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1)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一直是围绕“外部平衡”( Externa| Balance) 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展开的。 丛古典贸易理论起,贸易平衡一直是贸易理论的一个前提条件。因为贸 易理论不考虑货市因素,国际贸易理论所探讨的是在贸易平衡条件 (或物物交换条件下)的贸易商品相对价格问题,即纯易货贸易条件 The barter terms of trade)问题。但在现实中,国际贸易是以货币 为媒介而进行的,因而贸易不平衡现象是一种常态 ·1.1720年,伊萨克·杰瓦伊斯( Issac Gervaise)首次提出了国际收支 Balance of Payments)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2.1752年,大卫·休谟( David hume)在《论贸易差额》一文中,论 证了著名的“物价—铸币一流动机制”( 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休谟从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在金币本位制 条件下,可以通过货市一一贵金额的输出输入来完全解决贸易不平衡问 题,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恢复平衡,而不需要 外部的人为干预。 ·3.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期间,为取得外部平衡,许多国家对 浮动汇率和直接控制国际收支进行了广泛的实验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1) •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一直是围绕“外部平衡”(External Balance) 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展开的。 • 从古典贸易理论起,贸易平衡一直是贸易理论的一个前提条件。因为贸 易理论不考虑货币因素,国际贸易理论所探讨的是在贸易平衡条件下 (或物物交换条件下)的贸易商品相对价格问题,即纯易货贸易条件 (The Barter Terms of Trade)问题。但在现实中,国际贸易是以货币 为媒介而进行的,因而贸易不平衡现象是一种常态。 • 1.1720年,伊萨克·杰瓦伊斯(Issac Gervaise)首次提出了国际收支 (Balance of Payments)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 2.1752年,大卫·休谟(David Hume)在《论贸易差额》一文中,论 证了著名的“物价——铸币——流动机制”(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休谟从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在金币本位制 条件下,可以通过货币——贵金额的输出输入来完全解决贸易不平衡问 题,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恢复平衡,而不需要 外部的人为干预。 • 3.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期间,为取得外部平衡,许多国家对 浮动汇率和直接控制国际收支进行了广泛的实验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2) 4.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Bretton woods System)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安排的确立和发展,对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之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也在国际金融理论的 发展中貿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布夤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考虑到与固定汇 卒制相联东的物价水平和工资粘性( Sticky Price and monetary Wage 在20世纪40~50年代,很多研究文献放弃了古典模型核心的价格调整学说, 转而寻求通过收入或就业的变动来调整外部平衡。凯恩斯的乘数理论 Muip| ier Theory),说明了在价格不变的条件 收人变动对国际收支 的影响。强调收入作用的外部调整学说,有着重大的缺陷,它基本上排除 瓷本流动的可能性,与点典学说一样,仍然只关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 ·5.20世纪60年代初期,蒙代尔( R Mundel)在其一系列论文中,更新 国际收支调整的传统观点。在蒙代尔模型中,货币政策被放到了国际收 支调整的首要位置,国际资本流动占据了国际收支的重要地位。他提出 当内部平衡( Interna| Balance)与外部平衡自标发生冲突时,由于资本 流动性的存在:使得在固定汇率制条件下,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引起资 本流出,而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资本流入,这样,借助于针对外部 平衡的货币政策和针对内部平衡的财政政策这两个独立的政策工具,就能 够同时达成内外平衡的目标,从而解决了固定汇率制条件下政策选择的两 难问题。这种把货币政策分配给外部平衡,而把财政政策分配给内部平衡 的观点,被称为“蒙代尔分配法则”( Mundell Assignment Rule)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2) • 4.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安排的确立和发展,对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之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也在国际金融理论的 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考虑到与固定汇 率制相联系的物价水平和工资粘性(Sticky Price and Monetary Wage), 在20世纪40~50年代,很多研究文献放弃了古典模型核心的价格调整学说, 转而寻求通过收入或就业的变动来调整外部平衡。凯恩斯的乘数理论 (Multiplier Theory)说明了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对国际收支 的影响。强调收入作用的外部调整学说,有着重大的缺陷,它基本上排除 了资本流动的可能性,与古典学说一样,仍然只关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 调整。这种缺陷,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有所改观。 • 5.20世纪60年代初期,蒙代尔(R.Mundell)在其一系列论文中,更新 了国际收支调整的传统观点。在蒙代尔模型中,货币政策被放到了国际收 支调整的首要位置,国际资本流动占据了国际收支的重要地位。他提出, 当内部平衡(Internal Balance)与外部平衡目标发生冲突时,由于资本 流动性的存在,使得在固定汇率制条件下,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引起资 本流出,而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资本流入,这样,借助于针对外部 平衡的货币政策和针对内部平衡的财政政策这两个独立的政策工具,就能 够同时达成内外平衡的目标,从而解决了固定汇率制条件下政策选择的两 难问题。这种把货币政策分配给外部平衡,而把财政政策分配给内部平衡 的观点,被称为“蒙代尔分配法则”(Mundell Assignment Rule)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3) ·6.1960年,特里芬( Robertτ riffin)在《黄金与美元危机》(God and do| ar crisis,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1960)二书中, 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难题”( Triffin dilemma)。特里芬认为,作为 储备资产的关键货币( Key, currency)在其充足供应与信心力 ( Confidence)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7.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一大批经济学家主张实行浮动 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的倡导者的基本论点是,浮动汇率可以使政府免受 国际收支的限制,并允许政府不需要运用货币政策去被动地稳定汇率 从而获得利用货币政策工具的主动权,同时浮动汇率也象一堵防火墙, 把国内经济与外界隔离开来,使国内经济免受外界因素的冲击。 ·8.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的兴起,产生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开放经济 动态模型。其中,比古典货币数量论更进一步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 强调实你平衡效果和长期的国除荍支年衡:资产组冷平衡( Portfolio Balance)模型则阐明了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了财富积累中资 的存量和流量之间的区别,并吸收了理性预期( Rational| Expectancy) 理论的一些基本思想。 ·9.20Q世纪80年代,借助于储蓄和投资理论中的跨时( Intertemporary 分析方法,对开放经济动态变化过程的分析己变得日益普遍。 除了处部平衡这。国金融理论的椽心闻题外,圆际金融理论在汇率决 定理论和汇率制度研究方面,也有极为丰富的理论进展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3) • 6.1960年,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黄金与美元危机》(Gold and Dollar Crisis,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1960)一书中, 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特里芬认为,作为 储备资产的关键货币(Key Currency)在其充足供应与信心力 (Confidence)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 7.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一大批经济学家主张实行浮动 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的倡导者的基本论点是,浮动汇率可以使政府免受 国际收支的限制,并允许政府不需要运用货币政策去被动地稳定汇率, 从而获得利用货币政策工具的主动权,同时浮动汇率也象一堵防火墙, 把国内经济与外界隔离开来,使国内经济免受外界因素的冲击。 • 8.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的兴起,产生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开放经济 动态模型。其中,比古典货币数量论更进一步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 强调实际平衡效果和长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资产组合平衡(PortfolioBalance)模型则阐明了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了财富积累中资 产的存量和流量之间的区别,并吸收了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ncy) 理论的一些基本思想。 • 9.20世纪80年代,借助于储蓄和投资理论中的跨时(Intertemporary) 分析方法,对开放经济动态变化过程的分析已变得日益普遍。 • 除了外部平衡这一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问题外,国际金融理论在汇率决 定理论和汇率制度研究方面,也有极为丰富的理论进展
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是衡量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中 重要性程度的指标,它以一国进出口总值 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表示。 外贸依存度=X+M GDP 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 M GDP GDP
外贸依存度 • 外贸依存度是衡量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中 重要性程度的指标,它以一国进出口总值 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表示。 即: • 外贸依存度= • 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 • • = + GDP X + M GDP X GDP M
表1—1中国19792000年外贸依存度情况 出口依存度 井口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 1979 40382 5.24 602 112 45178 271.2 298.8 126l 48624 367.6 3677 7.56 7.56 15.12 5294.7 357.5 5934.5 438.3 421.8 7.39 7.10 1449 71710 620.5 89646 808.9 12578 1403 2305 102022 1082.1 14983 119625 14700 16142 1229 13.49 25.78 149283 17667 2055 13.77 2560 169092 19560 21999 11.57 13.0 24.58 185479 29858 2574.3 16.10 1479 1991 216178 3827.1 33987 1770 15.72 33.42 1992 26638.1 763 443.3 16.68 1993 346344 52848 986.2 1526 1728 3254 467594 10421.8 1995 58478.1 12451.0 11047.7 2129 18.89 40.18 67884 125764 115574 1703 1997 744626 15160.7 118065 20.36 1586 1998 783452 152316 l1626.1 34.28 1999 819109 161598 13736.5 19.73 16.77 2000 89404 20608.8 186158 82
GDP (亿元) X (亿元) M (亿元) 出口依存度 (%) 进口依存度 (%) 外贸依存度 (%) 1979 4038.2 211.7 242.9 5.24 6.02 11.26 1980 4517.8 271.2 298.8 6.00 6.61 12.61 1981 4862.4 367.6 367.7 7.56 7.56 15.12 1982 5294.7 413.8 357.5 7.82 6.75 14.57 1983 5934.5 438.3 421.8 7.39 7.10 14.49 1984 7171.0 580.5 620.5 8.10 8.65 16.75 1985 8964.6 808.9 1257.8 9.02 14.03 23.05 1986 10202.2 1082.1 1498.3 10.61 14.69 25.30 1987 11962.5 1470.0 1614.2 12.29 13.49 25.78 1988 14928.3 1766.7 2055.1 11.83 13.77 25.60 1989 16909.2 1956.0 2199.9 11.57 13.01 24.58 1990 18547.9 2985.8 2574.3 16.10 14.79 30.89 1991 21617.8 3827.1 3398.7 17.70 15.72 33.42 1992 26638.1 4676.3 4443.3 17.55 16.68 34.23 1993 34634.4 5284.8 5986.2 15.26 17.28 32.54 1994 46759.4 10421.8 9960.1 22.29 21.30 43.59 1995 58478.1 12451.0 11047.7 21.29 18.89 40.18 1996 67884.6 12576.4 11557.4 18.53 17.03 35.56 1997 74462.6 15160.7 11806.5 20.36 15.86 36.22 1998 78345.2 15231.6 11626.1 19.44 14.84 34.28 1999 81910.9 16159.8 13736.5 19.73 16.77 36.50 2000 89404 20608.8 18615.8 23.05 20.82 43.87 表1—1 中国1979—2000年外贸依存度情况