有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因素或成份。它有科学的方面和内容,即有对客观现实(自然、社会)的根本倾问作概括领悟的方面,但并非某种科学的经验论证;同时它也有特定时代、社会的人们的主观意向、欲求、情致表现的方面,其中总包含有某种朦胧的、暂时还不能为科学所把握所规定的东西,这东西又总与人的存在或本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命运和诗情纠缠在一起。每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赋予这些永但课匙以具体的新内容,所以,真、善,美这些古老课题,及其哲学探讨,不450
断变化又万古常新,每一个时代、每一种学派都将对这些涉及人类价值的基本课题和语词作出自已的重要回答和应用。正因为这些回答和应用涉及的经常是整个人生或世界,它就影响、支配和决定对其他许多问题的回答和探讨。例如,对艺术的不同哲学看法,必然决定或影响着对各种艺术作品、流派、历史以及艺术创作、欣赏、批评的品鉴、研究或评价,虽然这种决定或影响可能是间接而曲折的。没有纯粹的哲学,哲学总是自已时代意识和人生之诗的精华。它是精华,可以抽象而高远,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它是自已的人生,所以总与自已时代的伦理、科学和艺术有深刻的瓜葛和牵连。哲学总包涵、包括或代表着自已时代的科学主流中的某些东西,是这些东西的升华或抽象。正如笛卡儿哲学与当时的数学、洛克与心理学,康德与牛顿、黑格尔与当时科学中的进化观念、现代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一样,美的哲学亦复如此。在众多的美的哲学中,它们也常各有所侧重,各各包含着不同方面的科学内容或疑问。例如在康德的美学中,特别是“美的分析”中,更多的是审美心理学的问题,由审美现象的描述涉及了心理本体的建构。黑格尔的美学更多是艺术史方面的内,由各类艺术的历史学描述涉及了心理本体的对应物,那物态化的时代精神。两个哲学体系大有区别,美学面貌也迥然不同。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美学那么,马克思主义美学呢?前面讲过,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离开了这个现实的省视来谈美学一般,将是一种逃避和偶从马克思、恩格斯斤始,到卢卡契、阿多诺、从苏联到中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